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其他 (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罐頭學生 反霸凌

自由時報 2011.01.15◎ 張花冠

為防制校園滋擾事件,教育部通令學校星期一、星期四通報霸凌事件,星期二、星期五迅即處理,且推動「校園反霸凌法」的立法,將施暴者施予空間抽離的懲治方式,抑或是個別相關利害人士的連坐處分,並且規定一旦發生霸凌事件,校長與地方政府都有責任。我擔心這樣的手段不但無法對症下藥,反而模糊了教育本質,根本是本末倒置。

國高中學生,友誼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學校中同儕關係的友善關係是這群學生正在捉摸的,有人可能是以碰撞的方式,有人以親暱的方式,有人以書寫的方式,各種方式都在小孩的試探中,同時去測試彼此的界線,可接受程度。

究竟是打鬧碰撞還是霸凌,是開玩笑還是言語欺侮,對小孩而言,可能沒有一定的定義與界線。此時,學校老師、家長的觀察、細心耐心愛心陪伴面對才是解決之道。如果不是長時間、有組織式、集體式的攻擊性行為,就稱之為「霸凌」,這種過度標籤化的看法,恐怕也是制度式地對小孩霸凌。

我們應該回頭思考一下,究竟校園的本質是什麼?校園應是多元化的學習場所,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的首要工作是發揮教育專長,營造一個利於多元學習與品格正向發展的場域,並且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而不是教條式地強制所有學生往同一個方向走,結果訓練出來的是一個模子,沒有創意的罐頭學生。

換句話說,學校的正職是營造友善的環境,一個不利於霸凌生存的環境。

霸凌議題很重要沒有錯,但不是校園的唯一工作,把教師當作校園警察來用,搞得校園草木皆兵,試問在這種環境之下,會有良善的學習品質嗎?最後權益受損的恐怕還是學生本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一個消失的語言是?

【聯合報╱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市)】

2010.10.29 01:39 am

台灣最珍貴的文化資產就是台灣南島語言。南島語族遍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各群島,語言總數約有一千種,卻以台灣南島語言最為珍貴。

在很可惜的是,許多珍貴的台灣南島語言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就已消失了;在大台北地區的平埔族巴賽語於1937年才消失。

近七十年來,有十四種語言雖然都還保存著,可是會說的卻愈來愈少,年輕一代都不會說了。其中有幾種語言(日月潭的邵語、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卡那富語、桃源鄉的沙阿魯阿語)都只剩下少數幾位老人會說,真正說得好的都不到十人。這個星期日(十月廿四日),我們失去了最後一位會說西部平埔族巴宰語的潘金玉老太太。因此,現存的台灣南島語言只有十三種了。過不了幾年,很有可能只剩下不到十種。

我有幸於1997年認識住在埔里愛蘭的潘金玉,從她那兒學到很多巴宰語。這13年來,我跟她總共工作了43次,每次多則五、六天,少則幾小時。最難得的是,她已經卅多年沒有使用巴宰語,因為我常去找她,她逐漸恢復記憶年輕時所使用的巴宰語,所顯示的語法系統完好如初。因為有了她,才陸續有一些巴宰語專書、論文等。對於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政府做了什麼保護措施?

說來慚愧,因為巴宰語並非政府官方正式承認的族群,過去這些年來,雖然一再呼籲政府相關單位,要珍惜這些族群的文化資產,可惜並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或獎勵的措施。如今,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希望各界重視和珍惜我們最珍貴的文化資產,尤其正在苟延殘喘的那幾種族群的語言!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基測的時代… 教學正常

【聯合報╱吳政達/政大教育學院副院長(北縣板橋)】

2010.10.27 01:46 am

我國將邁入十二年國教的同時,關於國中升高中階段的入學考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是否仍要辦理?是到了值得檢討的時機。昨日教育部長於九十九學年度全國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工作檢討會時表示:如果沒有基測的時代來臨,孩子不讀書怎麼辦?

這問題首先要討論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結束是高中?還是國中?一般歐陸國家多數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前,會舉辦檢視學生學力的考試,如法國Bac、德國 Abitur、奧地利Matura等高中畢業會考制度,其特點為將會考與入學考試合一。倘若實施十二年國教是既定政策,在義務教育階段中途,並無入學考試的需要,故舉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中的入學功能便不復存在。

接著需要討論的便是,國中升高中階段是否需要檢視學力?根據鄰國日本的經驗,學力低落成為該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因此採取全國學力調查成為必要的政策作為。換言之,取消具備入學考試功能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取而代之應該進行各教育階段的學力調查,以確保國家教育的品質監控。

基本學力調查的重點,應該是瞭解學童對於授業內容有哪些無法融會貫通,進而有必要強調教學的革新,包括按照學生學習的成熟度採取個別教學、提高教學法與適性教材研發等。擺脫傳統基本學力測驗的缺失,包括:僅檢視其最終學習成果,測驗分數僅作為升學依據,完全不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已經發生的學習問題以及在學習階段該採取的補救措施等。

國人視考試測驗為毒蛇猛獸,是基於測驗總是帶來排名與比較的經驗,同時也將考試視為讀書的唯一動力,這也是反映出部長的憂心之處。

沒有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不代表學習的過程沒有評量,統一性的紙筆測驗不應該是確保教育品質的唯一手段。當學習評量回歸其診斷的功能,考試成為檢視學習成果的工具,而不是學習的目的。學生將學習本身視為目的,而不是為考試而學習。

反之,如果學生因為不考基本學力測驗而不願意讀書,應該檢討的是教育制度為何在實施十二年國教後,仍舊存在為考試而念書的價值觀?為何無法養成學生學習的正確觀念?而不是檢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存廢。如果教育仍無法擺脫考試引導教學甚至學習的宿命,那實施十二年國教政策的美意,豈不前功盡棄。

沒有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時代,將帶來教學正常化的契機,將學習視為過程,建立標準參照的測驗觀點,重視個人是否已經具備課程標準要求的學力,進而提升整體教育品質。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得廣廈千萬間-這樣膚淺的通識,也能拿諾貝爾獎?

