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產學歸位 生醫產業再出發 

【聯合報╱蘇益仁/成大醫學院教授(台南市)】 2010.01.25 04:09 am  

最近台灣的科技社群因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慶,而開始檢討台灣科技社群對社會的責任。周成功教授對科月四十年的努力無能提供政府狂牛症及新流感疫苗政策去澤惠社會,而自責頗深;中研院沈哲鯤院士關心台灣的生醫產業發展,而認為應優先立法規範產學合作。學界的這一波反省及檢討是好的發展。

在去年十一月的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中,主持人也提到,國家型基因體及生技製藥等計畫在十年內投下一千多億預算進行研究,但整體產出鳳毛麟角,大家對新政府「鑽石起飛行動方案」的六百億投資案該如何起飛也都充滿好奇。很多人在問,其中的癥結究竟何在。

首先,大家都同意,生醫產業與以代工為主的電腦資訊產業不同,台灣的生醫產業,也缺乏一位像李國鼎先生橫跨政、學、產業界的教父級舵手。台灣大學院校及五年五百億計畫都只在拚論文量及升等,對產業的認知及專利布局與市場幾乎很少人去關心。悠關社會大眾安危的狂牛症及新流感疫情,學界認為那是政府的事。研究與社會所需脫節,甚至研究一提到應用就被認為是形而下的價值觀,是學界很嚴重的認知偏差。

此外政府資助的幾個學術及財團法人機構,其定位常因領導人更替而有很大落差,結果該強調基礎研究及科學創新的中研院在主導生技產業,而該為衛生政策及生醫產業著墨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在強調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等期刊。生技中心理應扮轉譯平台功能,但很多計畫案卻處於「發現」階段,而大學則在拚那五年五百億,全台生醫科技界似乎像移位的輪盤,只有一個搶計畫的共同目標。

因此,台灣的生醫產業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清楚的政策及策略,中研院及頂尖大學必須回到以創新及發現新知為主的基礎研究,由政府出資的財團法人應串起建立產業平台及轉譯的角色,而由產業界及醫院挑起臨床試驗及市場的任務。目前由學界主導產業發展的現象必須導正,一個沒有疫苗製造經驗的院長或院士,不應主導國家疫苗產業重任。此次,國光的新流感疫苗雖然產生不少社會問題,但就產業面而言,國光可以在短短四個月內製造出疫苗,一定有一位對科學及疫苗製造都十分嫻熟的總經理級舵手。其他如神隆製藥公司的成功也因有對科學、產業、及市場皆十分專業的伙伴在運作,否則無法竟其功。

因此我確信台灣生醫產業要能成功,必須要找到一位科學背景很強的產業界人士來領導方能竟其功。上述學術機構的定位、合理且穩定的預算支持、法規的修正、政府窗口的單一化都缺一不可。我不知以現在的立法院及藍綠文化是否能建立起這樣的共識,但我相信,台灣自一九九五年起所付出的代價應是整裝出發的時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