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環境保護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陸以正專欄-糧食與人口成長陷危機

* 2010-09-20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許多人都知道何謂「馬爾薩斯人口論」。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是英國經濟學家,他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以二十八年時間,發展出一套理論,可簡化如下;全世界糧食生產量,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總有一天,地球會面臨糧食不足的危機;那時就會因戰爭、瘟疫、或其它原因驟然減少,重新開始一個增長階段。

 近世紀來,人類由於營養改善,醫藥進步,長壽人口迅速增加。但馬爾薩斯說得對,糧食生產雖以數學級數增加,人口卻不斷以幾何級數跳躍般成長。目前全球人口已達六十八億人。預計到公元二○五○年,將超過九十一億之眾;令人不禁想起馬爾薩斯的理論,我們的地球真能生產足夠糧食,來養活這麼多人口嗎?

 美國著名的《自然(Nature)》月刊,今年七月廿九日出版的第四六六期,以〈怎樣養活飢餓的世界(How to Feed a Hungry World)〉為主題,向世界提出警告。該誌指出:一九六一年時,全球人口還只三十億人。到二○○七年就增加一倍,變成六十億,現在更在三級跳,毫無減緩的跡象。

 雖然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不同意該誌的警告,反而樂觀地認為,即使到了二○五○年,全球糧食生產數量仍可應付人口增長的速度,但相信的人不多。尤其經濟學家、國際發展問題專家、與人口學家,都認為長此以往,地球總有鬧飢荒的一天。那時再手忙腳亂地尋求解決之道,恐怕會太晚了。

 世人雖瞭解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卻無人想得出應付之道。最可笑的是聯合國,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一日,前南斯拉夫聯邦有一個嬰兒誕生,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鄭重其事地向全球宣布說,舉世人口突破了五十億。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EPA)」把那天訂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這件事是成績最差的秘書長Javier Perez de Cuellar任內,派巴基斯坦籍的女社會學家Natis Sadik掌管人口基金會,想出來的餿主意。但是既然有了這個節日,不知情的會員國還照樣紀念,大陸便是其一。

 依照UNEPA的統計,一八○四年世界上才只十億人口。一九二七年加了一倍,變成二十億。一九六○年,達到三十億。一九七五年增長到四十億。一九八七年,上升到五十億。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過六十億大關。到我寫此文時,上網查出的最新數字,是地球總人口數已超過七十億四千四百萬。

 不僅此也,這個數目仍以每年八千六百萬人的速度在增加。照此推算,二○一五年就到達八十億人;二○五○年膨脹到九十四億;二○八○年將到達一百○六億。如此下去,怎麼得了?幸而專家們同意說,到本世紀之末,因為世人會普遍覺察到人口無限增加的危機,可能在一百○三點五億左右,會穩定下來,維持那個總數,不再增加。

 要養活現有的七十億人,沒那麼簡單。除糧食外,還需要教育(schooling)、醫藥(health care)、與各項社會服務,所需經費將是天文數字。因為十五年前就有專家指出:當年總人口數為五十七億。但其中九億六千萬人是文盲,又有三分之二是女性;一億三千萬是兒童。要使這些人成為有用的世界公民,又要多少錢才能辦到?

 聯合國能做些甚麼呢?五十幾年來,會倒是開了不少。最近一次是一九九九年六月卅日到七月二日,在紐約總部大廈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有一百八十二個國家與地區代表參加,共計一萬五千人。會議通過了所謂「行動綱領」,也是一堆廢話,毫無新意。

 大陸人口的最新統計,依照「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所設的「中國人口信息網」顯示,去年是十三億三千五百萬人,比前年增加六百七十二萬。北京政府自己也承認,這些統計數字不盡可靠。根據「國家計委」公布的「省級人口個案數據品質評估結果」,二十個省分報上來的出生人口總數,和人口統計表比較,竟然高出百分之十二。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外來植栽 氾濫成災

