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勞工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救失業 政府別幫倒忙

【聯合報╱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10.10.13 02:45 am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英三位學者共同獲得,獲獎原因是他們以搜尋成本分析市場供需的理論,有助於了解為何經濟政策與法令會影響就業率與薪資。在全球陷於「無就業景氣復甦」窘境的此刻,饒富意義。對近年來不斷以公共就業政策,來壓低失業率的台灣,更有寶貴啟示。

三位得獎者的理論重點在於強調,勞動市場的供需雙方無法完美遇合,亦即市場上許多公司有許多空缺職位卻等嘸人,而另一方面卻有不少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原因就在資訊不完整、當事人主觀考量、交通等等成本的存在,於是如何降低雙方的「搜尋成本」就成為關鍵,而市場中無時無刻都有失業存在就是常態,失業率決不可能為零,至少有所謂的「摩擦性失業」。所以問題就在:如何降低搜尋成本?而政府政策究竟會降低失業率或者反會讓失業率居高不下?

耐人尋味的是:以三位得獎者姓氏縮寫而成的「DMP」模式指出,市場買賣雙方資訊並不完整,要組成「天作之合」非常困難。結論是:失業福利較優厚的社會,通常失業率較高,勞動市場供需雙方相互搜尋的時間也比較長。

這樣的結果我們可用另一位經濟名家、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也曾是雷根總統首席經濟顧問費茲坦教授,在一九七八年提出的一篇討論「失業成本」觀念的短文來說明。他將失業成本分為「私人」和「社會」兩種,認為失業的私人成本如果低,將會導致高失業率;而此成本會低,乃因薪資所得稅高且失業津貼免稅,致私人較願享受閒暇或從事非市場工作行為,這也是美國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的主因,而且使原本只是短期失去工作者,也寧願賦閒在家領救濟金,而不願賺取差額不大的工資。

至於失業的淨社會成本,係指設法將失業者送回工作崗位去的潛在利益,以及政策所耗成本之間的差額。不幸的是,降低失業的政策會引發通貨膨脹,以政策來減低暫時性的失業是得不償失的。不過,如果是結構性的高失業,不有效解決,就可能演變成歐洲國家的「壓低失業」模式,即不經政府允許,廠商無權解雇工人,而失去工作的工人,也無權決定何時返回及回到那個工作崗位。更糟的是,長期高失業率更會迫使採用引發加速通膨的擴張性總體政策。如此,在勞動市場失去自由和加速通膨雙重壓力下,將使整個經濟蒙受重大損失,而結構性高失業最好是以稅收方法來解決。所以,費茲坦教授對失業保險或津貼,採取保留態度。這似乎也是前述DMP模式之結論。

如何縮短失業期間、如何降低搜尋成本,讓勞動市場更自由、競爭程度更大是較有效方法,政府救失業的政策則往往幫倒忙,甚至於培養一些懶人。本屆諾貝爾獎委員會遴選的三位經濟學獎得主,捎來的訊息,提供了可貴的啟示!


常見的工作搜尋系統

勞委會全國就業e網 eJob http://www.ejob.gov.tw/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事求人系統」http://web3.cpa.gov.tw/want03front/AP/WANTF00001.ASPX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場地勤悲劇 後援在哪裡?

【聯合報╱宋玉澄/航空修護業(桃縣龍潭)】

2010.10.10 03:28 am

一位華航的地勤修護人員,被桃勤公司的電源車倒車時撞倒輾斃。對同是航空運輸與修護的同業人員來說:除了關心與心痛這樣的悲劇發生,更發現了讓人深思的問題。

機坪修護工作有很大的時間壓力與惡劣的作業環境,工作人員在巨大的噪音、冷熱的氣溫與眾多不同機具間工作,聯繫與溝通非常重要。悲劇發生時,同一組的修護人員,當時人在那裡?他們的領工、領班又在那裡?為何讓一個單兵,孤零零的走上戰場,沒有示警、沒有支援終致喪命!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層層轉包 勞工浩劫

