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OOGLE地球>:加勒比海的孤兒(杜念中)

2010年01月20日蘋果日報

海地地震造成空前慘劇。有人胡亂建議馬總統月底中美洲之行加上海地。馬總統初聽的確動心,趁此增加中華民國的能見度,凸顯總統人道關懷的高度,何樂不為?但要是經過仔細評估,恐怕還是作罷較好。

其實民進黨執政期間,行政院長游錫堃曾經訪問過海地,馬總統的國安團隊不妨問問游錫堃,或者根本不用問,只要看看國內外報紙電視對海地的報導,答案就清楚了:海地根本不是作秀的地方,時間也不對。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到了海地首都太子港露個面,宣示美國的關注和救援的決心,是因為她有數千陸戰隊員和航空母艦作為前導;潘基文靠的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保護;當地警力已經形同解體,誰來顧馬總統的安全。

 

錯誤政策造成貧民窟

地震發生前海地已經是個癱瘓的國家,治安敗壞,民生凋敝,維和部隊起不了什麼作用。何況各國部隊各擁山頭,協調工作極為困難。維和部隊的防區,僅止於城市重要地區。太子港周邊的貧民窟,就連維和部隊和警察也望之卻步。太子港雖非如電影《黑鷹計畫》中的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那麼凶險,但也相去不遠。北邊的全國最大貧民窟太陽城,人口近30萬,的確是個兵不敢進,警避之大吉的凶險之地。

太陽城的武裝幫派,打家劫舍,綁架勒索,殺人越貨,幾乎無所不為。鄰近的其他貧民窟也是大同小異。這些武裝幫派並非全然是土匪,許多是前總統亞里斯提德的支持者。2004年,亞里斯提德在美法加拿大軍事干預下,被迫流亡南非,但是支持他的黨派和武裝群眾依舊盤據在亞里斯提德發跡的貧民窟。地震發生後,亞里斯提德還在南非表示,希望回國,共赴國難。他在國內還是有群眾基礎的,因為他的後繼者並沒有造福海地的人民。

海地的貧民窟是錯誤的經濟政策所造成。1986年,獨裁總統杜瓦利下台後,國際貨幣基金貸款給海地,但要求海地降低農產品關稅和肥料補貼,結果美國廉價稻米大量進入海地市場,沖毀了原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大批農民被迫移往首都求生活。之後,美國幫助海地成立加工出口區,創造海地就業機會。

 

美法應償還海地人民

這些原先立意良好的做法,卻因時機不對,加工出口區無法與開放的中國競爭,於是超過2/3工廠移出,失業的工人再度大批湧入貧民區。這些無依的貧民成了亞里斯提德的追隨者,亞里斯提德是神職人員,倡導解放神學,他宣教的對象是海地成千上萬離鄉背井到大城市討生活的貧民,而亞里斯提德幾乎是海地獨立以來唯一替貧民說話的聲音。

海地的困苦和帝國主義脫不了關係。法國自海地獨立後,向海地索賠農奴補償金,從1825年起,一直支付到1947年,遠超過一個世紀。這筆賠償金佔海地政府年支出的2/3,長期拖累海地經濟。1915年,後來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出兵海地,開始長達近20年的佔領。結果是重組海地經濟,把海地變成了大莊園式的出口國,也就是美國的香蕉共和國。

柯林頓和布希時期美國多次干預政局不穩定的海地,但都以經濟制裁始,出兵平亂終。每次經濟制裁,受害者永遠是貧民。

海地地震發生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的薩克斯教授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呼籲美國不要重蹈過去錯誤政策,真心幫助海地重建基礎建設。他沒有明說是什麼錯誤政策。但是衡諸歷史,美國和法國虧欠海地人民實在太多,現在也許是償還的時候了。

 作者為《蘋果日報》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