* 2010-10-11

* 中國時報

* 【朱敬一】

 不久之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卜萊斯考特(Edward Prescott)來台訪問。卜氏是以其在「時序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方面的研究,而獲二○○四年諾貝爾獎。所謂時序不一致,講解起來有些複雜,但用一個例子作說明即可略知梗概。

 大家都知道,二○○八年金融海嘯源於不少投資銀行的過度房貸,而貸款後又將那些高風險貸款債權包裝成結構債出售。在事前,金融主管機關當然不鼓勵銀行過度暴露風險,對於存款銀行倒帳頂多也只提供部分保險,亦即其餘曝險該由銀行自行吸收。但事後,一旦銀行因過度風險操作而有引發金融風暴之虞,則政府卻又因「顧全大局」的考量不得不出面救銀行。此種「事前一套宣示政策、事後卻注定要採取另一套政策」的困境,叫做政府政策的時序不一致性。

 

 卜氏在時序不一致方面的研究,模型乾淨俐落、數學處理清爽,顯示卜氏不愧是大學數學背景,在數理分析上功力深厚。但是,諾貝爾獎是頒給「專業」領域學研有成的學者;在專業領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面向,都不在瑞典皇家學會考量範圍。讀者都還記得,不久前耐許(John Nash)曾因其對賽局理論的貢獻而獲獎,但其人在應用數學之外已長期受精神折磨,所言所行異於常人,卻不影響其獲獎。

 我為什麼要拿卜氏與精神狀態不佳的耐許相比呢?因為卜氏在時間不一致等狹窄領域以外的見解,恐怕也是絕大多數社會人士所難以接受。在九月下旬台北的一場研討會上,卜氏竟然有大意如下的發言:別人擔心永續發展的問題,但他卻不擔心。他認為,人類的技術進步總是能克服其對環境的侵害。此外,他也不同意企業除了「守法」之外有其他所謂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對於共有漁貨、共有水源等因共有而遭過度採伐的問題(common pool problem),卜氏也不認為該有什麼積極的作為去解決。他相信這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可由理性人類慢慢形成社會共識解決之。總之,卜氏幾乎是個環境方面的「政府無為」論者。

 前述論點不是逐字翻譯,但我是該場論壇的主席,大概不致誤傳誤聽。坦白說,放眼世界,我還真不容易找到認為「根本不需關心永續發展問題」的經濟學者。攤開人類的科技發展史,新科技侵害而非有助於環境永續性者比比皆是,完全無法支持卜氏的論點。此外,諸如臭氧破洞、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消失等重大環境傷害,幾乎全是由數十年前的某項科技所引發(如CFC造成臭氧破洞),而人類卻要等到大禍臨頭、為時已晚,才驚然發現錯誤。以上證據顯示:卜氏似乎除了自己的小模型外完全不讀不看人類的大歷史,令人遺憾。

 對於共有資源問題要靠社會共識而非規範性約束解決,卜氏也有其歪理論點。他說,美國人抽菸沒什麼強制立法卻自然減少了,而喝酒卻因廿世紀初的禁酒令(Prohibition)而重現高峰,可見社會共識很重要、強制規範卻有反效果。這樣的牽強類比真令人搖頭。

 如所周知,喝酒頂多只是「自戕」,只要酒後不開車,就無所謂社會危害。但吸菸的二手菸是立刻侵害周邊人士,經濟外部性極為明顯,是標準的「戕他」。在法理概念上,國家本即應對負面外部性強的吸菸多管制、對負面外部性弱的喝酒少管制(除非酒後開車)。當年,美國禁酒是因為清教徒的大力道德呼籲,逼得政府介入人民生活道德面的管理(禁酒);這種泛道德政策欠缺民主理論支持,當然不易成功。卜氏完全不分析菸與酒兩種商品外部性之區別,只是單純從「是否強制」單一面向去歸納其結論,真是匪夷所思。

 當然,卜氏來台也受贊助單位之託而說了些其他怪論,諸如不該課資本利得稅啦、營所稅該調降啦、遺贈稅該廢止啦等等。一個人連台灣租稅負擔、財政結構情況都不了解,也不熟悉台灣政治人物不敢面對問題的惰性,就胡亂對稅制發言,那就不只是智識問題,而是更嚴重的其他問題了!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研院院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門話題-高中職學費齊一 配套不夠

* 2010-09-22

* 中國時報

* 【阿kuei/台南善化(高中主任)】

 施行多年的「高中職優質化」是希望藉由資源挹助、扶持社區型高中職優質且均衡發展,再配合以「照顧弱勢、區域平衡」為理念的「繁星計畫」,讓家長破除明星學校的迷思,鼓勵學子就近入學,達到教育社區化的目的。但公私立高中職學費齊一政策配套不夠周詳的結果,在部分地區反造成學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升學競爭壓力更大的結果。

 筆者以為在現今少子化社會,大學已不是窄門,大學教育前的高中職教育收費當齊一,但此政策應摒除私立明星高中,因為這些學校的學生多能進入當地的社區高中職,卻因「個人選擇」而越區通學,或應限制學費齊一僅能施行於社區內學校,要讀社區外的私校請「使用者付費」,如此方能符合社會公平公義的期待。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士拚普考 見證就業困境

自由時報 2010.09.22◎ 吳冠嫺

高普考放榜,高中學歷即可報考的普考,有六十一名博士生來「搶飯碗」,五名博士生錄取。金榜題名本是喜事,但從國家整體來看,可能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

從高中畢業到博士生,以大學四年、研究所二年、博士班六年來看,差距至少十二年。要養成一位博士,社會、家庭需投入龐大的資源,十二年期間換來的是高中畢業的「原點」,為什麼會這樣?

