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奶 不是說餵就餵
自由時報2010.10.13 ◎ 許淑玉
筆者自己從懷孕生產,從無乳到有母乳,過程中除親身體驗了擠乳、催乳、脹痛等身體上的痛苦外,更了解到政府一味推行母乳哺育政策,竟是造成母親產後憂鬱的隱形殺手之一。
筆者接觸許多媽媽,幾乎所有媽媽都跟我一樣,孩子還沒出生前,就被家人親友告誡「一定要餵母乳」!就因媒體不斷告知未哺育母乳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壞處,使得人人都認為堅持哺育母乳才是對的。
媒體的大肆宣揚,再加上政府在各大醫院努力推動,所有媽媽在產後立即陷入備戰狀態,部分幸運的有奶媽媽,抗戰成功後繼續努力餵哺直到孩子長大;但沒奶的母親就很可憐了!要開始接受親友無情的公審,家人也用各類偏方催奶,親友同事七嘴八舌發表看法,將情緒與意見加諸在奶水不足的母親身上,讓媽媽心理壓力更大、更恐慌!
而因環境因素無法哺育的母親內心更煎熬,退奶會背負罪惡感,不退奶又嚴重影響工作與身心狀態。最多的例子是因工作環境是在工廠、市場、農務、業務單位或過分忙碌的公司而無法哺餵的母親們。這些四處奔波勞苦的母親,除了要承受胸部脹痛外,四個小時要擠一次奶真的很為難。除需要隨身攜帶吸乳器外,還要找一個乾淨又可以放鬆的儲乳場所,每次母乳吸出後還要冰存、包裝、清洗並消毒器具……每次需花四十分鐘,一天重複這樣的動作五到六次,即使半夜也不例外,試問:有多少幸運的媽媽能順利哺育母乳?
身為母親的我們,為了孩子已經夠擔憂了,但還必須接受宣導政策帶來的二度傷害,筆者認為必須調整才是:餵母乳是好的,但前提是母體要能分泌母乳,還必須考量母親在未來的日子是否有適當的餵哺環境,並非說餵就能餵。
建議政府應讓哺育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資訊正反兩面併陳,讓民眾體會母乳哺育的問題與辛苦,並讓大家能評估環境與身心狀態後,選擇適合哺育的方式。即使無法哺育母乳,在母親與家人共同的體諒與支持照顧下,我們的孩子仍舊可以健康成長茁壯。
(作者為新手媽媽,台北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