* 2010-10-03

* 中國時報

* 【黃馨慧】

 國道六號工安事故不幸造成七人死亡,事故發生以來媒體多方報導:死亡勞工無論本勞或外勞均在沒有投保勞工保險的情況下上工,同時唯一死亡之本國勞工莊永和先生被視為工安事故中的雇主,可能將無法獲得任何理賠,同為營造工人的我們對此工安意外感到非常痛心與不平,因為這樣的事件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首先,據報載死者莊先生為國道六號工程「灌漿工程部分」的「第四包」,勞委會手持《勞基法》,將莊先生視為雇主,實在是只見法律上的「法匠」見解。在台灣身為營造工人的我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是直接受僱於營造公司,也就是說台灣的營造公司是只有行政人員卻沒有營造工人的公司,台灣營造業的積習就是「轉包」而且「層層轉包」同時也將責任轉嫁出去,從雇主身分的直接負責變為連帶責任。

 於是營造勞工想參與政府公共工程建設,就必須向營造廠承包工作,必須有勞工領頭被迫成為「有雇主身分的勞工」才能領一群夥伴上工養家。問題是有能力承攬政府工程的資方營造廠,平時不必承擔社會責任,不用聘任營造勞工,連無薪假都可以省了。承攬工程之後就是層層轉包工務,一旦工安意外發生,看著《勞基法》裡有雇主身分的小包工頭單獨扛著沒能力扛的直接責任,營造公司卻可以派出工務、法務部門會同律師,好整以暇地幫營造廠錙銖必較連帶責任的部分,我心沉痛!試問,我們的政府,府發包重大工程建設之時,為何讓只有「獲利能力」,沒有直接雇用工人、沒有「執行能力」的營造公司合乎承攬資格,讓不須擔負企業責任,需要一再轉包的營造廠來承攬建設?

 尤有甚者,這些營造場轉包工程的對象,與營造公司之間的關係,很多根本就是營造公司的子公司或轉投資之工程公司,於是政府花在公共工程的預算,施工勞務單價就這樣一層一層被剝下來,實際交到「最後一包」的工頭之手,再發給施工的營造工人,本勞的待遇往往比雇主提供勞健保與食宿的外勞還不如。於是,施工工頭再怎麼創造利差,他們多轉向人力派遣公司或人力工頭,這些人坐在辦公室就可以抽取每人每天三百元的佣金,與施工工頭對分佣金,提供營造業個體勞工工作機會,甚至還不提供勞保、健保。勞委會、勞檢所難道都不明白營造業這樣扭曲的生態,只在發生工安事故時,追究一些表面之責,更深層的結構問題呢?政府得罪不起營造資方,保護不了勞工嗎?

 國道六號工安事故,若罹災工人確實由莊先生召喚而來上工並直接發給工資,在《勞基法》上莊先生確實具有雇主身分。但沒為自身及工作夥伴投保勞、健保,也確實違法,我們不禁要問:數十億的國家公共工程,莊永和先生有權力能管理得動工地安全嗎?他管得到國道六號工程的工務嗎?他只是在扭曲的制度下,被迫帶上雇主身分的勞工,一個沒有管理權力,卻要直接負責的勞工,呼籲政府正視勞工的苦情與處境吧!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街頭的阿七、阿豆、瑪麗亞…

【聯合晚報╱社論】

2010.10.01 02:47 pm

國道六號工程發生嚴重意外,造成七人死亡,包括莊姓領班,及其他六名可能是違法打工的外勞。勞委會查不出資料可比對,只知工人之間以「阿力」、「阿七」、「阿豆」…相稱呼,檢警至今只能把他們列為「無名屍」。

六具「無名屍」被發現在台灣工安事故中,並且是政府發包出去的工地現場。如今相關單位及包商都稱「不知情」、「不清楚」、「並無違法」,勞委會及行政院則說「震怒」、「嚴懲」、「一定要查」。六個連名字都不知的外勞橫死台灣,當然令人難過。但若說主管單位「震驚」於工地違法雇用外勞之情事,則未免太矯情了吧!符合勞委會規定,可合法申請外勞的所謂「重大公共工程」的合格廠商,到底有多少?而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各工地隨處可見外勞的情況來看,「合理的懷疑」必然是其中違法者眾。相關單位,尤其是公家工程的主管,難道一概推諉給「工地領班自己帶來的工人」了事?

