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育部」還是「考試部」?   文 / 楊照

 

在我們的內閣部會裡,跟學校學生關係最密切的,叫做什麼部? 

是「考試部」還是「教育部」呢?查查行政院組織法, 確認正式名稱應該叫「教育部」,然而為什麼教育部管教育的方法, 永遠都離不開考試?翻開最近的新聞, 查一下教育部長吳清基的名字,哪一次不是和考試連結在一起的? 

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教育部長不關心考試以外的事, 或者教育部長以為辦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事就是考試, 或者是這個社會對教育部長做的事祇有跟考試有關才有興趣, 不管是哪一項原因造成這種情況,都讓人不寒而慄。 

不祇變成「考試部」,好像連國科會也一併被納入「考試部」了, 國科會副主委做「布局全球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報告, 指出台灣學生欠缺多元文化訓練是一個問題,那怎樣處理這個問題? 應該要加強外語能力。那又該如何加強外語能力? 建議教育部該將美語聽力與口說測驗納入指考。 

這真是荒謬跳躍的化約思考,示範了我們政府官員的智力程度, 即使是主管國家知識發展政策的官員,都用這種方式思考, 國家要怎樣有競爭力? 

學生英語具備好一點的聽說會話能力,就能增加多元文化訓練? 那是什麼樣的多元文化論?更奇怪的是,要增強能力,就靠考試? 

吳清基部長針對這樣建議,竟然還覺得很好, 祇從技術面表示實施上可能有問題。真正有問題,怎麼會是技術, 而是這種以考試為教育核心的根本觀念啊! 

台灣學生外語能力為什麼不好?一項主因就在幾乎都是為考試而學, 為分數而學、為別人而學,從頭到尾不曾建立起為自己增廣見識、 豐富生命而學英文的觀念, 更不曾享受過因為學會了英文而得以學到多元文化的刺激與樂趣, 這樣英文當然學不好! 

笨蛋,問題就在考試本身,而不在考什麼啊! 考試讓好學生失去興趣,讓壞學生失去信心,考閱讀考文法, 學生就對閱讀、文法沒有興趣沒有信心,那麼加考聽說, 一樣祇是讓學生對聽說失去興趣失去信心罷了。 

真要學好任何一門知識,需要的是強烈的學習動機, 而考試恰巧是抹殺學習動機最大的力量。 我們的學生平均數學考試的應付能力,高過美國英國, 可是有因為這樣讓我們成為數理大國嗎? 

真正要解決多元文化學習問題,祇能從打造多元文化環境著手。 與其考學生,不如先考考官員,從國科會、教育部官員考起, 看看他們自己到底具備多少多元文化的訓練,算得上算不上是個「 全球人才」,道理很簡單,自己都不具備「全球人才」的條件, 要怎樣訂定台灣「全球人才」的發展政策? 

自己不曾經過考試檢驗,卻動不動就要用來解決問題,把所有教育、 學校、知識相關事務,全都籠罩在考試裡,把組織法上沒有名份的「 考試部」弄成最大部會,這樣的官員真是令人不敢領教啊!

 

http://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article?mid=3047&prev=-1&next=3046&sc=1#yartcm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