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母奶 不是說餵就餵

自由時報2010.10.13 ◎ 許淑玉

筆者自己從懷孕生產,從無乳到有母乳,過程中除親身體驗了擠乳、催乳、脹痛等身體上的痛苦外,更了解到政府一味推行母乳哺育政策,竟是造成母親產後憂鬱的隱形殺手之一。

筆者接觸許多媽媽,幾乎所有媽媽都跟我一樣,孩子還沒出生前,就被家人親友告誡「一定要餵母乳」!就因媒體不斷告知未哺育母乳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壞處,使得人人都認為堅持哺育母乳才是對的。

媒體的大肆宣揚,再加上政府在各大醫院努力推動,所有媽媽在產後立即陷入備戰狀態,部分幸運的有奶媽媽,抗戰成功後繼續努力餵哺直到孩子長大;但沒奶的母親就很可憐了!要開始接受親友無情的公審,家人也用各類偏方催奶,親友同事七嘴八舌發表看法,將情緒與意見加諸在奶水不足的母親身上,讓媽媽心理壓力更大、更恐慌!

而因環境因素無法哺育的母親內心更煎熬,退奶會背負罪惡感,不退奶又嚴重影響工作與身心狀態。最多的例子是因工作環境是在工廠、市場、農務、業務單位或過分忙碌的公司而無法哺餵的母親們。這些四處奔波勞苦的母親,除了要承受胸部脹痛外,四個小時要擠一次奶真的很為難。除需要隨身攜帶吸乳器外,還要找一個乾淨又可以放鬆的儲乳場所,每次母乳吸出後還要冰存、包裝、清洗並消毒器具……每次需花四十分鐘,一天重複這樣的動作五到六次,即使半夜也不例外,試問:有多少幸運的媽媽能順利哺育母乳?

身為母親的我們,為了孩子已經夠擔憂了,但還必須接受宣導政策帶來的二度傷害,筆者認為必須調整才是:餵母乳是好的,但前提是母體要能分泌母乳,還必須考量母親在未來的日子是否有適當的餵哺環境,並非說餵就能餵。

建議政府應讓哺育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資訊正反兩面併陳,讓民眾體會母乳哺育的問題與辛苦,並讓大家能評估環境與身心狀態後,選擇適合哺育的方式。即使無法哺育母乳,在母親與家人共同的體諒與支持照顧下,我們的孩子仍舊可以健康成長茁壯。

(作者為新手媽媽,台北縣民)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科醫師「心病」 誰來解開?

* 2010-10-05

* 中國時報

* 【高克培】

 近年醫學院畢業生願投身外科的愈來愈少,使台灣外科醫師人數不斷減少,而且既有的外科醫師施行較危險手術的意願也愈來愈低,有識之士莫不擔心,長此以往,台灣不久將找不到開刀的醫師。醫界都很清楚,之所以會如此,有幾個原因,其中很大的一個就是目前缺少一個機制保護外科醫師們免於「手術併發症」肇致的「醫療糾紛」。

 大家都瞭解,一般來說「手術併發症」可分兩種,第一種是因為醫療人員「該注意而未注意」所造成者,依臨床實務而言,這類的併發症比較少,責任歸屬比較少爭議,醫療人員多勇於承擔。

 然而,真正常讓我們外科系伙伴憂懼的醫療糾紛倒是那些「無法預見、無法完全防範和救治」的併發症。例如,手術後發生感染、傷口裂開或滲(出)血、血栓或脂肪栓塞、周邊正常的組織粘連導致功能失常、切除腫塊時雖然已盡力保護但附近神經或器官仍然受損、麻醉藥物嚴重性過敏、產後子宮大量出血…等等併發症甚或死亡。這些不是人為因素的併發症有時確實令患者和家人感到錯愕、傷心、痛苦,有時確實需要外界經濟上的幫助;但是患者和家人常常把無辜的醫師當做求賠償的對象、甚或提出法律糾纏,讓外科醫師們憤恨不平、心寒不已?

