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施政的三大核心課題

【經濟日報╱社論】

2010.10.04 03:29 am

近月國內經濟利多頻傳,出口迭創佳績、企業投資熱絡、股市漲、房價揚、民間消費信心大增;但另一方面,國內就業情勢依然嚴峻、製造業對未來景氣看法日趨保守、所得分配持續惡化,因而政府在財經政策上拿捏不易、舉棋不定及政策自相矛盾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現象固然反映與日俱增的國內外經濟變數,但也凸顯出政府未能抓緊當前經濟的核心問題,以致讓經濟發展隨波逐流,逐漸迷失了方向。

台灣是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不能自外於國際經濟的潮流。在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變數愈來愈多,但總體趨勢已經形成:世界龍頭美國及歐洲將進入長路漫漫的經濟調整期,美、歐政府藉由匯率調整重劃世界貿易版圖的策略昭然若揭,這種轉變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影響巨大且深遠。

一方面,美、歐市場需求減少及促升亞洲貨幣特別是人民幣的強大壓力,將衝擊長期維繫台灣經濟成長的出口動能及「以大陸為工廠」的出口成長模式,而且衝擊力道會愈來愈大,影響層面也愈來愈廣。

另一方面,美國聯準會及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全球游資愈來愈多,洶湧澎湃的熱錢大量湧入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讓各國資產泡沫的風險大幅升高。根據最近美林顧問公司發表的亞太地區財富報告,2009年台灣富人人數增加42.3%、財富總值增加49.6%,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三。在台灣經濟成長創下新低的一年,富人人數及財富的激增,正反映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暴漲及不可忽視的資產泡沫風險。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情勢,政府財經施政須抓緊核心問題,並據以擬訂政策優先順序。我們認為,當前政府應列為最優先的核心政策作為包括:

第一,調整成長策略。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過於依賴出口及「以大陸為工廠」的經濟成長模式,勢必難以為繼。因此,政府必須下定決心改變經濟成長策略,調整過於依賴資訊電子產業出口及投資的經濟結構。鑑於台灣與大陸經濟日益緊密的互動及高連動性,政府也須將北京當局楬櫫調整經濟結構及產業升級換代的新經濟戰略規劃,納為重要考量因素,發展能保有台灣自主性、互利雙贏的兩岸產業分工新模式,以確保台灣經濟能夠健康永續成長,不致依附於大陸經濟。

第二,嚴防資產泡沫形成。股票、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雖有利提振消費與投資,彌補因出口動能可能減緩而出現的成長缺口。但是,資產泡沫化對經濟的巨大傷害遠超過短暫的利益,歷經美國次貸危機引發金融海嘯的痛苦經驗,政府須嚴防台商資金大量回流及熱錢湧入可能引發的資產泡沫化風險。上周央行升息半碼,對防止資產泡沫有一定的宣示意義,但採升息手段必須配合擴大匯率彈性,才能有效遏阻熱錢流入。另外,預防資產泡沫不能只靠央行雙率政策,財經相關部會也應有配套作為。若能降低資產泡沫風險,則貧富差距擴大問題自能舒緩,其遠比課徵奢侈稅、豪宅稅等枝節性政策更有效果。

第三,建立以「調結構」為核心的整體政策作為。改變成長策略及防杜資產泡沫是調整經濟結構兩大政策支柱,為利「調結構」工程能夠順利推動,包括就業、產業、環保、節能減碳、租稅及金融改革等各層面政策,都須與「調結構」緊扣在一起,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並避免政策相互矛盾及效果相互抵銷。

政府施政必須有穩定性與一致性,才能發揮加乘效果。掌握經濟核心問題,釐清政策優先順序是馬政府當務之急,也是提高施政滿意度的關鍵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