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寶寶還是罐寶寶?
張智皓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成員
前陣子,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指出,台灣現在大學生滿街跑,但都找不到合適的人 才;即使勉強找到可用的人,很多都是「慣寶寶」。他提出了幾個面向來說明為甚麼他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慣寶寶。1.人才難覓,學校沒有把學生教好。2.空有名校學歷,卻無專業能力。3.從小就被慣壞,只想要錢多事少。然而,我們真的 能夠將這些控訴歸因於大學生的身上嗎?
盧志遠認為,好的半導體人才都往台積電和聯電等前十大廠商擠,一般半導體公司根本搶不到,大學生滿街跑,企業卻找不到合適的人,因為學 校沒有把學生教好。
這樣的說法是合理的嗎?工作能力高,或者競爭力強的人才選擇薪資以及福利都相對 比較好的企業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大學生滿街跑,而企業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那麼為甚麼許多國際大廠卻可以招收到符合要求的人才?筆者認為其中很大的原因不是學校沒有把學生教好,而是許多老闆 希望能夠招收到與大廠相同工作能力的人才,但是卻不願意給予相同的薪資與福利。
盧志遠:「我們要用的是擁有台成清交程度的人才,而不是掛著台成清交招牌的人。」他認為政府為了解決人才以及技術問題,鼓勵 台成清交等大學成立產碩專班,但是卻製造出一堆難用的高學歷人才,這些人才不具備有足夠的專業技術。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這些人才擁有高學歷卻不具備有相應的技術能力,我 們應該要檢討的應該是:為甚麼這樣的學生可以取得學歷?顯 然,讓不具備有相應技術的人取得高學歷,應該要從學校的畢業門檻以及修業內容來做檢討。第二個問題是企業本身不負責培育人才,將培育人才的成本轉嫁到政府身上(或者 全體國民身上),這樣的作法是合理的嗎?筆者認為培育人才 也是企業本身所應該負擔的成本,而不是只要求「即戰力」。再者,大學之目的應著重於學生解決及發現問題的能力,這 是多元的大學精神,因此,若為配合企業而將大學的價值單一化,則大學其實可以改名為職業訓練所,那麼我們也不需要再投入這麼多的教育 資源,只要專注於眼前企業所需要用的即可。但這樣對國家的整體發展有幫助嗎?
盧志遠再指出「現在的年輕人都只想著要錢多、事少、離家近」,公司要派人出國都找不到人,即使以加薪鼓勵也沒有用。
筆者這裡想要先提出一點,擁有「錢多、事少、離家近」心態的人絕對不會只有年輕人,只要是在社會上或者即將出社會工作的人都無法避 免。相反的,企業主的心態則是希望最好能夠找到接受「錢少、事 多、離家遠」的勞工。雙方心中都有偏好的理想條件,以此來指責大學生是有失公允。公司即使加薪也找不到人出國,或許應 該檢討的是加薪的幅度比起出國所需的勞力不成正比,才 導致找不到人出國出差。
與其說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是「慣寶寶」,不如說他們是「罐寶寶」。這些大學生被迫接受薪資與勞 動程度不成正比的工作。以目前的工作環境來說,勞方常常會濫用一些特別制度,諸如:責任制、無薪假、定期契約、無薪實習等。勞工被迫接受向下競爭,導致賤賣勞動力的惡性循環。這類 工作的勞動替換率頻繁,勞方就像罐頭一樣,被資方用便宜的價格榨取完價值之後,隨時可以被丟棄,資方另尋其他「新鮮」的替代品。
康德認為我們應該將人視為目的,而非達成目的的手段。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而不是把人訓練成機器或者工具。企 業主應該將員工視為公司的一份子來看待,給予應得的薪資以 及尊重,才得以使員工為其「賣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