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資源的分配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無人申請的清寒獎金

* 2010-09-20

* 中國時報

* 【陳麗珠】

 這學年一開始,就發現上年度的教育部補助的工讀助學金發放對象,都不是教育部規定應該優先補助的家境清寒學生。助教解釋說,這是因為無符合條件的學生申請,只好開放一般大學生以每小時九十五元的待遇,讓一般學生在系辦公室打雜跑腿,成為系辦行政助理的小助理。不僅如此,系上處理外界捐贈的獎學金中,有些附帶必須提供具體清寒證明(如里長證明),近年來也有好幾種相對金額較低的獎學金,因為找不到申請人而從缺。

 我服務的學校,雖然是國立大學,但終究不是五年五百億的研究型大學,學生大多數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經向各班導師查證,在家庭狀況調查表自陳為「清寒」(家庭年所得在七十萬元以下)的學生人數,每年都不會超過全班人數十分之一。難怪教育部雖規定各大學須每年提撥學雜費收入的固定百分比為清寒學生工讀金,但在國立大學卻是找不到真正清寒的學生來申請。我推測這樣的現象在國立大學應該相當普遍。

 另一方面,家境不好的學生也有話說。他們說時薪九十五元,系辦排班時間限制太多又零散,無法賺足生活所需,不如到校外打工,收入反而比較穩定。對於家境不是很好的大學生而言,打工已經成為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些打工太多的學生,雖然賺到了生活費,卻也犧牲了學習和休閒時間。

 國立大學的學生不但家境普遍在中上階級,也享受到較低的學雜費和國家補助的資源。分析各大學公布二○○七年度的現金收支概況表顯示,國立大學學生每人平均每年繳交約五萬元學雜費,但實際使用的每人教學研究訓輔經常支出與教學設備購置等支出,平均為學雜費的三.七倍。學生獲益的財源大部分來自政府對國立大學的高額補助。

 

 反觀私立大學和私立技職校院,同一數據完全翻轉。同一年度私立大學每年學雜費約十萬元左右,但學校用於學生的教學研究訓輔等支出為學雜費的一.一倍。當學雜費沒有「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令人不禁擔心此類大學的教學品質。進入私立大學的學生,為支付高額學雜費,如果沒有家庭的足夠金援,就必須貸款舉債,一方面還要打工。白天上課晚上打工,日以繼夜的奔波,學習成效當然不好。

 自二○○六學年度以來,為了讓大家都能夠唸得起大學,教育部限制公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收費標準的調漲。凍結學雜費,不但綁住國立大學校院無法隨著學校發展與教學成本變動而調節收費,學費追不上物價上漲;同時也保護教學支出偏低的後段私立大學校院,這些學校對學生的收費不比正派經營的私立大學校院少,但學生享受的教學成本卻遠少於學生繳交學雜費的總額,令人懷疑學校把錢花到哪裡去了?

 建國百年以來第八次教育會議剛結束,在「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與機會均等」會場內,大學校長、學者專家、家長代表大部分都對開放大學學雜費收費達成高度共識。但如以目前收費和品質無直接關係的收費結構調漲,對學生怎麼會有更好的教學品質?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後,除了一紙不能保證就業的文憑,加上纏身的學貸債務之外,究竟要給這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多少希望?

 筆者認為,對清寒學生的照顧亦不應因為就讀公立或私立大學校院而有差異。將來不但應該讓大學收費與實際教學品質支出相關連,對於清寒大學生的照顧,政策設計上更應該確實考量學生的學習需求,盡量讓工讀助學金能夠和學習結合。例如讓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作為工讀時數,才能讓學生避免接受高等教育卻落入貧者愈貧的困境。(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主任)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等教育 不應欺貧重富

2010-09-03 中國時報 【邱天助】

 據悉教育部以經費拮据為由,九十九學年度的「教學卓越」預算,將由五十億減為二十五億。相對於爭議最多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預算,最後卻全數保留一毛不刪,這種厚彼薄此、欺貧重富的決策,看在數十所爭取「教學卓越」的大學師生眼裡,只能徒呼奈何! 