過去十五年來,台灣博士班人數成長三倍,學者估算每年會有五千位博士畢業生進入職場,但是職位在哪裡?

台灣就業市場萎縮,政府又放任企業盲目西進,甚至有錢進中國債留台灣者,政府卻還沾沾自喜於經濟成長率的數字好轉。但事實上一般民眾並未雨露均霑、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例如官方統計今年七月份台灣失業人口有五十七萬人,失業率五.二%,整個外移的產業,不僅勞動階級沒有飯碗,高級人力如博士一樣因為職缺不再,而面臨困境。

讀到博士,終究還是要面對就業問題,博士生願意屈就現實,是務實的選擇,但是主事者可曾想過,普羅大眾已經被現實逼到牆腳了!政府不要再把大家往火坑裡面推。

(作者業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師生、同仁大家好:

        我在今年的校務會議及畢業典禮上曾向大家提出「鄉村大學」的理念,事實上許多知名學府均興建於鄉間,例如劍橋、耶魯等大學。簡單樸實的鄉居生活有助於師生專心學習研究,並可深入社區生活,帶動社區發展。尤其近十幾年來網路的便利,更讓鄉村大學突破了地理上限制,悠遊於田園與先端資訊之間。本校的發展一直以平衡南北差距為使命,可以說是國內鄉村型大學的代表。
        所以我們希望所產出的知識不僅帶來影響力,並且零污染。隨著環保議題不斷地升高,2008年我們開始推動綠色能源示範區,結合自行研發的太陽能發電技術、節能措施、及社區的參與,營造綠色低污染的校園環境。2009年我們獲選為全國十三所綠色大學示範學校之一,並為國內唯一受邀參加澳洲綠色大學國際會議演講的學校。
       鄉村裡熟悉的鄰居常讓我們注意到社區實際的需要。嘉雲南地區是全國人口高齡化最嚴重的地區,從而牽涉到安養照護、家庭結構、教育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此我們成立一個跨領域研究團隊來提出通盤對策。在毒品與犯罪防制方面的整合研究,也代表我們對社區的回饋,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本校在國內已居領先地位。
        日前某跨校學生團體公佈「2010年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本校獲選為全國最尊重學生的大學。當記者來採訪我們做了什麼時,我的想法是:「放手讓師生去發展自己」。我們尊重大學生是成熟的個體,應學習為自己負責。「學術自由」、「尊重多元價值」是我們師生共同營造的校園文化,也是我們中正大學的優良傳統。

        展望學校未來的發展,大家最關心的頂尖大學計畫(俗稱的「五年五百億」計畫)與教學卓越計畫,校方正積極進行申請作業;校務評鑑的自評工作也將於月底展開。依據Cheers雜誌最新的調查報告,企業主最愛畢業生本校名列第九,首度超越中山大學。即使從近幾年來國內外各項客觀的評比及上學期系所評鑑的結果來看,本校的各項表現也都在國內名列前茅。「好的引來好的」,相信我們大家的努力,必定會帶來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肯定。
        大學的成就不是造就一座城市,而是開闢一片田園。自工業革命以來,文明似乎意味著與自然相背,我們希望藉著型塑鄉村大學的作法,帶動尊重自然的風氣。在新的學年,特別代表學校歡迎初來乍到的新生,也祝福每一位師生同仁中秋節及教師節快樂、身心健康、樂在學習。

                                                                        校長 吳志揚 敬上 Sept.9, 2010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平台-雙薪教授 應速立法予以規範

* 2010-09-20

* 中國時報

* 【周平】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立委蕭景田表示,「目前公教人員退休後轉任私校任教職者,達一千三百五十一人,政府每年補助私校上百億經費,有近十分之一落入退休公職人員口袋裡,卻無法可管,教育部應該立即檢討改善。」另一則報導中,教育部高教司何卓飛則表示,「按照法規,只要是政府補助款不超過經費二十%的非營利機構,不適用旋轉門條款。政府給私立學校的經費非常少,最高的也只占十一%,因此於法都沒有限制。」對何司長有關「於法都沒有限制」的消極態度,筆者深表遺憾。

 最近許多法官由於審理女童遭性侵案,固著法條、忽略社會情境、輕判加害者而被痛批為「法匠」。同樣的情況我們是否可以說,高教司長這種拘泥法條、無視民怨和社會正義的消極態度,是僚氣十足的「官匠」?同一則報導中指出,在私校領雙薪者包括前教育部長等三十八人甚至還擔任私校校長。

 事實上,對筆者而言,討論這個主題並不輕鬆,因為與筆者熟識的老師、親友、同仁和長官中,都不乏雙薪教授。但就像亞里斯多德堅決地批評老師的錯誤和缺點後,指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道理,筆者的社會學訓練也不容許自己因礙於情面而對不公不義之事視而不見。如果領雙薪的現象是因為制度不公所造成的,我們或許可以諒解個人的無辜。但若個人已經明白自己因制度不公而獲取不當利益,甚至在行動上有能力拒絕誘惑,卻選擇保持緘默並繼續坐享其利時,這就不能怪社會各界要稱此類人為「教育肥貓」或「台灣之恥」了。

 有當事人自比「退伍軍人」,出於「老兵不死」的信念,而問心無愧。他們相信自己深厚的學養和經驗,對私校發展貢獻極大。即便如此,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信念,竟然蒙蔽了對自身選擇所產生邪惡後果的責任之反思。關於其所產生的邪惡後果,筆者曾在媒體論壇投書以「雙薪教授年輕博士絆腳石」進行針砭。許多論者也以諸多數據說明此事的不公不義,這既是普遍的社會觀感,筆者很難理解教育部和立法院為何不能從善如流,加速立法予以規範呢?