台灣社會,特別是和公家單位扯上關係的,常年以來受害於一種因循迂腐、專作表面文章的形式主義。法網不是「疏而不漏」,反而是「細如牛毛卻大漏特漏」;官僚對「細如牛毛」的部分管得錙銖必較,對「大漏特漏」的現實則視而不見。對於工安意外,外界質疑這次承包廠商紀錄不佳,但勞委會說勞檢所對此工地已檢查過 12次,也曾開罰。對於外勞黑工,如今連吳揆都說要查,但除了之前名媛貴婦上電視公開大談外勞「好用」、結果被追著罰錢的例子之外,台灣各處的市場攤販、家庭工廠、醫院病房裡,不也到處可見外勞?身分合法與否,工作實況與申請名目符合與否,難道沒有可「合理懷疑」之處嗎?政府管得多卻又管不了,只好睜眼閉眼,非等出事不緊張;這次事故的源由無非如此。

國道六號工程興建以來,已有八起意外、十人死亡,這次因外勞問題才引起關切。街頭那麼多「阿七」、「阿豆」、「瑪麗亞」,我們當「台灣頭家」的不要老是在國際間傳惡名。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若無就業措施台灣失業率會有多高?

* 2010-09-29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行政院主計處上周發布8月份失業率,在發布之前各方皆認為失業率在季節因素影響下必然攀高,沒想到結果失業率反而降至5.17%,失業率改善情況超乎預期。消息傳出,各部會官員難掩興奮之情,皆認為失業率低於5%的目標,已然指日可待。

 今年以來,各方所以這麼在意失業率是否低於5%,係因行政院長吳敦義在年初公開表示如果年底前失業率沒有低於5%,他將請辭負責。此言一出,各部會即以「使命必達」的決心籌劃促進就業計畫。8月份失業率雖尚未降至5%以下,但依歷年失業率過完暑假即呈月月下滑的趨勢研判,失業率降至5%以下,應該就是近一兩個月的事了。更何況政府還有7萬個就業機會即將釋出,如此市場的力量加上政府的力量,要失業率降至5%以下,已如探囊取物。

 對於失業率的下降,我們原本應該感到高興才是,但在觀察失業率降低的原因後,卻令人深感憂心。因為這一波失業率的下降,有一股極大的力量是來自政府的就業措施。行政院今年的促進就業計畫原訂創造10.4萬個就業機會,下半年又追加8.4萬人,除此以外還有大專畢業生赴企業實習方案3萬人,合計可創造超過20萬個就業機會。

 依官方統計,至今年8月已執行的促進就業計畫已順利讓11.5萬人獲得工作,估計未來幾個月還可以釋出7萬個就業機會。這些促進就業計畫可分成兩類,像黎明就業專案、希望就業專案係由政府直接僱用去做環境維護、資料整理等工作,另外就業啟航計畫、大專畢業生赴企業實習方案則是由政府補貼工資以提升企業僱用的意願。由此可知,8月失業率會出現這一歷年罕見的下跌走勢,政府居功厥偉。

 事實上,另一份官方資料也釋出相同的訊息。長期以來人力漸減的政府部門人力,近一年卻頻頻創下歷史新高,估計自金融海嘯迄今已增逾10萬人,這當然也是政府就業措施使然。如今的勞動市場,政府斧鑿之深,明顯可見。

 若沒有政府的力量,失業率會升到多高?依行政院主計處估計,若扣除各級政府所釋出的造林巡山、環境維護、資料整理等工作,8月份失業率將升至5.62%。然而主計處這項數字依舊是低估的,因為就業方案中除了政府直接僱用之外,還有工資補貼所促成的就業機會。總而言之,今天若沒有政府所創造的這兩類就業機會,8月份的失業率絕對在6.0%以上,失業率要降至5.0%以下,恐怕是遙遙無期。

