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學費自由化 扭轉高等教育困境

【聯合報╱周行一】 2010.03.05 02:24 am

學費是否調漲是每年教育部都要頭痛的問題,今年因為經濟剛復甦,政府考慮百姓負擔,已決定大學學費再停漲一年。以低學費來保障教育機會均等,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因此學費調漲一直被認為是不符合社會正義的,其實讓學費自由化,由學校(尤其是私立大學)自己決定學費水準有許多好處,對社會的整體利益遠大於現況,關心子女未來的人應贊成學費自由化才對。

大學的社會功能是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大學畢業生應具備專業知識、跨領域共事能力、國際觀與英文語言能力、人文素養與品德、創新與自律的能力。大學畢業生能夠在全世界競爭,國家才會富強。台灣大學生不具世界競爭力,從薪資成長情形即可瞭解,過去十幾年的平均起薪幾乎沒有增加,大致在兩萬五千元左右,這表示大學生的附加價值沒有增加,換句話說,大學的產出價值沒有增加,原因不外乎是所投入的教育資源及其效率的增加不如國際競爭者。

我所熟悉的世界一流商學院(不是整所大學),每年僅在IT相關的投入可能就是幾億台幣,台灣大學太多,公私立大學都靠政府挹注而生存,因為政府無法投入足夠資源,才會想以投入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計畫拉抬少數大學,每個學校分到幾億至卅億之間,但這些資源不僅不夠,即使夠,也無法解決真正讓大學脫胎換骨的誘因問題。

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沒有鞭策學生的誘因,學校績效與學費多寡、學生數、學系增設或調整、教職員待遇幾乎完全無關。我們可以把大學畢業生類比為產品,競爭力當成品質,付學費的家長是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試想,產品價格及銷售量如果與品質和顧客滿意度無關,企業如何會有誘因改善品質或顧客滿意度呢?

芬蘭的高等教育品質是還不錯的,以高賦稅讓高等教育幾乎免費,但是台灣人的平均稅率還不到芬蘭人的一半;美國的大學教育是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政府對私立大學基本上沒有管制,而且州立大學收費也很有彈性,但是台灣教育部決定公私立大學的學費,原因當然是民眾不願意政府調高學費,百姓的心態是「便宜又大碗」,最好是不要支付成本,既要少交稅,又要低學費,但卻要國際品質的高教。

現實市場中,價格通常反映品質,企業以高品質誘導消費者支付較高價格。台灣大學畢業生愈來愈不具世界競爭力的事實,顯示「便宜又大碗」是民眾唐吉訶德式一廂情願的想法,如果不增加賦稅,就必需支付較高學費來刺激大學嚴格要求品質。

學費自由化以後,政府應有配套措施(尤其對私立大學),讓大學有持續進步的誘因,包括解除學生數、學系、課程等的管制,尤其要提供充足的低利貸款,讓大家有學習機會。其實只要大學有持續進步的誘因,清寒子弟絕對不必擔心自己的未來,只要努力,就會有學校提供獎學金積極爭取你,而且高教育品質會提高畢業生的所得,借錢投資自己,將來歸還社會,不是件令人驕傲的事情嗎?期許子女美好的未來是天下父母心,在現在的環境下,只有讓學費自由化,才能扭轉高等教育的困境!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