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學講話 到學媽媽講話(陳凰鳳)

2010年05月04日蘋果日報

 

 月前台北市新移民婦女服務中心邀請于美人代言,令人驚喜的是于美人建議:「未來政府的人口政策,可鼓勵讓新台灣之子學習媽媽母語,不論對媽媽還是小孩,都是一大利多。」感動!也感慨自己推動這麼多年不如名人的一句話;所以雖然我不願上她節目但在母親節前夕真的最想謝謝于美人。

 近來常有令人欣喜的消息,例如:討論反歧視原籍的立法;還有兩則真實反映外籍配偶狀況的報導:「移民署公布調查報告:六成以上的外籍配偶扛起家計,成為家庭經濟主要來源」和「國健局研究證實─新住民寶寶很健康」。只是報導以「出乎意料」為標題,難道台灣社會對東南亞民族的偏見真的這麼深嗎?

「其實我們這一群敢渡海而來的姊妹,都有過人的勇氣和生存的決心,我們不會需要平白的同情,只想自力更生。」這是2004年我在徵文競賽中寫的:「因為深深感覺到同鄉姊妹們真的非常勇敢,能夠面對陌生又充滿輕視的這個社會,在寂寞、孤獨甚至家暴的膽怯中一步步走來,煎熬、忍辱絕非常人可以體會。所以我堅信最後這群重新活過的新女性絕不會是台灣的負擔,反而會是台灣進展的一份力量。」

2005年我也曾投書抗議社福團體和《商業周刊》假「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弱化外籍配偶及其子女達到鼓吹募款的目的;「我始終堅持外籍配偶不會是一個需要社會負擔的弱勢族群;因為從她們身上都可察覺這些特質:年輕、健美、勇敢、忍辱、積極;所以只要假以時日她們會是台灣社會活力的主要貢獻者,絕對不會是需要靠救濟的一群。但許多向社會乞討索求的舉動卻往往藉『外籍配偶』之名。」

新移民是台灣希望

6年的堅持終於得到印證;40萬外籍配偶當台灣母親從來不是台灣之累,反像是台灣人修來的福氣,未來的希望之一。

記得從開始參與輔導外籍配偶的工作,就感覺對東南亞婦女很不尊重,因為這些姊妹已經做了超齡的付出和代價,缺少的是青春和歡笑而已,為何還要被視為幼稚,被要求學習成長?而且若是來自歐美日的外籍對象就不必「輔導成長」。真的看人大小眼!所以我索性倡導「向東南亞學習」而教學,雖然並不在乎褒貶,但是最近《天下雜誌》專輯「東協語文熱 亞洲型人才搶手」介紹了我的教學,卻居然稱我是「華僑」。

而我一天到晚到處在強調的正是自己驕傲的越南裔身分!我努力以自身表現企圖改變社會對東南亞婦女的刻板印象,更想讓越南女性的優秀特質贏得大家肯定。結果中文說得流利、在台灣取得表現,變成想當然耳就是華人!

忍不住要更正:我是一位道地的越南民族女性,和其他十多萬的姊妹一樣;現在我們身為台灣人妻、台灣母親,希望和所有台灣民眾一起在這塊土地上為下一代幸福打拼;而且我們會更努力!我想如果能讓新住民在台灣有夢,而且可以經過努力與付出實踐台灣夢,應該才是台灣的驕傲對吧!

套一句我老公講的話:「外籍配偶一樣是老婆大人」;這是對還在堅持做好外籍配偶的姊妹應有的尊重。另外很多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已經不是外籍、也不是配偶了;希望大家正視這些事實並能對新移民台灣母親持健康的看法。

作者越南籍,畢業於越南胡志明大學,現為政治大學外語學院越語講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