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高真的結束了嗎?──以慢活經濟趕走蘇花高的陰霾
■ 潘欣榮 苦勞網
從1990年李登輝規劃、2003年陳水扁破土,到今年馬英九政府正式宣佈「蘇花高速公路」(簡稱「蘇花高」)確定改為「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簡稱「蘇花改」)(註1)。從蘇花高全線共11段雙隧道、高速公路流量,共耗資962億(註2),修正為蘇花改的7段單隧道、省道規格,總經費也降至4百多億元;流量、施工單位(國公局/公路總局)、隧道長度都有大幅調整。
蘇花高改名換取重生
這工程規模的改變,令部分環保團體的朋友既驚又喜,甚至不敢確信的詢問:「整整20年的蘇花高爭議,真的已經結束了嗎?」
對於悲觀的環運者來說,馬政府在政策上並未言明蘇花高已終止,更何況日後只要銜接、擴建已完成的蘇花改,依舊可變身蘇花高。所以,蘇花改並非蘇花高政策的終結,而只是「改名再出發」、分段興建版。
但樂觀的環運者則認為,蘇花高政策已徹底終止,因為過去強烈支持蘇花高的地方政客已在立委補選中敗選,更何況過去環保團體的多數替代方案皆已被蘇花改工程單位所採納,所以較多環保人士認為蘇花高已落幕。
事實上,花蓮的中央、地方民代與縣市長的政見,多數都包括爭取「蘇花高」,因為深知截至目前為止,主流民意仍支持蘇花高。所以,我們反蘇花高的人士,必須從風險控管的角度,評估當蘇花高死灰復燃時,究竟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須面對最基本的問題:為何超過6成的花蓮人堅決支持蘇花高?其根本性的驅動力為何?這驅動力會因蘇花改的興建而消失了嗎?
其次要問:若驅動力依舊,那麼蘇花高是否會死灰復燃、接骨續建?
最後,反蘇花高的環保運動者,如何對此驅動力對症下藥、提出訴求?
花蓮的經濟困境
支持蘇花高的地方政客能以「沒人潮就沒錢潮、後山民眾被中央漠視」號召花蓮人,正因花蓮的經濟困境所引起的社會問題。舉例來說:在23縣市的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排名上,花蓮倒數第4(第20名,註3),甚至在負面的「經濟衰退率、失業率(註4)與離婚率」都是名列前茅。
這讓我們重新理解多數花蓮人支持蘇花高,是因台灣東西部長期不均衡發展,導致經濟困局引發社會危機。而民眾引頸企盼的不是靠政府救助,而是透過便捷的硬體交通建設,並憑己力打拚、改善生活,這是支持蘇花高的「經濟發展驅動力」。
其次,支持蘇花高的地方民眾,還盼望「經常柔腸寸斷的蘇花公路很危險,給我一條24小時平安回家的路」,而這訴求背後是出事率偏高的客觀結果。安全的對外交通需求,乃是支持蘇花高的「安全運輸驅動力」。
綜上可知,要與支持蘇花高的花蓮人對話,就必須針對經濟發展與安全運輸兩項驅動力。然而,這兩項驅動力背後卻都由一個更根本性的生活價值所衍生:也就是「比照西部的」經濟模式,並從而發展「和西部一樣的交通方式」。
以快速消費為出路
社會學家曼紐‧柯司特(Manuel Castells)曾分析這種現象,他說:交通網絡的力量,藉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其它非資本主義的邊陲地區吸納並同化,它透過核心區域的經濟力量來支配邊陲空間。畢竟,價值決定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又改變交通建設。(註5)
就既有的台灣各地發展經驗,花蓮人僅能模仿西部,藉由蘇花高,被吸納到以台北為核心的經濟系統才能維生。若如此,則花蓮的發展,將會成為台北的附庸,不僅過多的觀光客會破壞花蓮當地生態,連帶花蓮人的教育、醫療、就業機會,都會被吸入西部生活圈,而花蓮人所得的將是已被西部排除的產業。
