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行一:老百姓要自求多福的金融市場

【聯合報╱周行一】

 

2010.06.05 02:53 am

 

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禍首之一美國,最近通過了新的金融市場改革法案,參眾兩院即將協商完成確立法案內容,歐巴馬總統簽署後即可執行新法,美國政府將能設立保護金融服務消費者的專責機構、更有權力能監控系統性風險、迅速接管及清算問題金融機構、監督衍生性商品市場的交易,並迫使某些衍生商品於集中市場交易。儘管新法對於降低市場風險有所幫助,但是並未解決造成金融危機的真正禍首—貪婪。

 

金融危機中有許多美歐金融機構倒閉或受政府接管,亞洲本土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機中能倖免於難,並非因管理水準較高,或較不貪婪而能置身事外,而是因並未參與美歐機構為追逐金錢而罔顧風險及社會大眾權益的貪婪遊戲。例如台灣金融機構過去經常抱怨政府管得太多,使得業務受限,這次反而因不能參與國際競爭而未受到影響。

 

但是儘管全球市場才剛開始復甦,金融機構創痛猶在,亞洲的強勁成長力道已經讓倖存的國際大金融機構開始故態復萌,例如大量招募人員、承諾高薪酬、為了搶購併等投資銀行熱門業務,又再以銀行貸款誘勵客戶從事高風險活動等等。

 

台灣本土機構其實是還沒有能力從事那些貪婪遊戲的,但是貪婪是普世現象,在台灣僅是以不同形貌出現而已,譬如台灣金融機構還是在種種法規限制下,幫助國際大機構賣給台灣散戶不應購買的金融商品,使得許多人受害;幾年前的卡奴現象也是因金融機構拚命競爭業務產生的結果。

 

股市去年驚人反彈後,台灣社會毫不令人意外的又歷史重演:財經報紙、雜誌的銷量增加,針對股民的電視節目又熱絡了,銷聲匿跡許久的股市名嘴復出了,金融機構仍舊大量提供民眾短線交易消息,目的就是要賺散戶的錢。台灣資本市場的商業模式可以稱為「散戶交易模式」,券商的收入百分之五十來自股市交易量,而股市交易量百分之八十由散戶貢獻,所以散戶的交易是媒體、名嘴、金融機構主要的收入憑藉,投資人愈喜歡交易,靠散戶賺錢的人就獲利愈多,所以大家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散戶注意力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散戶也要為這個現象負很大的責任,大家都想靠股市賺大錢,很少人的投資目標是僅想獲得股市的平均報酬率(美國百年的年平均報酬率是百分之十二左右,台灣在可預見的將來應有較高的平均報酬率)。希望靠買賣股票就能賺大錢其實是想不勞而獲,因此很容易會被別人利用這種心態來賺錢,所以散戶追逐股市相關報導、跟隨老師進出、頻繁交易就反而是種正常的現象了。

 

每當市場巨變的時候,總有人指責是被誤導而投資的,其實主管機關要保護想發財的散戶並不容易,似乎應花更多的資源保護那些每天腳踏實地努力工作賺錢,未參與投機,卻會因金融機構倒閉而連帶受害的納稅者(collateral damage),所以不讓金融機構承擔太多風險,或者變成過大而使得倒閉的社會成本過高,是主管機關應當特別注意的。至於散戶,如果還有不勞而獲的心態,除了願賭服輸之外,恐怕要自求多福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