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富士康效應對大陸帶來的風險

* 2010-06-10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全球最大代工廠─鴻海集團富士康兩度宣布調薪,幅度達一倍;而各地方政府的調漲基本工資風潮,及風起雲湧的罷工潮,除了宣告大陸將告別低廉勞力的「世界工廠」角色、全球通膨壓力增加外,其影響與意義恐怕還不僅於此。富士康引發的這波工潮,也可能讓台商版圖再重新洗牌,更可能引發大陸經濟與社會的負面效益,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由於接二連三的跳樓事件,富士康先宣布為員工加薪三成,但不出數日,又宣布在十月有另一波加薪,讓基層員工薪資由完全未調薪前的每月九百人民幣,一舉增至二千人民幣。消息一出,所有在大陸台商都倍感壓力,可謂「哀鴻遍野」。

 

 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以龐大、低廉又勤奮的勞力,力爭上游,創造了經濟的高成長,民眾所得翻了幾翻,也爭得「世界工廠」的地位。但不能否認的是,以「泰勒式管理」為主軸的工廠管理,生產線上重覆又乏味的工作,每個員工都是一個小螺絲釘。加上過去十多年刻意壓低的薪資,讓大陸生產線的勞動力就如在一個大壓力鍋下,大陸官方一直很注意勞動市場形成的經濟與社會壓力,中共中央倡導的「和諧社會」,其實就是希望在維繫低廉的勞動力競爭力的同時,保有社會的安全與和諧。但富士康的大幅調薪,可謂掀起了這個鍋蓋。如處理不當,形成燎原,大陸可能付出相當的代價。

 

 大陸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開始把出口型的經濟,逐步增加國內需求,希望調整為內需型經濟;而要擴大內需,人民一定要有錢。加上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由當年的均貧變成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社會矛盾上升。因此,不論從經濟轉型,或彌平社會矛盾與貧富落差,大陸勞工薪資調高,顯有其必要,更符合官方立場。這由「工資增長」可望成為第十二個五年計畫的重點、各省市地方政府紛紛調高一到二成多的基本工資,可看出此趨勢。如果能平順的調整,大陸是有可能提升其產業體質、增加附加價值,並轉型為出口、內需並重的經濟體。

 

 但問題是「富士康效應」不僅於此,它可能破壞這個進程。富士康薪資原本就優於同業,第一次宣布的調薪三成,已經就超過各地方政府調高的基本工資幅度,雖然對同業造成壓力,但仍屬「合理可處理的範圍」。但再次宣布調薪,且兩次調高幅度達一倍時,就已超過正常幅度,其引發的漣漪影響,與帶來的風險,恐怕難以預料與掌握。

 

 原本就在壓力鍋下的其它企業勞工,可能群起效尤,富士康的「薪水倍增」成為可「追隨的目標」;而對規模與對下單大廠議價能力遠遜於富士康的大部分台商而言,薪水加倍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重。勞方有更大的期望,資方又缺乏調漲一倍的能力,勞資雙方落差更大,裂痕必起,勞工運動、罷工潮必然四起。這由部分原本因資方調薪已平息的罷工潮,在富士康二度調薪後風波再起,及各地蜂湧而起的工潮,即可看出其影響已逐漸發酵。

 

 這波「富士康效應」的影響與風險,短期而言,台商生產成本增加,獲利下降,大陸社會動盪加劇,離「和諧社會」日遠;長期而言,由於勞資雙方的和諧與互信因工潮被破壞,必然影響廠商後續投資意願,甚至就此遷廠、關廠。原本平順逐步調升薪資,期望達到轉型的經濟,是否因此難以達成,甚至失去「世界工廠」優勢,並付出勞資糾紛大增、社會動盪加劇的代價。這波富士康大調薪引發的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兩岸經貿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後,依存度可謂越來越高,大陸市場占我國出口的四成多,上千家上市櫃公司幾乎都有在大陸投資設廠,不少企業的大陸出貨比重早超過公司的五成以上。因此,大陸經濟與社會的變化、轉型,對台灣當然會有影響。「富士康效應」在大陸引發的波濤,將如何衝擊與改變兩岸經濟型態、台商版圖、甚至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力消長,值得各界關注與及早因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