 我們肯定政府在金融海嘯、景氣衰退之際提出這項促進就業方案,解民眾於倒懸之苦,讓失業的民眾獲得起碼的生活支持。但是我們必須特別指出,台灣經濟成長率上半年已達13%,今年前8個月的景氣燈號也亮了6顆紅燈,府院高層向來以今年的經濟成長傲視亞洲而自豪,如果在成長動能如此強勁的此刻,還要由政府補貼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才能讓失業率降至5.0%以下,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經濟成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何以兩位數的經濟成長卻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最後還得由政府編列逾百億元預算來紓解失業問題。

 我們瞭解失業率是景氣的落後指標,必須景氣回升一段期間後才能獲得明顯的改善。但台灣自去年第四季走出金融海嘯後,迄今已超過一年,以出口、生產、投資近半年頻創新高而言,政府此一非常態的促進就業措施理應漸次退場才是,但事實上若非政府不斷加碼促進就業計畫,如今國內失業率依然逾6%,其嚴重性不言可喻。我們真擔心,一旦政府的就業措施在明年上半年全然退場,失去20萬個就業機會後的台灣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情況?

 台灣過去經濟成長必然帶來薪資成長、就業增加,但如今這個關聯效果已愈來愈低。這10年來經濟並非沒成長,但今年上半年的實質經常性月薪 34,421元,仍不及民國88年的34,659元;而扣除政府這段期間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今年8月的就業人數依然低於金融海嘯前(97年8月)的水準。這些數據說明,台灣今天勞動市場依然嚴峻,不值得內閣如此高興。

 我們對於吳院長重視失業問題,並且不惜以自己的去留責成部會重視此事,深感敬佩。看到8月份的失業率,也許政府大員會以為改善失業已然大功告成,但我們要提醒吳院長的是,如今失業率的下降顯然是政府逾百億元的就業政策使然,待明年上半年就業措施退場,才是挑戰的開始。短期就業措施既不可久恃,民生困苦又不可置之不理,政府必須重新從「就業創造」的觀點來規劃產業政策。唯其如此,才能長期紓解台灣高失業的困境。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工資審議現場

自由時報 2010.09.22 ◎ 林進勇

筆者擔任本次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勞方代表委員,整個審議過程,根本就是官方強力主導,勞資學三方只是跑龍套的配角,完全是「假勞資參與,真官方獨斷」!

馬總統去年推動、立法院通過施行的「兩公約施行法」中「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七條規定:「本公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受公平與良好之工作條件,尤須確保:所有工作者之報酬使其最低限度均能維持本人及家屬符合本公約規定之合理生活水平。」但此次,基本工資調整的水準,並沒有依循達到「維持本人與家屬合理生活水平」的目標,明顯違法。且完全不理會全產總提出的依照「每人每月最低消費支出」乘以「扶養人數」的計算精神。

觀察這次整個基本工資的審議過程,勞委會去年底先以「擴大勞資對話」為藉口,修改審議辦法,增加勞資雙方代表比例。該辦法送到行政院,躺了三個月,直到八月二十六日才通過,九月七日勞委會才確定勞資雙方推派的代表,九月十三日首度會議舉行,時程倉卒令人不解。

十三日首度會議,勞資雙方各自發言完,僅有中場休息半小時的空檔,名曰讓出席委員相互溝通,但根本沒有進一步協調的空間。休息結束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就強渡關山,宣讀早已事先決定好的調整幅度三.四七%,送交行政院核定,不理會勞資雙方的意見。整個審議過程,絕不是行政院宣稱的「共識決」,因為勞資之間,根本沒有彼此折衝產生的共識,完全是官方一手「獨裁決」。

這次的調幅,官方以物價指數成長率四.四七%為基礎,但「考量」失業率之後,調整為三.四七%。這種充滿主觀判斷的任意性獨斷,根本對勞方之主張視若無物。

台灣基本工資三年未調整,相較於日本近三年來調整基本工資達三.七八%、韓國十八.一%的水準,而中國光是今年第一季就提高基本工資達十七%。而這三年來台灣基層勞工面對高漲的房價、物價與房租等生活開銷的提高,早已苦不堪言。對於一五八萬領取基本工資的最底層勞工而言,月薪增加六百元或時薪增加三元,根本是杯水車薪,而吳敦義內閣一直宣稱簽訂ECFA之後,經濟即將起飛,看來一般庶民與基層勞工的口袋,恐怕還是空空如也。