2010-09-12 中國時報 【莊芳華】

 「花」的美,彷彿上蒼在人間創造的奇蹟,任誰都難以抵擋它的魅力。誰不喜愛花?更何況是一場群花聚展的盛會。但是,選擇在人口密集、車流壅塞、建築物林立的台北水泥城,卻要種植必須仰賴泥土與水源,才能存活的花卉,營造一場像「煙花」一般,燃放一百七十一天之後,即可能枯萎死亡的花卉秀,根本是短線利益考量的「發想」。其實,目前就不知有多少花已經枯萎了。 

 台北盆地氣溫酷熱,人工澆水也是一大消耗,節氣已進入植物生長蕭條的秋冬,這些花卉能夠存活多少時辰?一旦枯萎,留下多少該拆除、該清運的垃圾?所有後遺症是很容易估算的。 

 許多公共建設往往在風風光光啟用慶典之後,就頹敗破落了。一次「建設」的快速敗壞,正好成為下次更大規模「重新建設」的堂皇理由。執政者不斷花費預算,包商配合弄巧求變,忽視適地適性與環境融合的產業規劃,看不見城市未來發展的願景。可憐我們少少珍貴的公共空間,在「反覆」的建設過程中消失殆盡。 

 早年景觀工程公司規劃造景時,會預先設定植栽物種,指定某些台灣很難找到的植物名目,達到樹種綁樁的目的。今天台灣到處看見的黑板樹,就是包商為了景觀工程,從國外引進來。當年進口時,價格被哄抬得非常昂貴,如今已經是全台灣到處氾濫的生態垃圾了。 

 當造景商人選了最韌命、好照顧、省工、存活率強的物種作為主要植栽,例如原產海南島的「春不老」、來自中國大陸的「馬蘭」和「六月雪」、南美洲原產的「黃金金露花」、「蟛蜞菊」等外來種強勢植物,最大特色就是很好種、容易養。例如被討論最多的南美蟛蜞菊,在百科全書的記載,屬百大惡草之一。它生性極強健,節節可以生根,覆蓋土地、排擠其他物種的勢力,簡直不亞於會吞噬森林的綠癌蔓澤蘭,隨便折一段扞插,約經過十天左右就可以長根蔓延。 

 從日本來的菟絲子、南美洲來的銀膠菊,造型都很美,卻已經是台灣生態的嚴重殺手了。這些外來種強勢植物入侵台灣,排擠生長較遲緩的台灣原生植物成為弱勢者,甚至被驅退到滅絕,這是一種生態殖民,是台灣生態的危機。 

 台灣沒自己原生種花卉嗎?開黃花的水生萍蓬草、紫花台灣野牡丹、原生黃花鳳仙、清秀的月桃花、山芙蓉、烏來、金毛、森氏等杜鵑,結橘紅色果實的刺茄、珍稀的原生百合、清香野薑花……等等,我們還有品系豐富的原生蕨類、流蘇木、桃實百日青、有甜味的土肉桂、早年阿嬤拿來插在頭髮上的樹蘭香花……等等綠籬植物,更具台灣獨特風華。甚至宜蘭舉辦的蘭陽花卉展中,花藝學人把台灣特有種「野生花卉」例如:玉山紫金牛、白飯樹、寒梅、銀柳、玉牡丹等培育成「庭園花卉」,所謂讓「野花變家花」技術,都在精進當中。 

 策劃台灣景觀工程的工程師,在規劃之前,如果願意上網了解一番,看看這些生長自台灣土地,卻絲毫不受重視的台灣特有種花卉,其風采何等炫麗繽紛!了解一下,台灣民間有不少生態關懷者,如何為了護育台灣原生種植物而默默努力。若以為擁有龐大經費,可以燒錢種花,卻無視於生長在台灣土地上的珍寶,以「省事、事省」的態度,買侵略性外來種充數,這將是典型殖民城市的生態殖民行徑。(作者為作家,退休生物教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碳 產業與生活同著手

 

【聯合報╱蕭慧娟/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管理室執行秘書】

2010.07.08 02:54 am

 

七日「 吹冷氣、石化廠哪個令人碳氣 」一文,顯有誤解,特此澄清。

 

