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警察在街頭漫步吧(吳景欽)

2010年06月02日蘋果日報

今年初,警政署公布98年度刑案總數統計,比起97年度的刑案總數降低約有六萬多件,也創下十年來的新低,台中市也擺脫治安墊底的惡名,這似乎是值得慶幸之事,惟一般民眾似乎沒有治安變好的感受。而台中市近來不僅槍聲連連,黑影幢幢,同時著名的一中商圈,也發生婦女遭隨機擄人並為性侵的案件,相對於犯罪率下降的統計數字,實極為諷刺。

法國19世紀的社會學家涂爾幹提出無規範理論(anomie theory),而認為一個社會一旦陷入所謂無規範狀態,即社會規範不明確或無法落實,將使人民無所適從,社會即進入失序狀態,犯罪率也必然升高。以台中市近來發生的輾屍案為例,車禍發生後,警察不僅未能保持現場,甚至讓黑衣人闖入,而在眾目睽睽下輾過屍體,並當場叫囂,警方竟然束手無策,警察的執法態度不僅消極,更屬軟弱,這將助長犯罪者的氣焰,也間接鼓勵潛在犯罪人,更使大眾對於警察所代表的公權力失去信心,法律的公信力也無法維持,此將使社會陷入無規範狀態。

見警率高遏止犯罪

而更具關鍵的幫派問題,恐是使台中市陷入失序狀態的重要原因,台中市一向有「風化城」之稱,而有此稱號,並非一日之寒,因一旦有幫派經營的特種行業進入,而警方未立即採取強力掃蕩,必然吸引各地角頭前來,而產生群聚現象,不僅容易因利益而生衝突,更可能形成治安的死角。而更糟的是,雖然主政者一再宣稱抗黑的決心,但若在幫派老大的婚喪喜慶場合,政治人物動輒以貴賓身分出席,並與之稱兄道弟,甚而由政黨推薦選舉民意代表,而能取得法律上的保護傘,此不僅讓警察感到洩氣,更難使人民相信掃黑的政策是真的。

所以關於治安好壞的感受性,不在於犯罪統計是否下降,也不在於口號與政策,而在於民眾是否能自由自在的走在街道上,無須擔心被害的可能,而台中市府早在2007年開始,為了解決治安問題,即打造所謂電子圍牆計劃,在各處裝設攝影機,藉由攝影機監控來預防犯罪。惟一般民眾能感到安心之處,乃在於是否能獲得警察救助的即時性,這絕非在路口大量裝設攝影機所能解決。以美國紐約警察於1970年代,開始採行徒步巡邏為例,犯罪預防的效果奇佳,因任何人皆感受到警察存在,任何的違法行為,可能因此被立即制止,而藉由徒步,警察也可與市民作直接溝通,此觀念即成為後來發展出的破窗理論,其道理即在於:「若建築物的窗戶被打破而不馬上修補,很快的其他窗戶也會被打破」,在見警率高的情況下,不僅讓人民感到安心,更可使有心者打消犯罪的念頭。台中市政府花下大筆金錢所建構的電子圍牆,缺乏讓人民安心的感受性,更無助治安維持,成效如何,不言可喻。

人民的要求很簡單,只希望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任期將屆九年的台中市長,對於改善治安的承諾,不知已經講了幾次,此次抗黑宣言,不管是為其自己的選舉造勢,還是為了人民,都不應再是一種口號。

作者為真理大學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