 長久以來,台灣高等教育一直是「劫貧濟富」、「抑私揚公」,並且一再複製、強化階級宿命。弱勢學校與學生在政府不斷的向「強者傾斜」政策下,幾無翻身的機會。 

 教育部獨厚幾所「頂尖大學」,主要理由是提升國際競爭力,「五年五百億」拚的是台灣有大學能進入「世界百大」。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二○一○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台大從去年一百五十名「進步」到一百二十七名。據此,許多人即沾沾自喜的宣稱,台大不但是兩岸三地之首,更首度超越排名一百四十五名的新加坡大學,成為華人地區之冠。 

 其實,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中,一百零一到一百五十都屬同一等級,一百二十七與一百四十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距離,毋庸高興。 

 況且,即使有幸進入百大,九十九名跟一百零一,又有何實質差別?試問,誰記得世界幾十名以外的大學名稱?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排名高居二十三,請問能有多少人知道?再說,名列台灣頂尖的清華、交通大學,歷年來總是在三百到三百五十名間的等級浮沉,怎麼也看不出「五年五百億」的明顯效果。 

 這種拚名次「前進百大」的教育政策,凸顯的只是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語言學罷了。流風所及,甚至以傳播、分享為主要目的的「西班牙網路計量」排名,都是國內大學斤斤計較的榜單,連排名五、六百的學校都可大書特書一番,這種走火入魔拚名次的現象,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事實上,國家競爭力有賴於全體國民素質的提升,而非只靠一些菁英分子的獨寵。我們不能只供養少數幾所明星大學,忽略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權力與潛力,更不能不斷去再製優勢/弱勢、宰制者/被宰制者的命運,漠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據知,由於經費浮濫的爭議,原先教育部要砍的是只有幾所大學分食大餅的「五年五百億」預算,後來因為一些「有力人士」挺身說話,如今刪減不成卻反過來將僧多粥少的「教學卓越」預算攔腰減半,讓一年分不到幾千萬的三、四十所大學,窮著急、乾瞪眼。真正是名副其實的「拔不到肥鵝的毛,反手來宰殺瘦鴨」。 

 台灣目前高等教育最大的隱憂,在於如何去抵抗與教育形式相對應的兩種主要權力:一種是建構意義、價值、榮譽,並且區分高低差序位置的權力,例如宣稱頂尖大學、前進百大、SCI、SSCI、TSSCI的優越性;另一種是主宰利益分配的權力,例如教育部、國科會。前者稱為符號權力,後者稱為政治權力,二者緊密相關,儘管表面上是相對獨立。以抗拒的難度前者尤勝後者,這種自上而下的優勢力量,企圖圍繞一種未經檢驗的論述,一致性的生產一套意義、價值與標準,否認任何利益的衝突,以一種同質化、中心化與整合的力量,去維護他們所擁有的核心地位,最後影響著實質的利益分配。 

 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裡,大學應該擁有「尋求平等」、「追求差異」的權力。台灣並不是每一所大學都要成為「頂尖大學」,都要成為學術生產的工廠。但仍然有權力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下,發揮各校的特色,培育眾多的下一代。更重要的,國家不能以全民的資產只照顧少數菁英,更不能犧牲弱勢者的權益來成就優勢者的未來,讓弱勢者最後只剩下走上街頭的權力。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議題】高教價值知多少?問題在公平效率!

原文http://case.ntu.edu.tw/blog/?p=2897 臺灣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作者簡介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 學、家庭經濟學和教育經濟學。

■ 誰該支付高等教育的成本?誰從高等教育獲取最大利益?為什麼家庭文化、經濟占優勢的學生,反而是負擔最少學費、享受最好教育品質的一群?若教育本身如此昂 貴,我們應該如何讓它臻於公平?

matrixYang@flikcer

台灣大學2007年畢業典禮上,一名學生手持抗議標語。

撰文 │ 駱明慶

  「個人接受高等教育,該付多少費用?」這問題不只關乎公平性,更攸關教育市場運作的效率。事實上學費高低從來就不是重點,只有學費由誰來付、政 府補貼多少學習成本的「學費補貼」問題。由幼稚園到大學,任何階段的教育都是貴的,學費之所以能夠「低」,是政府長期管制就學機會,並透過稅收高額補貼公 立學校所促成。

  首先,就公平性而言,支持政府應該繼續實施「學費補貼」政策的主要理由,不外是低廉學費保障了貧窮優秀學生的升學機會,有助於社會階層的流動, 因此比較符合公平正義。但這個政策的主要補貼對象,真的都是清寒子弟嗎?經濟弱勢者要取得上大學的機會,難道只能依靠「低學費」政策?

到底是誰補貼誰?

