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其他 (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觀念平台-大學教育不必跟著美國起舞

2010-08-25 中國時報 【潘震澤】

 在各式各樣的全球大學排行榜裡,美國大學總是名列前茅,且為數眾多;因為無論在校園環境與設施、師資陣容與論文發表量,以及校友成就上,美國頂尖大學的統計數字確實高人一等。因此,「以美為師」成了許多開發中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模式,國內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也不例外。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象之下,美國大學也有一籮筐的問題引人詬病;其中包括不斷攀升的天價學費、討好學生的政策與無用的營養學分、疊床架屋的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只重研究不重教學的大牌教授等。不幸的是,國內大學沒學到多少美國頂尖大學的優點,缺點倒是學到不少。 

 我先從教授談起。為了維護學術自主、不受政治與宗教干預,美國大學賦予教授最高的講學自由;此外,終身職制度更保障了教授的工作權。就算教授薪水比不上許多行業,但每年寒暑假以及教授休假年的制度,仍讓許多行業羨慕。當然,要在美國一流大學立足並不容易,但美國各地的二三流大學及學院為數甚多,其中教師也享有同樣福利。每隔幾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都會代表教師向學校爭取一分新的合約,內容不外要求更多的薪水與保險福利等;教授因談判不成而罷課情事,也時有所聞。 

 至於這一代美國大學生引人詬病之處,只多不少:他們希望宿舍像旅館一樣舒服,學校則像休閒中心,娛樂設施無線上網一應具全;他們對電腦遊戲與飲酒作樂的興趣遠大於讀書學習,甚至有人認為只要出席,不聽講不做筆記就該獲得好成績。分數給得甜的教授不但選課的人數多,評鑑成績也高;要求嚴格的則反之,還可能不時遭學生申訴抱怨。 

 學校的主體原本就只是老師與學生,然而美國大學卻多出了一大批管理階層,與師生鼎足而三。這些行政人員原本只是協助學校運作,許多「長」字級人物也由教授出任;但近年來這些人卻把學校當成企業經營,一切都向錢看,校長的年薪也與CEO媲美。由於學生是金主,於是如何吸收並留住學生成了他們的首要任務;討好學生成為常態,教育反成了末節。多數教授為了自身利益,也與之配合,到後來反受控制。 

 美國大學的另一個問題,是重研究而輕教學。美國的一流大學都以研究出色知名,其中雖多屬私立院校,但它們從研究計畫獲取的聯邦經費之多,等於變相國立大學。不可諱言,許多研究出色的教授講課也是一流,但只要有研究計畫就可以少上一兩門課,任誰都會欣然接受,更別提計畫帶來的許多好處。至於大學部課程,則由新進教師甚或廉價的兼任教師去上可也。 

 對國內大學而言,上述許多現象當不陌生。所幸與美國相比,國內大學學費尚稱合理,行政單位反賓為主的現象不算嚴重,教師會也還不成氣候。教育在我國有悠久且優良的傳統,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更圓。國內大學雖不能自外於國際學術社群,但也不必隨國外大學排名而起舞。(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忍讓大學之門再變窄! 

【聯合報╱潘啟生/大學講師(竹縣芎林)】 2010.08.07 02:52 am  

大學指考最低錄取分數是四科加權計分卅六分,也就是每科考十分即有大學可讀。消息一出,又引起媒體及學者的抨擊,要求提高大學入學門檻,以免降低台灣的大學品質。

其實大學入學管道已多元化,除了指考外,還有繁星計畫、甄選入學、進修部招生、八十學分班以及各式的獨立招生。除了甄選入學、指考須經全國性學測之外,其他入學方式幾乎都由各校自訂。有些只需審查資料即可入學。不僅沒有門檻,甚至還挖了地下便道,請學生入學。在這種升學情勢下,還硬要大學訂定指考門檻,無疑是一大笑話。

會有如此入學門檻迷思,源自社會惟有讀書高觀念的誤導。致使莘莘學子,從國中開始,全都得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埋首苦讀教科書。

在九○年代前,大學只有區區幾所,彌足珍貴,也因此對大學生有太多的期許與崇敬。可是當進大學變成唾手可得,往昔那些經歷層層關卡,方始進入大學的人,不免對大學品質憂心忡忡。

在這些論者眼中,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牛進了大學只會浪費教育資源,浪費自己的時間,對國家社會毫無助益。

可是在進步國家,教育不就是為提供機會讓民眾改變自己。當年輕人希望接受大學教育,以提升自己的知識、氣質、品格,進而改變自己命運的時候,什麼人有資格橫戟大學校門,剝奪他們的希望?