(作者為大同工會理事長、全國產業總工會常務理事)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工資調整應回歸政策初衷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9.22 03:28 am

行政院長吳敦義本周核定,明年的基本工資由現行的每月1萬7,280元,微幅調升600元至1萬7,880元,漲幅3.47%,最低時薪則由95元提高為 98元。對於這樣的漲幅,資方認為太高,勞方認為太低,雙方都想要翻案,但行政院依然拍板;政府似乎認為,兩邊都不滿意乃是中道,甚至是最好的結論,但政府也可能兩邊都得罪而得不償失。基本工資年年討論、年年爭執不下,面對這種雙方利益衝突、對正確做法缺乏共識的問題,相關各方對事實和學理應有更深入的瞭解;政策若有更明確的目的,爭議也許可以較少,也更能達成政策目標。

勞工團體希望調高基本工資的目的,應是要提高勞工福利。但經濟分析指出,過高的基本工資會增加失業,且最可能失業的乃是低工資勞工中較無競爭力的人。然而,不只勞工團體,連政府也未曾好好研究提高基本工資對失業的影響,以致政策的爭論無法精確考慮這項副作用的代價;因工資上漲而獲利的勞工,也未補償那些因此失業的勞工。結果,這些失業的弱勢勞工將由政府救濟,政府卻未評估救濟所需的成本,更未保證做好必要的救濟。所以,勞工團體並不知道基本工資調高是否真能讓勞工整體獲利。

勞工團體或也認為,廠商擁有利潤或漲價能力,調漲的工資可由資方或產品買方吸收。但實際上,不可能所有產業都有這種本事,政府和勞工團體也未評估具有這種能力的產業是否夠多,以使工資的上漲不致影響生產和就業。政府和勞工團體當然也不知道,那些產業會因調高基本工資的壓力而更努力產業升級,那些則會選擇外移或放棄使用勞力。

在對這些具體影響缺乏足夠瞭解的情況下,基本工資的問題當然會陷入各說各話。政府若不想陷入無法講清楚的爭議,也不要讓政策淪為政治和選舉考量,則在基本工資制度仍維持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基本工資調整的目的單純化。一個可能的做法,是在整體基本工資的制度未能充分檢討改變之前,政府和企業至少承諾不讓基本工資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要按物價變化來調漲基本工資。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上周的建議是以物價上漲率為基礎,大致上符合這個方向。

不過,依委員會的資料,2006至2009年的物價上漲率為4.47%,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卻以去年經濟負成長、目前失業率仍高達5.2%、須避免中小企業無法負擔等理由,只讓基本工資漲3.47%。這種做法又使目的複雜化而可能引起爭議,特別是這次的基本工資是明年起適用,主計處預估的今年經濟成長率又高達8.24%,豈可用去年的經濟負成長當做少調基本工資的理由?如果政府願意承諾維持實質基本工資不降,則不宜再吝惜那一點點而引起不必要的爭議。由於適用基本工資的勞工之支出和一般人有甚大差異,政府也應該根據他們面對的物價上漲率,而非依一般物價指數來調高基本工資。

在經濟學上,基本工資還有一個簡單的目的,即防止弱勢勞工被剝削;這是假設勞工不易轉換到其他企業工作,雇主即有動機和能力只付較低的工資給這些勞工,最低工資的規定可降低這些勞工被剝削的程度。這種情況常見於按時計酬的非典型就業勞工,因其可選擇的工作較少,使他們的工資較可能被刻意壓低;目前也有部分廠商為逃避對勞工的責任,而以非典型勞工取代正職勞工。因此,政府應考慮把時薪的基本工資,提升到比用基本日薪換算成的時薪還高的水準,以防止廠商濫用非典型勞工來取代正職勞工,同時也降低非典型勞工被虧待的可能性。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建立基本工資的調整機制才是善策

* 2010-09-15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這段期間國內基本工資調升一事引起各方矚目,勞委會在週一召開審議委員會後,決定將現行基本工資調升3.47%。對於這個調幅,資方認為太高,勞方認為太少。由於本案仍得經行政院核定後才生效,近期內這場基本工資的論戰,看來仍然難以落幕。

