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市老屋更新的大膽創意值得鼓勵

【聯合報╱社論】

2010.04.30 02:03 am

台北市政府宣布「舊屋換新屋」政策,欲藉著容積率獎勵,鼓勵卅年以上的老屋自力更新重建。此舉雖立即遭到內政部和民代質疑,認為未必行得通,反可能助燃房價;但從城市景觀及居住品質觀點看,這其實不失為一個頗具創意的政策。

無可諱言,比起其他亞洲國家大都會,台北市是一個景觀相對平庸的城市。除了缺乏地標性建築,林立的老舊公寓,夾雜著大量的鐵窗、鐵皮頂蓋和各式違建,在在使得這座城市顯得其貌不揚。

台北市的老態龍鍾,一方面是受陳年不變的地政及建築法規影響,在某些年代產生了大批同一模式的居住建築,格局及形式一成不變;另一方面又受限於都市計畫及建築管理規範的欠缺彈性,使得建築的更新和維護難以與時俱進。例如,市區內近卅萬戶屋齡卅年的老式公寓,本是台灣經濟起飛年代的產物;當時雖被視為台灣新住家的典範,至今卻是形容憔悴而功能不足,不僅居住者受罪,市容也難有佳評。

問題在,隨著台北市的繁榮與交通的便捷化,許多位於都心的老舊公寓身價也水漲船高,到了驚人的地步。但要論居住品質,沒有電梯、沒有消防,加上汙損、漏水及蟑螂老鼠出沒等問題,簡直和屋價不成比例。試想,一座位在台北市大安區的老舊公寓每坪市價高達四五十萬,而台中或高雄市區的新建大樓每坪不過廿萬;兩相比較,這實在是難以言喻的錯亂景象。

如今,北市府希望透過都市更新來改善城市景觀,內政部何妨盡其可能給予協助,而不必限縮法令解釋來杯葛。因為,城市的發展,畢竟要視不同的環境條件而定,不必一概而論,更不可膠柱鼓瑟。

至少,從台北市府初步提供的規劃看,這項「舊屋換新屋」的政策有幾項思路值得鼓勵。第一,提供民眾自力更新的機會。計劃並不是由政府一手主導,而是提供政策誘因,讓社區居民自行組織、整合、規劃,合作推動自己住家的再造。如果運作得宜,將可形成具有深耕意義的城市草根運動,此一效益不容忽視。

第二,透過住屋更新的獎勵,可以帶出城市景觀的更多元面貌,讓台北市擁有更合乎時代精神的都會容顏。新屋當然未必就好,但那些外觀千篇一律、汙損破舊的老公寓,若有一些能因此突破既有囿限而獲得改造,不啻拯救了長年坐困其中的市民;就算無法全面改造所有破舊地區,若能使有意願、有能力的地帶逐步更新,「使一部分的老舊社區先整建起來」,也可期待漸漸展現美觀且先進的市容。

第三,民代質疑舊屋更新將對房價將造成另一波衝擊,這固是一項疑慮;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市區居民若能直接將舊屋升級,不僅能減少換屋需求,也可間接壓抑那些打著「豪宅」旗號挑動房價心理戰的建商。尤其,集中在都心菁華地帶的老社區,若能因此得到更新的突破口;市區內供應有限的空地,便不致給財團有那麼大的炒作空間,不是嗎?

台北市政府之所以提出「舊屋換新屋」的構想,或許是在為年底的花卉博覽會籌備過程,注意到整體城市發展更深層的問題,認為若不協助社區居民自行重建,北市都會景觀不可能有足夠的改善動力。此一政策還在構思階段,市府對於社會上的反對意見,當然也應善加採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採用「兩倍容積率」作為鼓勵工具時,會不會造成其他後遺症,諸如對其他社區住戶權益造成侵害,或者遭黑心建商伺機侵吞等。這些,在最後的研議中,都必須再加精算。

台灣不比大陸,一個命令即可使城市變貌;在台灣的民主自由體制下,都市更新是一個動態、繁複而不易控制的過程,台北市能在重重法規限制下找到一個突破口,值得放手一搏。台北如今觸目皆是中古的臉孔,若不能趕緊添些新粧,再過十年,那些老態龍鍾的建築就更不堪想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