請不要忘記,九○年代之前,台北南陽街頭,無數青年惶惶無依、苦尋生命出路的慘況。筆者當年也落榜過,深嘗浪跡補習班的苦楚。

如今大學廣設,讓有意願進修的年輕人都可以上大學,打開了另一道學習的任意門,更可以引導國人重新省思文憑的正確價值。輿論何忍讓已經廣開的大學之門再次變窄。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9普通生最低錄取標準

99特種生最低錄取標準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室裡的科學教育

2010-07-30 中國時報 【黃俊儒】

 

 每年的這一個時期,總是會有許多關於國際奧林匹亞科學競賽的相關報導,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相關競賽,而不管名次上升或下降,台灣學生總是這類競賽中的領先集團。每年,鎂光燈也照例會焦注在幾位表現優異的資優生身上。

 

 這些競賽的優異表現固然可喜,但諷刺的是,就在這些競賽捷報頻傳的同時,台灣社會卻也身陷在許多科技社會的爭議中。例如國光石化的建廠、台塑六輕的工安事故、科學園區的土地徵收…等。難道這些科學競賽上優異表現所體現的國民素質,無助於這些科學議題的解決嗎?

 

 這裡的每件科技爭議都與「科學知識」高度相關。例如石化業中就牽涉了化學、物理、數學、機械、電機、環保…等知識,似乎也與奧林匹亞競賽中的「科學知識」很有關連性。如果比較其差異,可以說,前者是被置放在一個「實戰場」中的科學知識,後者則是一個「實驗室」裡的科學知識。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誤了我們的青春期?

 

自由時報 2010.07.28 ◎ 呂政達

 

受到畢業生投入職場的影響,主計處公布六月份失業率微升到五.一六七%,隨著政府幾項美化粉飾年輕失業率的補助陸續結束,也勢必將回歸到「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

 

有學者在《中時》為文指出,目前偏高的青年失業率代表的是該有的過渡現象,當青春期過後,就業與勞動參與都將步入正常的軌道。其實,這樣樂觀的論調,忽視了高等教育、勞動政策和工作供需三重長期失衡下,台灣畢業生的迷茫青春期是延長了,而非只是樂觀的過渡。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敬一:教改廿年 南柯一夢 

 

【聯合報╱朱敬一】 2010.07.26 10:53 am 

 

新聞報導教育部最近研議要再對基測做些改變,大致而言有三個改變方向。其一,是要由考兩次基測改為考一次;其二,是要將量尺標準化的成績改為百分成績;其三,是不再侷限於基本問題,而要在考題中加上一、兩題較難的題目,以增加測驗的鑑別度。

 

繞一大圈 回到原點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平台-頂尖大學計畫 勿成教育災難

2010-07-26 中國時報 【周平】

 

 筆者日前於「觀念平台」上發表「頂尖大學計畫不該成為血鑽石」一文,試圖以血鑽石為喻針砭所謂「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國家強力介入將納稅人的血汗錢集中到少數頂尖大學,讓他們以極度浪費和粗暴挖角的手段,成就自身的光鮮亮麗,同時使其餘大學陷入更加資源匱乏和人才流失的窘境。

 

 此文一出,引發不少正反面的見解。筆者首先認為觀念平台提供公民社會一個在觀念層次對話和論辯的機會,是一件可喜之事。筆者願藉此機會回應部分反對意見。

 

 台大EMBA執行長曹承礎對於監察院調查發現「台大等校在三年內,光碳粉墨水匣就花了一億一千餘萬元」,他坦承「國內會計系統較死板」,因此「有可能發生以其他名目報帳的情況」。這個回應態度令人嘆為觀止,這讓因「便宜行事」而入監服刑的余文將情何以堪?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少康傳真>裁撤大考中心(趙少康)

2010年07月23日蘋果日報


大考中心在本周一舉行放榜記者會,副主任沈青嵩承諾要「痛定思痛」,徹底檢討弊病,並難得的主動向社會道歉。

大考中心一向自以為是,而且誰也管不了它,教育部、立法院都拿它沒轍,誰的話它也不聽,反正「出題目的最大」,你敢干涉嗎? 