國光石化尚未完成環評審查,而本署審查國光石化及其他重大開發案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量規劃,須以不影響國家減量目標達成的前提下進行,即須以國家GDP為高成長時,較二○二○年的溫室氣體基線排放量基線(BAU)排放量減少至少百分之四十五,做為各開發計畫對等的規劃標的。

 

依開發單位所提環評報告書資料,國光石化在採用最先進最佳可行低能耗製程技術,並選用乾淨燃料,不使用燃煤、回收廢氣經壓縮分離回流製程或用作燃料,不導入燃燒塔及回收廢熱發電取代外購電力等減量措施後,預估全廠之總排放量為每年一二二九萬噸;相較於未採用最佳可行技術前整體預估最多可減少一一八一萬噸二氧化碳,減少百分之四十九點八排放量,已超過須減量百分之四十五的要求。

 

另投書提及政府一方面要求民眾隨手關燈,一方面又興建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工廠的困惑處。節能減碳為新政府之施政主軸,為符合二○二○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及追求永續發展兼顧環保與經濟的精神,本署規劃溫減相關工作,就是透過產業與生活兩方面著手。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吹冷氣、石化廠 哪個令人「碳」氣

 

【聯合報╱柳中明/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美國加州)】

2010.07.07 02:37 am

 

近日酷熱,各地氣溫持續上升,而致出現熱死人的情形。在香港,一位中巴司機,為響應政府「停車熄匙」呼籲,所以在等待客人時,熄火不開冷氣,僅調低車窗通風,結果車內溫度飆到四十三度,司機竟然昏迷不醒。

 

在此同時,我國環保署在本月內將環評通過「國光石化廠」,其不僅將對彰化地區的民眾健康造成威脅,更會滅絕台灣白海豚的生存機會,而且也將大幅排放二氧化碳。官方數據是一年增加一千二百萬噸,但是其與台塑六輕每年排放二氧化碳六七五五萬噸相比,非常不合理,所以幾乎無人相信!

 

這是一個非常困惑的狀況。

 

全球溫室氣體持續增加,所以各國決定支持氣候公約,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期以穩定氣候變遷。我國最早推出的十大公約,乃以個人多走路、騎腳踏車,不要坐車、坐電梯等,來呼應全球低碳環境的發展趨勢。環保署更積極推行停車熄火,以期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在高溫酷暑時,還要堅持這樣的要求嗎?就算是走路、騎腳踏車,也可能受紫外線灼傷與中暑,所以當然要以健康與安全為重。

 

如此,在破紀錄高溫熱浪頻繁發生的時代,吹冷氣、飆耗電,乃是不得不為之惡。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乃是為了保護身體健康與維持正常工作機能,所必須造成的惡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巨蛋教訓…民眾參與

 

 

【聯合報╱潘翰聲/綠黨召集人(台北市)】 2010.06.29 03:13 am

 

 

 

松山菸廠大巨蛋開發案,廿八日經台北市環評委員會決議「變更內容認定不應開發」,雖開發單位可另提替代案重新送審,或依環保行政機關見解回到二○○三年原環評結論繼續開發,但實務上這顆蛋可能蓋不下去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生?棄養?公園放生,最壞的示範!

 

自由時報 2010.06.19 ◎ 張宏林

 

公園又出現被放生特殊動物,顯示民眾缺乏飼養寵物的基本倫理。

 

除個別分散的放生行為之外,最讓人憂心的還有宗教活動的集體放生。依據過去動保團體的研究,台灣每年有近五百個團體,定期或不定期,大量有規模的放生。每次少則百隻,多則成千上萬隻,參與人數更達千人以上規模。整年所購置的放生動物總經費粗估超過兩億。諷刺的是,這些費用遠遠超過台灣所有環保與動保團體一年的募款金額總和!民眾寧可花錢胡亂放生,卻不願意捐錢給保育團體來護生!

 

農曆七月將近,預期又將會是放生的高峰期。除加強學校教育外,政府應該更積極的針對放生現象,制定專法限制管理。因為外來種侵犯生態的立即性,比起全球暖化影響物種的速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更要呼籲準備飼養寵物的民眾,千萬要三思而後養。「一旦飼養了,就是責任的開始!」這才是真正負責任且功德圓滿的生命教育方式。

 

(作者為綠黨秘書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咱的環境-拒海鮮,救海洋!

