目前分類:少子化問題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養兒防整個社會老 

【聯合報╱社論】 2010.08.28 03:32 am 

尚高居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日本,沉淪於兩個「失落的十年」之中似仍難以自拔。儘管造成此種厄運的原因言人人殊,但日本人口快速老化、少子化,即使不是罪魁禍首,也是重要的幫兇。台灣近十年來的總生育率尚較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略高,如今竟忽然即降至全球最低的零點九四人,其向下直墜的速度連日本都要瞠乎其後;倘果真如此,台灣不但恐將步上日本的後塵,且可能「後來居上」。 

總生育率快速滑落,首先將顯示在年富力強的青壯勞動力會相對減少。支撐一國經濟的最主要力量,就是高生產力的勞動人口,一旦勞動主力萎縮,經濟成長當然亦不易提振,整個社會被迫面對「失落的年代」,乃是指顧間事。 

更可慮的是,即使台灣人口將在十二年後或稍早的時間才零成長及負成長,在此之前,每一位台灣工作人口負擔的扶養人口就會逐漸明顯地升高;此正所謂「生之者寡而食之者眾」,讓每位辛勤工作者肩頭的負擔日益沉重;且情勢將逐步惡化,到了下一代,工作人口中每人就要同時負擔一位老人或幼兒,人人都會不堪其苦。 

由此觀之,生育下一代已經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每個國人禍福甘苦的「共業」。古時候,多生多養,常有所謂「養兒防老」的觀念。今天我們雖認為這是不合時宜的封建思想,但若將眼光放大放遠些,「養兒防老」其實不應指一家一族的事;就今日眼光看,「養兒」是為了「防止」整個國家及整個社會的老化。因此「養兒」也就不只是一家一族的責任,而是應有整個這一代人共同扶養下一代人的觀念;不僅為了避免國家經濟走向衰弱,更為了整個社會能夠永續發展。 

當然,直接引進外國青壯人口來補充勞動力、增強工作人口、分擔養老撫幼的壓力,或許也是權宜之計;但一方面這需要持續而且大量地引進,另一方面國人對於外來移民,尤其對岸的移民,始終心懷戒懼乃至心存歧視,故目前並不可行。 

治本之道,是自己必須努力反轉總生育率下降的走勢,在已陷入全球最低的谷底時,促其止跌回升。但在與我們同病相憐的國家裡,成功的案例十分罕見,關鍵在於從生育、養育到教育,撫養一個幼兒長大的成人成本愈來愈高,尤其所占用的時間,在現代化的環境中,更昂貴到難以承擔。因而即使天倫之樂、家庭之福、親睹小兒女自懵懂到長成的過程無比珍貴與溫馨,是人間無可取代的至寶,但許多家庭仍然決定放棄生育或少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平台-「少子化」是問題嗎?

* 2010-05-19

* 中國時報

* 潘震澤

 

台北媽媽好辛苦,除了生育津貼2萬元,北市議員闕枚莎召開記者會,呼籲台北市政府應重視嚴重少子化現象,積極研擬相關生育鼓勵措施,發揮表率作用,共同提升人口生育率。(王英豪攝)

 

 母親節前夕,台北市政府推出「助你好孕」的獎勵生育政策,引起一些討論;有人認為以金錢為誘因,只會吸引貧窮階層,到時育兒成本高出育兒津貼,可能造成反效果。郝市長的回應則是:發放獎勵金只是鼓勵生育政策「其中一環」而已,該政策最終目的在「打造一座友善生養的城市」。

 

 基本上,台北市政府的想法及作法值得肯定。提供「老有所終、幼有所養」的良好環境,本就是政府該做的事,以往如做得不足,如今提出改進方案,自屬應該;問題是,市府想藉此計畫提升北市新生兒的出生率,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且不無商榷餘地。

 

 出生率下降早就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現象。還記得許多年前,國內就不時出現花邊式新聞,報導西、北歐國家婦女不願意生小孩的現象。曾幾何時,台灣不但步上已開發國家後塵,還「名列前茅」。

 