  以被補貼的對象方面來說,幾乎所有的相關研究都發現,上大學的機率和學生的家庭背景成正相關:父母教育程度 和所得較高、父母是公務員以及居住於台北市的學生,都有較高的比例能進入大學,尤其是公立學校。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不同所得家庭中,18 到23歲人口受大學教育的比例也有相同的現象。

  根據粗略估計,台灣公立大學學生每人每年獲得納稅人挹注的教育經費,是私立大學所獲經費補助的十倍。這樣的結構,產生了我國大學教育在學費負擔 上的特殊景象: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在聯考中(或其他入學方式)有最好的成績,考上公立學校、負擔最少的學費並享有最好的教育品質;家庭背景稍差的學生,考 試分數較差,考上私立學校、負擔較多的學費卻享有較差的教育品質。至於家庭背景最差的學生,可能國中畢業後就去念高職,沒有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或者因聯考 成績差而沒有機會念大學。雖然大學教育可以增加他的生產力,也只好早早投入職場,賺錢繳稅來補貼當年「會讀書」的同學上大學。在這種制度下,造成「窮人補 貼富人」的逆向所得重分配,試問公平性在哪裡?

想不一樣?(攝影:Taora)

低學費政策並不是確保窮人子女上大學的唯一方法,但是搭配就學機會管制的低學費政策卻扼殺了更多人的就 學機會。

級流動和學費高低無關

  此外,「階級流動」的目標一定要在「低學費」政策下才能完成嗎?答案是否定的。台灣升學競爭的源頭其實來自於政府對大學機會的管制,1986年 大學大舉擴張之前,同一世代就讀大學的比例都在10%左右,而其中大約有一半是公立大學。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分算跌跤…弱勢生早趴了

 【聯合報╱郭春松/教(南縣白河)】

2010.04.05 02:32 am

 當我看完昨天聯合報「第一名的焦慮 哈佛生也要學會跌一跤」的報導後,雖然認同學習在挫折中成長的重要性,但心頭不時浮現的是被台灣教育放棄、永遠敬陪末座、一直顧在爐主寶座的那群孩子,五十六分的數學成績已經不知多久沒出現過、五十六分已經變成他們遙不可及的人生大夢;如果考五十六分是一次跌跤,那他們已經跌到幾乎只能在地上爬著前進,毫無站起身來行走的機會。

 若您願意回顧一下每當大型考試成績揭曉後的相關報導:今年滿級分的有幾位?最多滿級分的是哪一個學校?今年的考題出得特別簡單!再加上記者總有辦法找到考滿級分的同學進行報導,內容通常是他們不曾補習,只要上課認真聽,回家多複習就考了滿級分。但在新聞中一直被忽略的事實,是有多少學生拿到考卷後連題本都不翻,就在答案卡上塗上自己喜歡的ABCD,然後趴在桌上,甚至睡了過去,最後被鈴響後卅分鐘的那陣騷動驚醒,揉著惺忪睡眼,舉手表示要交卷。 

一個資優生考五十六分,得到的是老師的關注、輔導和協助,但永遠考不到五十六分的孩子,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得到的會是什麼,我不敢想!資優、菁英不是件壞事,但在整體教育環境中他們的確是少數,但卻享用了最多的教育資源,包含師資、設備、經費和師長們的關注,他們的傑出表現也一再佔據媒體版面。相對的,另外一群不算少數卻永遠以自己的挫敗幫別人墊高高度和能見度的孩子,學校也願意給他們同樣的師資、設備、經費和師長們的關注嗎?媒體有興趣報導他們在教育環境中遭受的漠視嗎? 

或許我們都該真誠面對教育中的現實,資優生固然值得投資關注,但我們更應花時間和心力去協助這群學習弱勢的孩子,從一再的跌跤中站起來,給他們資源,給他們機會,引導他們尋著自己人生的方向,有自信地在為別人墊高高度時,也為自己的未來奠下良好的基石。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幫落後的小朋友

自由時報 2010.04.03 ◎ 曾世杰 

教育部同意各縣市自行辦理國小的學力普測,教師和家長團體強力反彈。 

學力測驗經常被妖魔化,反對者認為它會加重孩子的考試負荷、會造成以考試領導教學、會使學生沒有創意等,這些說法在台灣是不是對的?仍有待實證研究的檢驗。但至少我們看到,美國不但不排斥,反而強調要做學力普測。 

台灣的情況當然和美國不同,台灣許多中產家庭的孩子唸書考試的時間超過美國孩子太多,但是,反對學力測驗的人士也要想想各地方的差異─各縣市間兒童的學力程度是有天壤之別的。 

