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凱撒的面具-洛桑報告祇是一次考試的分數而已

* 2010-05-20

* 中國時報

* 【王健壯】

 洛桑管理學院公布世界競爭力評鑑報告,台灣不但從二十三名躍升至第八名,進步幅度更是全球第一;馬政府受到國際如此肯定,士氣大振。

 

 過去兩年,馬英九受盡委屈,不但政策動輒得咎,反對黨看衰他,輿論也對他少有好話,把他形容得好像一無是處,但洛桑評比卻讓他冤屈平反,也一吐胸中悶氣。

 

 國際機構的國家評比,當然有其專業依據,但馬政府如果以為一份國際評比報告,就能翻轉國內多數民眾對政府的印象,甚至讓政府的施政從此就有了光環加持,那是高估了洛桑報告的影響力。

 

 二次政黨輪替後,台灣面臨了兩大危機:外部的金融危機,以及內部的莫拉克災變危機;這兩場危機內外夾攻馬政府,也讓馬政府在執政初期就立刻面臨了「雙重信任危機」:國家領導人的「個人信任」危機,以及政府體制的「系統信任」危機。

 

 兩個危機引發另外兩個危機,四個危機就像四道政治土石流,不但沖垮了劉兆玄的技術官僚內閣,也讓馬英九的聲望跌到谷底,逼得他不得不放棄菁英主義式的寡頭統治模式,而改走政策民粹的治國路線;吳敦義內閣凡事標榜庶民,就是「馬劉路線」的大翻轉。

 

 但諷刺的是,「馬劉路線」在國內雖然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劉內閣的終結下台,也證明這條路線是一條失敗的路線,但洛桑評比卻高度肯定這條路線的績效,尤其是在評比中,台灣的政府效能從十八名進步到第六名,更是台灣被評鑑以來獲得的最佳成績。

 

 同樣一個馬政府,但何以國際專家的評鑑與台灣庶民的印象,差距竟然如此之大?馬政府在歡欣鼓舞之餘,必須要下點工夫去作研究,但結論千萬不能是:台灣民眾錯了。為什麼?理由很簡單:政府的施政對象是民眾,並不是國際信評機構,國際的肯定雖然重要,卻不能代表或轉換成民眾的肯定。

 

 以吳內閣最近微幅改組為例,即可略知一二民眾對馬政府的政府效能究竟評價如何。

 

 這次內閣改組並非突發事件,按理說,馬吳二人對人事布局應該早有全盤規劃,亦即朱立倫辭職當天,就是新內閣人事發布的一天;這也是考驗政府效能最簡單的一個試題。

 

 但結果卻是:金管會主委到最後一刻才確定人選;早已決定要撤換的財政部長,也因為找不到適當接替人選而祇得留任;經建會主委與金管會副主委是否異動,更因為兩個當事人的夙怨,而鬧得滿閣風雨;原本可以一新民眾耳目的內閣改組,最後卻草率收場,不但讓人看破了所謂政府效能的手腳,也讓吳內閣標榜的無縫接軌變成了笑話。

 

 當然,更讓人擔心的是:這個草率改組的內閣,是否有能力面對未來至少兩年的變局?變局之一是,ECFA簽定後的台灣經濟發展布局;變局之二是,劉內閣時期宣布的六大新興產業能否順利推動。

 

 多數民眾何以有此擔心?理由之一是,吳內閣的財經團隊雖然號稱專業,但專業也有等級之分,而吳內閣的財經專業等級,卻顯然比劉內閣要差了一大截。理由之二是,全世界的重要經濟體國家,都早已開始擘畫後金融危機的治國路徑圖,但馬政府喊出的黃金十年口號,雖然美則美矣,卻讓人有不知所云的困惑,一個祇有美麗遠景但卻缺乏具體路徑圖的口號,其實最多也祇有自欺欺人的效果,黃金十年如此,所謂的「六國論」亦然。

 

 過去兩年,民眾對馬政府的期待,不論是應然的期待,或是想像的期待,均告落空,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期待落空而產生嚴重的挫折感,也無庸置疑;當然,更重要的是馬政府所面臨的「雙重信任危機」,至今仍未解除警報;馬政府與其去編織黃金十年的雲端美夢,倒不如腳踏實地去牢牢掌握未來兩年的機會之窗,如果兩年都掌握不住,遑論十年?

 

 當然,對於洛桑評比那份報告,馬政府祇要高興一天就好,畢竟那祇是一次考試的分數而已,千萬別施施然而忘其所以;更別忘了,除了報喜訊的洛桑報告外,還有報警訊的自由之家報告;台灣的國際形象其實也有陰暗的一面。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