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產業要倒楣? 多少人口要失業?
自由時報 2010.06.24
今天上午國共兩黨政府就要在台北正式交換「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早收清單,並最快於下週一在中國召開第五次江陳會,由海基海協兩會出面簽署ECFA文本,從此踏上台灣與中國逐步全面開放市場的不歸路。第一階段,馬政府已經逕行同意首批大約二七○項中國產品可以立即降低關稅或零關稅進口台灣,其對台灣相關產業將遭逢低價競爭與人民生活樣態勢必帶來的衝擊,這個政府直到現在完全沒有對國人提出詳細報告與說明,更不要說聽取大家的意見了。這二七○項中國產品,究竟包括哪些項目?一旦公諸於世,全體公民有必要一項一項來算帳,詳細檢視國民黨為了「讓利」給中國,到底拿了多少國內產業的生計、勞工的飯碗、庶民的消費安全去出賣?
先進國家之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由於彼此承諾必須全面打開市場,牽涉工程至為錯綜複雜,大多經過極為冗長的協商談判一再折衝,才會達成共識;即使以只花費十四個月就快速完成主要議題談判的美韓FTA為例,從二○○七年五月完成協議至今,因為尚未獲得美國國會批准,今天還遲遲未能生效,即可知箇中的慎重程度。民主國家的行政部門,一方面在對外談判時,殫精竭慮、錙銖必較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工作,是對內與各產業進行諮商、溝通與遊說,以確保對外談判的項目是業者期待的利益,並同時掌握可能受損產業需要的調適時程,據以擬定輔導升級與補償救濟措施。儘管如此,各國仍不時發生因自由化而起的激烈示威與抗爭。
那麼國民黨馬政府呢?ECFA即將先斬後奏的前夕,台灣人民連可能有哪些、有多少中國廉價產品將大舉入侵台灣?卻一點也不知道。這段期間,經濟部一貫「報喜不報憂」的伎倆,刻意施放有哪些產業獲得「早收」,沒想到,引起未列名單者強烈反彈,對於直接受害的「早損」,則全然絕口不提,僅僅宣稱將在國共交換早收清單之後,於周五首度邀集產業界進行說明,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事後形式知會,而不是事前徵求同意,或至少取得諒解,請問馬政府是依據什麼評估來提列開放項目的?少數幾個官僚關起門就可以判產業的生死,這種獨斷的寡頭作業適當嗎?合理嗎?
其實,從國共談判的蛛絲馬跡,就可以判斷中國一路主導協商內容與節奏的進行,國民黨政府形同當差的小弟,拿到的根本是嗟來食,失去的則全在中國策略佈局之下,這點,一旦ECFA文本公佈,便能隨即驗證。例如,馬政府試探石化關鍵產品與工具機要等待半年後再談,相關企業一陣砲聲隆隆,震動總統府,協商代表不得不再去交涉,但只求到了給台塑集團交代用的聚丙烯與賴老闆經營的工具機,聚丙烯僅佔台塑集團營收的七、八%左右,等於是塞牙縫,聚氯乙烯與聚乙烯等大項依舊落空,而業界最強項的CNC數控工具機,中國照樣說不!這個眉角,經濟部卻對國人裝傻,並透過宣傳喉舌大肆放送中國「讓步」了,以佯稱政府談判勝利,其實經濟部為了這點「面子」,還是拿其他產業對中開放的「裡子」去做交換,才獲致中國點頭的。於是我們看到中國的「早收」從一百、二百、二五○項,一下子暴增到新近的二七○項,原因在此。因此,中國抓大放小,何讓之有?有,也是雙方互讓。
這個過程暴露出更荒謬的問題是,台塑集團對馬總統來說,於公於私都是「大戶」,賴老闆則是ECFA雙英辯論會上的宣傳樣板,具有政治效應,他們大聲嚷嚷,不能不應付一下,但是為了讓他們可以搭上早班車,其他從頭到尾都被蒙在鼓裡的「早損」業者,為什麼要莫名其妙被推到第一排去當肉盾與犧牲品?而他們在事前連叫的機會都沒有,未來即使真相揭露,無論再怎麼大叫,他們所選出來的國會,也不會理他們,因為掌握絕對多數席次的國民黨已經決定ECFA文本不准修改,必須照章通過。
二七○項「早損」產品項目,關係到多少產業的獲利影響?可能因而產生多少失業人口?會帶來多少黑心產品充斥?國共四天後就要簽字了,二三○○萬人竟毫無所悉,馬英九真的有把大家當人看?台灣還算是民主國家嗎?然而,這些如果可怕、可惡,都只是「小而必要」的第一步,因為國共今後每半年都要談判一次,每談一次,就會有新一批更眾多的「早損」名單產生,直到九成以上的中國產品免稅進口台灣、雙方人員自由流通為止,這個一瀉千里的發展,台灣民眾知道嗎?準備好了沒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