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事件 醫學院學生的恐懼和憤怒

 

自由時報 2010.07.18 ◎ 莊建淮、陳宗延

 

記得在醫學院「醫療與社會」課堂上,教授曾意味深長地引述台塑雲林麥寮六輕員工的話:「看到煙囪冒煙,我們就知道我們在賺錢」。然而,在地的雲林居民看到的不是錢鋃鐺入袋,而是癌症與死亡的恐懼陰影。

 

以開發主義思維運作的政府,總相信「拚經濟」是萬靈丹,卻看不到到底肥了誰、又傷害了誰。國光石化(八輕)進駐彰化溼地又是一例,就算白海豚真如吳揆所說會轉彎,當地人無法不呼吸,當地最自豪的農產品也無可避免會遭受污染與踐踏。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的範疇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個層面。然而,諸多事例顯示:常民在這三方面皆受到政商複合體的戕害,健康不平等更逐漸深化於臺灣社會。臺灣人民該如何以一個帶來社會性苦痛(social suffering)的國家為榮?

 

筆者之一今年四月前往北京大學醫學院參訪,數名中國醫學生私下透露了中國政府徵收土地的粗暴行徑,與網路言論的「和諧社會」箝制─當時還十分慶幸不需易地而處。但今夕在台灣面對如此雷同的場景,慶幸早已化為烏有,而代之以深深的恐懼和憤怒。

 

對人民來說,苗栗大埔事件並不意味兩利相權的交換(trade-off),而是被支配者片面的犧牲(sacrifice)。公權力派出怪手「突襲」農田,在場的數百名警力是在「鎮壓」,而非「保護」!苗栗縣政府實是藉經濟發展之名還威權之幽魂,不僅在程序上有重大瑕疵,也反映了土地徵收政策背後的政商霸權邏輯。然而政府聲稱的「從優從寬」賠償已被戳破為一紙謊言。當地人賠上寶愛的土地和作物,只為成全政府欠缺反思的經濟成長夢。

 

請與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朋友們一同發聲,要求政府全面暫停現行農地徵收作業,並且重新評估農地徵收的程序正義、必要性和公益性,研擬修訂徵收惡法。更重要的是,讓農民表達自己對農業政策及議題的心聲。只有揚棄由上至下的政策制定與風險溝通模式、揚棄「依法行政,謝謝指教」的修辭套術,才能為臺灣人民的健康構築更好的圖像。

 

(作者為臺灣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