2010-06-09 中國時報 【張健常/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

 走在人潮喧嚷的墾丁大街,一家標榜物美價廉的海鮮餐廳門口,如藝品般展示了數條平時罕見的漁獲,碎冰上擺放著鯊魚、鬼頭刀、飛魚和幾尾珊瑚礁魚,色彩鮮豔形貌生猛,可惜早已氣絕,鰓口一角尚滲出斑斑血跡。諷刺的是,民眾多半駐足圍觀,渾然不知這裡居然還是以倡導保育的國家公園範圍。

 台灣四面環海,豐富的魚產在早年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的資源,近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銷下,往往以特定魚種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商品,或因應觀光需求延伸的美食文化,加上媒體推波助瀾特意炒作,任誰都想吃上一口,然而海裡的魚真的抓不完嗎?

 最近看了一部改拍自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原著的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已將全球過度捕撈的現象及危機呈現出來,由於捕魚技術、材料的精進,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魚躲得過人類的捕捉。一個誇張的事實數據:延繩釣線的總長度,可以繞地球五五○圈;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能裝進十三架七四七巨無霸客機,還不包括被掃犁過後的海床,珊瑚嚴重被破壞……。根據學者研究,如果過魚問題再不改善,到了二○四八年,人類將無魚可吃,「年年有餘」將成為故事。

 昨天,是世界海洋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邵廣召博士曾呼籲大家唯有認清事實、改變飲食習慣才挽救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漁民朋友應捕對的魚、養對的魚;民眾則買對的魚、吃對的魚,不吃現殺活魚,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盡可能選擇養殖魚,如此才能生生不息,永續利用。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水「環保救國」(徐光蓉)

2010年06月09日蘋果日報

上月,馬總統於就職兩周年特別提出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與和平護國等「六國論」以打造「黃金十年」。「環保救國」和不時複誦的「節能減碳」,能否將台灣導向嶄新的未來?

 

2010年總統文告中「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拉回到2000年水準……」,提出未來減量目標是馬政府很自豪的事。其實,這減量目標比1998年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結論─「二氧化碳排放應於2020 年回到2000年排放水準」還要寬鬆;值得驕傲?

年初文告還特別提:2008年台灣CO2排放較2007年減少4.4%,能源使用效率亦提升3.6%等,為施政成果。國際能源總署(IEA)出版之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 因全球持續性經濟衰退,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導致2008年全球總CO2排放較2007年減少約20億公噸,減幅約6~7%;同期台灣約4%的減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台灣2008年減量應該主要歸於國際因素,馬政府不僅不該攬為功勞,更該了解是否因過多高耗能產業以致台灣減量幅度明顯較其他國家差?

迴護財團與民對立

 

雖然節能減碳不斷琅琅上口,同時卻致力推動高耗能產業擴張,僅就審查中的台塑六輕五期擴建及國光石化兩案討論;後者規模與六輕相當,送審的環評書中年CO2排放卻僅為六輕1/5至1/4!粗估此兩案通過可能增加年CO2排放4000至5000萬噸,相當台灣七、八百萬民眾的年排放量;原來要民眾努力節約,為的是讓高耗能產業能更盡情揮霍?

本應保護環境的環保署在最近多次環境衝突事件,均選擇迴護財團、與民眾對立。最高行政法院撤銷2006年通過之「中科后里七星」環境影響說明書案,環保署不僅「表示不解」,還認為高等行政法院「曲解環境影響評估法規」。為了「兼顧國民健康權益、園區廠商原先合法設置之信賴保護原則、相關員工生計前提下……」不需停工。台塑仁武廠最近被發現嚴重污染土壤、地下水,部分污染物高達管制值的30萬倍,但環保署同樣地不願意依法令其停工。過去竹科、中科空氣中都曾測量到高濃度砒霜,民間團體數度反映都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廠商、人員受到懲處。

