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飯增加糖尿病風險?
* 2010-06-18
* 中國時報
* 【宋鴻宜】
日前各大媒體報導指出,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食用白米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造成消費者一片嘩然。然而,就營養學觀點來看,第二期糖尿病之成因,主要是由於遺傳,後天環境不良與飲食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醫學期刊亦發現罹患該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均帶有特定危險基因,顯示造成第二型糖尿病之原因並非只有飲食;其他如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不良及缺乏運動者均為高危險群,欲遠離糖尿病之危害,不僅僅是控制單一食物就可達成。
這次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係使用飲食頻率問卷調查方式,以白人為目標族群,由受試者回想其攝取之相關食物頻率與罹患糖尿病之危險性比較。在此研究中,每週攝取五份以上白米之受試者,具糖尿病家族病史之機率原本就高於其他試驗組,且所攝食白米量平均值低於每日總熱量之二%,若將此結果全盤套用於以米為主食的亞洲人,恐會以偏概全。然而研究結論中指出以糙米代替部份白米可降低罹患糖尿病之風險,的確不失為調整現代人過份攝取精緻飲食之良方。
欲探討飲食對血糖之影響,須考量其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若食物之GI值愈高,對血糖控制愈不利,計算GI值時會以白麵包或葡萄糖為基準(GI值為一○○)。GI值小於五十五為低GI食物(如在來米、五榖飯),可避免血糖急速上昇;GI值五十五至七十為中GI食物(如糙米、白米);GI值大於七十屬高GI食品(如糕點、麵條),對血糖控制較為不利。相較之下,白米之GI值並非特別高,消費者應該重視的是減少過份精緻化糕點、含糖飲料或加工食品等高GI食物之攝取,而非單靠減少米飯攝取就能控制血糖或預防糖尿病發生。
稻米為我國主食,在營養學上是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若將白米攝取量減少而提高其他富含油脂或過度加工食品之攝取機會,反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率。我國正在改版的每日飲食指南草案亦指出,以每日二千大卡飲食為基準,每人每日應攝取約十二份五榖根莖類(約等於三碗飯),其中應包含三分之一未經製之全榖類,以米飯為主食仍為均衡營養之基礎。糙米由於富含較多維生素B群及膳食纖維,有助於身體能量代謝及腸胃蠕動,與米飯搭配食用,可調整飲食中攝取過多來自於飲料、精緻糕點或糖類所造成之失衡現象。建議不習慣糙米口感的消費者,可將糙米與白米混合煮食,以達飲食健康。
綜上而論,人體欲獲得足夠的營養以達疾病預防,仍須藉由各類食物均衡攝取,絕非控制單一食物來源而成完成。除了控制飲食之外,更須搭配適量運動,才是預防糖尿病的最佳法則。(作者為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