以台東、花蓮的國語文學力為例,研究指出,兩縣國中三年級的弱讀學生,其平均識字量不到全國小三的平均值;而且學力低落的兒童,普遍分散在各個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努力的重點,就是要把錢用在刀口上,讓需要幫忙的學生、老師及學校,得到較多的資源解決問題。這時,學力普測的重要性就不可忽視了。例如,若能用一個三十分鐘不到的測驗,找到全縣哪些學校的哪些一年級小朋友沒有學會注音,以確定各校需要的補救教學經費,我看不出這樣做有什麼不好。 

學力測驗有其診斷的功能,它可以非常有效率的找到需要支援的學生或老師,它也可以做為「補救介入」是否有效果的良好指標,教師及家長團體反過來要求教育部強制各縣市不准辦理普測,這是因噎廢食的。 

(作者為台東大學教授;永齡希望小學教學研發中心主任)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讓大學夜間部熄燈

人間福報 2010/3/12 | 作者:古志誠(台北市/大學生) 

大學生想白天打工、晚上念書的機會愈來愈少了!媒體報導,教育部近日核定九十九學年大學夜間學制招生名額,比去年大減一千三百五十五名,只剩一萬七千多人,其中銘傳大學去年七系招三百五十八人,今年只剩兩系招七十人,減幅超過八成。

國立的台灣大學與成功大學不約而同的要吹夜間部熄燈號,即九十五學年度入學的學生將成為「末代夜間部學生」,有學生表示,不辦夜間學制「很可惜」,「我們寧可選擇讀夜間部,也想讀台大」。

經濟弱勢學生無法負擔學費,最好的方法就是就讀夜間部,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尤其經濟不景氣,想白天打工、晚上念書的人愈來愈多,然而受少子化衝擊,大學日間部缺額屢創新高,許多大學紛紛減招或停招夜間學制,其實也是出於無奈。

不過,教育部應正視此一問題,經濟困頓學生已弱勢,不能再阻斷他們的求學路了。

我認為,招生不足是大學當前最大困境,當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的學生來源不足時,招收在職或年齡較長有意進修者,應是補足名額最佳方法,因此,大學似可不必嚴格區分日、夜間或進修學制,上課時間可以彈性安排,讓學生依自己需求選擇,如此,大學不再「等嘸人」,學生也可「自選所需」,夜間部何須熄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動游泳風潮 越早學越好

【聯合報╱許東雄/大專體育總會副祕書長(台北市)】

2010.02.06 03:31 am

近日「泳起來」政策,各界有不同意見與討論,站在運動教練立場,欣見政府廣設游泳池,提供便利學習場地,可望帶動風潮;就如同金字塔原理,基層游泳選手多,可供選材與培育為競技頂尖之選手亦相對增加。

其實游泳運動,是教人如何在水中靠自力漂浮,藉由自身肢體的動作,於水中前進的技能。游泳運動注重呼吸與換氣,如同古往武功高手練氣吐納一般,對心肺功能影響很大,更可改善過敏性鼻炎及氣喘,增強自身抗病體質,因此,游泳運動可說是一種生活必備技能,就如同學習騎自行車一般,越小越早學會,更能儘早進入狀況,並終身不忘。

早在民國九十四年,政府已將該年訂為「台灣海洋年」,除大力推動游泳教育外,並將游泳納入正式課程。泳起來政策,必是邀集產、官、學界共同研擬,經過可行性評估後始提出。它不但關注到長期以來游泳教育的城鄉差距,亦將國家整體財政情形納入考量,分年編列經費,補助縣市政府新建游泳池。再者,亦將「池水循環過濾系統」及「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列為泳池設備中,並考量結合民間力量,採行OT或BOT方式合作,在在顯示政策背後之用心。

教育是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為國家未來長遠經營、永續發展之百年大業,因此,樂見政府推動游泳教育與興建泳池計畫,也希冀游泳運動能如同先前幾年自行車運動帶來的小摺風潮。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資優教育面臨危機

自由時報 2010.02.03◎ 曾道雄

去年十月二十三日,立法院草率二、三讀通過的「藝術資優法」,將是摧毀台灣藝術資優學生的惡法。三十七年來,眾多藝術教師和學者費盡心血耕耘出來的綠洲,將在少數特教系統人士的貪婪與無知的叢林法則下,化為荒漠。