 事實上,在諸多論者嚴厲批判下,公部門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為。根據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院會已於今年五月六日通過「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修正草案,其中第二十四條明定,「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教職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其原因消滅時恢復。」第二款明白規範「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學校專任教職員」適用此條例。筆者託助理去電高教司詢問得知,此修正條例已送立法院審議。但筆者不解,何以蕭景田、洪秀柱和陳亭妃等立委在批判領雙薪之不公不義時,無人提及這個已經在立院等待審議的法案?懇請立院袞袞諸公加速審議並通過之。

 在此之前,筆者建議雙薪教授知恥近乎勇,立即停職讓出位置給年輕後進。如果堅持老兵不死精神,則請自動停領月退,或全數捐出回饋所服務私校,成立獎學金落實「繁星和築夢計畫」,以嘉惠千千萬萬個貧困和弱勢的學生。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系主任)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傅斯年反對學校讀經說起 談台灣史上溯三國時代的爭議

自由時報 2010.09.15◎ 陳儀深

教育部公布的新高中歷史課綱引起的爭議之一,是台灣史宜否上溯至三國時代。參與其事的王曉波振振有辭舉出中研院院士凌純聲、郭廷以、曹永和三人認為是,而史明、柏楊認為不是,來「證明」其觀點可信。凌純聲是人類學者可以不論,創辦中研院近史所的郭廷以則有一本風行一時的《台灣史事概說》,書中對於《尚書》禹貢篇或《三國志》、《後漢書》中的夷洲傳說比較保留、存疑,但他認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可以作為夷洲就是台灣的「極有力的證據」。歷史學者曹永和,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台灣早期歷史研究》中說:

隋書所記流求,其所指究為今日台灣,抑為今之琉球,數十年來中外學者聚訟紛紜,各持己見,至今仍時有爭論。隋書所載流求人習俗,顯與臨海水土志所記夷洲多有吻合,亦大可與今日台灣土著民族古習俗相印證,因此學者對此雖有爭論,而大多說隋代流求即今台灣。

可見曹先生當時的立場雖與郭廷以相近,但只以「大多說」含糊帶過。

應知,戒嚴時期形格勢禁,學術界誰敢公然割斷台灣與中國「自古以來」的連結?不過一九七一年二月出版的《台灣風物》,仍有一位「佚名」勇敢寫出〈郭著「台灣史事概說」摘評〉,文中說郭廷以「係一愛國史家,民族意識濃厚,所說牽強附會之處頗多」;目前在南部任教的林柏維,則在個人網站不客氣地批評郭廷以:混淆琉球、台灣、澎湖的歷史關係,是「把文學意境當成歷史想像」。個人認為,郭廷以台灣史觀的可議之處,還包括把鄭成功之驅走荷蘭人說成「光復」、「收復漢人已喪失的故有領土」,相對而言,著名的歷史學者楊雲萍曾引述施琅的話:「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靖海記事下卷〉)他強調鄭成功是「開台聖王」,不是「復台聖王」。

現在的問題是,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台灣史,何必以充滿爭論的議題作為開端?另一位參與其事的學者竟然說:「不如把學術爭議擺上檯面,可使學生了解歷史問題的歧異性及多元性」。這讓我想到一九三五年傅斯年反對學校讀經的理由:「六經雖在專門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東西,一旦拿來給兒童,教者不是混沌混過,便要自欺欺人。」胡適也附和說,古代的經典今日正在受到科學整理的時期,「在今日妄談讀經,或提倡中小學讀經,都是無知之談,不值得通人的一笑。」熟悉民國史的人都知道,從袁世凱的祭孔到廣東軍閥陳濟棠的提倡讀經,都立刻受到胡適這種自由知識份子的批判。

我的感慨是,馬政府邀請的學者專家若有認同中國的情懷,更應該想想傅斯年和胡適若復生於今日會怎麼想怎麼做,才不會引來「一蟹不如一蟹」的譏評。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貴得有道理嗎?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9.14 02:38 pm

這兩天有幾則和大學學費有關的新聞,例如有人遺失了家裡辛苦借貸來的學費,還有人考進官校才發愁原來要自費,都是反映讀大學很貴。大學學費這麼高,有道理嗎?

大學貴,是有原因的。高等教育成本很高,從師資到設備,乃至師生比例、研究經費等,培養高級人才的確是昂貴的投資。而且大學並非國民教育,多少要「使用者付費」。台灣有留學經驗者眾,出國念大學、研究所要花多少錢,大家略知一二,咬著牙付也沒話說。一般美國家庭為了準備孩子讀好大學,多半也早早就要開始存錢。

但大學並非全部都貴。美國的私立名校當然貴,同時卻也提供各種獎學金和助學貸款;州立大學便宜得多,對本州納稅人更有優惠;甚至還有各種社區學院,入學資格門檻極低,原則上凡想讀書的人都有學校可讀,也都讀得起。

台灣的情況大不同。早年為國「作育英才」,政府在艱困中仍盡力補貼國立大學,多少社會中堅分子都曾受惠於極低廉的大學學費。現在的學費比早年當然提高很多,這是學生和家長抱怨的由來。但話說回來,現在的國家發展階段和教育結構變遷快速,不再是只有少數精英分子才要讀大學,大學生堪稱滿街都是,也未必人人有志於「先天下之憂而憂」。換言之,以過去政府那樣大量補貼高等教育的標準來看,現今的目的正當性和財政負擔能力都不如以往;這是大學「使用者」負擔增加的原因,也是經濟學家多年來呼籲「合理學費政策」的基礎。

大學學費變貴,從這個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從另個角度看:國立大學的學生多半社經背景較好,卻享受政府補貼較多的公立學費;但向來教育資源劣勢的學生,考上公立學校的機會較差,反而要負擔更高的私校學費,這件事是沒道理的。政府補貼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必須與時俱進,資源分配結構也應調整。簡而言之,在教育人權方面,要先使國民的「基本需求」儘量滿足,錦上添花的事頂多量力而為,才不致於引人抱怨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少錢就少 逼學校能力分班 

【聯合報╱陳秀珠/退休公務員(屏縣南州)】

2010.09.11 02:24 am 

看到昨天民意論壇陳昭池校長表示,能力分不分班問題關鍵,是在「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我頗為認同。但是為什麼南部學校比北部學校問題嚴重?鄉區學校又比都會區嚴重?還有,為什麼校長等行政人員要冒被處分的危險?這些問題核心又是什麼? 