6月1日,美歐巴馬總統表示將對墨西哥灣油污事件進行調查,以防止事件重演:「如果災難因為法的不足造成,法必須修改;若是因監督機制不當,機制必須重整;若違法造成這次災難,相關人士必須接受法律制裁。」歐巴馬的動作不是要「環保救國」,這原本就是政府的職責啊!馬政府口口聲聲「環保救國」,根本忘記環境保護是什麼,只剩口水。

 

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捕撈也要保育 給黑鮪一張身分證

【聯合報╱張水鍇/中山大學海洋事務所助理教授(高雄市)】

2010.06.09 02:04 am

東港黑鮪季已在五月熱鬧登場,但輿論卻憂心黑鮪資源下降,令人憂心這項特色產業是否將成歷史。

 

國際組織擔心資源衰竭,先要求控制捕撈船數,未來有必要就會有更嚴格的管理。全球五大鮪旗魚漁業管理組織上周於巴塞隆納齊聚一堂,討論三大洋共同關切的科學及監督議題,就包括建立全球共通的漁船監控系統及漁獲轉載監控等。

 

其中「漁獲文件系統」的發展,最值得鮪旗魚捕撈量佔世界第二位的台灣關切;也就是,至少針對資源狀況不好的鮪旗魚,捕撈後都要給一張「身分證」,並且一直保持到大宗市場買賣。屆時對國人所吃到的鮪旗魚,就有辦法追蹤那尾魚,或至少那批魚,是何時、何地、何人捕的。

 

以往對付國際指責的IUU(非法、無報告、未受規範)違法漁捕行為,都是靠各種海上、陸上的稽查或資料比對,這種方法成本高、漏洞多,因此國際組織決定直接針對產品管制,確保主要市場買賣的漁獲物都是合法來源的。公認資源狀況最差的南方黑鮪,今年就開始採取這種措施,海上捕到的每一尾魚,都必須加上類似身分證的鮪魚標籤。

 

值得注意是的,這個倡議已經很多年,往年因日本反對而無法推動,但自從當初責備台灣大目鮪洗魚的日本被揭發南方黑鮪洗魚,又誓言保育大西洋黑鮪資源的歐盟也被揭發嚴重暱報捕撈量之後,日本這次轉變形象積極推動,並要將這項措施從南方黑鮪,擴張到其他鮪旗魚;歐盟不僅支持,更建議電子化以提高效率並防弊;所有與會國家都支持,並意外地加碼要求沙魚也實施。看來,國際鮪旗魚管理的確要改觀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筆記/別擋住我的陽光

【聯合報╱戴定國】

2010.06.08 02:21 am

三千年前,古希臘哲學家狄奧根尼已預言了今天的「日照權」。

 

高雄澄清湖畔住戶不滿住宅前將建大樓,擋住景觀及日照,要求撤銷建照;最高行政法院認定現行法令保障日照權,要求調查核照是否合法。

 

陽光能讓人的理性清明。一天,狄奧根尼正沉浸在草原陽光中,亞歷山大大帝走到身邊,誠懇問道:「我能為您做什麼?」狄奧根尼回答:「別擋住我的陽光。」

 

日照權不是哲學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健康住宅標準,每天日照時間應有三小時以上。一九九六年,紐約民眾高舉象徵的黑雨傘,抗議建高樓而被遮蔽的日照權。日本不但立法明文保障,甚至有明確賠償標準,譬如一天有三小時見不到陽光,能獲賠幾十萬日元。

 

國內建築法規,在住宅區興建七層樓以上建築,冬至日所造成的日照陰影,須讓鄰地有一小時以上有效日照,但少有人注意而主張權利。去年新竹市曾發起類似紐約的「黑雨傘運動」,成為國內首次爭取日照權的公民運動。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候極端 今年抗旱又防洪

【聯合報╱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

 

