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念平台-失控的成人世界 陪葬的無辜童年

2010-06-11 中國時報 【楊索】

 近日接連發生幼兒遭父親燒死;懷孕母親攜嬰販毒;父親帶幼子搶劫的犯罪事件。在混亂、失控的成人世界總有無辜幼童受牽連,類似悲劇重覆上演,這究竟是誰的責任?

 失業男子胡永盛引火燃屋,燒死女兒,由於他本人獲救,隨後又說懷疑女兒非親生,這番說詞引發媒體指責,成為眾人所指的冷血父親。這一幕,看在大眾眼裡並不陌生,上個月,張姓廚師殺死雙親,又對妻兒行兇再自殺也同樣引起廣泛議論。

 台灣的父母和兒女同歸於盡的現象到底多嚴重?根據兒福聯盟統計,在民國九十六年有三十件,九十七年為三十六件,去年至今年四月則發生二十八起,有二十二個小孩喪生。今年四月間的曹小妹事件發生後,台中縣社會處於三天內緊急安置十六位可能被父母帶往絕路的孩童。

 據國內學者研究分析,台灣父母攜子女自殺的動機分為「利他型」與「報復型」,其中抱持「為孩子好」帶他們上幽冥路的父母為主要部分。自殺方法是習見的燒炭,自殺行動的導火線和經濟、感情問題及健康因素有關。

 燒死女兒的胡永盛或許可歸為「報復型」,但這也是一個在就業環境和情感受挫下,走上自毀的個案。從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許多最後全家尋短的家庭,有的原本就是處於高風險的弱勢家庭,或者是缺乏社會支持網絡的低功能家庭。

 父母攜子女自殺的現象,可以從文化差異的觀點,批評傳統漢人視子女生命為其所掌控。這種尋短現象的增加,也可部分歸諸媒體渲染引發的模仿效應。可是,即使缺乏精確的統計數據,從新聞報導就可讀出,許多尋短案例都和弱勢族群面臨急性的經濟壓力有關。

 鋌而走險或走上絕路的成人,有人多少是抱持「爛命一條」的心理,這種心態在下層階級可以習見。這群人很多是產業區位變遷的犧牲品,勞力市場擠壓下的邊緣人。他們被隱藏在台灣競爭力成長的光環背後,在看不見的貧窮線左右沉浮。

 弱勢家庭自力更生的比例佔絕大部分,然而,社會不平等是一項事實,弱勢族群在社會階層流動所獲得的資源分配不公,甚至被制度化剝奪,他們的吶喊有時是透過社會悲劇浮現出來。

 台灣貧窮的政治經濟學,是政府部門最需要也最漠視的學分,我們的政治人物關注的焦點是,不要給首富太大壓力,造成自殺維特效應。但是,台灣內部的兒童陪葬問題卻永遠不得解決。胡小妹慘死的畫面換來民眾的嘆息,然而,嘆息聲的背後,恐怕已成為麻木不仁。

 每件罪行都要有個負罪者,並且最好是罪無可逭的犯罪者,如此,大眾才能成為圍觀的丟石頭的人。殺害女兒的胡永盛難逃法律制裁,只是將胡永盛定罪後,這個社會議題就消失了嗎?你、我真是不相干的旁觀者嗎?

 (作者為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