我雖非教師,但在中小學服務廿多年,依淺見,問題癥結有兩個:一是師資結構,一是分配款的不合理。 

陳校長提到的問題正說明師資結構的問題,教師評鑑一直無法落實,優秀的流浪教師進不了校門,有問題的教師又很難請出門。敢處理問題教師的校長其下場多半很慘。加上教評會也多半同情同仁,讓主管產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心理。 

其次是分配款問題。校長們為何那麼在意學測考幾分?多少學生可上明星學校?除了榮譽感之外,校長也不會加薪也不會獲得任何實質好處?那為何要在意?癥結在於縣府給予學校的分配款中的行政費,是依學生數和班級數來分配。 

一個學校各項表現再好,頂多校長考績給甲(辦得中等的也是甲),但學校經費苦哈哈,水電費總是東支西絀,各項設備修繕也苦無經費,試問校長會不在意學生人數? 

而家長對學校好壞的評斷,又多半停留在考上明星學校的多寡,校長老師再認真,學測成績不亮麗,學生數還是無法提升,如此環環相扣,這可說明,為什麼鄉下學校能力編班比都會區學校來得嚴重的原因。

鄉下學校資源少、補助少,如果再減班、減學生數,學校的分配款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校長們好辛苦,有來自家長的壓力(通常是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有來自教師的反彈。為了學校的經費能夠不被刪減,真是滿腹苦水。

為什麼一個學校的預算是依據學生數、班級數,當然有其道理;但除此之外,是否也該對認真辦學的團隊給予實質的鼓勵,而不是書面上的記功嘉獎,至於何謂認真辦學,教育主管當局的專業就不用我在此多喙。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切莫集體毀滅台灣各類人才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9.10 03:07 am

 

 

最近因為兩個浮上水面的案例,使能力分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重要媒體分從正、反面觀點大做文章,但迄難形成共識,遑論找出可行方案、付諸行動。然而,財經專家則幾乎完全置身事外,因為從表面上看,這是個教育問題,與財經事務八竿子也找不出關聯;但這可是大謬不然,這個看似無關的問題不僅深切影響經濟競爭力,台灣未來國脈的興衰乃至存續,實繫乎此。

半世紀來,台灣經濟高速成長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是人力素質遠優於其他開發中國家。其中包括兩面;一面是基本教育的普及,以及傳統文化中特別重視教育的元素,使每個家庭都將教育子女成材乃至成龍成鳳,視為第一等大事,因而我們具有基本知識的人力至為豐富;另一面是除了正規教育之外,台灣的技職教育十分普遍,且對實務訓練的專注遠高於一般正規教育,數十年來培養出眾多的中層技術人力。如果欠缺此二者,台灣經濟的表現必將大為遜色,而且難以歷久不衰。

但近年來,此二者都逐漸從有利於發展的重要資源,轉為妨礙發展的重大障礙。就技職教育而言,經過十年教改,許多名聲卓著的技職專科爭取升級為科技大學,而且一旦披上大學的外衣,就減低了對實務訓練的重視,不斷向一般大學的非實務性課程轉移。同時,由於技職教育愈來愈不受重視,其預算及師資也遠不能與正規教育同日而語,因而各級技職學校也難獲學生的青睞,多數職校學生仍一意追求擠入正規教育的窄門,使其實務訓練更加受到輕賤。十餘年來旦旦而伐之,台灣經濟迫切需要的中層技術人力正日益匱乏。

至於正規教育,在升學主義作祟、一切考試掛帥下,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搶破頭、不計代價,要讓子女擠入高升學率的明星學校;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則將寶貴資源儘可能投入升學潛力較高的資優學生與應考科目,使競爭力偏弱的學生所應有的資源被排擠,與考試無直接關聯的教學也備受冷落。為扭轉此一歪風,教育當局下令禁止能力分班,卻讓資優生與學習能力偏低者一鍋煮,令前者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而後者則痛苦不堪,視就學為畏途。於是頂尖的人才橫遭摧殘,後段的則出現如少年殺手廖國豪這樣的下場,無奈抱怨「台灣教育害了我!」

台灣經濟發展到今日的層級,一方面需要大量受過扎實實務訓練的中層技術人力,一方面則需要大批卓爾不群的頂尖專業人才。目前的教育制度卻是將兩者一齊抹煞,加上大學教育只重教授論文,罔顧學習成效,我們正在集體毀滅台灣的各類人才,於競爭日烈的國際大環境裡自毀前程。

要補偏救弊,空言消滅升學主義於事無補,根本之道,是讓每一類型的人才都能找到最適的出路,充分依其所長,教育成為既可實現自我成就,復能致力於整體發展的國家棟樑。教育當局既然掌握公權力又操控巨額教育經費,過去的錯誤固應承擔最大責任,今後的改正,更需要戴罪立功。首要的工作,就是正視非精於考試的各層級學生,以遠高於一般學生的經費及更高的關切,幫助他們開發各自的潛能、發展最合宜的專長。這與目前一般家長及教師的認知並不相當,也與教育預算的分配大相逕庭,若無極大魄力與智慧,難以奏功。

對一般正規教育的學生,淺嘗輒止的「能力分組」絕對勝過「能力分班」或「能力分校」,既然禁止能力分班,即應竭盡全力將此貫徹到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教育部若願致力於此,台灣經濟方有未來,至於萬千學子,更不必論矣!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老師說:別來帶壞我們學生… 