 

 類似併發症也會發生在藥物治療上,也就是說,正常使用合法藥物,但是因患者體質特殊,有時也會引發嚴重或致命的不良反應。為了幫助這類不幸的患者,也避免醫師們執業時過份畏首畏尾,政府在民國八十九年立法通過了《藥害救濟法》,每件事故由醫師幫患者提報,再由專家群評判。此法至今不但救濟了至少五百位以上的患者(最高新台幣二百萬元保障),又免除了許多醫療糾紛,堪稱德政。

 筆者呼籲,衛生署應該比照此行之有年、成效甚彰的《藥害救濟法》,也能辦理《手術傷害救濟法》,經濟上可以幫助那些因為「必要而正當的手術」受到嚴重傷害的民眾,還能保護平時依據醫理施行手術的醫師,營造一個對外科醫師們友善的工作氛圍,讓他們以及未來醫學院畢業生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外科醫療,造福患眾。

 當然,《手術傷害救濟法》如同《藥害救濟法》也會增加政府一些負擔,特別是施行最初數年,但是由於手術是否確實「必要而正當」也都須要經過專家群認證,相反地,「不必要而不正當」的手術發生此類傷害,則不受此法保護,未來台灣此類手術必可減少,健保浪費必可減少,患眾和優質的外科醫師皆贏,豈不善哉。

 (作者為醫師,陽明大學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新流感…疫苗宣導易誤解

【聯合報╱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北縣淡水)】

2010.10.02 03:01 am

昨天流感疫苗開打,筆者在社區大樓發現里長張貼「社區流感疫苗接種」公告,附註「今年已注射流感疫苗者請勿再施打」。

有人問筆者「今年已打過新型流感疫苗了,是否不必再去打疫苗呢?」事實上,不管是已注射新型流感H1N1疫苗或去年度的季節性流感疫苗,老人家都應再打今年度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筆者認為衛生單位的宣導資料內容讓人誤解,或可能會影響今年度流感疫苗的注射率?

雖然世衛八月宣布,新型流感大流行已結束,但據美國疾病管制局九月二十八日公布的全球監測資料顯示,新型流感仍在肆虐南半球的紐西蘭和澳洲;而中國大陸、南韓、日本、香港和一些東南亞國家,都以A型H3N2流感疫情為主,新加坡則以B型流感占大部分,這些國家或地區和台灣一樣,只有零星的新型流感疫情。最近國內流感病例以感染A型H3N2病毒占大多數,也造成多例的死亡事件。

此不禁令人質疑新型流感H1N1病毒是否會漸漸在國內消失呢?筆者認為未必。農委會於去年十一月及今年九月兩度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陳報,台東地區豬隻感染新型流感病毒的疫情,顯然該流感病毒已在國內豬場豬隻間流竄。

遺憾的是,據知新型流感並未歸類於動物的法定傳染病,因此有很多縣市地方動物防疫單位從未作本病於豬隻的監測,由於豬隻是流感病毒的貯存動物和傳播源頭,雖然衛生署聲稱,社區的新型流感病例越來越少,卻忽略了國內近千萬頭豬隻的疫情,新型流感恐將在台生根本土化,成為國內季節性流感的主角之一。因此,筆者認為今年及往後幾年,流感疫苗中都應含有新型流感H1N1病毒的抗原組成分。

今年度衛生署購置使用的疫苗病毒抗原,和國內秋冬可能流行的流感頗為匹配,由於流感疫苗主成分為不活化死毒抗原,免疫持續效力只有幾個月,所以今年初不論打過什麼流感疫苗,有必要再施打今年度流感疫苗補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秋 別烤出癌症

自由時報2010.09.20◎陳惟華

1公斤烤肉=39.7公斤二氧化碳

多年來,中秋烤肉似乎成為家家戶戶團圓的活動。然而,除了烤肉時會產生多種強烈的致癌物質之外,你能想像嗎:消耗過多的肉類和炭烤,都會產生有害的黑碳副產品,加速北極海冰和南極冰山的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等極端氣候的災害。

烤肉致癌方面,包括例如紅肉白肉的蛋白質加熱會產生雜環胺類、動物油脂加熱則會有芳香族多環碳氫化合物、牲畜大腸細菌代謝肉類的內生性亞硝鹽,以及肉類食品添加的外生性亞硝鹽,因為高溫調理而產生亞硝胺、火烤肉汁產生的油煙及澱粉類烤焦產生丙烯胺類等,都是強烈破壞細胞基因的致癌物質。其次,烤焦的肉也是很強的致癌物質,請丟棄不要吃。但是,若不把肉烤熟,則要小心引起腸胃炎和感染寄生蟲的危險。

 

再者,烤肉時肉類吃太多卻缺少蔬果的攝取,容易營養不均衡。且加工食材通常含高油脂高鹽分,也不要攝取過多。建議炭烤時可以蔬菜、甜椒、菇類、豆干、豆腸等串燒來取代過多的肉類,並用鋁箔紙包覆食物再烤,避免這些致癌的煙霧附著在食物上;同時多吃富含維他命C等抗氧化物的蔬菜和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香蕉和檸檬等。