新可能:慢活經濟
相對的,若我們反對這種仿西部的「快速消費」(純粹遊客總量的提昇)的發展模式,就必須提出相對立的「地方區域優先、自給自足」的新發展模式。
而這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早已蘊含於花蓮的「慢活生活」,並由此發展出高附加價值,兼顧生態、慢活與生活收入的新產業,讓花蓮人幸福、富裕。
慢活產業的構想並非遙不可及。首先,以精緻觀光為例,就是要務實的回應花蓮目前「兩天塞爆、五天養蚊」的觀光窘境。要增加旅客,就須面對台灣勞動環境長工時、難休假的現實。即多數人的旅遊僅能集中在週休二日,所以週間時間應以外國觀光客為主。所以,台灣觀光業者嚴長壽就主張:針對國外旅客的「深度」、「無為而為」之長假期旅遊需求,鎖定能寫部落格推廣的背包客、以及高消費的富人。而他們需要的,正是舒適的鐵路聯外交通,以及便捷的內部公共交通。
其次,針對花蓮農業當前的困境,在於「運輸與銷售」,所以應發展高產值的有機加工農產品、拓展外銷;另一方面則以花東縱谷沿線的大小火車站為集貨點,以鐵路將保鮮貨櫃運往西部,並直接轉吊貨車,以增加效率、降低耗損。
最後,針對既有的砂石、水泥等破壞性產業,在邁向停止開採的過渡期,可由台鐵購置雙層敞車作夜間運輸,可以節能減碳、減緩公路負擔。
總結來說,慢活產業本身可增加就業,並影響交通習慣,而改善台鐵則是關鍵。即在環保優先的原則下,發展慢活產業、並提出交通安全的運輸技術方案方案,滿足花蓮人對「經濟發展與安全運輸」的需求,從而放下快速消費觀、擁抱慢活新價值。
或許有朋友會問:過去在台灣,曾出現過區域經濟規模的「慢活產業」嗎?如果沒有,又怎能讓花蓮人有信心去追尋呢?
慢活價值能否落實
讓我們先綜覽台灣的經濟現實:目前全台有83萬6千人對求職絕望而賦閒在家;就連首善之區台北市,48.73%的10歲以下的兒童,因父母忙於賺錢且付不起托育、安親費用,下課後只能一個人獨處家中或流落街頭。(註6)
這是台灣空前的經濟危機,而花蓮正走在關鍵的十字路口,究竟花蓮人的未來是要被綁入台灣已沉淪的經濟、隨其載浮載沉?抑或,我們要透過「慢活經濟」,帶出花蓮經濟的藍海新希望?
答案已很清楚:雖慢活是嶄新的嘗試,但除此之外,我們別無出路!一方面我們必須務實的承認,勢必會遇到許多嚴酷的挑戰,故需謹慎的跨出第一步。
但另方面,我們也積極期盼更多認同慢活價值的青年,作為第一批的返鄉鮭魚,集體回流,共同探索新生活、新產業與新價值的具體操作,讓夢想成為可能。
(公共化協會成員、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註1:「交通部公路總局研擬的蘇花公路5個改善方案包括:1.原路線改善、2.原路線改善加7座短隧道、3.新路線加6座雙孔單車道長隧道、4.新路線加6座雙孔雙車道長隧道、5.蘇花高速公路。其中蘇花高速公路現階段可行性低。」上述於環保署蘇花公路改善方案專家諮詢會議中討論,共提出12項改善計畫,其中,以東部永續發展及交通系統安全受矚目。《蘇花改諮詢會議 東部永續發展列首要》。2010-01-19,中央社。
註2:國公局製作的蘇花高3D影音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8o1H34jRDrM&feature=player_embedded。
註3:隔壁的宜蘭則是第九名。
註4:在地就業率全國最後一名。
註5: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王志宏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註6:立報社論。2010-04-18。〈社會貧窮 國家破產〉,台灣立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