 古典經濟學雖強調透過市場來解決價格問題,但對於勞動市場,多數經濟學家卻格外謹慎。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還特別以專章來討論工資一事。有關勞工與僱主對工資的爭議,他認為大環境對勞方不利,政府應站在勞工這一方,以使勞工至少能獲得維持基本生活的工資。至於工資是否應該調升?亞當斯密認為最終仍決定於一國的國富(national wealth),只要一國的國富(所得及資本)能持續成長,工資也將隨之提高。

 亞當斯密的論述雖距今已兩百多年,但對我們現在爭論是否該訂基本工資、基本工資該如何調漲,仍然具有啟示意義。近年來包括政府部門的官員經常認為:「基本工資應交付市場決定,政府無需插手;如果政府硬是要調高基本工資,最後可能使得企業出走,國內弱勢勞工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持平而論,這樣的說法,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我們認為最近許多人在論述基本工資時,一直忽略「基本」二字。今天討論的是「基本工資」,而不是一般的「工資」。換言之,今天基本工資調升並不代表多數勞工的工資也跟著調高,只是讓那些邊際勞工、弱勢勞工的處境能稍稍緩和一些,如此而已。不論從亞當斯密的思想或人道關懷的觀點來看,調整「基本工資」以維持勞工起碼的基本生活,豈是過份的要求?

 台灣目前就業者1,053萬人,受僱者約有814萬人,而此次基本工資的調升,受惠者估計僅139萬個本國勞工。不論從基本工資的升幅,或其占受僱員工的比重來看,其影響並沒有外界想像的大。況且基本工資自民國86年調升至15,840元後,僅於96年上調至17,280元,即使如今再調升至17,880元,86~99年的升幅也僅12.8%。這個基本工資的升幅,依然低於同期間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的升幅17.5%。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門話題-調漲基本工資 政府硬起來

2010-09-06 中國時報 【彭崇仁/新竹市(退休校長)】

 調漲基本工資八字還沒一撇,六大工商團體要求依市場機制,共同發出反對的聯合聲明。 

 就是因為依市場機制基本工資太低,不足以保障受薪階級最低水準的生活,依主計處調查基本薪資至少要二萬二才合理,所以政府才要以公權力介入、法令面介入,讓企業界無法競相以低薪聘雇勞工,形同聯合壟斷。 

 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位於金字塔頂端五%的平均所得是位於最底層五%的平均所得的六十六倍的台灣。富人繳很少的稅甚至扣不到、政府法令還替他們免稅(如產創條例)、而受薪階級負擔七○%綜合所得稅總額的台灣。調漲基本工資正是回應占社會多數人口的受薪者的期待。以今日物價房價,22K只能勉強糊口,還根本無法累積資本做儲蓄投資買房等用途,要他們永遠處於經濟弱勢嗎?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君不見近年來台中港不停進口數百輛高級名車,請問哪些人買得起?調整基本工資就當作貼補受薪者機車或交通費吧!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人看基本工資 一定要調漲

自由時報 2010.09.07◎ 曾翔 

景氣不好時,資方說大家要共體時艱,不只不宜調漲基本工資,還要政府開放無薪休假;景氣變好時,資方又推諉說市場剛升溫,不宜以外力介入「市場機制」!問題是,每當政府、企業和一票經濟學者丟出「市場機制」這四字王牌時,他們都不願去正視台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的歷史脈絡下,勞動市場中勞方的弱勢與冤屈。 

日前吳敦義院長虛偽地說出台灣的勞資雙方在金融海嘯中互相體諒、患難見真情的肉麻話,都在六大工商團體力拒調整基本工資的聲明之下,成為天大笑話!資方每每以「景氣」、「市場機制」為由,拒絕調整薪資,好似一調整下去台灣的經濟就會大難臨頭,那請問二○○七年基本工資由每月一五八四○元調整至一七二八○元後,台灣的經濟有如他們所言出現重大的問題嗎?我們是不是應當檢驗一下當年替資方護航拒漲基本工資的諸多言論,到現在有多少是真的? 