至於烤肉造成的環保問題,根據環保署計算,以一公斤木炭烤了一公斤的肉,將製造卅九.七公斤的二氧化碳,等於是一棵樹要花費超過三年才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美國NASA科學家也發現,不完全的燃燒如炭烤等,也會產生煤煙微粒,也就是黑碳,會嚴重影響氣候變遷,因為黑碳的暖化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六八○倍。

美國史丹佛大學賈克遜教授研究發現,燃料或樹木等生物質,若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煤煙黑碳,是造成北極海冰融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黑碳粒子可隨風飄送數千公里,科學家發現這些粒子沉積在冰河或北極冰帽上,由於深色會吸熱,因而使融冰加速。

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伊凡傑利斯塔教授研究發現,在南極洲上暖化最快的地區,有一半的黑碳來自亞馬遜河流域為了養殖牲畜焚林墾地後產生黑碳所造成。

賞明月看銀河,請讓身體和地球都不增加負擔!

(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發育醫學博士、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前院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跨國超級細菌 不能掉以輕心

【聯合報╱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泰國曼谷)】

2010.09.20 01:57 am

十年前,無論臨床、實驗室與環境中均發現傳統一線抗生素的抗藥菌正不斷上升,且以格蘭氏陽性菌為大宗,特別是抗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抗萬古黴素的腸球菌相繼出現,打破抗生素是仙丹妙藥的神話。

不少醫界擔心未來萬一病人因嚴重外傷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將陷入無藥可用的窘境,因此風起雲湧呼籲慎用抗生素。然而最難以治癒的多重抗藥性結核菌,與近年流行的超級抗藥性結核菌,造成肺結核的嚴重治療與公共衛生問題。臨床微生物學家已不約而同地指出:「格蘭氏陰性菌快速遞增之多重抗藥性將導致公共衛生重大災難」,例如最近年跨國流行的超級細菌NDM-1,其所分泌的酵素可分解目前最廣效治療多重抗藥性腸內菌的第三線(最後一線)抗生素碳青黴烯類,更令人擔憂的是新藥自研發至可用的速率,相對於抗藥菌竄升的速率已望塵莫及。

目前抗藥菌問題的最大癥結是人類經濟貿易及醫療旅遊,易將抗藥菌的質體基因四處散布而不自知,除非當地有健全的微生物偵測系統。而此次來自印度的NDM- 1多重抗藥菌,最常見於大腸桿菌及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此兩菌是最常造成嚴重院內感染及社區感染的主因(尤其是尿道及導管感染);在近期研究發現南印度的清奈已分離得四十四株,北印度的哈里亞納有廿六株,印度其他地區和巴基斯坦共有七十三株,英國也測得卅七株,而香港、日本及新加坡也相繼傳出首例,全球已有十多個國家有此病例,且致死率甚高。

流行病學探究得知瑞典、英、美、澳洲、荷蘭、加拿大的NDM-1初期病例均有在印度就醫或動手術紀錄,但跨國整合研究得知此菌已在印度、巴基斯坦廣泛散布。有趣的是哈里亞納的NDM-1菌株均來自同一源頭而較少變異,但令人擔心的是來自清奈和英國已有大幅變異,且極易散布其抗藥性。問題是歐美先進國的醫療手術費飆升而價昂,近五年遠赴印度、南韓、東南亞進行醫療旅遊已升至百分之卅,這些醫療旅遊者也扮演廣布多重抗藥菌至全球的重要角色。

我國現今雖尚未偵測得此菌,但遲早會如港、星等地有機會傳入,因此醫護人員應強化院內感染防治,慎用抗生素,手術及用藥前務必詢問病患旅遊接觸史,並定期採檢追蹤。另外具有重大傷病史、糖尿病、感染流感及免疫缺失者應特別留意,嚴防此菌感染。

由此波跨國流行經驗得知,建立臨床、流行病學、實驗室三整合偵測系統刻不容緩,醫界應針對來自流行區病患進行採檢把關,而跨國傳染病聯合防治已是未來趨勢,未雨綢繆之道是早日研發新藥。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醫師變成殺人犯

自由時報 2010.09.07 ◎ 穆雲 

近日報載國泰醫院資深醫師因「誤診」瘧疾而遭判刑。從就醫到確診經過兩天時間,是否涉及疏失,目前兩造各有說法,官司也尚未定讞。筆者無意討論個案,然而深以為若醫師因延誤診斷而須負刑責的判決一旦成為通例,則每位站在第一線診療患者的醫師頓時皆是罪犯或即將犯罪,不僅再度打擊台灣醫界已降到谷底的士氣,四大(科)皆空的態勢更無可挽回。 

