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逃避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8.22 03:01 am

 

最近有三個新的統計數字,同時指出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低收入戶人數由97年第二季的20.9萬人增加到今年第二季的26.3萬人;家庭收支調查中,所得最高20%家庭的平均所得是最低20%家庭的8.22倍(未計入政府移轉收支影響),是歷來最大差距;97年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則顯示,所得最高5%申報戶的平均所得,是最低5%申報戶的65.95倍,遠高於兩年前的58.61倍。影響貧富差距的因素和對策很多,今天先討論國際經貿往來的影響。

 

包括我國在內,高所得國家普遍面臨貧富差距惡化的問題,其首要原因可能是全球化。大量開發中國家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加入國際競爭,只要他們會生產的產品,就能藉低工資而把高所得國家的生產搶過去,高所得國家的勞工就會失去工作。除非高所得國家能持續創造出更多讓失業者繼續工作的產業及就業機會,否則失業率就會提高,整體工資水準也難以上升,甚至下降,所得分配也就會因此惡化。全球化或經貿往來自由化的程度愈高或速度愈快,勞工和產業愈難調適,進而使問題愈嚴重。

 

國際知名學者如克魯曼(Paul Krugman)和梭羅(Lester Thurow)都曾指出這種力量的嚴重性,香港則提供了明顯的經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香港雖因為和中國大陸經濟的結合而得到不少利益,但製造業幾乎都移到中國大陸,有些人甚至常去深圳消費,結果很多低技術的工作外移,以致香港所得分配惡化;在聯合國的報告中,香港貧富懸殊程度是已開發地區最大。

 

然而,政府似乎仍在逃避這個事實;部分政府官員在面對香港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時,竟以各國所得差距的統計標準不同、不能直接相比來回應。但只要學過一點點經濟統計的人都知道,兩國指標的定義即使略有不同,各國指標本身時間數列的變化方向仍具相似的意義,可用以比較。因此,依香港指標顯示出的貧富差距惡化現象,仍有其參考之處,政府切勿逃避。

 

政府在簽訂兩岸經濟協議(ECFA)之前,也許擔心這種現象會助長反ECFA的聲音,因此不願正面討論。但現在ECFA已獲立法院三讀通過,預訂9月就要生效,台灣不能、更不該拒絕全球化,所以政府應誠實面對自由化的衝擊,仔細核算其可能傷害的對象,而趕緊發展這些人可以重新得到工作的產業,並提供他們必要的訓練;但是,除了分年編列950億元輔導預算外,我們並未看到政府在這方面有具體的規畫及行動。

 

針對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提到擴大內需、經濟部長施顏祥說要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這兩個方向看似正確,但都太不具體,甚且可能犯錯。

 

以擴大內需為例,若偏向鼓勵或縱容不動產及股票投機,對民眾的傷害更大;再者,政府推動的投資多為資本密集的大企業,招來的外商中有不少是競逐國內既有市場,這類投資和招商對失去工作的勞工幫助也有限。相對的,民進黨執政時曾規劃發展照顧服務等內需產業,以提供低技術勞工新的工作,應是較值得政府努力的方向。

 

也有聲音主張台灣不要只重視出口,應讓新台幣升值以提高購買力,進而擴大內需、縮小貧富差距。這是很不周全的主張,因為它未考慮升值可能促使產業減產或外移、使更多勞工失業,造成所得分配更惡化。升值即使可提高人民購買力,但用在外國產品的部分可能增加更多,短期最可能帶動的內需反而會是擴大貧富差距的股市和房市繁榮。由這種主張也可看出,貧富差距的對策仍需更多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