台灣的藝術資優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舞蹈,一直依附在「特殊教育小組」之下,他們勉強集中成班,每週有十二節的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就僅憑這點時數,造就今天諸多可以在世界藝壇上崢嶸頭角的子弟、國內傑出的交響樂團、舞團和美術創作人才,和政府進軍文創產業的中流砥柱。但是,立院錯誤的決議要把音樂班、美術班、舞蹈班取消,將學生分散至各班級,而且把十二節專業課縮小為六堂,學生則須分別在團體班上,不時地被召喚出來教個別課;這是何等愚蠢而且不可行的辦法?其中最重要的合奏課,除了變成課外活動外,實際上無法施行。

教育部吳部長知道事態嚴重,乃於十一月九日通告各縣市暫緩實施新法,維持集中式班級教學。但這只是一時的止血救急,而各縣市級特教系統仍然我行我素,搶食藝術資優教育體系的資源。

或謂有些家長以假資優生子弟混入大學,但這些可用更嚴謹評鑑辦法加以防止,而不是因噎廢食地將整個藝術資優教育摧毀。我們必須盡早將藝術專才和特教系統脫勾,進一步成立專屬的藝術小組和「藝術教育司」,否則台灣的藝術資優生,隨時可能在教育的叢林中窒息。

立院錯誤的決定,教育部已在極力挽救中。我們藝教界鄭重地向馬總統提出下列五項訴求:

一、藝術教育決策須依中華民國「專業藝術教育」的弘旨發展。

二、強力籲請教育部實踐並貫徹九十八年十一月九日記者會發表的承諾:依據「藝術教育法」,維持集中成班教學。

三、避免草率實施新法損及學生才能與權益,教育部藝術才能班「雙軌制」應立即暫緩同步實施。

四、九十九年優先完成國內全數「專業藝術才能班」,依據「 藝術教育法」集中式成班。

五、一百年得規劃成立分散式「特教法」資優藝術才能班。

(作者為台師大前音樂研究所所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教育部的三百座泳池談起

【聯合報╱社論】

2010.02.02 03:36 am

教育部日前宣布,要在十年之內在全台各級學校,補助興建三百座游泳池;這個政策還取了個暱稱,叫做「泳起來」。如果以每座泳池造價五千萬元計,這個宏願將耗掉國家一五○億的經費。在國家預算如此拮据、各部會紛紛喊窮之際,教育部如此大手筆的支出支票,真是令人咋舌。

在此同時,內閣中另一個部會衛生署,則是為了健保業務的五百八十八億虧損而焦頭爛額。衛生署長將烏紗帽提在手上,誓言一定要在近日調漲健保費。從數額來看,五百八十八億的財務缺口並不是大到不可思議,教育部一句「泳起來」就彌平了四分之一的健保赤字。為什麼同是內閣部會,教育部像是豪門巨賈、衛生署卻像是小媳婦呢?比起劉內閣任內吵擾不休的營養午餐與十二年國教,游泳顯然不是什麼急切的教育業務。教育部這麼勇敢地花錢,或許是與馬總統喜歡游泳、鼓勵游泳有關。這就值得好好評論一番了。

馬總統在擔任台北市長任內就鼓勵游泳運動,而當時的教育局長,正是現任教育部長吳清基。游泳確實是個好運動,但健康運動種類繁多,外人問起為什麼馬市長特別鼓吹游泳,他當時也只能開玩笑地回答:「台灣四面環海」,說不出個必然的道理。更何況,當年台北市推動學童游泳,只是學校找地方上游泳課,並沒有到處興建游泳池,當然也就沒有預算擠壓、投資評比的顧慮。一旦牽涉到一百多億經費的實體預算,那就不能再用「四面環海」這樣的理由來敷衍了。

游泳池不只是興建的問題,更牽涉到保養經費與需求強度。扁政府任內一堆公共建設場館使用頻率不高,造就了「蚊子館」一個專有名詞。萬一將來數百所泳池又有若干使用率不佳,這些池子夏日雨後積水就成了「孑孓池」,不但在蓄養蚊子的幼蟲,且有助長登革熱之虞。此外,台灣少子化趨勢日益明顯,將來就學人口將日益減少,不僅若干學校有可能要面臨裁併,繼續存在的校園也可能要合併使用設施。以目前學校總數來規劃游泳池興建,是不是粗糙了些?這些未來變化都涉及複雜的學齡人口計算,不是體育司胡亂推估比例就算數的。無論如何,教育部「泳起來」專案的規劃細密度,恐怕是禁不起考驗的。