台灣勞工們所見到唯一的事實,就是多年來萬物飛漲,惟薪資不漲;經濟成長的果實,勞工們幾無分享,貧富差距一再擴大,自殺等相關慘案不斷發生,而我們的資方、政府以及一票經濟學者,似乎打算兩手一攤,將責任推給所謂的大環境,或是市場機制。 

筆者要嚴正的敦促,十三日的基本工資審議會一定要調漲基本工資。基本工資並不如工商團體所言只嘉惠了外籍勞工(更何況台灣對待外勞的惡名猶在),而應以更宏觀的態度來看待調漲後其所蘊含「捍衛勞工階級生活尊嚴」的意義。除了嘉惠背負就學貸款的年輕學子、打工族、中高齡勞工等邊緣勞工族群們,亦能促進內需市場,避免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財政負擔再度擴大;就此觀之,基本工資調漲怎麼會是一件壞事? 

(作者為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政大研究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休學 派遣工 青年貧窮化

自由時報2010.08.30 ◎ 余靜華 

二週前,馬總統在執政黨以人數優勢表決通過中生三法後,不無得意地說:台灣少子化,「把可能已經過剩、閒置的資源充分利用,難道有什麼不對!」然而,上周,三名就讀博、碩士班卻已背負數十萬就學貸款的學生現身說法,呼籲政府正視「青年貧窮化」,別讓他們在三十五歲前的薪水只能全數還債。 

台灣的教育資源過剩嗎?那為什麼國內大專校院因「經濟因素」休學人數及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從九十五學年度九五二一人(○.七二%)、九十六學年度一○三六八人(○.七八%),一路上升到九十七學年度一○六六○人(○.七九%)?還有,為何我國超過七成(七十三%)學生被迫上私立大學,不到三成(二十六.九%)學生得以就讀公立大學?此外,為何近十年公立大學學費平均漲幅高達三倍、私立大學平均漲幅高達兩倍? 

以前,長輩總是告誡年輕人要好好唸書,取得高學歷才能脫離貧窮。但現在,中產階級向下流動、大量淪為近貧族,高達四分之一(二十七.七五%)的學生須申請助學貸款才負擔得起高等教育,進而一畢業就面臨沈重債務;加上拜馬政府德政,現在滿街是起薪二十二K的工作,扣掉基本生活費及債款分期攤還後,口袋所剩無幾,如何儲蓄?又如何脫貧? 

不僅高等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被嚴重削弱,國內貧窮問題也在惡化。本月中內政部統計指出國內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貧窮人口逾二十六萬,創歷史新高。根據調查,這些落在貧窮線以下人口,近七成是國中以下學歷,只有六%具大學學歷;他們並非無工作可做,但有五成從事非典型工作。 

學界證實,非典型就業與工作貧窮高度相關。其中派遣勞動人口近幾年快速增長,其領取的薪資通常比正職勞工還低,更被懷疑是導致國內平均薪資不升反降的重要因素。台灣派遣有多氾濫?根據文化大學助理教授李健鴻研究,至少三十三萬人。最可怖的是,二○○六至二○○九的三年內,增幅高達一 六九%。 

面對派遣氾濫,勞委會今年打算以勞基法增訂派遣專章的方式處理,然而許多已確定的條文大有問題,反而可能更加助長派遣僱用。面對民瘼,馬政府不僅無能,恐怕更是無心。莫非,馬政府是嫌國人貧窮化問題還不夠嚴重?(作者為台灣智庫社人組副研究員)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力派遣無法可管嗎

2010-08-20 中國時報 【張平吾】

 根據昨日中國時報報導,全台貧富差距已達六十六倍,筆者必須指出,近年來派遣業的急速擴張趨勢,恐將更惡化中低階層的實質收入,拉大貧富距離。

 

 這幾年來,人力派遣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舉凡清潔、機電、庶務及事務人力等都是服務範圍。人力派遣業並冠冕堂皇的標榜可彈性運用人力、降低人事成本、減少福利、退休金及保險支出負擔等,使人力派遣可節省成本的效果成為業界主流而持續成長。殊不知這些問題正是保障勞工基本權益的核心所在,人力派遣增加,勞工權益卻減少,甚至惡化。

 

