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環境-拒海鮮,救海洋!

2010-06-09 中國時報 【張健常/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

 走在人潮喧嚷的墾丁大街,一家標榜物美價廉的海鮮餐廳門口,如藝品般展示了數條平時罕見的漁獲,碎冰上擺放著鯊魚、鬼頭刀、飛魚和幾尾珊瑚礁魚,色彩鮮豔形貌生猛,可惜早已氣絕,鰓口一角尚滲出斑斑血跡。諷刺的是,民眾多半駐足圍觀,渾然不知這裡居然還是以倡導保育的國家公園範圍。

 台灣四面環海,豐富的魚產在早年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的資源,近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銷下,往往以特定魚種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商品,或因應觀光需求延伸的美食文化,加上媒體推波助瀾特意炒作,任誰都想吃上一口,然而海裡的魚真的抓不完嗎?

 最近看了一部改拍自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原著的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已將全球過度捕撈的現象及危機呈現出來,由於捕魚技術、材料的精進,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魚躲得過人類的捕捉。一個誇張的事實數據:延繩釣線的總長度,可以繞地球五五○圈;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能裝進十三架七四七巨無霸客機,還不包括被掃犁過後的海床,珊瑚嚴重被破壞……。根據學者研究,如果過魚問題再不改善,到了二○四八年,人類將無魚可吃,「年年有餘」將成為故事。

 昨天,是世界海洋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邵廣召博士曾呼籲大家唯有認清事實、改變飲食習慣才挽救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漁民朋友應捕對的魚、養對的魚;民眾則買對的魚、吃對的魚,不吃現殺活魚,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盡可能選擇養殖魚,如此才能生生不息,永續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