 出生率的計算有好幾種方式,以每年、每千人當中新生人口數的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CBR)而言,二○○九年台灣在二二三個國家地區中名列二一○;若以每位育齡期間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的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而言,台灣則落至二二○名(The World Factbook, CIA)。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子化 生產力堪憂

自由時報 2010.06.11◎ 賴宏亮

高中學費齊一政策,許多人目光似乎都集中在所謂排富與否,以及家戶所得金額高低,最終吳院長敲定家戶所得九十萬為門檻。但是,以家戶所得當政府福利政策的門檻,正是台灣社會之所以衍生出少子化問題的推手之一。

設想兩夫妻一個小孩家戶所得八十萬,跟兩夫妻三個小孩家戶所得一百萬比較,前者就算住在兩房的公寓,也比後者住三房公寓平均空間大,住屋費用再加上養育孩子的費用,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後者的負擔明顯較大。但是政府福利政策的門檻,前者可以享有,但後者卻不符合,難怪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不生孩子,或只生一個。

台灣社會少子化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在十幾二十年間,人口出生率減少一半,速度之快堪稱世界之最。這幾年因少子化問題,教育機構已經面臨挑戰了,再過幾年國家生產力、國家競爭力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政府應該非常警覺,並設高階單位以因應才對。然而,政府一方面努力擴大優渥的退休年金制,一方面以家戶所得當政府福利政策的門檻,變相鼓勵少生或不生孩子,不知道將來的福利是誰要負擔。沒有足夠的國家生產力,是不足以支撐福利政策的,期望上位者(不管是在朝在野)能有更遠闊的國家視野,不要只看眼前的選票。

(作者為大學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子化夢魘 問題在結構

【聯合報╱顧燕翎/台灣銀領協會理事長(新竹市)】

2010.04.09 03:18 am

「少子化」似乎成了台灣社會最新的夢魘,各級政府的鼓勵生育政策:免費產檢、減少生產的醫療支出、陪產假、育嬰假、安胎假以及發放生育津貼、育嬰津貼、保母津貼仍未見成效,近日再加碼,一方面考慮加發幼兒津貼,另方面提高單身及無子女者健保費,強迫「做功德」。

其實百餘年來台灣人口成長的腳步始終沒停下來,至今台灣的人口密度已高達每平方公里六百四十人,僅次於孟加拉,居全球第二,遠高於南韓、印度和日本。

少子化的論述不是來自人口數目太少,而是結構不對,戰後大量出生的嬰兒潮年過半百,新生兒遞補不及,加上平均壽命延長,使得人口結構從金字塔型變成了葫蘆型。年輕人口相對減少,滋生了養兒不足防老的憂慮,卻又因為排外心態,不考慮接受移民,於是政府無視於台灣的自然條件和財政赤字,用盡方法獎勵生育,包括百萬元求口號,同時懲罰無後者。

然而人口並不直接等同於勞動力,我國十五歲以上人口近一千九百萬,就業人數僅一千零卅七萬,非就業人口中除了六十三萬多失業人口之外,還有想工作隨時可工作、卻未積極找工作的十七萬多人,以及百萬以上藏身於研究所、大學、補習班的潛在失業人口和提早退休人士。我國的勞動參與率多年來持續下降,特別是廿至廿四歲的青年,因求學而延後就業,以及五十五至五十九歲資深者提前退休,勞參率都不到百分之五十,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

令人心驚的是,年輕世代(廿至廿四歲)的勞參率更低於年長世代(五十五至五十九歲)。若工作是個人生計的主要資源,沒有工作就成為依賴人口,以當下國人的平均壽命已近八十,則大多數人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歲月都是依賴人口。

政府鼓勵生育是為了儲備未來的勞動力和納稅人,但若任憑現在活生生的勞動人口,投閒置散或者拚命加班,為找不到工作或無法保有工作而失去安全感,誰敢生育新生命?什麼樣的人會為了津貼而生?誰又能許這些新生命以希望?