教育部如果真的關心學童的健康,那麼除了在游泳運動面尋思突破之外,恐怕更要關注學生的學業壓力。在鄭瑞城部長任內成立的「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不僅是關乎萬千學子升學壓力的重要研議會議,其實也與學童的近視、惡補、課外活動時間的壓縮密切相關。全國家長聯盟一再反對採計在校成績,其所論所述皆言之成理,為什麼教育部卻堅持要執行呢?一旦學生在校內忙於成績比拚,其體育活動難道不會受到排擠?鄭部長任內規劃的十二年國教,現在究竟是什麼進度、什麼期程呢?國中升高中的基測,究竟是考一次還是考兩次呢?這麼多棘手而重要的問題不處理,偏偏提個「泳起來專案」,也難怪立委要以「拍馬屁」來形容了。

馬總統目前的聲望很差,民間信任的比例不高、支持的比例更低。執政者在這樣一個嚴峻的時刻,真的需要冷靜理智地思考過去做錯了什麼、未來該做些什麼。忠心耿耿的部屬往往會仔細研讀老闆的政見,然後賣命地貫徹。殊不知當初馬總統的數百項政見,有若干(諸如三都十五縣)其實是在一、兩個月內草率粗疏彙整而成,根本禁不起考驗,倉促貫徹反而更使老闆灰頭土臉。

教育部拋出蓋三百座游泳池的政策,我們從中得到兩個啟示:一、馬總統現在聲望低,絕對與其用人是否妥當有關;二、馬總統未來聲望能否回升,也與其用人是否妥當有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征戰學測辛酸路/孩子後段班 父母同受罪

【聯合報╱吳芯/教(彰縣員林)】

2010.01.31 04:44 am

又是考季,多少學子背負著家人的期望趕赴考場,對多數人來說,考前考後所承受的壓力,似乎都很難如專家所說輕鬆以對。

在陪兩個孩子考場征戰的那幾年,現在想起來,真的是血淚斑斑,不堪回首。幾年來,我一直在調整自己面對朋友詢問孩子念哪裡的態度,或許他們是出於關心,卻毫無疑問的會偷偷在心裡給我這個家長打分數。

因孩子成績居後段,當時面對這樣結果,我總是忙著解釋孩子的考運差,或是自承孩子實力不夠。現在我則會自我解嘲:「誰叫孩子的父母,沒有遺傳給他好的資質。」

從前大學錄取率低,上得了大學,人人稱羨;上不了大學,得另謀出路,反正又不是大家都適合讀大學。可是,當錄取率高得嚇人,且家長們都把讀大學當作理所當然時,就不再只是上榜與落榜者,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差別而已,上榜的,一樣也在發愁。

考上國立一定比私立的好,國立的還一定要台、清、交、成才算好;同樣考上醫學系,非T大不念的大有人在。有個朋友的孩子上了中部某國立大學,她鬱悶不已,理由是以孩子資優班實力,他應可上更好的學校。當然上了好學校還不夠,得選對未來有出路又好賺錢的科系才行。於是矢志重考的頂尖學生越來越多,升學壓力不減反增,至於成績不佳的孩子們,好不容易拚到一間學校可念,卻被萬夫所指,說他們會拖垮大學生的素質。

試問,進入多元的社會,我們的多元觀念建立好了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遺毒,讓無心戀棧書本的後段班學子抬不起頭,除非他再拚個國立碩士或博士,他的努力才能讓大家看得見,否則他的父母勢必得低聲下氣,隨時接受別人的詢問和評比。

我常自我惕厲,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不應只看孩子目前的短跑成績,至少還慶幸孩子沒有做出社會不容的情事。但是,如果社會能再開闊些,大家的價值取向能再多元一點,孩子的未來是否將更精彩!更寬廣!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授彈性薪資 恐看得到吃不到

人間福報 2010/1/26 | 作者:劉晁佑(桃縣龜山/助理教授)

教育部端出大學傑出教授彈性薪資無上限計畫,擬成立專案基金並向各大企業募款,未來傑出教授年薪至少加碼四十至一百二十萬元。

計畫看似為傑出教授「加薪」,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大學為學術及教育單位,並非「生利」的產業,除非其知識管理體系與研究成果,能轉為重利潤及投資報酬率企業的「可操作的智慧」,成為增加生產量、提高產品品質、促進營收的營利工具,否則讓企業長期捐款,恐有實質困難。

何況,此「不樂之捐」有時並非所有企業主「心之所嚮」,若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及有效率的符合企業需求誘因,良法美意恐難持久。

