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五年五百億的功與過

 

* 2010-05-20

* 中國時報

* 【周祝瑛】

 

 教育部自二○○五年推動五年五百億一流頂尖計畫,日前因「追求百大目標不明」、「預算執行排擠正常教育資源」與「重研究、輕教學」等問題而被監委糾正,消息傳來,整個學界為之譁然。尤其是拿到補助的所謂「頂大」紛紛提出辯解,認為監院的糾正有所誤解。然而同一個時間,另一項原本非頂大計畫的年輕學者中原大學助理教授林政鞍則接受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首次來台專訪,肯定他在奈米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表現。這兩項看似無關的報導,其實正透露出五年五百億頂尖計畫實施以來的問題。

 

 無可否認,隨著台灣大學數量兩三倍快速擴張之後,高校資源吃緊的情形日益嚴重,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挹注,可謂是久旱逢甘霖。各大學將以前比較寬鬆的教學與學術環境,改變成各種具體的量化指標,透過新型的各類研究中心、教學發展中心、國際合作部門,與頂大辦公室等新型單位的成立,幾年間將整個大學翻轉過來。

 

 許多校園更是引進外籍學生與重金禮聘各種領域的外籍專家或顧問,希望能夠與國際接軌。其中,如上述的林政鞍教授,也是在這樣的國際化思維下,獲得補助,前往德國接受世界一流研究團隊的指導與合作,完成重要的奈米生物醫學發現。從現實面來說,以台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採取重點發展,集中火力發展前端科技,在短期內能夠整體提高國內學術論文數量與增加世界學術能見度,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挹注與方向引領,不能說沒有功勞。

 

 然而,監察院糾正書中所糾正的正是這樣的政策由於設計上的粗糙,卻變成少數大學贏者通吃的局面,在遊戲規則過度傾向國際期刊發表與引用數量後,造成大學M型化,也無法真正改善重研究、不重教學的問題。

 

尤其把排名工具當目標,將大學推向一個重視有形量化指標的組合體、把大學教授當成生產論文的工具、不顧各領域學術研究的差異本質,以齊一的論文發表數量來評估所有學術成就。於是大學成了服膺政府高教政策的競技場,爭取所謂的大學有形資源成了最終目標,大學的服務社會、培養人才及批判社會的本質淪為次要。

 

 尤其日前公布的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更是變本加厲,如再度加強「在該領域權威期刊或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數到達世界前十名」,以及「延攬國外專任教師、研究人員成長二五%,專任教師中屬國內外院士、重要學會會士增加兩百人」等,更加深了重洋輕土、重理工輕人文、重外來學術明星,忽略本土教師長期作育人才努力的迷思。

 

尤其在追求所謂單一化的學術卓越下,整個技職體系的發展也遭受嚴重的忽略(連技職體系也在追求SSCI等期刊發表),造成了國內高教生態追求數量等表象的風氣!其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台灣高教除了追求世界頂尖排名之外,還有培養廣大下一代、照顧那百分之八十的非學術頂尖學子的重大責任啊!

 

 (作者為政大教育系教授,教改總體檢論壇執行祕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