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制不應削足適履
* 2010-06-18
* 中國時報
* 【蘇進強】
《中國時報》日前報導國軍將在二○一四年正式實施「全募兵制」,為了兌現此一政策支票,國防部可說卯足全力規劃,但卻因預算過高而被行政院將推動計畫退回三次。國防部長高華柱為此傷透腦筋,在既有預算的限制下,高華柱坦言將以裁減兵力敷應,但縱使預算因此而有著落,面臨少子化的衝擊,未來要募足兵源,也有實質上的困難。
其實在監委黃煌雄針對國軍未來推動募兵制可行性的調查研究諮詢報告中,包含陳履安、郝柏村、唐飛、湯曜明、李天羽、蔡明憲等歷任國防部長,以及劉和謙、丁渝洲等多位高階將領,乃至受訪的學者專家,幾乎一致地表達對此一攸關國防兵力結構重大變革的憂慮。然而,馬政府的國安團隊卻甘冒五年以上戰力空隙的風險,且對國防預算與兵力結構、整體戰力三者的關連性及所衍伸的問題,欠缺足資平衡三者的考量規劃。即連最起碼且應由行政院籌措編列的募兵預算,只在既有的百分之三GDP預算結構內打轉,似不打算另以特別預算等方式支應。若是如此,則募兵員額所需龐大薪資人事預算,勢必排擠目前既有的國防預算「人事維持費」。
換句話說,若以目前二十一萬五千人的兵力員額計,初估五位義務役士兵的薪資才能折抵一位募兵的人事費,則未來的人事維持費勢必加碼至原有的三至五倍,而在不增加國防預算比例的前提下,則不僅要裁軍,且勢必會排擠軍備武器的維持費及軍購等其他項目的軍費,國防預算結構將因此陷入人事費居高不下,而戰力銳減的惡性循環。
誠如前參謀總長劉和謙所言,「這不是馬英九未兌現支票被罵的問題,這是國家生存的問題。」他也語重心長的指出「募兵制的變革不止是國防部的事,而是國家的大事。」但令人遺憾的是,馬政府團隊中的文人政客迄今卻欠缺「國家大事」的思維,只知一昧將募兵制的責任諉諸於國防部,而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國防部在募兵規劃一再遭行政院退件的窘困下,也只能削足適履的以裁軍做為因應募兵制的對策了。
持平而論,將募兵制做為我國國防兵力結構轉型的目標,本無可厚非。但此一重大的國防變革卻應在做好配套後再與時俱進。首先,除了要有不虞匱乏的財源外,更應根據國家與國防戰略,律定軍兵種的戰略戰術,從而計量出兵力需求;其次則是針對募兵制後的打、編、裝、訓及部隊的組織結構與制度,逐項檢討策進,而非「說幹就幹」的冒進。
維護台海安全,不應有黨派之分,實施募兵制,也是藍綠陣營難得的共識。在國家財政並不寬裕,且前述的少子化趨勢下,馬總統的「全募兵制」政見支票,其實只要在民國一○四年開始逐步實施,甚至在五至十年內維持徵募並行的兵役制度,即沒有跳票的疑慮,在野黨也不必以此攻訐。而國安團隊與做為國家行政、財政統籌最高機關的行政院,應責無旁貸的在尊重國防專業的前提下,召開跨部會會議,針對募兵制所衍生的役政、財政、退撫乃至戰略戰術、兵力結構等相關問題,做全面性的檢討規劃,而非把募兵制的成敗之責完全推諉給國防部。
當然,國防部也應發揮道德勇氣,適時向馬總統、吳院長提出專業的「意見具申」,而非以「自宮」式的裁軍消極因應而已。
(作者為前國安會諮詢委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