【聯合報╱吳雪霞/退休教師(台中市)】

2010.09.07 01:57 am 

報載林姓國中女生因行為偏差,家長希望換個學習環境,轉校就讀,沒想到卻成了「被教育放棄」的人球。讀來讓人心痛扼腕,教育人員的冷漠推搪,這只是冰山一角。 

我是輔導人員,曾輔導過一名由他校轉來的小五生,她的父親因案入獄,母親從事特種行業,對她疏於管教。她三天兩頭就蹺家,我經常四處找她回來上課,和她母親溝通管教方法,也請她的朋友一起關心她,就這樣,她斷斷續續完成小學教育,進入國中就讀。 

新學期開始不久,有一天,她突然蹺課來找我,說是感冒請假,其實是為了抗衡校方的「髮禁」(一頭小學就染成褐色的長髮),已經多次蹺課。 

我見機不可失,好說歹說,說動她回校受教,並連絡她母親配合「押送」,最後還打電話請國中輔導主任屆時出面緩頰,料想這樣應該沒問題了,我便放心去上課。 

當晚,去電關心後續發展:輔導主任要母女倆先到訓導處報到,之後,沒再露面。訓導處的老師和導師卻對她母親說:「不要來帶壞我們的學生,如果我是妳,就不要讓她來學校,愛做甚麼就去做甚麼,想讀書,以後可以去讀補校啊!」 

她母親難過得轉身就走,她氣不過回她們:「妳們說我也就算了,幹嘛說我媽?」然後跟著離開學校。問她:「媽媽怎麼說?」她彷彿得到解脫似的:「不想讀就不要讀了。」從那之後,再也見不到她的蹤影。 

不想讓她成為中輟生,力有未逮,一直是我心中的痛。如今又見受害者,只能慨嘆,教育人員有教無類的良知哪裡去了?該是深切自省的時候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貸噩夢 青年前途煎熬

2010.09.06 ◎ 陳彥琳 

每年到這個時候,就是我的噩夢。因為每年八月中旬之後,就是各家銀行開放申辦就學貸款期間,我總是得每一個學期前往銀行一次,交出該學期的申請書,還有手續費一百元。即使提早去銀行,不管哪一天,就學貸款的櫃台總是大排長龍,為了繳這份資料,需要等候多時才能輪到自己,等待的時間真是一場煎熬。

 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整個國家搞成這樣子,明明大家都沒有錢而且需要貸款才能維持學業了,還有政府高級官員大放厥詞說「高等教育資源過剩」,然後藉口來讓中國學生分享教育資源。如果真如官員所言的「高等教育資源過剩」,那為何不將過剩的經費多編列一些校內教授助理薪資,讓需要就學貸款的學生有一個維持生計的機會? 

就算國家現在給我們錢念書,但是依照規定畢業後一年必須開始還款,假若該年度總收入未達二十五萬元還可以申請再延一年。不過就學貸款陷阱相當大,第一個是現在畢業很難找到工作,就算找得到兩萬五的工作,扣掉房租、伙食、電話費等,剩下的錢繳就學貸款就變「月光族」了。更別說碩士畢業,雖擁有比學士更高一級的學歷,卻會在畢業一年後同時接到兩家銀行的催款單,現在碩士能找到三萬塊的工作就偷笑了,扣除生活開銷,繳貸款的錢根本就不夠! 

諷刺的是,現在挑對象,對方家長還會逼問「你有沒有就學貸款」、「就學貸款繳完了沒」、「你爸爸會不會幫你繳」,使用就貸好像是「原罪」,讓年輕人無法正常成家、生小孩。所以每到就學貸款時節就是我的噩夢,在這樣的政策底下學生族群顯得悲哀,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幸福在哪,我們的前途被上一代的政策綁架,畢業後不但要面臨還款壓力,還需要長達十幾年不斷地賺取工作收入,只為了償還一個就學貸款,到時將無法有多餘的錢來規劃結婚生子,我們的黃金年華,將活生生地蒙上一大片痛苦與煎熬。

 (作者為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照:錯誤的教育資源配置 

【聯合報╱楊照】

2010.09.01 03:20 am 

十七歲還沒有滿十八歲的殺手,犯下了轟動社會的殺人案,逃亡多日終於投案了。對著媒體,很冷靜很大方地指控:「台灣教育害了我!」 

教育害了廖國豪嗎?這個問題,有一部分根本不值得理會,完全不必討論;不過卻有另外一部分,讓人不能不想、不能不談,不能不愈想愈談愈覺得沉重。 

不必討論的部分,是教過廖國豪的老師,教得再差都沒有弄到他要去當殺手;台灣教育再爛,也絕對沒有爛到直接創造出無法無天,殺人不眨眼的殺手來的地步。個人行為不能如此方便便宜就賴給學校、賴給教育來承擔。 

台灣教育不會也不需為廖國豪殺人犯法的行為負責。不過換另一個角度,如果我們看的是所謂「後段班」,學習成就較差的學生,許許多多像廖國豪一樣無法跟上學校課業,在學習上取得成就與自信的小孩,那麼台灣教育的確虧欠他們,而且有很深的虧欠。 

「後段班」以前的說法叫「放牛班」,取「放牛吃草」的意思,也就是一旦進了這種班級,沒人管你沒人理你,沒有任何教育資源會放進班上,讓學生自生自滅就是了。整個社會理所當然認為,好的老師要教好學生,老師的注意力該投注在好學生身上,協助好學生變得更好,幹嘛浪費時間與資源在比較差比較壞的學生身上! 

習以為常,也就不會察知這種態度上巨大的矛盾。好學生和壞學生誰比較需要協助?好學生應付課業沒有問題,為什麼還要老師多花力氣管他們教他們? 

好學生之所以好,往往就是因為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或習慣比較好,有本事自己自主自發學習的學生,為什麼反而要老師管那麼多? 