 日本在經濟泡沫化之後,許多企業為節省成本開支,勞工進用紛紛採取雇用關係,使人力派遣公司大量出現。二○○三年,日本政府並通過派遣法擴及製造業的提案,導致現今日本有三成勞工來自派遣雇用。但由於低成本勞工工作及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及貧富差距日大的M型社會出現,導致民怨沸騰,希望政府改弦易轍,目前已成為日本朝野爭論經濟政策及發展的兩難困局。

 

 可惜的是,我國政府單位不以為鑑,更帶頭錯誤示範,紛紛進用派遣人力及臨時雇員等非正式編制人員。政府單位自二○○九年組織精簡以來,也紛紛進用人力派遣的臨時工制度。根據統計,去年中央政府各級機關人力派遣人員已達一萬四千餘人,且已超過正式員額的四分之一;另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全國從事人力派遣工作者已近七十萬人,約占全體就業人口的百分之七。

 

 最令人擔心的是,目前缺乏一套明確的法律規範,人力資源運用及管理考核等相關的配套措施又付諸闕如。導致勞雇之間的糾紛層出不窮,彼此之間又惡性低價競標,剝削勞力,已嚴重影響勞工基本權益,並影響及威脅合法且對勞工有保障的保全業者正常經營發展。

 

 人力派遣基本上屬於臨時工性質,大量進用必然會擠壓正職人員工作機會。一般駐衛警或勞務外包方式,官員為避免承擔責任的風險,大抵採取「最低標」(非最有利標)原則,一標三年。而派遣公司與保全公司間為求生存,常低價競標,且以降低(犧牲)勞工薪資吸引企業客戶,並以年長者或偷工時方式降低成本,導致勞工素質差、專業維修能力不足、工作不穩定及薪資嚴重惡化。

 

 此種「非典型勞動」不受勞基法規範,市場不斷擴大結果,雇主再將工時改為按鐘點計酬的部分工時制,或以勞力派遣方式,或以約聘契約金額計算。這種做法雖然使部分弱勢者容易找到工作,但在層層剝削之下,收入卻微乎其微,必須兼職工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溫作業損健康 別強迫上工

 

【聯合報╱杜宗禮/醫師(北縣新店)】

2010.07.09 03:26 am

 

最近天氣越來越炎熱,熱浪讓人心煩意燥、懶散遲鈍,工作效率似乎也降低了。氣象學專家預測明年夏天常態高溫可能達四十度,因此放高溫假之提議也跳出檯面來,企業界期期以為不可,認為會妨礙生產與競爭力。

 

人體對於溫度之控制在下視丘,當體溫超過正常值(約卅六至卅七度),神經系統啟動降溫措施:使皮膚血管擴張、蒸發及流汗率上升、抑制熱的產生等,使得體表散熱而降溫。體外散熱包括離開熱源、使用風扇、涼爽衣物、補充(鹽)開水等方法。當然在冷氣房內工作的人,就比較不需擔心高溫之痛苦。

 

但是許多勞工在夏天工作時,還是需要特別注意高溫之危害。中暑,就是最常見的戶外職業病,其特色是中心體溫高達四十至四十二度,且有心跳加速、過度換氣、譫妄、癲癇、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昏迷等情形。

 

中暑又可分為傳統型與勞力型兩種,前者年齡較大、有慢性病,初期可大量出汗、死亡率高;後者較年輕、健康,乃於濕熱環境中大量勞力後所致,身體反常不出汗,發生較急。治療方式為立刻降溫如冰水等,以及支持性療法如打點滴、血壓控制等,並送醫急救。

 

環境之綜合溫度熱指數超過廿五點九度,即可能屬於高溫作業,如鍋爐、鋼鐵、鑄造、蒸氣、燒窯等,必須遵守作息時間規範以及做必要之健康檢查。其次在炎炎夏日中從事冷藏、冷凍作業的勞工不在少數,從冰塊製作、冷凍蔬果、乳類、魚類、肉類、甚至超低溫技術的鮪魚保存法,一如實驗樣品之冰凍,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保護也不可不注意。因為出入冷熱溫差過大的工作環境,容易造成血壓急速變化,如不幸導致心臟病或中風可以被認定為職業病。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