沒有一位醫師敢說自己不曾誤診,除非他/她從未診治過病人。患者的主訴與症狀代表了各種可能的疾病,醫者往往須一步步抽絲剝繭才能得到最正確的診斷,甚至有時安排各種檢查也未必得到肯定的答案。外界常常不能理解為什麼醫生一天到晚把「可能」掛在嘴邊,因為醫療就是充滿不確定性。 

假設某醫師神奇到看診後有九十九%的正確診斷率,那麼每百位患者還是會有一位被延誤診斷。若每百位被「誤診」的病人有一位後來治療結果不盡理想,醫師就要負業務過失傷害或致死的刑責。那麼每診療一萬人次該醫師就犯罪一次,以內科醫師工作三十年的職業生命,就算平均一天只看十位病人,一生約十萬次診療機會,如此神醫大概都要「犯罪」十次! 

筆者曾至美、日、英國醫院進修,未曾見過哪一國的司法體系視醫師的常規診療為犯罪行為。在台灣,選擇在第一線與病魔對抗的醫師,越來越難說服自己堅守崗位。除了醫治病人之外,健保核刪與各種評鑑帶來與日俱增的工作壓力,以及與日俱減的生活品質和薪資待遇,已經讓我們看起來像傻瓜了!現在,居然隨時可能變「殺人犯」! 

醫界最德高望重的宋瑞樓教授,幾年前在一場演講中談到如果他可以選擇來生,下輩子還是要做醫師,但不要在台灣當了!偉大如宋教授者尚有此嘆,吾等小輩不知漫漫黑夜,何時天明? 

(作者為教學醫院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牙醫出頭談醫界「四大皆空」

 

【聯合報╱社論】

2010.08.22 03:01 am

 

大學指考放榜,牙醫學系分數上揚,北醫牙醫系今年首次擠進三類組前十,高醫牙醫也超越了中山醫學系,引起不少討論。

 

內外婦兒四科醫師由於社會地位尊崇,收入高,而且通常是醫療團隊的重心,容易出名,以往一直是莘莘學子追求的目標,相形之下,少有人願意放棄進入醫學系的機會而選擇牙醫系;但近年來,因為醫學系的修業年限長,醫師的工作忙累,多半缺乏生活品質,加以醫療糾紛擾人,收入接近而糾紛少的牙醫系因而逐漸抬頭。類似「避重就輕」的現象,其實在醫學系畢業生選擇專科分科時早已出現,對台灣醫界未來發展的影響值得正視。

 

醫界傳統上將內、外、婦、兒四科並稱為四大科,除了照顧的病人數最多外,也因為這幾科的醫療成果往往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術水準;四大科醫師的成就感最高,雖然住院專科訓練極具挑戰,早年仍吸引了許多醫界菁英投入,譬如外科訓練的難度最高,訓練時間最長,卻曾被醫學生視為選科的最高榮譽,通常只有前三名才有資格進入訓練行列。四大科過去是前段班醫學生的最愛,近年來卻經常招不足額,醫界甚至謔稱之為「四大皆空」,意指各大教學醫院的四大科幾乎每年都有空名額,外科及婦產科的情況尤為嚴重。

 

醫學生不再青睞四大科,轉而投身皮膚科、眼科或耳鼻喉科等「五官科」,甚至冷門的精神科、病理科或放射治療科,這種「避重就輕」的現象其來有自:四大科的訓練時間長,需要照顧的住院病人多,值班時間長,超時工作之外,下班後還得應付突發的緊急醫療狀況;相形之下,「五官科」專科醫師的養成及未來開業都比較容易,訓練時沒有那麼辛苦,收入也不差,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應付午夜突如其來的緊急手術或接生,得以維持個人生活品質。事實上,國內「四大皆空」的現象並非特例;日本近些年也有外科、婦產科及新生兒科招不足額的困擾,厚生省並曾為此發動大規模調查以探究原因。

 

有人將這種異於往常的現象,歸因於「草莓族」醫學生抗壓能力不足,以及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但環境改變的影響更不容忽略。醫療糾紛逐年增多,而台灣特有的抬棺抗議文化及暴力威脅風氣,嚴重影響了年輕醫師選科的考量;四大科的醫療糾紛一向偏多,難免令人裹足。此外,健保給付制度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推手。過去,四大科醫師經過嚴苛訓練後,經常仍須超時工作,甚至犧牲睡眠處置急重診病人,然而,至少可以換得豐厚的待遇;健保改換給付制度以後,除了間接逼迫醫師減薪,同時拉近了各科醫師的收入差距。少了高薪的誘惑,還有多少人願意犧牲個人的生活品質,苦熬多年,只是為了換取虛名與成就感呢?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學倫理與市場拔河