現在有芬蘭的例子,我們總算可以把這矛盾看得清楚些。芬蘭打造出全世界有名,整體學習成就最高的教育體系,靠的就是和我們完全相反的教育資源分配原則。學習成就愈差的,愈需要老師關注教導;學習成就愈高的,他們獲得的最寶貴獎勵則是——學習自由。成績好的學生,證明了他們可以自我學習,老師就不用太理他們,他們可以依自己的興趣、用自己的步調去學習。他們學習能力強,老師的用心教導常常只是牽制、干擾他們的學習發展罷了!不必管好學生,老師就可以專心幫助「後段」學生。看到「前段」的例子,「後段」學生也就明白,若是能證明自己的學習紀律與成果,一樣可以取得自主自由,那會是驅動他們學習的最大動力。 

如此一來,不論原本來「前段」或「後段」的學生,就都能在過程中擴充其自我學習的能力,一個大家都有能力並熱中自我學習的社會,怎麼可能缺乏競爭力?這樣的結果,和台灣的情況徹底相反。在台灣,「後段班」早早被「放牛吃草」了,得不到一點資源、沒有任何協助,當然成長受挫,在能力與人格上都無法健全。那「前段班」呢?也沒好到哪裡去。老師管得太多,本來可以向前衝的進度被拖住了,本來可以享受的興趣被打消了,甚麼都要照老師的,甚麼都要滿足考試要求的,久而久之,獨特能力也必然變平庸了。 

這樣教育安排,真的有問題,照說不必等到廖國豪說那樣的話,早就該檢討、改革了。(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室坐針氈 再關三年? 

【聯合報╱溫蘭英/退休教師(屏東市)】

2010.09.01 03:20 am 

十二年國教繼續「審慎研議」,很多家長深感失望,但筆者卻認為這是明智之舉。 

很多人認為十二年國教可以降低升學壓力,但這絕對是錯誤的認知。因為即使國中免試升高中,還是有升大學的壓力;即使像現在升大學的機會已近百分百,和免試升大學相差無幾,但還是有考碩士班、博士班和就業的壓力,不是嗎? 

所以,與其一味的設法讓孩子免除壓力,不如教孩子認識壓力、接受壓力,讓孩子知道自然界雖然「優勝劣敗」,但「一枝草一點露」、「行行出狀元」、「天無絕人之路」。一國之內本來就是需要士農工商各種人才,每個人只要順著自己的性向能力,努力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就是好國民,就能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換句話說,官員和家長們不必強迫孩子非高中或大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不可,只要品行端正且有一技謀生之長即可。 

廖國豪被逮捕時說「台灣教育害了我」,其實在國中校園裡像廖國豪這種不喜歡讀書的孩子不少。因為讀書是漸進的,一個基礎沒打好就很難進到下一個層級,久而久之,越積越多就越難讀下去,最後讀書就變成了苦差事,學校就變成了像煉獄一樣令人討厭的地方,只好往外發展尋求認同。 

九年國教裡的國中階段,就已有不少學生每天「如坐針氈」讀不下去了,再強迫讀三年高中恐生更多廖國豪。筆者覺得十二年國教真的沒有必要,我們要的是包括高中、職,不論公、私立學校都能完全免學費。唯有如此才不會有想讀書卻沒錢讀書,或是不想讀書卻強迫讀書,而變成像廖國豪一樣逃出校園為非作歹的情形。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難喘息 再議廿年? 

【聯合報╱謝國清/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基隆市)】

2010.09.01 03:20 am 

昨天周愚文院長「革命式教改?教訓不遠」一文表示,議題研析小組希望推動十二年國教能「穩健漸進、水到渠成」,而家長們則希望「明訂期程、盡速實施」。 

教育部針對十二年國教已經「穩健漸進」研擬了廿幾年,卻弄得國中生一開學就要忙著應付模擬考;推動「免試入學」,卻推成更多的考試,令人懷疑何時才能「水到渠成」?可是每年九十幾萬十三至十五歲的孩子就在這樣惡劣環境遭受折磨,其中一大堆孩子恐怕因此一輩子放棄學習,等到再出個「廖國豪」時,又要把責任推給家長了。 

周院長表示「延長國教年限,不必然會降低學習壓力」,我們也認為「延長國教年限,不應該就降低學習壓力」。延長國教年限,應該是讓孩子們從龐大的學科考試的外在壓力,轉而成為自我探索、適性學習的自發性學習壓力,因為我們看許多孩子在長期外在壓力下,不是逃避、自殘,要不就是等到外在壓力稍解時即無法適應。 

過去綜合中學、完全中學的推動不力,就是因為沒有真正免試的配套。高中職還是以篩選學生為主流,孩子們上高中、高職或綜合中學,是因為學科成績使然,而不是因為興趣,所以即使高中職老師有心考慮學生差異,也無力幫助一群莫名奇妙掉進學校的孩子;而國中老師為了讓孩子不要掉進後段學校,全力幫孩子考試,也無暇啟發孩子更多智能,更別論公民素養教育。 

十六年前的全國教育會議討論十二年國教,現在則多了「向下延伸」的議題;十六年後會不會還繼續討論「十二+一」年國教,然後又蹦出「五四三」的議題?家長們實在看不懂什麼叫做「穩健漸進、水到渠成」?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明訂期程、盡速實施」,每年九十幾萬的國中生等著大人們給他們一些喘息的空間啊!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再逃了

自由時報 2010.08.30 ◎ 莊程洋 

八月二十六日,我們到教育部前是為了要求官員們重視學權低落現實,進而督責各大專院校。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當日行動現場,教育部官員言談中,認為訴求只是少數的個人意見,將七大學權指標揭露的普遍問題個人化,這種官僚本位心態,我們不樂見,卻也不意外。 

今日台灣大專院校在學學生約有一百三十萬,令人遺憾的是,當前政府面對我們的態度,不管將我們當作大專院校學生對待,還是青年勞動者對待,弱化學生自治是常態,常藉管理之名,實則為作業之便,侵奪學生發言權、身體自主權。 

教育商品化,投入學生身上的教育資源逐年降低,學生扛負經濟壓力,外出兼職是常態;校外雇主剝削勞力,在校官僚忽視學權,試問: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成員在校內爭回應得的學權之際,甚至還有反動學校官僚以「若非經校方核准,禁止教職員、學生、公務人員以校名義參與各種集會遊行、政治運動」。台灣政治解嚴二十年,校園內戒嚴依舊?教育部豈能縱容大學官僚在自己的「租界」裡為所欲為? 

