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中國化 相輔相成
【聯合報╱童振源/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2010.04.27 03:03 am
回顧過去廿年的經濟發展經驗,台灣的全球經濟發展戰略方向是非常明確的,而且內部共識相當高:發揮台灣優勢、整合國際資源、拓展世界市場、提升台灣優勢、壯大台灣經濟。台灣沒有充足的生產資源與廣闊的市場腹地,台灣必須仰賴全球資源的整合與全球市場的開拓,才能促進經濟增長與永續發展。
一九八○年代末期以後,亞洲四小龍以美國為市場的加工生產地位逐漸被後起的中國與東南亞取代,台灣必須尋找新的國際分工定位。政府先後提出「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管理中心」、「亞太經貿樞紐」的構想。總歸一句話,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台灣必須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必須運用台灣在亞太經濟體系的優勢地位永續發展台灣的經濟。
然而,中國阻撓台灣參加東亞經濟整合協定,使得台灣無法利用東亞經濟整合的契機,反而要面對歧視的競爭壓力,更凸顯台灣的市場狹隘,讓台灣在吸引國際投資上陷入劣勢。從二○○○年至二○○七年,台灣吸引的淨國際投資為負一○七四億美元。這不僅是台灣資金大舉淨流出,而且是伴隨著台灣人才、技術與消費力的嚴重外流,結構性地侵蝕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造成台灣永久性與持續性的傷害!
根據筆者對一○一九家台灣企業與外商之調查,如果台灣加入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百分之廿三到卅七的受訪企業會增加對台灣投資;如果兩岸簽訂經濟整合協定,百分之廿九至四十二的受訪企業會增加對台灣投資。而且,各類企業均一致建議台灣要簽訂經濟整合協定的優先對象是中國,其次才是美國、歐盟、東南亞與日本。
也就是說,台灣要借重「中國化」的手段,比較容易達成「全球化」的目標;「中國化」與「全球化」是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面對當前的挑戰與困境,台灣應該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整合體制,並在國內共識下推動單邊自由化,才能跳脫出國際地緣政治的泥淖與化解中國的政治阻撓。台灣應該成為全球化的領航員,以世界市場與全球資源為揮灑的空間,而不是被動地等候與其他國家簽署協定才進行開放。無論政府與社會都必須調整過去被國際孤立的受害心態,改以積極進取的作法迎接新的台灣世紀。
同時,台灣要活用中國市場與生產資源,以提升台灣在全球經濟競爭的優勢與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但在策略上,台灣應該交互利用美國與中國之政治槓桿,同時完成台美與兩岸經濟整合協定,以維護台灣的經濟自主性與克服中國障礙因素,進而再與主要經貿伙伴建構經濟整合體制。這樣才能極大化台灣的區域經濟整合效益。
其實,這些建議只不過是回到台灣過去的共識方向,但卻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根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