其次,何謂「傑出」教授?是研究做得好,或教學口碑佳,還是推動社會服務與民眾繼續教育的熱誠?現在國科會研究計畫使用RPI(研究表現評核指標)及SCI(科學引證係數)等學術論文與研究計畫計分評點,來定奪何人為「傑出」教授,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應用科學及工程技術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傑出」,要如何評鑑?計分評點已在學術界及大眾心目中,失去公平、普遍、與廣泛運用的印象。

此外,筆者擔心,在資產階級的學術領域,那些毫無研究資源的無產階級「庶民教師」,要如何做研究?在船堅砲利似「洲際導彈」的研究計畫,與基因微陣列等數位新生物科技的研究,往往也是燒錢的計畫,卻是國科會研究計畫趨之若鶩的標靶。

然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道德哲學思想,與法治社會規範領域的研究,卻似「小米加步槍」乏人問津,恐會造成教育的偏頗。

教育工作是百年樹人大計,及改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的千秋大業,難道要將其「點值化」、「功利化」及「化約成金錢報酬化」?這是真正在教學崗位埋頭苦幹、不計名利的培育後進的大學傑出教授,所不齒矣!

劉晁佑(桃縣龜山/助理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砸錢搶名師? 強化學術中產階級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季瑋珠/台大公衛系教授】 2010.01.25 04:09 am

教育部提出延攬及留住大專院校優秀教師實施彈性薪資草案,要留住大學教授,延攬國外名師,和全世界搶人才。這個草案看似十分創新,其實問題重重。

其實,薪資不是教師的唯一考慮,整體的工作環境、氣氛、教學研究資源的可用性、評估與升等的公平性等等,更為重要。

現在各大專院校都已實施某種程度的彈性薪資,如終身特聘教授,是頒給少數具有中研院院士身分、得過國科會傑出獎多少次以上、教育部國家講座等榮譽者。這些「優秀人才」已經得獎無數,累積極多的資源,甚至許多獎勵的遊戲規則,若不是這些人訂的,也至少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享有這麼多優惠,他們不會輕言出走。

不久前監察院調查國科會行政主管、各大學校長,發現許多人都有上億元的研究經費,可見一斑。反觀「庶民」教師,只能期待不定期的研究、教學、服務獎勵,連金額都要看當年財務狀況而定。再說國外的人才,因為在國內毫無紀錄,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加上許多制度限制,除非已獲中研院院士,在有限的任教年限中,絕對不可能累積到如同國內這些特聘教授一樣的資源,再加上家庭、生涯規劃等因素,要藉此延攬國外優秀人才,甚至希望他們在台灣生根,恐怕沒有想像的容易。

要提升高等教育的師資水準,不應再將資源集中於資源已經很豐富的少數教授,而應全面提升大專教師各方面的待遇,建立學術發展的「中產階級」。單就薪資而言,台灣新聘助理教授,薪資只是鄰近國家地區,如香港、新加坡同等級教師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他如研究、教學的軟硬體支援,相差更大。在台灣一個新進教師必須老闆兼工友,凡事躬親,才能建立自己的團隊、開創基本的成果,在國外卻有成熟的團隊,協助年輕教師成長。

在台灣越是新進教師,教學負擔越重,一星期需教滿十小時,且往往要教資深教師不肯教的大班必修課;在國外新進教師卻只需要負責一、二門自己專長的課程,等到升為資深教授,經驗見識都更為豐富,才負擔大班必修課。

教師評估和不適任教師的淘汰,是另一個問題。國內的教師評估雖行之有年,但只能警惕自我要求高的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較為資深者評估不通過自有許多敗部復活的方法。國外教授彈性薪資卻是建立在嚴格的評估和淘汰制度上,無論過去紀錄多麼輝煌,評估一律送外審,嚴格把關,如此實施彈性薪資也能讓人心服口服。

這些問題不全面性的改善,台灣的高等教育很難有所突破。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真的老師 教學沒假期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

2010.01.17 03:28 am

前幾天與一群朋友聊天,一位在美容院工作的朋友以羨慕的口吻說:「你們當老師的最好啦!可以放那麼長的寒假」,另一位在國中當教導主任的朋友立即反駁:「放那麼長的寒假一點都不好,我得幫學生安排寒假學藝活動,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最好是與其他學校一樣,否則家長會以此論斷哪所學校比較認真,為了卅二天寒假,開學後,連三周的周末都得補課,我寧可延遲三天放假。」