2010.05.25 02:10 am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全球因北極震盪引發大風雪低溫天氣;三四月因聖嬰現象造成全球平均溫度創下新高紀錄;而在中國南方,卻因乾旱造成西南五省遇上百年大旱,幾千萬人一度面臨飲水困難。從五月五日開始,來自印度洋較暖溼氣流,遇上來自貝加爾湖南下的冷空氣,引發中國南方多省遭受四次暴雨侵襲,洪澇擴及十多個省,災民超過兩千萬,損失比旱災還難以估計。除降水異常外,氣溫也失序,五月中青海南部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新疆還降下罕見大雪,這一連串的異常氣候現象,顯示今年亞洲的氣候面臨劇烈的震盪。

 

從亞洲的整體氣候情勢來看,台灣今年的梅雨鋒面也和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過去影響台灣的梅雨鋒面,約從五月中至六月中開始,由六月中下旬開始逐漸北上形成中國長江流域及日韓的梅雨。今年的梅雨鋒面卻是從中國南方開始生成,逐漸南下或是東移,明顯和過去的氣候特性有很大的差異。

 

台灣上周末的這波雨勢僅是初試小刀,全台灣幾個較多雨勢的區域在中部山區及高屏山區,平均都有一百毫米到兩百毫米,阿里山及高雄桃源鄉,都超過三百毫米,多數平地則在一百毫米以下,已經有許多零星災害出現,凸顯台灣的山林的脆弱度相當高。

 

過去的梅雨給人的印象是長時間的綿綿細雨帶有豪雨,但今年中國南方出現的多次劇烈型的降雨,造成數省千萬人或數億人民幣的損失,這與台灣的梅雨是同一個系統上下游的關係。在六月底梅雨季結束前,恐怕只要鋒面接近就有劇烈降雨,對於國內防災單位、地方政府及全國民眾更需謹慎小心。尤其目前聖嬰現象慢慢趨緩,有相當高的機率將在年底轉為反聖嬰,可能發生秋冬颱風的機率及次數將明顯增高,對於許多重大工程及災區復原上恐怕更要留意。

 

氣象是一刃兩面,風調雨順時是資源,也常會帶來災害。南部相當期盼的降雨終於如願,但要安全解決旱象還需要幾場大雨,今年顯然是極端的抗旱又要防汛,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防災是個大工程,除了從上到下防災作業的領導協調強化外,全民共同防災的自助觀念也很重要。我們看到五月一日中部大停水卅小時,分區供水期間調配水源作業不夠細膩,引發強烈民怨,還要胡市長嚴重關切下才加速完成。未來旱與澇仍有很大機會發生,因缺水導至分區供水或因豪雨造成水質混濁而停水勢必難免,有必要加強演練及宣導,減少民怨產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主導生技園區?

2010-05-16 中國時報 【陳文卿】

 走過竹北高鐵特區,可以看到一大片面積約達四十公頃,由國科會開發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四週被圍籬圈住,但內部空蕩蕩,預算甚至還一度遭立法院凍結,新竹縣長邱鏡淳上任後力爭才敗部復活。但面對未來的招商,以及研發機構進駐等問題,現在還是舉步維艱。生醫園區的官方網頁上介紹園區的機能是「扮演生物醫學產業化與臨床試驗重鎮的角色」,而其優勢是因為「鄰近臺大竹北分校、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工研院等學研機構及竹科園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因此將可創造國際化的醫學中心。這與中研院要蓋的生技園區所勾勒的遠景似乎相似,可是十多年過去了,這些都還是空中樓閣。

 

 回頭看二○二兵工廠與生技研究園區的爭議,大家一直沒有弄懂的問題是,國家設生技研究園區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是由中央研究院來主導?生技產業雖然號稱是未來的明星產業,但如果新竹生醫園區這麼多年來仍等嘸人,為什麼還要再大張旗鼓另闢一個生技園區?

