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募兵制要成功 決心比錢更重要
2010-06-29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放大
推動「募兵制」,是馬英九政府主要的國防政策,歷經兩年多的準備,將於明年一月起進入「執行驗證階段」,預定三年內達到常備部隊募兵比例一○○%的目標。換言之,馬團隊開出募兵制的競選支票,眼看就要在二○一四年底兌現。
值此關鍵時刻,國防部長高華柱日前卻大嘆預算不足,推動募兵制的錢在哪裡,他坦言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到時候再說。」高部長直言不諱,在當前的政壇實屬難得,但不必這麼悲觀,錢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在於改革的決心,只要對症下藥,預算的問題不難解決。
首先,按馬總統的承諾,國防預算編列應隨推動募兵制的進度而調整,原則上不低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今年度的國防預算編列約三千億元,根據過去六年我國GDP平均為十二兆二四七六億元計算,取其三%就有三千六百億元,比編列預算多出六百億元。
當然,這六百億元不可能全部用於募兵制,但起碼可以做到把國防預算中「人員維持」經費,從國防部設想的四○%調高為四五%,在此基礎上,另闢支撐募兵制的財源,可以不必求助於外,從調整官、士、兵配比做起,主要裁減軍官規模,以充實基層。裁減必然引發反彈,因此格外需要勇氣與魄力,成事與否,在於安置疏處措施得法。
目前,國軍的官、士、兵配比為一:一.七五:二.四。軍官比例近二○%,明顯偏高,將官之多,早為各界批評。很不幸,按國防部規畫目標,未來官、士、兵配比採一:二:二為原則,軍官比例居高不下,仍占兩成,保官裁兵的做法,恐怕有違當初政府推動募兵制的本意。
軍官愈多,人事成本愈高。目前一個軍官的平均薪資(以少校三級計),是一個志願役兵的一倍多,軍階愈高,上下差距愈大。募兵制重在素質高的基層戰力,既符合高科技戰爭需要,又能因應中共軍事轉型,國防部為何不能「保兵裁官」,把裁減軍官結餘下的資源用於基層。
按中原大學教授劉立倫的分析,官、士、兵配比以一:二:三為原則,軍官比例降為一六%、士官三四%、士兵占五○%,是國軍人事成本最低的一種組合。問題是,裁減軍官要有正當理由,不能因人設事,只能從組織結構下手,以敵情和台澎防衛作戰的實際需要為依據,進行組織精簡。
可以理解,裁減縮編必然得罪很多人,所以主事者需要有決心,做好安置疏處的規畫,即便不能面面俱到,也要把反彈降至最低,避免黑函四起,動搖軍心。由此,募兵制的影響層面遠遠超出兵役制度,而涉及一系列的組織再造,包括組織、教育、制度、準則等革新,攸關國軍轉型。錢是表象,改革是重點,這才是高部長的真正難處。
可以說,當國防預算達到GDP三%;官、士、兵配比重新調整;同時進行必要的組織再造,推動募兵制並維持一支約廿萬的軍隊規模,經費問題應該不大。
對於軍力銜接的問題,不少退役老將擔心,實施募兵制的結果將使兵員短缺,大量非志願役役男僅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即轉為後備,不堪使用,國軍戰力無以維繫。
如果未來的戰爭是持久性殲滅戰,老將的擔心或有道理,堅實的後備力量,確實能對外來侵犯產生嚇阻。若戰爭形態並非如此,而是小戰制敵,巧戰致勝,在避免大規模用兵的前提下,我們還需要超額的常備或後備兵力?
既然實施募兵制,國軍戰力就應該立足於常備部隊,使其真正做到「小而精、小而強」;後備兵力不堪使用,轉為準軍防或民防所用,有何不可。
確切地說,募兵制不是單一的國防政策,而是跨部會的國家政策,牽動內政、外交、經濟、海巡、警政乃至國安體系,上述很多單位都有替代役,如今規畫募兵制的僅僅是國防部的人力司,沒有上層的統籌和協調,亦無內在的組織再造,這樣的募兵制即使兵員無缺,也不具有實質意義。
故此,國防部推動募兵制不能只擔心錢,改革是根本,轉型是目標,要擔心的是長治久安,得罪一批人根本不算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