2010-07-16 中國時報 【高克培】

 也許是消費意識的抬頭,更可能是醫療市場競爭的激烈,近幾年來有為數不少的醫師進入企管相關的研究所進修學位,醫療院所廣邀企管專家演講授課也蔚為風潮。筆者認為跨界學習當然是好事,不過,這個異業移植也隱藏了許多與傳統醫學倫理極大的衝突,影響很大,不容忽視!

 

 企業必須講究「成本管控」,製造流程要制式化和簡單化、而且愈快愈好;產品的規格要一致、而且愈多愈好;產品要講究包裝而且愈創新愈好、所附加的價值愈多愈好;為了廣為人知,宣傳愈大愈好;員工不但要效率強、而且愈耐操愈好;客戶滿意度和市場佔有率愈高愈好,獨佔更妙。然而,醫療產業絕不能如此這般。

 

 首先,拋開「生命尊貴和健康無價」不談,一樣的病在不同人身上常有不同的表現、應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和不同的治療標的。過去有位看診很快的心臟名醫,一個早上能看診兩百多位患者,近日這個的記錄,又被一位骨科名醫以「每八十六秒診治一位患者」的速度打破,這位醫師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表示病患們就是喜歡他,他「也沒辦法」。這個醫院的經營者或他的上司要是不知情,就是深諳企業管理之道、久久把這位醫師當金雞母一樣地捧著。

 

 說到「客戶的滿意」,由媒體所見,這位創新記錄醫師的患者們,似乎都是些「憨厚、純直、看到醫師先敬畏七分、似乎不太有意願、也不太有能力深入瞭解自己病情」的鄉親;對這類型的求醫者,醫師們只要和藹可親,再加上有求必應、也就是說患者想開藥就給處方,要求檢查就開檢查單,在電腦的輔助下,在八十六秒內分別讓他們「尬意」其實是不太難的。我們很多政客不就只靠與選民博感情還不是就可騙得許多選票,何須甚麼政見或政績嘛?

 

 筆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登山步道,優美、安靜,筆者初遊之時,驚喜異常,同行的鄰居卻告訴我「這個步道是這裡人的後花園,不要讓外地人知道,因為遊客太多會糟蹋掉它」。是的,一個風景區如果長期無限度地的招攬遊客,這個風景區將很快地不再怡人。醫師的愛心、精神和體力也不可能沒有限度地服務患者。超速的看診,一定會犧牲掉「病史詢問、理學檢查、病情說明、保健教育以及病歷記載」的質和量;而從早上直到深夜、超時地看診,若沒有「足以彌補愛心、精神和體力的損失」的薪資,醫師們不跳槽(或跳樓)才怪呢。

 

 沒錯,所有企業的「賣場」都需要儘量把流程安排得更人性化,「醫院」當然不能例外,不過,醫院的「產品」真正的核心不是這些非專業的服務,而是醫療本身。醫療品質的高低決定於醫療的方式是否合於最新的「實證醫學」,也因為絕大多數的「顧客們」對醫療全然陌生,才顯示出「醫療」的專業有別於其他企業。另外,醫療服務的對象是人而非實驗白老鼠,醫學倫理不允許醫療方式隨時、隨意地創新,而且「產品」也不可能有甚麼「附加價值」,宣傳更有違醫療法。

 

 還有,一般企業沒有不追求市場佔有率、恨不得能獨佔市場的。然而由於醫學浩瀚、臨床現像的多變性,沒有醫師萬能到瞭解、治療所有的患者;依據醫師誓詞「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同胞」,而且「病人的健康應為我輩首要的顧念」,同業之間不但不應該「你死我活」,反而應該形成一個「網」,彼此之間互助、互補、互相轉介。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米飯增加糖尿病風險?

