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鵬:專利數目的表象和真相

【聯合報╱朱雲鵬】

2010.06.04 03:05 am

台灣的技術能力經常在國際競爭力的評比中獲得肯定,其重要因素之一,在於許多評比引用美國專利局所核准各國專利數目之排名。在這方面,台灣表現的確相當爭氣。我們獲美國核准的發明型專利去年有六千多件,為世界第五,僅次於美、日、德和南韓;過去還曾是第四,近兩年才被南韓超越。

 

美國核准的發明型專利數目多,當然值得稱道,但如果根據這個指標,就判斷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技術大國之一,恐怕就言過其實了。專利不能只看數目,還要看「品質」,也就是這些專利能不能在很多的產業領域,讓其他廠商出錢取得授權,以免受侵權之訴。

 

是否已成為世界技術輸出大國,一個可以用的衡量指標是「技術貿易的輸出占輸入的比例」。此比例大於一,代表這個國家為技術的淨輸出國,也就是說,從他國得到的技術授權費用,高於自身支付給別人的權利金;相反的,如果比例小於一,則代表為技術淨輸入國。

 

從這個比例來看技術發展的層級就非常明顯了:台灣的比例不到零點三,代表支付他國的技術費用,是自己所能賺取技術費用的三到四倍。我們輸出的對象,還包括許多在大陸的台商,如果把這些母子公司間技術移轉扣除,就更低了。真正的技術大國,還是先進國家,例如日本是三點五倍,美國是一點八倍,德國是一點一倍。在新興國家中,南韓以零點四居首,但仍低於多數西歐和東歐國家。

 

另一個常被用來衡量專利「品質」的指標,是一個專利能否同時在美、日、歐獲得核准。在二○○七年,台灣此種專利有二百零四件;而在同一年,日本有一萬四千多件,美國有近一萬六千件,南韓已經達到二千四百八十八件,以色列有四百九十四件,都比我們高得很多。

 

台灣在美國的專利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資訊、通訊和光電產業,生技方面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不到百分之三。曾經有一個說法,就是台灣生技專利有「潛力」,只是沒有被好好地商業化。以政府過去在這方面研究的投入而言,我們非常希望這是事實。但到目前為止,這還只是一個「假說」,有待證實。用市場經濟的方法來看,全世界的生技創業投資公司都在找有潛力的好案子,如果有許多願來投資台灣的生技專利,就表示這個「潛力」被看到了,我們拭目以待。但是,即使未來有人願來投資,真正的商業化也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其目前所占的比例而言,要能成為我國技術發展的主幹之一,恐怕還言之過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國家一開始都不可能質量兼備。目前台灣有足夠的量,已經不容易,但質方面明顯不足,也是不能不面對的真相。最近經濟部有意就許多產業的關鍵零組件,加強鼓勵研發,以取得核心技術,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其實,我們不是沒有人才,只是目前的誘因體系,沒有發揮應有的整體動員功能。我們的體系似乎假設台灣在製造方面的優勢,會一直存在,「萬事太平」。但是世界沒有太平,相反地,競爭日益激烈。我們希望這方面的問題能夠儘早解決,才能將台灣的競爭力繼續向上推升。

 

(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