我們當日的行動,不僅是要求政府正視當前學權侵奪的現實,更要視為一個嚴重問題,去制衡教育法人,對於教育環境水準與教育品質有所要求。這絕對是政府的責任。 

嘿,別再逃了!你以為一切交給市場,你就沒責任了嗎?就像那天學生還沒講完,官員掉頭就走?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成員,http://studentrights-team.blogspot.com/)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台灣人的微笑 怎麼不見了? 

【聯合報╱洪蘭】 2010.08.28 03:32 am 

朋友的孩子回台參加華語夏令營,結束要返美了,我帶她去鼎泰豐吃她最愛的小籠包,在等待座位時,我問她:台灣社會給她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她想了一下說:台灣人總是匆匆忙忙不肯禮讓,而且「不愛微笑」,她加重語氣說,就是同棟大樓、同搭電梯都不打招呼。 

這孩子果然觀察入微,我剛回台時,早上碰到人會習慣性的微笑打招呼,結果有人瞪我白眼、有人罵我白痴、有人說我自作多情。幾次以後就改掉了這個習慣,但是總是覺得遺憾,因為心情會影響工作情緒,見面打招呼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禮貌,我們不敢要求像祖魯人那樣說「我看見你了」,對方回答說「我在這裡」,這種患難相助的問候,但是起碼的點點頭,釋放出善意也不算是要求過分。 

先不說同舟共渡是五百年修的緣,微笑其實是對自己好,尤其反覆的微笑可以使壞心情變好。有個實驗請受試者把鉛筆咬在嘴中,然後做出憤怒的表情,結果發現很難,因為嘴角朝上了,怒氣就上不來了。麥當勞要求他的員工微笑是有道理的。有實驗證明情緒其實是認知的解釋和評估(這叫做「情緒的認知激發理論」)。孩子摔跤後會先看一下有沒有大人在,如果沒有,他就會自己爬起來,要哭也是一二聲而已,因為他的認知會告訴他哭沒用,沒人在乎,他就不痛了。 

微笑可以刺激大腦迴路、強化人際關係,增加跟別人的互動,而且微笑時全世界會跟著你笑(記得那個啤酒廣告嗎?)人在看到一張微笑的臉時,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微笑,因為笑使人安心。達爾文發現天生眼盲,從來不曾見過人笑的孩子,高興時也是張著嘴笑。相反的,皺眉會激發憤怒、厭惡的感覺,甚至只要看到皺眉的臉,心情就不好起來,警戒心也馬上出來。 

在演化上,爭先恐後是本能,看到食物自然要爭先,多吃一口,多活一天,遇見敵人當然不能落後,一落單就沒命了。人處在食物鏈的下端,是沒有安全感的,因此人非常注意周遭環境的變化。 

有一個實驗說明了人如何容易受到環境的暗示:這個實驗做了41位大學生,約他們在實驗大樓門口見面,免得他們找不到地方,在電梯裡,實驗者隨意把一杯熱咖啡交給受試者,請他幫忙拿一下,他好掏鑰匙(另一半拿的是冰咖啡)。進到實驗室後,給他們看一個陌生人的履歷,請他們就自傳評估那個人是否聰明、勤勞、務實、謹慎。然後再給他們問卷,評估那個人的人格特質是否外向、害羞等等。結果發現拿熱咖啡的人給別人比較正向的評價。做完實驗後他們可以選一個禮品送給朋友或自己,結果拿熱咖啡的比較傾向送給朋友。這實驗讓我們看到一點點溫暖的感覺就會影響我們對別人的態度。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生權利評鑑 7成不及格

20100825 14:34:35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8250125&pType0=aEDU&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5日電)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今天發表「大學生權利評鑑」,全台灣65所大學7成學校不及格,最好的是中正大學,獲得82.71分,最差的是大同大學,僅有21.29分。 

由台灣大學、中山大學、長庚大學、台灣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學生所組成的「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調查全台灣65所大學校院「學生權利」的水準,今天公布調查結果,明天要到教育部前陳情抗議。 

小組表示,學術龍頭的台灣大學,評鑑中只拿到13名,號稱「全國第一,世界百大」,但對學生權利的重視卻不如論文生產,在「教育私有化」和「學生勞動權益」2指標中表現最差。 

依據調查,學生權利前5名大學為中正、南華大學、暨南國際大學、東華大學和高雄醫學大學;後5名的大學為大同大學、義守大學、華梵大學、亞洲大學和台南大學。 

調查還發現,57%的大學在學生獎懲辦法中,將「不得舉行集會遊行」列入,38%學校針對鼓勵學潮或鼓動風潮有處罰條款,3項都有列入的學校有10所,包括大同大學、慈濟大學、華梵大學等。學生說,顯示大學還未「解嚴」。 

小組表示,國立大學學費調漲幅度大於50%,私立大學只在10%至30%之間,其中台大與成功大學,15年來學雜費漲81%,漲幅最高。 

出席記者會的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范雲表示,學生所作的評鑑與以往看到的大學排名不同,是學習主體評鑑沒把學生當主體的大學,提供大學很多警訊,其中沒有學權的大學,更是嚴重侵犯學生人權。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成員張復舜表示,學生權利未受到校方重視,比起學術論文、畢業生表現、硬體設施可以增加學校排名和聲望,學生權利對校方來說是枝微末節,根本不受重視。990825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