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生子是選項 非社會問題(陳玫儀)
2010年04月01日蘋果日報
台灣政府為了搶救節節下降的出生率,不僅各個縣市政府紛紛祭出生育補助津貼鼓勵女性生育,甚至連內政部都將砸下百萬徵求「聽了就想生」的口號,這不難看出政府在提升生育率上束手無策,更看出政府根本無力解決真正導致女性不願意生育的環境因素,包括職場懷孕歧視、公共托育制度未建立、傳統性別角色的壓迫等等。
官員受道德意識左右
然而,在少子化及人口老年化的雙重壓力下,好不容易日前內政部次長簡太郎指台灣要提高生育率,有必要接受「未婚生子」的觀念,正心喜政府官員終於有了新思維及新作為,內政部長江宜樺卻立刻「特別申明」這只是大家意見上的交換,並沒有成為內政部政策。
為什麼這「意見上的交換」,非要江宜樺在公部門的網站上急於澄清這不是政府的政策?這不就只是單純的「意見上的交換」嗎?何需大費周章發文滅火呢?到底為什麼補助「未婚生子」會引起江宜樺的恐慌呢?其實說穿了這還不就是政府官員受道德意識形態左右,視未婚生子為「社會問題」,認為大多數未婚懷孕的女性都是無知、不夠成熟、不理性、不獨立,因此,生下來的孩子勢必無法受到良好的照顧與教育,因而成為社會負擔,形成「社會問題」。
此外,這也看出政府依舊認為進入婚姻的一男一女所組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才能造就健康的下一代,才不至於使下一代成為「社會問題」,但事實是否如此,不需要我在此一一辯駁,看看身邊有多少真實案例就可知道。
大環境對孕婦不友善
為什麼政府對持續低迷的出生率毫無對策,甚至想出百萬元徵「聽了就想生」口號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活動,根本原因除了大環境仍舊對懷孕婦女不友善外,就是缺少新思維去正視台灣社會上其實有一群情感獨立、經濟獨立、受良好教育的單身女性,她們有意願生育,也有能力養育小孩,但礙於《人工生殖法》的限制,以及種種社會福利政策獨厚異性戀已婚伴侶(如:青年安心成家方案),使得有能力有意願的單身女性除了無法獲得國家的肯認外,還必須承受社會給予的污名。
未婚生子,不應該被視為是「社會問題」,它是每個女性眾多「人生選項」的其中之一,當不願或無法踏入婚姻之單身女性願意生育時,應當跟其他進入婚姻體制的男女一樣,有權享有政府各種的社會福利,更要保障單親小孩有不受歧視的權利,唯有政府帶頭做起,台灣的生育率才有機會提高,社會才得以進步改變。
作者為性別運動工作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