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台灣經濟成為人質

 自由時報 2010.10.02

立法院預算中心日前發表報告,以香港為前車之鑑,指人民幣在台灣流通將愈為廣泛,未來恐有取代新台幣的隱憂,且影響中央銀行對新台幣的主導性,政府應審慎因應。這一報告,主要是有鑑於我國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於上月十二日生效,台海兩岸經貿交流日益密切,包括貨幣、產業、經濟安全等衝擊,不能不做妥善的規劃與處理。

馬英九政府處理ECFA最令國人憂心及反感的,莫過於對中國一廂情願、全面傾斜,既對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視若無睹,不顧台灣可能因此陷入「一中市場」無以脫身的極大風險,也對雙方因規模與開放程度差異所必然帶來的經濟社會衝擊,極度輕忽。立法院此一報告,除了指出新台幣可能被弱化,導致央行政策自主性旁落的惡果,也警告我國由於進出口高度集中於中國,貿易全球化程度不足,ECFA之後勢必加深此一對中國的依存度,必須有妥當的經濟安全策略及對策。

立法院所建議的,其實是對外訂定經貿協議的基本功夫,特別是處理與中國關係,理應戒慎恐懼,周全應對。以最近因釣魚台事件與中國發生糾紛的日本為例,從中國的言行及日本的思考,都有值得我國警惕之處。

先說中國的言行。事件發生之後,中國取消兩國部長級官員會談及東海油田談判,限制旅行社組團和宣傳赴日旅遊,逮捕四名擅闖軍事管制區日本人,甚至禁止科技產業所需的材料稀土金屬輸往日本,且對豐田汽車等在中國日資企業進行罰款的騷擾行動。在這些行動中,限制中國人民前往日本,屬於經濟制裁;而單獨禁止稀土金屬輸往日本,明顯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祭出經濟手段以達成外交或政治目的,十足反映中國處理內外事務,從無所謂「政經分離」這回事,尤其以罰款手段騷擾在中國日資企業,應讓在中國有更多廠商的台灣,引以為戒。

再看日本輿論的反應,除了批評政府處理不當,也認為應重新思考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第一大報「讀賣新聞」二十九日即在社論中,指中國在禁止稀土一事,言行不一︰雖然中國政府否認,日本商社卻證實,出口所須通關文件核發實際上陷於停止狀態。更重要的,社論認為,從中國的反應,日本必須重新思考其經貿模式︰近年由於勞動成本考量,把投資生產大量轉移中國,且因日本社會少子高齡化而導致內需低迷,乃寄望中國消費市場。經此事件,日本必須降低對中國經貿的依存度,企業理應開拓中國以外生產基地及市場,以分散並降低風險。

以日本經濟之先進,對中國經濟依存度亦非台灣那麼高,經此事件,猶擔心日本經濟被中國挾持為人質,動搖其外交及安全政策決策。相形之下,在ECFA實施之後,台灣「被統派」媒體,仍大力鼓吹大膽開放產業、金融西進;以「終極統一」意識形態治國的馬政府,也很可能把立法院預算中心上述剴切的分析及建議當成耳邊風。其可能的惡果,不但導致新一波產業及資金西移中國,造成前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天麟所稱的「第三波」台援,即繼台灣把傳統產業、電腦製造產業奉送之後,產生另一波高科技及生技產業西進,以助中國技術升級,最終卻讓台灣經濟落入邊緣化困境。

馬政府上任以來,台灣經濟對中國依存日甚,如今在ECFA之後,整體經濟淪為中國人質,導致內政、外交、安全遭中國挾持,是難以避免的發展,有些惡兆已然出現。台灣人民必須奮力阻擋馬政府藉ECFA加速傾中,方足以免除國家被併吞,人民遭殃的厄運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