另一位老師趕緊說道:「不能往後延,我課程都上完了,學校期末考也考完了,我還得找事情給學生做,很麻煩的。」她說完嘆口氣又繼續說:「其實補不補那三天假,有那麼嚴重嗎?有需要補嗎?」她才一說完,美容院的朋友馬上說:「當然要補,不然又讓你們賺到三天了!」這一說,大家一陣憮然,馬上轉移話題。

對於補不補課,似乎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位家長曾經問我希望何時補,看著本校的老師們,寫簽呈借教室,有的要免費幫學生在假日加強課業、有的要利用晚上陪家境差、沒有良好讀書環境的學生自習,在他們的心裡,只想幫助這些學習弱勢的孩子多讀點書,根本不在乎放不放假,所以我輕輕回她:「你想他們會在乎何時補嗎?」

「可是如果提前補,課程不是都上完了,那要上什麼?」家長好奇的問我。我告訴她既然說生活即教材,怎會上得完?

「我們可以安排附近業界的朋友來分享生活經驗;可以安排學生探索埔里的紙做出來的椅子如何承載一百卅公斤的重量;可以把生活的技能安排成十道關卡讓學生闖關;可以帶學生到啟智教養院、安養中心進行服務;可以安排一場有趣的考驗活動,將一學期所學的五育,確實進行考驗;可以在迎接新年前,進行環境清潔及心靈清潔的活動。可以進行的課程太多了,不一定非得以課本教學為主,即使以課本教學,也要視學生程度而定,有的程度好,一本課本說不定三周就可以搞定,老師得再加深加廣才能滿足她的需求,若按規定慢慢上課,廿周才上完,對程度好的學生無異是一種折磨,但對程度不好的學生,廿周根本不夠,老師若按規定趕進度上完,學生可能懵懵懂懂上完,一無所獲。」

家長聽我這樣一說猛點頭:「所以校長你認為什麼時候補都不是問題囉!」我點點頭,是呀!我在乎怎麼補?如何補?

在我教學廿幾年中,曾經看過打混的老師,上課念一念、寫一寫,無視學生睡倒一片、或是聊天吵鬧,但我更看過許多認真的老師,為了讓程度差的孩子能理解吸收,自編教材,放學後還把孩子留下來繼續加強,為了讓程度特優的學生不浪費時間,也另外安排加深加廣的課程。

「什麼時候補,對老師都不是問題,因為認真的只在乎要多給孩子些什麼東西,隨時都在補,他哪會在乎什麼時候補?對於不認真的,反正他都是混一天是一天,那什麼時候補又有什麼差別?」我這一說又讓家長直點頭。他呼應我的說法,提到學校裡一位生物老師,利用假日帶著學生到山上採集標本,「他根本沒有假日,又怎會關心補不補課的問題?」他對這位老師誇讚不已。

「還有數學、自然老師課餘帶學生做科展、體育老師帶學生移地訓練、原住民母語教師帶學生練習母語參加認證…」,我驕傲的告訴他,同時我也想驕傲的告訴我們的長官、我們的政府:身為一個認真的老師,不會在乎你們規定何時補課;我們在乎的是孩子的程度、孩子的學習有哪些疏漏,我們該如何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字迷思 台灣高教危機…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北縣淡水)】

2010.01.11 03:21 am

報載大陸今年報考研究生人數達到一百四十萬人,預計將招收四十六萬五千人,兩者都創下新紀錄,這件事對台灣的啟示就是數字的迷思。大陸的人口基數大,高等教育規模早就是世界第一。尤其是博士年產五萬人以上,已經超越美國與德國,高居世界之冠。

台灣的高等教育發展速度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高等教育規模而言,台灣一百廿萬在校生,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二;大陸在校生二千七百萬人,只不過佔人口百分之二而已。博士生台灣每年招七千位,大約萬分之三;大陸年招五至六萬博士生,佔人口數約十萬分之五,遠不及台灣。碩士生台灣年招七萬人,佔人口數千分之三;大陸今年要招四十六萬五千人,只不過佔人口數萬分之三點六,與台灣相去甚遠。

另外一則報導是去年台灣新生兒總數降到十九萬一千人,出生率是全球最低,如果與台灣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兩相對照,難免令人懷疑,政府多年來面對高等教育嚴重過剩的問題做了什麼。

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早已過度膨脹,但因台灣小,許多數字不突出,加上輿論對執政者教育問題不要求,民意代表不重視,高等教育問題早已嚴重卻不如美國牛肉受到重視,受害的是全國人民與國家的未來。如果教育部門還是束手無策,一再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藉口,民怨只會越積越深而已。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