 

* 2010-06-18

* 中國時報

* 【宋鴻宜】

 日前各大媒體報導指出,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食用白米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造成消費者一片嘩然。然而,就營養學觀點來看,第二期糖尿病之成因,主要是由於遺傳,後天環境不良與飲食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醫學期刊亦發現罹患該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均帶有特定危險基因,顯示造成第二型糖尿病之原因並非只有飲食;其他如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不良及缺乏運動者均為高危險群,欲遠離糖尿病之危害,不僅僅是控制單一食物就可達成。

 

 這次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係使用飲食頻率問卷調查方式,以白人為目標族群,由受試者回想其攝取之相關食物頻率與罹患糖尿病之危險性比較。在此研究中,每週攝取五份以上白米之受試者,具糖尿病家族病史之機率原本就高於其他試驗組,且所攝食白米量平均值低於每日總熱量之二%,若將此結果全盤套用於以米為主食的亞洲人,恐會以偏概全。然而研究結論中指出以糙米代替部份白米可降低罹患糖尿病之風險,的確不失為調整現代人過份攝取精緻飲食之良方。

 

 欲探討飲食對血糖之影響,須考量其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若食物之GI值愈高,對血糖控制愈不利,計算GI值時會以白麵包或葡萄糖為基準(GI值為一○○)。GI值小於五十五為低GI食物(如在來米、五榖飯),可避免血糖急速上昇;GI值五十五至七十為中GI食物(如糙米、白米);GI值大於七十屬高GI食品(如糕點、麵條),對血糖控制較為不利。相較之下,白米之GI值並非特別高,消費者應該重視的是減少過份精緻化糕點、含糖飲料或加工食品等高GI食物之攝取,而非單靠減少米飯攝取就能控制血糖或預防糖尿病發生。

 

 稻米為我國主食,在營養學上是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若將白米攝取量減少而提高其他富含油脂或過度加工食品之攝取機會,反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率。我國正在改版的每日飲食指南草案亦指出,以每日二千大卡飲食為基準,每人每日應攝取約十二份五榖根莖類(約等於三碗飯),其中應包含三分之一未經製之全榖類,以米飯為主食仍為均衡營養之基礎。糙米由於富含較多維生素B群及膳食纖維,有助於身體能量代謝及腸胃蠕動,與米飯搭配食用,可調整飲食中攝取過多來自於飲料、精緻糕點或糖類所造成之失衡現象。建議不習慣糙米口感的消費者,可將糙米與白米混合煮食,以達飲食健康。

 

 綜上而論,人體欲獲得足夠的營養以達疾病預防,仍須藉由各類食物均衡攝取,絕非控制單一食物來源而成完成。除了控制飲食之外,更須搭配適量運動,才是預防糖尿病的最佳法則。(作者為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話說-楊署長,傷了醫界的心!

2010-06-11 中國時報 【但以理/北縣中和(醫師)】

 衛生署長楊志良對醫學中心撂下重話,強調不能老是看感冒、開痔瘡,更直指根本沒有資格成為醫學中心!楊志良此話一出,實在重重傷了醫界的心。

 國內醫療環境確實有輕、重病不分的問題,民眾逕赴醫學中心就醫已成常態,大型醫院的門診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病患其實並不需要到該等級的醫院就醫。

 但是,當感冒、痔瘡等輕症病患上門求診時,難道要醫師拒病患於門外嗎?身為醫界的主管機關,若是連衛生署、健保局都不敢、不能,限制病患的就醫選擇權,約束民眾逕赴醫學中心就醫,如何能夠責備醫學中心收治輕症病患?楊署長僅從結果論定,這些病歷綜合指標太低的醫學中心「不夠格」,卻沒有正視問題核心,思考重新規畫合理的轉診制度,例如限制門診,或是加重重症治療給付。

 對於醫學中心「一床難求」現象,日前就曾發生一事,醫護人員好不容易輔導超長住院的病患出院,病患家屬一通電話打至健保局申訴,健保局人員卻一方面向病患家屬說,沒限制住院天數,一方面卻對醫院核減該病患的住院費用,制度的矛盾,實在令醫師無所適從。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彰化學童請命

 

自由時報2010.05.17◎ 林明欽

 

彰化縣一些企業家為了夏天教室悶熱,計畫集資為學童裝設冷氣,被視為企業回饋鄉里的典範。但作為一個基層兒科醫師,本人建議三思而後行。

 

作為臨床兒科醫師,每天接觸各種不同的兒科病患,深深感覺到這幾年兒童過敏疾病快速增加,兒童肺部功能逐年下降,是不爭的事實。正本清源,我們還是要回歸預防醫學,深入疾病的生態系統才能對兒童肺部健康有助益。然而肺部疾病的生態系統非常複雜,包括空氣污染、西化飲食習慣、群居的生活型態、過度緊張的作息,都是疾病生態的一環。生態系統的特徵就是環環相扣,所以立意良善的為學童裝冷氣,可能埋下整個彰化區兒童肺部健康的另一個隱憂。

 

首先,肺部是呼吸系統,新鮮的空氣是肺臟最好食物。但是在空調系統中,我們不斷的吸入封閉的空氣,沒有辦法完全交換對流。試想,在一個三十多人的空間裡,混雜著許多粉塵、病原,缺乏大自然的調節,這樣的肺臟如何能快樂長大?

