僱用補助也可能傷害勞工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4.11 03:03 am 

去年政府為了降低失業率,提出了「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企業依此方案僱用的人員由政府負擔每人每月22,000元薪資,一般人稱之為22K方案。不過,政府這項美意卻受到很多大學生批評,認為大學畢業生的薪水反而被拉低了。針對這種批評,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反擊說,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一毛都沒有,所以這些大學生不該嫌22,000元太少。這種回應的問題之一是缺乏尊重,好像政府在施捨;但更嚴重的是它暴露政府或官員對政策效果的無知,因為22K方案確可能不公平地拉低一些人的薪資。

 如果勞動市場是資訊充分的自由競爭市場,而且每個勞工的品質都相同,則政府訂的22,000元補貼並不會拉低市場的薪資。多了這項補貼後,企業僱用員工的成本會低於市場的薪資,所以在同樣的市場薪資下,企業願意僱用的人數比沒有補貼時多,也就是對勞工的需求會增加。於是,若勞工的供給不變,不僅總僱用量會增加,市場工資也會上漲。在這種假設下,王主委的主張是對的;若沒有這補貼方案,工資會更低,有些人更會因沒工作而一毛錢也拿不到;但即使是這種情況,拿掉22K方案也只有一部分用22K方案僱用的人會失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王主委所說的「一毛也沒有」。 

此外,每個人的生產力不一定相同,上述推論也就不能一體適用。假設張三的生產力頗高,每個月能幫老板多賺45,000元,則在沒有政策介入的情況下,老板最高願意用45,000元的月薪僱用他。但有了22K方案之後,老板僱用那些願接受22,000元薪資的員工等於是沒有成本,因為薪資是由政府支付的。這些員工即使生產力不如張三,但幾個人加起來就可以比張三做更多事,而老板卻不必花一毛錢薪資。所以,除非張三願意接受22,000元的月薪,讓老板不必自己花錢就僱用他,否則老板就會想多僱用幾個生產力較差的人來代替張三。由此可見,22K方案確可能使一些生產力較高者的薪資被拉低到22,000元,或者使這些人沒工作而一毛錢也拿不到。 

工資會被拉低的情況也不只這種。例如老板們若聯合起來形成專買力量而不相互競價,工資即可能被壓低,但這種勾結不易形成。22K方案卻可能讓很多業者都想只付22,000的月薪,大家出價的一致性形成了無意中的勾結,並壓低了工資;這種情況,更可能使就業量也下降,不像前述勞工生產力不同的情況可有減少失業的好處,所以22K方案對勞工的傷害就更大。 

由這些例子看來,22K方案確可能將工資拉低到22,000元,甚至使一部分人失去工作。王主委在政策擬定前沒想到這些情況,情有可原;但在外界批評後,不只沒有想到,還指責起批評的人,實在該自我檢討。王主委所犯的錯也顯示,政府決策時應有更仔細的研究,而且該先有更多公開的討論,才不會像這樣,因疏忽或用錯學術分析方法,以致只見其利未見其弊。 

近日政府決定把22K方案的補助降為每人每月10,000元,所以企業利用這方案時,自己也要負擔部分成本,而且也不再有一個是政府公定的22,000元薪資,因此前述傷害部分勞工的現象應可以減輕。不過,由於補貼是按人數計算,僱用兩個低生產力勞工而得到20,000元補貼,仍可能比僱用一個高生產力勞工而只得10,000元補貼划算,因此低生產力勞工排擠高生產力勞工的情況仍可能存在。同樣的道理,產創條例草案飽受批評的僱用補助也有相同的副作用,所以也該檢討或刪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