 

 中研院為生技園區所描繪的理想是,生技園區可以孕育出在醫學、農業與環保上產生重大貢獻的生物科技,並創造可觀的產值,為我國的生技產業開創榮景,此誠為國人極端樂意見到者。可是由政府出資設置的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工研院生醫中心等單位,撇開建築與設備的硬體經費不談,近二、三十年來,政府每年皆曾投入十億元以上的研究經費,難道其功能尚無法滿足需求以至於必須再另弄一個生技研究園區?否則必須說明這樣一個生技園區,目標設定上與既有的生技研發機構之區隔性何在。因此,中研院本身陷入一個嚴重的矛盾。

 

 如果生技園區被賦予發展國家生技產業的重責大任,則有一個較開闊的空間做放大實驗,或生技產品之試量產或許是必要的。但這是否逾越中央研究院應以學術研究為主的定位?中央研究院應該是扮演科技研發的上游,如今走到中下游去,與工研院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角色是否重疊?中研院翁院長所謂要「銜接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之說,讓人費解。

 

 如果說,生技研究園區所做的研究還是以基礎研究為主,那麼重點是研究大樓、實驗設備等,擺在哪裡其實是一樣的。翁院長說,「理想中的生技園區要鄰近中研院,再加上台大、榮總等醫學中心,才能爆發研究能量」,其實是一種言過其實的理想。我們不能否認科學研究應講究團隊合作,可是科研的分工合作不比做工程或製造業。平常每位研究員各自在各自的領域、實驗室裡研究,並無整天碰頭討論的必要。真有必要時,在網路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照片、數據資料與研究成果,隨時隨地皆可以分享。所以隔個上下樓層,或相隔百公里之外的兩個研究室間,方便性應是差不多的。當然有些實驗需要共同利用貴重儀器,但以今天國內便捷的交通狀況而言,障礙應不大。政府一方面搞雲端科技,一方面又承襲舊思維認為一定要湊在一起搞個聚落型的「研究園區」才能辦好事,豈不自相矛盾?

 

 要說的是,政府施政不能好大喜功,要顧及現實,不能樣樣都想做。尤其更要注意研發資源分配以及財政的排擠效應,免得樣樣落空。而中研院也不必有太多「捨我其誰」的雄心壯志,硬要將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兩個重擔一肩挑。中研院、國科會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工研院之間,應該有良好的整合與分工。研究人員沒有權利光憑自己的興趣喜好,就要納稅人掏錢出來買設備搞園區。(作者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切肺葉 生態保育喊口號?

【聯合報╱林如森/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理事、佛光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宜縣礁溪)】

2010.05.05 03:17 am

張曉風女士一篇「報告總統,我可以有兩片肺葉嗎?」的文章企圖搶救「二○二兵工廠」沼澤綠地,這篇文章在地球暖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更加令人深思;在全世界一片「搶救地球」的呼聲中,難道台灣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只是喊口號而已?

曉風女士在文章中展現文人該有的風骨,但她也坦承只寫文章,對於搶救綠地效果有限,顯露出她對於這件事的無力感。不過,傳播媒體在議題設定上,可以為國家及地球做很多事,所以聯合報刊登張曉風的文章,我想一定會有振聾發聵的效果。

例如,台灣過去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推廣,生態保育界就認為聯合報在報導生物多樣性的議題上發揮很大的輿論功能,並迫使政府訂出生物多樣性保育國家報告及執行綱領。民國八十八年,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石長泰及動物所教授鄭金釧研究海峽兩岸一百四十三種報章雜誌中,檢視四十七萬篇文章,其中五六三八篇報導生物多樣性,以聯合報報導最多。

前行政院長游鍚堃任內推動「二○○八觀光客倍增計畫」,當時嘉義縣長陳明文要斥資廿億元把鰲鼓濕地填平,作為軍事遊樂園,並且得到行政院經建會核准;當時聯合報亦作專題報導,反對把生物多樣性那麼豐富的濕地填平,經建會相當重視這項輿論,立刻開會變更這項計畫,如今鰲鼓濕地已劃定為重要的生態保育區。

二○二兵工廠是台北除了關渡之外,僅存的沼澤綠地,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整塊地從生物鏈的生產者、分解者到消費者,應有盡有,是一處絕佳生態循環的瑰寶,也有完整的生態金字塔,把它廢了再也無法復元。

搶救二○二兵工廠沼澤綠地,張曉風站出來開「第一砲」,如果能繼續獲傳播媒體及環保、生態保育團體的奧援,我想保住這塊沼澤綠地的理念,會獲得大多數人認同。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