 

再者,有了空調之後,孩子們的下課時間,還會想出去玩嗎?又或是玩得滿頭大汗,然後來個急速冷卻,在孩子爽朗的笑聲中,健康一點一滴的流失?整天待在冷氣房中,門窗緊閉,缺乏運動,肺臟不會覺得悲傷嗎?

 

兒童的疾病越來越多樣化,過動、妥瑞氏症,快速的增加,一年到頭都在生病,兒童的近視比例越來越高,普遍的來看,這是新世代的共業,雖然憂心,卻也無可奈何。但彰化縣學童何其不幸要再接受這個全國空調冷氣的「善意」。

 

我很想問彰化縣的父母們,全面空調是福利嗎?是進步嗎?如果您也有一樣的顧慮,應該儘可能傳達出來,請當局審慎評估。如果彰化縣真的國中小學全面裝設冷氣,或許醫學專家們就有了新的論文課題,或許全縣兒童的過敏疾病、過動症會有不同的盛行率!誰知道呢?可以確定的是,找不到這麼大的樣本數,而且是全台唯一,那麼多學童一起被實驗!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催打H1N1疫苗

自由時報2010.05.10 ◎ 郭明裕、郭明實 

國中女生感染新流感H1N1九天後死亡,死因是糖尿病酮酸血症,並沒有肺炎,而周圍的六十九位接觸者也都沒有類流感症狀出現,但衛生署即叫人民趕快施打新流感H1N1疫苗,似乎有欠周詳的思考。理由如下: 

從最近疾管局的統計資料來看,近三週類流感病例並沒有比去年同期增加,新流感H1N1一直存在,只不過還是以流感B為主,約佔九十%,新流感H1N1只佔十%。

 

死者並沒有肺炎,而六十九位接觸者也沒有類流感症狀,代表新流感H1N1在上呼吸道傳遞的能力,並沒有比去年七月《科學雜誌》研究發現「新流感H1N1在上呼吸道傳遞能力低」有所改變。

 

澳洲坎培拉國立澳洲大學的Peter Collignon教授於四月份的Australian Prescriber雜誌撰文,批評澳洲政府全面施打新流感H1N1疫苗政策,認為副作用多過好處。英國、德國、法國等也在檢討,全面施打H1N1疫苗政策是否恰當。

 

沒有施打新流感H1N1疫苗的窮國如波蘭,以及施打率低的窮國如哥倫比亞,死亡率一樣比施打率高的富國如澳洲還低。

 

五月六日最新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一篇H1N1的正式總結,高度肯定抗病毒藥Tamiflu(克流感)在防疫的重要貢獻,對快速篩檢則認為準確性差異大,對施打新流感H1N1疫苗則隻字未提,代表全球專家沒有共識。

 

同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哈佛大學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也發表了一篇H1N1的統計,發現去年H1N1疫情在美洲與歐洲比較嚴重,在亞洲與非洲則似乎威力減弱,再加上克流感的大量使用,使疫情退去。至於最後疫苗的出現,影響不大。與國內醫界大老三月二日在網路上稱台灣疫苗施打率全球第四是「台灣奇蹟」,給馬總統錯誤資訊,大相逕庭,應稱「台灣笑話」。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切子宮」的十年省思


(2010/05/06 00:11)

http://www.nownews.com/2010/05/06/142-2599953.htm

徐育愷

日前發生了高醫婦產科許姓醫師在保險黃牛唆使下,開立不實診斷證明書以利保險對象申請重大傷病及申請私人保險公司理賠,同時並向健保局申報癌症手術及化療等醫療費用,此事喧騰一時,震驚社會。大家的焦點多著重在詐領健保費與醫師醫德上,反觀病患本身是否知情同意以及對自我身體器官的意義感受,卻是這次事件炒作中未被注意到的一環。

過去在臨床上,多少耳聞許多婦產科醫師會明示或暗示就醫的婦女們,若已無生育計畫,可趕在45歲前將子宮拿掉,可以申請勞保殘障給付及重大傷病證明。許多婦女們就醫的主要原因可能只是因為子宮肌瘤或肌腺症導致經血量多與貧血,而非真有癌症。