人口不只是數字、統計曲線,要解決當下的人口問題,政府應通盤衡量環境、社會、教育、經濟政策,重新思考和規畫就業、生活、學習、發展模式,甚至家庭、照顧型態,讓已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感覺到安全、尊嚴和希望。若缺乏政策整合和創新的行動力,只著眼於統計數字,非但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會製造未來的禍患。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業率高漲 誰敢生小孩(劉競明)

2010年03月29日蘋果日報

日昨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在高雄一場就業博覽會中,一名婦女衝來向其哭訴道:「找不到工作?」吳揆回應:「年底失業率若降不到5%以下,對不起國人!」

面臨即將簽訂的ECFA,很多年輕人都憂慮,究竟簽了之後會不會「綁死」台灣的經濟與貿易發展?中國的「讓利說」?又會「讓」到何種程度?讓到何時?偏偏此時內政部次長簡太郎又拋出另一驚悚議題:「為了促進生育率,就算『未婚生子』亦可!」接著旁邊的一些媒體馬上就陪著應和文,認為生小孩生6個才可「夫妻甜蜜蜜、子孫一袋袋(代代)」。其實筆者是婦產科醫師在醫院門診裡,看到的卻不是如此。應該多生小孩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健康夫婦,反而怕將來小孩的撫養及教育費用高;常常生了一或二個小孩之後就自然節育。


反倒是一些族群,瞌藥、吸菸、不重視產檢與避孕,中低收入戶或本身條件極差:譬如有先天性心臟病、嚴重肥胖及糖尿病或地中海貧血或根本不知自己懷有畸形胎兒的婦女,才根本不知避孕及節育,反而因此生下一大堆「父不詳」、「先天畸形」、「可能智障」或其生身父母根本不想負養育責任之「非婚生子女」?此種不考慮台灣社會未來人口品質的「人口政策」?出自內政部次長之口實令人不敢苟同;筆者每天門診都要碰到來準備「人工流產」的夫婦,最多的答案也是養不起。

人口政策質重於量

這些夫婦似乎還有「自知之明」,假如遇到那些「敢生」、「亂生」、「不想養」、「不負責任」、毫無「優生」觀念的父母,要獎勵這些人生育,不如讓他們節育,不但可避免婦產科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有些連超音波在產前「照」不出的先天畸形,都會被告;自己屬「高危險群」之孕婦卻不知節育及避孕,不小心懷胎後連醫師都會連帶擔心,可是萬一生產過程發生問題,醫師一樣被告。最慘的是在大醫院裡常常接到外面臨時轉來,根本從初始就應該避孕、節育、好好產檢的「高危險」妊娠病人,當然生出一大堆不健康的早產小孩。筆者想問內政部長的是:未來的台灣社會,若充斥一大群「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的極可能之智障小孩,國家及社會能否負責認養得起,或提供足夠財力來補助這些弱勢家庭來撫養及教育這些孩子呢?

 
筆者認為,國家的人口政策應該是「重質不重量」,台灣的資源有限;過多的人口將會拖垮經濟,假如人口不足,未來自會擬定優勢人口族群的移入計劃,最要緊的是:要將國家有限的資源與財力,搞好經濟建設,拓展貿易及安定社會與降低失業率,才能鼓勵健康正常的夫婦想多生,養育小孩。婦產科今日會走向「少子化」之境界,實非醫界之「原罪」,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矣!大家身為男性同仁只有大力實踐「努力增產報國」,不論是「自己生」或「幫別人生」或如簡次長所云:「和『二奶』生」等,均都以增加生育率為己任,但是遺憾的是:「效果仍然有限」!也讓人感慨的是:生育,豈能靠嘴巴說說而已呢?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總院暨嘉義分院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生兒育女 錯過可惜!
 

走在街頭,無意間聽到一位「輕熟女」解釋她為何不想生小孩:「生小孩以前,一年可以買兩雙鞋;生小孩以後,兩年才能買一雙鞋。生活品質差這麼多!」換言之,廿年後,「生」與「不生」的差別是卅雙鞋。

當然,我知道,差別不在卅雙鞋,而是在台幣五百萬──據估養育一個小孩到成人所需要的花費。生小孩容易,養小孩困難,是許多人對生兒育女卻步的原因。

可是,你、我恐怕都不是在父母存好五百萬台幣後才誕生的,父母還不是含淚帶笑、節衣縮食把我們給拉拔大了?如果經歷戰亂那一代都養得起小孩,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會養不起?

