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碰直接稅 絕不能改善所得分配

* 2010-10-04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在一系列台灣所得分配惡化的證據浮現之後,行政院由副院長陳冲召集跨部會專案會議,提出調整產業、強化社福等政策方向。在行政院外,總統府也不甘寂寞;府內的財經諮詢小組並不顧忌府院之間在雙首長制下的矛盾,也要「踩線」行政院的財經政策,對所得分配這樣的熱門議題湊熱鬧。在最近總統府的會議中,該小組也提出了所得分配惡化的另一版對策,由經建會提案,像是經建會與行政院副院長在「平行作業」。

 綜觀府與院兩個版本的政策方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迴避對以往的政策做檢討,也不敢碰直接稅。這樣的迴避閃躲可以理解,因為現任內閣無論如何不便否定先前內閣的一長串直接稅減稅措施。二○○九年初大幅降低的遺贈稅不能做檢討,因為府院會議在檯面上都有一整掛當年主張降稅的始作俑者,不能叫他們自我否定。降營所稅對所得分配是否有惡化效果與會者也不能明說,因為那是府院首長最近宣揚的「黃金十年」啟動機關。既然幾項相關嘉惠富人的重大政策都不能碰,府院會議只好訴諸奇門遁甲,找些諸如「奢侈稅」這樣的枝節議題大力發揮。看到這樣自縛右手、自斷左臂的因應所得分配惡化專案會議,我們真不知道府院將來能施展出什麼樣的奇特武功,能對所得分配問題有所助益。

 正因為府院會議不能牴觸馬政府過去一系列的減稅政策,只好將不少討論重點放在對低收入戶的補助措施。但是我們要坦率指出,不論是家庭收支調查或財稅資料中心的報稅資料,都不太容易抽樣到真正需要社福照護的社會低層家庭。收入極低者根本無正式所得,也無稅可退,通常懶得報稅。社會邊緣家庭往往居無定所,也不容易被主計訪員追到予以訪問。因此,所得分配不均指標所涵蓋的抽樣家戶,與社福網絡所能照顧的家戶,恐怕重疊度並不高。若因為所得分配指標難看就對重疊度不高的另一組家庭族群提高補助,固然是社會關懷的呈現,卻不是對症下藥該有的政策。

 如果馬政府真心要解決貧富差距惡化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就不能迴避「對高所得者課稅」。而且,讓我們講清楚說明白:對富人所課所加之稅,必須是所得稅、資本利得稅或遺贈稅等直接稅,而不是汽車稅、遊艇稅、豪宅稅等間接稅。如所周知,國內知名的企業集團老闆都擁有豪宅、名車等高價耐久財,但其中為數不少或則登記在公司名下、或則由公司費用以租賃戶方式供老闆或高幹使用。如果真的對高價汽車住宅等課奢侈稅,則只是讓公司股東平均承擔稅負,坦白說這些有錢的大老闆幾乎是不痛不癢。因此對高價奢侈品課稅,除了「導正社會風氣」的形式意義外,其實並無重分配效果。

 另一方面,馬政府也該了解為什麼公平稅改聯盟等民間公益團體對於劉內閣推動降遺贈稅一事耿耿於懷。依所得分配文獻,「公平」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概念:其一是靜態時點富有者與貧窮者的所得差距,此類不公平可由主計處公布的高/低所得比例指標刻劃。另一種公平衡量方式,則是動態的所得流動概念。一般而言,大家希望大財閥的孩子未必因其出身富有而必然富有,貧寒子弟也未必因其出身寒微而必然落魄。若是社會上多數人都能因努力而改善其經濟狀況,那就是動態的所得公平。很顯然的,課遺贈稅就是民主社會增加社會流動性、減少富人子女「含著超大金湯匙出生」的一種設計。當馬政府去年大降遺贈稅率時,其實就是在僵化貧富流動,對於動態所得公平的達成極為不利。

 總之,我們不認為府院雙頭馬車的改善所得分配會議抓到了重點。單單在間接稅、奢侈稅上動腦筋,像是一群不敢碰觸真正頭部傷口的外科醫師,拚命在研究要如何「頭痛醫腳」。讓我們明白地告訴馬總統與吳院長:要改善台灣所得分配,就非得觸及所得稅與遺贈稅等直接稅。不碰直接稅,而想改善所得分配,那是緣木求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