2000年全民健保資料統計,國人在子宮切除率上,每萬女性人口竟高達32人,且集中在40-49歲婦女,其中40-44歲切除的比例還高於45-49歲婦女,45歲前即將子宮切除的跡象明顯。曾有醫師指出,超過85%的子宮切除是選擇性的,也就是並沒有需要切除的適應症,若因醫師的引導宣傳或是貪念金錢補助的誘惑,或許就是造成濫用醫療資源與健康不平等等產物。

中央健保局公布的重大傷病卡統計資料,全國領有癌症、洗腎、慢性精神病等重大傷病卡的支出費用逐年增加。需積極或長期治療之癌症重大傷病在2009年的發卡數比2008年又增加了兩萬多人次,健保總醫療費用支出中超過四分之一是用來補助重症病患,倘若醫療資源持續被欺騙與濫用,真正需要接受協助的患者家庭將更加辛苦,而民眾健保費用的繳交也將淪為機巧者的技術底下的冤大頭。

所幸近年來女性主義高漲,婦女對自己身體已更有自主權,再加上婦女團體的發聲與醫學倫理教育的再強化,許多醫師甚至已不願建議有適應症的婦女切除子宮,而改用其他合併治療,讓多年居高不下的子宮切除率於2008年漸降至每萬女性人口為12人,降幅極為明顯,看似台灣婦女健康不平等的部份現象暫趨平緩,也期望社會能因高醫切子宮A健保事件的警惕,再度重視國人健康不平等的相關議題。

人文、醫療、科技密不可分,如何將科技的進步適當應用於醫療健康的協助上,實需具人文倫理素養的相關從業人員們的用心與良心使然,也值得社會的再省思!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下波疫病戰做好準備

* 2010-05-07

* 中國時報

* 【金傳春】

    南半球即將入冬,二○○九至一○年全球流行獨領風騷的新型流感H1N1是否退居幕後,或變成另一「嶄新」病毒,將是各國衛生首長關切的焦點。未來若再遇「新」病毒,我們是否能吸取教訓而更有信心地迎接新挑戰?

    以全球對抗此波流行,不難發現五項成敗經驗:一、邊境檢疫效果有限,但嚴格執行,可在短期延緩本國流行,爭取物資籌備時間。二、傳染病偵測須深植於地方衛生,且地方、中央、全球三衛生體系必須即時互動、整合與回饋。三、不同流行場所(醫院、學校、公共場所等)在SARS流行國的防疫機制啟動較熱帶國效率更高。四、流行病學探查須與偵測系統及衛生政策緊密串聯,此次流行幸美國疾管暨預防中心的病毒偵測與多數州早已啟動高時效的症候群偵測,因此較早發覺新病毒,其後快速將病毒基因序列、檢驗試劑及流行病學危險與保護因子調查結果即時與全球分享,讓各國衛生決策者同步快速學習應對。五、多數疫情失控國肇因偵測系統健全度不足與疫情調查未徹底執行。

    面對任一新病的流行早期,最佳的防疫策略是強化偵測,並結合衛生資訊系統,迅速學習其病癥與流行病學特徵,再整合病毒檢測,三管齊下,馬上建立「疑似、可能及確定病例」三層次的病例定義,如此奠基在科學基礎上,進一步追尋感染與發病兩方面的危險因子。尤其必須快速掌握重症與死亡病例的原因,並同步追蹤病毒的致病力與毒力(致死率)是否有上升趨勢。

    事實上,如何有效掌握流行的嚴重度與未來趨勢,必須仰賴傳染流行病學家、統計學者、衛生政策執行者共同攜手合作。二○○三年SARS流行時,國科會生物處與疾管局幾乎動員所有專家加入探研工作。但此次醫院、基層衛生單位與學者是自行其事,施予抗病毒藥劑的條件與疫苗施打的策略,兩者專業考量與風險溝通仍缺系統化的整合。

    台灣面對此次疫情,已較SARS沉著以對,其中以中小學校長及老師們在衛生教育執行上最為徹底,基層人員勤於配合疫苗施打及中央衛生資訊與國際疫訊同步接軌,對疫情控制功不可沒。然而許多重要決策是外行領導內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此風若長,遇毒力甚強的病毒時,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誠摯建議政府成立新興傳染病的科研與政策組,為下一波疫情作萬全的準備。惟有堅強的科學實證與民胞物與的人文關懷,才能在詭譎多變的疫病戰中,成功取勝。(作者為台灣大學流行病所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