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下波疫病戰做好準備

* 2010-05-07

* 中國時報

* 【金傳春】

    南半球即將入冬,二○○九至一○年全球流行獨領風騷的新型流感H1N1是否退居幕後,或變成另一「嶄新」病毒,將是各國衛生首長關切的焦點。未來若再遇「新」病毒,我們是否能吸取教訓而更有信心地迎接新挑戰?

    以全球對抗此波流行,不難發現五項成敗經驗:一、邊境檢疫效果有限,但嚴格執行,可在短期延緩本國流行,爭取物資籌備時間。二、傳染病偵測須深植於地方衛生,且地方、中央、全球三衛生體系必須即時互動、整合與回饋。三、不同流行場所(醫院、學校、公共場所等)在SARS流行國的防疫機制啟動較熱帶國效率更高。四、流行病學探查須與偵測系統及衛生政策緊密串聯,此次流行幸美國疾管暨預防中心的病毒偵測與多數州早已啟動高時效的症候群偵測,因此較早發覺新病毒,其後快速將病毒基因序列、檢驗試劑及流行病學危險與保護因子調查結果即時與全球分享,讓各國衛生決策者同步快速學習應對。五、多數疫情失控國肇因偵測系統健全度不足與疫情調查未徹底執行。

    面對任一新病的流行早期,最佳的防疫策略是強化偵測,並結合衛生資訊系統,迅速學習其病癥與流行病學特徵,再整合病毒檢測,三管齊下,馬上建立「疑似、可能及確定病例」三層次的病例定義,如此奠基在科學基礎上,進一步追尋感染與發病兩方面的危險因子。尤其必須快速掌握重症與死亡病例的原因,並同步追蹤病毒的致病力與毒力(致死率)是否有上升趨勢。

    事實上,如何有效掌握流行的嚴重度與未來趨勢,必須仰賴傳染流行病學家、統計學者、衛生政策執行者共同攜手合作。二○○三年SARS流行時,國科會生物處與疾管局幾乎動員所有專家加入探研工作。但此次醫院、基層衛生單位與學者是自行其事,施予抗病毒藥劑的條件與疫苗施打的策略,兩者專業考量與風險溝通仍缺系統化的整合。

    台灣面對此次疫情,已較SARS沉著以對,其中以中小學校長及老師們在衛生教育執行上最為徹底,基層人員勤於配合疫苗施打及中央衛生資訊與國際疫訊同步接軌,對疫情控制功不可沒。然而許多重要決策是外行領導內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此風若長,遇毒力甚強的病毒時,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誠摯建議政府成立新興傳染病的科研與政策組,為下一波疫情作萬全的準備。惟有堅強的科學實證與民胞物與的人文關懷,才能在詭譎多變的疫病戰中,成功取勝。(作者為台灣大學流行病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