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誠實招生 別搞學術謊言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北縣淡水)】

2010.05.04 02:14 am

美國知名作家洛溫於一九九五年首次出版「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就一直暢銷到現在;台灣則是因為學術界的冷漠與社會的寬容,學術的謊言一直是不能說的秘密。如果等到被評鑑為不通過才提出來,就已缺乏正當性了。但誤信ESI的排名而誤解政大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就是誤信學術謊言。

同一天另外一分報載某學者受訪時引用某國際知名文摘的調查,大陸學生只有百分之五會想到台灣念書,反倒有百分之廿一台生會想到中國念書。此數據被輕率引用應該不是該文摘的本意,因為他們已經很嚴謹的告知:此調查的樣本限於該文摘的讀者,中國的取樣人數只有四八六人,台灣則是一八○二人。輕易將此數據推論到全中國的學生,我相信是學者的疏忽。

我們的消保官會為民眾爭取權益,例如買到過期的食物、買到黑心的產品等等,但是不會為「買到受騙上當的大學教育」提供民眾申訴。許多誇大不實的的招生宣傳,顯然就是另一種學術謊言。坊間許多雜誌的大學入學資訊,校長的保證,是否可拿來當作「買賣合約」?學生不滿意能不能「退貨」?尤其這裡面有不少國立大學,學生就學後有被騙的感覺,可不可以申請國賠?

由於學術界的冷漠與縱容,與台灣社會對學者的尊重,「學術謊言」積累的歷史共業與行政資源結合,影響社會至鉅。評鑑指標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當「國際化」是一項指標時,各校無不卯足全力找國際學生,只要是外國人就好;當「教授」比例也是一項指標時,各大學也就想方設法以求達標,否則補助會減、排名會掉。台灣最有資格說話的台大從不抗議,因為如果台大不通過,那就是指標有問題。

由於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浪潮,加上台灣學術界的歷史共業,對於「學術的謊言」的存在無法改變。但是當社會對此一事實有更高的理解,家長與學生在選擇大學校系時有更高的要求,政府有意識要提供更充足的資訊,大學有意識到要誠實招生、不要誇大,教授也意識到研究不必在乎指標與排名,捫心自問最清楚。那麼「學術的謊言」也就沒有使用的空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