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完善的台灣民主
* 2010-10-11
* 中國時報
* 【謝世民】
在大家熱烈慶祝建國即將百年的時刻,我們仍需思考,台灣是一個各方面仍然有待完善的民主社會。甚至就民主本身而言,台灣雖然已經受到廣泛的肯定,但通常也被國際學界列為新興民主國家。台灣的民主需要進一步鞏固與深化,應該是國人目前的共識,不過,對於如何深化台灣的民主,大家仍有不少歧見。最近的實例是,內政部公開表示要推行不在籍投票制度,但立即受到在野黨的質疑,而針對在野黨不斷倡議的「調降公投門檻」,執政黨似乎不會同意。然而,就民主的深化而言,朝野兩大黨的立場其實各有盲點。
除多數決外,民主至少還有三個理想的面向。作為政治權力的分配機制,民主首重公平的選舉制度;作為集體決定程序,民主首重以「公共理性」為本的開明審議;作為政治參與的形式,民主就是平等參與。這三個面向正是衡量一個社會的民主是否完善的指標。
就這三個理想面向而言,台灣的民主,由於政客的私心以及金錢的影響,瑕疵和缺陷仍多:就選舉程序而言,小黨難以公平地分享政治權力;就審議品質而言,立法院的整體表現則一直令國人失望,不時背離公共理性的誡命;就參與形式而言,目前公投成案的門檻過高,造成了人民與政治菁英之間政治參與的不平等,而也由於我國尚未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為數眾多的人口常因就學、工作之故而失去了投票機會,等於制度化了人民之間的參與不平等。
目前在野黨對於不在籍投票制度的疑慮,主要著眼於「軍警票會受到控制」以及可能因而產生更多涉及「投票、運票、開票」的紛爭,因此並不贊成在重要而敏感的總統大選中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持平而言,在野黨的這些疑慮,並非完全沒有合理的基礎,因此值得政府認真看待,務求在制度運作的細節上,不僅要有周詳的設計,更要反覆模擬演練,俾使整個選舉過程公開透明、不留任何可以讓人合理懷疑的空間。而在野黨除了積極監督之外,也應以樂觀其成的態度來看待不在籍投票制度,宜以國民黨人當年反對總統直選為鑑,切忌因為勝選考量而站在民主的對立面。
至於公投成案的門檻問題,國民黨政府則必須展現深化民主的誠意。無可否認,公投案通常是在議會表決失敗的政黨和政治菁英所動員出來的,但不必然如此。公投制度的價值在於縮小民眾與政治菁英之間的參與不平等,應該是清楚的。一般民眾在投票選出代議士後,政治參與就停止了。平時會加入社運團體發起的連署、遊行民眾畢竟是少數,而社運的力量在多大程度可以直接改變政治,恐怕也不盡樂觀。為了要確保人民不能訴諸「參與不平等」而對於政治菁英的審議結果有合理的抗議(進而採取「非法的」政治參與手段,如街頭暴動),公投通常是民主國家必須採行的對治方法。
公投成案的門檻到底多低才恰當,誠然沒有自明的切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成案的門檻越低,異議者訴諸「參與不平等」的抗議,其合理性也就越低。另外還值得強調的是,長期而言,人民選擇公投這個手段的必要性,應該會隨著選舉制度公平性的增加、開明審議程度的提高而遞減。因此,執政黨與其擔心公投成案的門檻過低會誘發過多的公投案,不如更積極地去推動其它的政治改革(例如調降政黨補助的得票門檻、取消選舉保證金制度、改採連署制等等),在制度面上中立化金錢對政治的影響力,逐步地實現公平選舉和開明審議的民主理想,為完善化台灣的民主克盡自己的政治義務。
(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01100305,00.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