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業安全的問題大條了

自由時報2010.02.13◎ 楊家彥

若以近三十年台灣經濟發展重大分水嶺來看,失業問題大致可分三個階段。首先,二○○○年科技泡沫破滅之前,新興資訊電子產業順利發展,填補了下游傳統製造業外移的缺口,我國失業率多在二%至三%之間,此時台灣各界可說「不識失業愁滋味」。科技泡沫破滅後到二○○八年金融大海嘯爆發前,失業率在二○○一年飆逾五%,經政府與各界的努力,逐年縮減至略低於四%的水準,隨後即難再顯著改善。

二○○八年末全球金融大海嘯爆發,我國失業率快速飆升至六%以上,而目前距金融海嘯爆發已近一年半,在政府多項短期就業措施因應下,失業率仍超過五.七%,失業人口仍逾六十三萬人。若考慮失業者背後的受扶養人口,當前生活受重大影響人數必數倍於失業人口統計。若考量絕大多數社會問題及悲劇背後多牽涉「失業的故事」,當前失業問題的處理可說是政府施政重點中的重點所在。

若細究政府失業統計,可發現幾個主要課題:首先,大學以上學歷工作者是當前我國勞動力主要構成群體之一,因而也是主要失業族群。若檢視年齡別資料更發現,近年來勞動力佔比不到一成的二十至二十四歲族群竟佔失業人口約兩成,顯示應屆畢業生職場競爭力甚為低落的問題,且此一族群隱藏性失業(因就學或其他因素轉為非勞動人口)問題迅速上升。換言之,台灣的大學畢業年輕人就業問題遠比表面的失業數字更為嚴重。

其次,在金融大海嘯肆虐之際,受衝擊最深的失業族群應該就是眾多的中小企業。資料顯示,學歷為國中的就業者(絕多為中小企業自營者)即為失業率最高的族群(最嚴重時逾七%),相關失業人口數亦名列前茅。中小企業從業人員失業的問題絕非僅止於個人職場競爭力問題,亦可能同時涉及企業經營體質或產業結構調整等中長期課題。

未來兩岸經貿進一步整合後,產業遷移與兩岸就業機會的消長將會把台灣的就業安全課題推進另一個前所未見的階段,未來我國走向歐美高社會福利支出的命運恐怕已經難避免。未來財政與社福制度重新建構的課題,當今執政者能不如履薄冰、及早因應嗎?(作者為台經院研六所所長、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