看過林良《小太陽》的人都知道,小生命的到來,會讓新手父母手忙腳亂、狼狽萬分,但一家人相依為命、卻也無比溫馨。只要少買幾個名牌包包,不覺得租房子、搭公車有失體面,那麼,擠出生養小孩的金錢,不是那麼困難。即使這樣會使「生活品質」下降,但是「生命品質」卻有可能為之提升。

或許,養小孩的「金錢」不是問題,「時間」才是問題。許多中小學老師發現學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家庭出現狀況,父母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缺席,使孩子的情感受傷、行為偏差、學習困難。

在傳統的「大家庭」時代,養小孩是家族與鄰里的集體事業,廿世紀中葉以後,「小家庭」慢慢變成獨立的生活,爸爸上班、媽媽當家庭主婦,前者提供金錢,後者提供時間,還可以維持家庭的運作。

到八○年代,女性紛紛投入職場,許多父母不回家吃晚飯,安親班、補習班成了小孩放學後的收容所。社會菁英鼓吹個人主義,為家庭所做的奉獻犧牲,被嘲弄為封建落伍。順著這個趨勢,在廿一世紀初會出現拒婚、拒生的「歸零家庭」,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在職場與家庭之間兩頭燃燒,令女性難以喘息。

可是,一旦家庭制度「歸零」,它所承載的功能也將隨之消失。當「個人」面對失業、疾病、年老時,只憑一己之力絕對難以應付,自然要向「國家」要求各種津貼補助與社工服務;可以想見,政府的社會福利經費,將隨著一個個家庭的失能而不斷擴增,有如無底錢坑。

因為種種因素,有的朋友主動或被迫放棄結婚、生子,對此應予以體諒、尊重。不過,若只是因為玩心重而還不想結婚生子,我還是想說:生兒育女是一趟驚奇之旅,風險不小,但錯過可惜!

所以小孩是生來教育我們的。他們對世界的第一個貢獻,就是讓父母真正長大。問題是:你可願意受教?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如開放代理孕母

自由時報2010.03.19◎ 陳昭姿 

基於台灣生育率已經連續幾年世界倒數第一,內政部提出百萬獎金徵求生子口號,江宜樺部長甚至指出,如果能引發民眾對於低生育率的廣泛討論,千萬也值得。 

儘管這個做法引發冷嘲熱諷,以為用口號就想讓民眾生小孩純屬天方夜譚,但這是對具有生育力的男女而言。不想生,不願生,需要「長期療法」,用急就章的口號很難有幫助,但是對於想生不能生的夫妻,又是另一回事。身為不孕者,我深深感受,幫助不孕夫妻達成心願,比起勸導正常夫妻多多生育,邊際效益來得高,而且基本上是成全別人追求幸福的美事一樁。 

不孕症中的「絕症」,即是女性無法以自己的子宮孕育孩子,即使排卵正常。無論是先天性子宮發育不全,或是後天性因病切除子宮,或是因為其他疾病而不適合親自懷孕的女性,都需要仰賴一位有健康子宮的女性來幫忙,即是所謂的「代理孕母」。長期以來,衛生署違法違憲,沒有立法,卻以行政命令全面禁止,直到陳建仁署長以公民會議模式通過為政策,但迄今近六年,卻未見進展,背後的意識形態與不作為,不但阻礙醫師們幫助需求者,也破壞了許多家庭的美夢,甚至讓這群女性連步入婚姻的勇氣都沒有。 

代理孕母的核心價值是人權問題,許多沒有生育率困擾的歐美先進國家都已經合法數十年,反倒是傳宗接代觀念濃厚的國家,包括台灣,受到部分女性主義者或政府官僚千方百計阻擾,始終無法光明正大來進行。 

因此,只要政府公開宣布代理孕母可以進行,解除需求者尋找醫師與孕母的困難,相信明年開始以及往後,因為不孕而影響生育率部分,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作者為代理孕母解禁推動人)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育嬰津貼經驗…很難過 

【聯合報╱朱熙希/研究人員(北縣淡水)】

2010.03.17 03:12 am 

本人育有兩個小孩,在政府「讓父母親能夠無後顧之憂地育養子女」美意下,曾於民國九十八年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請領過「津貼」三個月,但是結果卻是非常「難過」的經驗。 

第一,育的方面,育嬰留職停薪的法源為「性別工作平等法」之合理性? 

