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變國一? 他們多拒絕長大

 

【聯合報╱蘇復興/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教授(高縣大寮)】

2010.07.10 02:49 am

 

不少教師和學者贊成國中、小的學制變革,理由是現今小六學生發育迅速,學校管理不易,同學相處困難。也有人主張讓青少年提前展開性向試探,儘早適應。這些陳述不無道理,但卻不足以證明學制變革有其迫切性。

 

國小校園裡人高馬大、手長腳長的小五甚至小四學生不在少數,按照上述邏輯,是否也要比照辦理,以免學校管理和同儕交往上產生問題?另外,國小普遍設有輔導室,難道對於小六學生的心理趨向都不聞不問,非得等到上了國中才進行性向摸索,重視適才適性的發展?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設想,小六學生或許在身高、體重、容貌,乃至第二性徵方面粗具青少年的樣貌,但是在智力、性向、態度、自我概念、社會關係方面仍和兒童相去不遠。在有關認知發展的理論當中,不論是皮亞傑主張的型式操作期,或是布魯納所提倡的符號表徵期,在在顯示個體必需等到十二歲左右,才能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許多有關人類發展的學說和理論,將○至六歲界定為嬰兒期與兒童前期的階段,將六至十二歲界定為兒童後期的階段,並不是毫無根據。

 

再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評估,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於協助個體達成社會化,而社會化的重要歷程之一是角色學習。現今的孩童受制於社會結構型態及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普遍出現幼稚期延長、拒絕長大、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相稱等現象。國小教育較具親密性,適時提供了教育人員「作之親、作之師」的機會,彌補社會及家庭功能的不足。要求學生提前結束童年生涯,接納「國中生」這個新角色所含括的價值與規範,他們在情意上未必能夠順利調適。

 

至於讓青少年提前進行性向探索的想法也太過樂觀,以現行國中教育來看,或許只能被迫提前結束其忘憂童年,共同浸泡在升學主義的大染缸裡罷了,那有閒暇去探索性向?

 

規畫教育大計者可能一時求好心切,只注意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對於學生在發展心理學、教育社會學上的特殊屬性反而略而不察,這才最讓人擔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