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念平台-提供第二學位管道 是有道理的

2010-06-02 中國時報 【潘震澤】

 最近教育部宣布,九月起將推動「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班」,也就是所謂的「四加一專案」,讓有心加強就業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多花至少一年時間,研修另一門專長的必修課程,而取得第二個學士學位。

 辦法公布後,引起不少反對聲浪。有人說與「雙學位制」重疊,還有人說那是為了「搶救失業率」而提出的對策,是換個名字的「二十二K計畫」;甚至有立委說此舉扭曲學制,將把大專院校變成「短期職業訓練所」。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

 首先,我認為爭辯「大學是否為職業訓練所」的問題,沒有太大意義;如果不是畢業後職業有保障,醫學牙醫工程電算等科系也就不會那麼吃香。花大錢讓子女上大學的家長,自然是希望子女將來能在某個行業站得住腳,並有所成就。美國的統計數字清楚顯示:學歷越高,薪水也越高,失業率則越低。因此,上大學讀更多書是為將來就業作準備,殆無疑義(雖然那不見得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然而,十八歲的高中畢業生裡真正曉得自己將來要從事哪一行的,只怕不多。尤其是剛從升學壓力下解放出來的國內大學生,更是希望好好享受大學生活,而不會去多想畢業以後的事。總要等到大四下,面臨畢業後何去何從時,才會開始擔心,也難免讓人有時不我予之感。

 大學分科有文史法商,也有理工醫農,有的重基礎,有的偏應用,各有所長,亦各有其短。一流大學負有知識傳承及發揚之責,任何學系都不應偏廢,也都該有一流的教學與研究師資;但那不等於說每一學系每年都有必要收一大班(甚至兩班)的本科學生(尤其是著重理論的科系),那也是造成許多「畢業即失業」、「學非所用」等現象的主因。

 理想的情況自然是讓學子兩者得兼,但在國內大學生一入學就分系,以及各系堅守本位主義的學程下,要想兼顧基礎與應用、文史與科技,或是任兩門不相干的學問,都不是容易的事。目前開放輔系以及授予雙學位的作法,是補救辦法之一,但只針對在學時就有遠慮的少數學子,對即將畢業或已畢業的學子,則緩不應急。

 筆者目前在美所任教的科目,就是開給護理學院「第二學位速成班」(second-degree accelerated program)的學生。我的學生裡有從大學其他科系應屆畢業的,也有在各行各業做了好幾年事,再回頭重當學生的。因為他們都已經有學士學位,所以不需要重修通識課程,只要補足幾門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藥理、微生物等基礎課程後,再花一整年修習護理課程及臨床實習,就可取得學位(當然他們還要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才能正式工作)。

 因此,第二學位進修班可以看成是終身教育的一環,提供加強就業技能以及改換人生跑道的途徑,並沒有什麼好反對的。國內各大學也要因應時代需求,而不能堅守本位主義,不知變通,造成教育投資的浪費。

 (作者為科普作家,生理學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