本人因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致使考績獎金折半、且不予年度晉級,本人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六條:「受僱者任職滿一年後,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及第廿一條第二項:「受僱者為前項之請求時,雇主不得視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向主管機關申訴,所得到解釋為「因本法為性別工作平等法,故只要雇主對所有留職停薪之處罰一致就不違法」。若如此解釋為正當,則第廿一條第二項看似為保護勞工,但卻未達實際規範之成效,建議應評估是否刪除,避免誤解而造成勞資糾紛。 

第二,養的方面,建議應檢討並擬定完善「育養」相關配套措施。 

本人每學期(六個月)需繳付兩位子女之幼托費用高達十幾萬,生病上醫院費用也隨之增加,更別說要請保母照顧則要廿萬。根據各項研究顯示,台灣雙薪家庭不願生小孩的最主要理由為「經濟負擔沉重」和「教育費用太高」,估計約佔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而美國僅約為十分之一。除了費用昂貴外,教保服務品質與管理也是亟待解決問題之一。故建議政府鼓勵生育同時,亦應檢討並擬定完善「育養」相關配套措施。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可愛小小彬 衝高台灣生育率

【聯合報╱楊文山/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台北市)】 2010.02.04 03:26 am

台灣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超低生育率國家。過去台灣與其他東亞國家皆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但在二○○八年,南韓、日本、新加坡的婦女總生育率分別上揚,僅有台灣持續下降,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低。

研究人口學的學者計算生育率,通常以當年十五至四十九歲的生育年齡的女性為主,也就是「總生育率」。總生育率的計算,可能會產生兩個盲點,一是女性生育的「步調」,也就是說女性在幾歲的時候開始生育;另外,是生育的「數量」,即一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子女數目。用當年總生育率來看會忽略了「步調」與「數量」,低估婦女一生生育子女數。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生育的步調,會對生育子女數目產生影響,如果女性不婚、晚婚,女性生育因為年齡的限制,生育子女數會因此減少。

近年來,完成大學、研究所教育的女性不斷增加,且所從事的專業工作,需要不斷的自我投資,因此女性結婚、生育的年齡不斷向後推延。台灣女性第一胎的生育平均年齡,在一九八○年是廿六歲,但是到二○○五年,已延後到卅歲;一九八○年,卅歲的台灣婦女僅有百分之廿二點七未曾生育,到二○○五年增加幾乎三倍,大約是百分之六十五。但是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會一直下降嗎?

未來卅歲以上的育齡婦女將成為台灣生育率的主流,因為此一育齡婦女人數最多,而且也到了必須把握生育最佳的黃金時期!因此,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將在兩、三年之內回升,這可能不是因為目前政府人口政策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效果,而是因為台灣育齡女性面臨生或不生的抉擇關鍵時期。所以台灣的總生育率就要回升,大概就是這些抓住生育黃金期限最後機會婦女「增產報國」的結果。

電視連續劇童星小小彬與劇中母親的貼心互動,可能打動不少高齡尚未生育女性懷孕生子。最近許多連續劇中的可愛童星,被媒體報導、渲染,也可能是影響台灣女性趕上生育「步調」的一個有趣的因素。也許多年後,可以預見到一個「小小彬效應」,媒體可愛童星的報導,影響到台灣的生育率。

但是,小小彬在連續劇中,說不願意看到劇中的母親為自己忙裡忙外,賺錢養家,不能照顧他,讓人鼻酸。劇中女主角的問題,也是大部分台灣婦女生育子女後必須面對的情境,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尤其劇中女主角,多年單親,讓生兒育女的負擔更重。

法國與美國的新生兒中,分別有近六成與四成是非婚生子女,如果女性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的選擇生兒育女,社會也要提供緩解的政策方案。未來幾年,台灣生育率回升,政府要預先知道,這不是當前人口政策的效果!如果政府決心要提升婦女的生育率,就必須要有更大的決心,提出有效的政策,讓女性敢婚、敢生,無後顧之憂,不讓台灣的生育率在世界上墊底,維持人口成長的一定最適水準。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子?

