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兒育女 錯過可惜!
 

走在街頭,無意間聽到一位「輕熟女」解釋她為何不想生小孩:「生小孩以前,一年可以買兩雙鞋;生小孩以後,兩年才能買一雙鞋。生活品質差這麼多!」換言之,廿年後,「生」與「不生」的差別是卅雙鞋。

當然,我知道,差別不在卅雙鞋,而是在台幣五百萬──據估養育一個小孩到成人所需要的花費。生小孩容易,養小孩困難,是許多人對生兒育女卻步的原因。

可是,你、我恐怕都不是在父母存好五百萬台幣後才誕生的,父母還不是含淚帶笑、節衣縮食把我們給拉拔大了?如果經歷戰亂那一代都養得起小孩,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會養不起?

看過林良《小太陽》的人都知道,小生命的到來,會讓新手父母手忙腳亂、狼狽萬分,但一家人相依為命、卻也無比溫馨。只要少買幾個名牌包包,不覺得租房子、搭公車有失體面,那麼,擠出生養小孩的金錢,不是那麼困難。即使這樣會使「生活品質」下降,但是「生命品質」卻有可能為之提升。

或許,養小孩的「金錢」不是問題,「時間」才是問題。許多中小學老師發現學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家庭出現狀況,父母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缺席,使孩子的情感受傷、行為偏差、學習困難。

在傳統的「大家庭」時代,養小孩是家族與鄰里的集體事業,廿世紀中葉以後,「小家庭」慢慢變成獨立的生活,爸爸上班、媽媽當家庭主婦,前者提供金錢,後者提供時間,還可以維持家庭的運作。

到八○年代,女性紛紛投入職場,許多父母不回家吃晚飯,安親班、補習班成了小孩放學後的收容所。社會菁英鼓吹個人主義,為家庭所做的奉獻犧牲,被嘲弄為封建落伍。順著這個趨勢,在廿一世紀初會出現拒婚、拒生的「歸零家庭」,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在職場與家庭之間兩頭燃燒,令女性難以喘息。

可是,一旦家庭制度「歸零」,它所承載的功能也將隨之消失。當「個人」面對失業、疾病、年老時,只憑一己之力絕對難以應付,自然要向「國家」要求各種津貼補助與社工服務;可以想見,政府的社會福利經費,將隨著一個個家庭的失能而不斷擴增,有如無底錢坑。

因為種種因素,有的朋友主動或被迫放棄結婚、生子,對此應予以體諒、尊重。不過,若只是因為玩心重而還不想結婚生子,我還是想說:生兒育女是一趟驚奇之旅,風險不小,但錯過可惜!

所以小孩是生來教育我們的。他們對世界的第一個貢獻,就是讓父母真正長大。問題是:你可願意受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