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輕軌捷運喊停,然後呢?

* 2010-01-23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日前,交通部一舉把多個縣市提出的輕軌捷運計畫全部退回,贏得掌聲,因看了這麼多蚊子館、效益低落的交通建設(如高雄捷運),大家都深怕這些輕軌捷運又是另一個錢坑。但同時,各地方也反彈,認為同為都會區,台北市捷運一條一條的蓋,其它縣市卻連要個輕軌捷運都是奢求,公平嗎?有些地方已揚言自行籌措經費興建。

 從交通部觀點言,各都會搭乘大眾運輸客運的人口,只在區區五%以下,衡諸現實,完全沒有支撐一個有自償性、可永續經營的捷運系統條件;在財政困難之際,避免政府資金與國家資源投入不具效益黑洞,這點應能理解支持。而對地方而言,不僅是捷運作為「都會門面」問題,更希望以捷運帶給市民更舒適、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紓解目前交通瓶頸、甚至帶動地方發展,也能理解與接受。

 但這些都只是「半套真理」,我們要問的是:然後呢?接下來呢?難道,交通部要放任各都會「被迫」發展私人載具,認為私人載具可一直成長,不會有任何停滯、瓶頸或後遺症嗎?而地方政府,除了要錢蓋捷運外,請問是否對本身的都會發展、長期交通規畫,作為妥善的計畫?如果未來都會人口增加有限,是否還有興建捷運的需求?如果地方政府缺乏抑制私人載具、提升大眾運輸人口的計畫,蓋捷運,難道又要搞個錢坑養蚊子嗎?

 兩年多前,國際油價一度飆漲到每桶一四七美元的天價,當時市場預估很快就要見到兩百美元的油價,甚至有人還喊出三百美元。後因全球金融海嘯、經濟重挫而下滑到五十美元左右。在經濟漸有復甦後,再升到七、八十美元之譜,高油價的壓力暫時紓解。

 不過,一旦拉長時間來看,世界不會「永遠如此美好」。經濟恢復成長動能後,由於現有能開採的原油存量有限,而需求不斷增加,基本的供需法則告訴我們:油價遲早要再上漲。不看別的新興國家,只看中國大陸就好了,在所得不斷提升下,民眾購車需求必然增加,事實上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汽車最大的市場,估計一年增加量可達千萬輛。在電動車仍未成熟情況下,這一千萬輛就代表用油需求的大幅成長。更何況,哥本哈根會議後,碳減量成為全球趨勢,放任私人載具成長、作為民眾市區內與城際間運輸主流的作法,勢必無法長久。

 廿年前,政府提出西部走廊高速鐵路計畫時,正是第二高速公路如火如荼興建之際。雖然當時有反對者認為二高與高鐵是「功能重覆」、浪費且沒必要,但交通部評估就指出,西部走廊不可能再興建第三條高速公路了,除了其需要使用的土地是高鐵五倍之多外,私人載具不斷成長也造成其它社會成本,因此高鐵興建確有其必要。十多年過了,在高鐵通車後,的確為西部走廊的城際運輸帶來舒適、便利又可靠的大眾運輸系統,也有效紓解兩條高速公路的運量,避免了過去「完工就是塞車之日」的結果。

 以此例及未來大環境的變化,來看各都會的輕軌捷運計畫,或許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如果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能體認並確認未來將以大眾運輸為主要運輸工具,中央就不是一句「大眾運輸未達五%打回票」、地方也不是高喊「不公平,要捷運」就能解這個問題了。

 對交通部而言,應提出抑制私人載具、發展公共運輸的配套措施,同時訂定時間表;地方政府也該對都會發展先作預測與規畫,在台灣整體人口成長趨緩、甚至有外流現象時,各都會必有消長。未來是否真需要、也真有足夠的人口基礎去支撐捷運的營運,地方須提出有說服力的評估;同時也提出發展大眾運輸、抑制私人載具的政策。

 捷運建設是都市建設百年大計,一條捷運從規畫、興建到通車,少則七、八年,多則十多年。它不止影響、也導引、塑造一個城市的文化與市民個性。從台北例子看,民眾行的習慣,是有可能被改變、塑造。其它都會,難道不可能?我們期望交通部與地方政府,對輕軌捷運計畫,能作更深入、週全、且更有前瞻的評估後,再作定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