【聯合報╱社論】

2010.02.01 02:20 am

台灣婦女去年平均只生育一個子女,生育率降至千分之八點二九,是全球最低的國家。結婚人數也創下新低,僅十一萬多對成婚,離婚者卻高達五萬多對。更值得注意的是,高齡生育已蔚為風氣,卅歲以上的產婦成為「增產報國」的主力。

這些數字,結結實實打了經建會一個大耳光。一年多前,經建會才宣稱:台灣人口出現「零成長」的時間,將從原先推估的二○一八年,推遲到二○二七年;理由是政府已提出多項鼓勵措施,將使年輕人更樂於生兒育女,預估總生育率將從一點一人升為一點四人。未料,年輕世代對政府自以為是的獎勵措施無動於衷,生育率不升反跌證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只是紙上文章。

台灣的人口變遷,從不婚、少子、到老化,其實有更深層的社會因素及心理因素,必須要有全盤的觀照,才能提出有效的對策。以為隨便發放生育補助,即可鼓勵年輕一代生兒育女,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想法,對解決新生人口不足根本無濟於事。

不婚和不生,是全球社會變遷的共通現象,非台灣獨有;不同的是,歐美先進國家在一九六○年代即陷入生育低潮,但經過調整再出發,近一、二十年已有顯著的回升。美國生育率如今維持在二人的世代更替水平上下,歐洲平均也有一點四人。相對的,台灣在民國四十年代,一個婦女平均生產六名子女,政府必須力推「兩個恰恰好」的節育政策;不過短短半個世紀,台灣卻跌為世界最低,如此劇烈的變化,自不應掉以輕心。

台灣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意願為何如此低落?從正面因素看,年輕世代更喜歡追求自由、無拘束的生活,不願像父母一樣被婚姻及家庭束縛,這種以自我實現為宗旨的人生觀,本就無可厚非。包括新生人口適度降低,有助減緩環境負擔,降低生存競爭壓力,也未必不是好事。即使失和夫妻不要再當吵吵鬧鬧的同居怨偶,每年離婚人口增加,從社會思想更趨開放的角度看,也非全然是壞事。

但若從負面因素看,社會對婚姻的道德束縛固然減少,但升學及就業的競爭卻不減反增,這是年輕世代壓力無法減輕的主因。若進一步觀察台灣本身的特殊因素,近一、二十年來,政治的紛爭無日不休,族群和社會的裂痕愈來愈大;更重要的是,伴隨激盪的政爭過程而來的,是台灣經濟實力的頓挫和國家光榮感的消散。試想,在一個充滿焦慮和不安的社會,民眾找不到自己的幸福感,誰願意讓下一代降生在這樣不快樂的環境?

新竹市幾年前提出生育補助策略,婦女生育頭胎可獲至少一萬元的津貼,使該市躍居全台生育率之冠;一時之間,其他縣市均群起仿效,以為是催生靈丹。事實上,新竹的生育奇蹟是建立在科技新貴的高所得基礎上,絕非區區萬元勾起了年輕人「生」之意念。更別忘了,見諸媒體聚光的各種豪門婚宴,經常是冠蓋雲集而所費不貲,在在都誇耀著「婚姻當如是」的奢華觀念,也就更扼殺了市井小民對婚姻的平實想像。尤其,如今網路宅男宅女當道,如何增加他們在真實人生中互動與認識的機會,恐怕比提高生育補助更有效吧!

原本生育率極低的法國,近年已變成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其秘訣在於:政府把幫助家庭照顧兒童視為國家的責任,並將照顧年齡提早到三歲,所有三到五歲的幼童都可以進入公立托兒所。法國非婚生子的比率超過五成,但政府的照顧不加區別。由於不必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捨難決,法國職業婦女不生的比率極低,母親超過卅五歲的新生嬰兒更超過兩成以上。就這點看,台灣產婦高齡化其實也是正常現象。

政府必須承認不婚、不生是時代的綜合併發症,並誠實思考解決之道,不能再用廉價的津貼政策打發。台灣高齡生育飆升,正是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婦女工作和生活均已趨於安定;政府若還在高唱「早生最好」,那就太昧現實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