這次是因為實在太過頭了,大考中心才不得不低頭,今年大學指考「物理科」頂標只有57分,「前標」43分,「均標」更只有24分,而「公民與社會科」頂標更是離譜的52分,前標也只有44分,均標為34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物理科」考生中排名贏過88%的,也就是排名第12%的考生(100人中的第12名),只考了57分,「公民與社會科」更差,只考了52分,換句話說,你公民科只要考了52分,你就列名在前12%了,而「前標」是排名第25%的考生,「物理」只有43分,「公民」只有44分,「均標」是排名第50%的考生,「物理」是24分,「公民」是34分,到底是什麼人出的什麼題目啊?這樣惡整學生是什麼意思呢?「大考中心」應公布這些躲在暗處出題的教授,讓考生吐口水,實在太可惡了!

國文、化學、地理三科也好不到哪裡去,國文的頂標只有67分,均標54分,化學的頂標68分,均標低到38分,而地理的頂標63分,均標只有46分,舉例來說,等於一個50人的班級,國文第6名的考67分,第25名的54分,化學第6名的68分,第25名的38分,地理第6名的63分,第25名的只有46分,你覺得這樣的成績正常嗎?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行一:「樹彥育寶」給我們上的兩堂課

【聯合報╱周行一】 2010.07.18 02:57 am

今年台灣出現了四位振奮人心的人:陳樹菊、盧彥勳、林育羣、吳寶春。儘管他們的成功故事南轅北轍,但卻有兩項非常值得大家效法的人生經驗兩堂課:對個人而言,他們都默默耕耘,堅持理想,最後不知不覺就成功了;對為人父母而言,他們是行行出狀元的最佳典範

 

陳樹菊阿嬤十三歲開始賣菜,孜孜不倦存錢做善事,自奉儉樸,今年六十歲被「亞洲富比士亞太慈善英雄人物」列入亞太地區四十八位傑出善心人士名單中;小胖林育羣過去十年來參加無數次歌唱比賽,不停地勉勵自己,失敗是進步的基礎,今天才會受到國際矚目;麵包師傅吳寶春,在巴黎世界杯麵包大賽個人賽上,勇奪全球第一面麵包大師世界金牌,小時候家境清寒,但是人窮志不窮,憑著毅力與執著,終於做出了最好的麵包;盧彥勳成為繼一九九五年松岡修造後,首位闖進溫布頓男網單打前八強的亞洲選手,念大學前父親驟逝,家中頓失經濟來源,因此放棄出國留學,選擇就讀國立體育學院並且轉入職業網壇。

 

這四位都是在艱困的環境中努力不懈,堅持理想,作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最後才成功的。他們的故事給大家上的第一堂課是:他們和所有非常成功的人一樣,就是不管環境多麼不順,不會因為別人沒有幫助,或者是得到的支援不夠,就放棄理想。如果盧彥勳在捐款無以為繼時就放棄練習;如果小胖因外貌不出眾,被唱片公司簽約後冷對待,就停止參加比賽;如果吳寶春因為母親過世就萬念俱灰,不窮十年來培養麵包酵母;如果阿嬤覺得一點一滴累積存善款的速度太慢,不持續勤儉累積;這四位就不會成為大家景仰的人物。所以我們要成功,就一定要自立自強,堅持理想,不要怨天尤人。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咱的社會-誰憐流浪教師?

2010-07-20 中國時報 【忘言/新竹市(教師)】

 

 報載今年教師甄試錄取率極低,流浪教師一年花在教師甄試的金額高達六、七萬元,再加上到處奔波及多次考試及落榜之苦,考試,對於教師而言,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近幾年來,一所學校通常同一科目只開一、二個名額,因為總錄取名額極少,所以應考教師一個學校都不能放過,所以招考一個名額有數十至數百人應考是常態。一般而言,報考一所學校,需要到該校的次數可能就高達四次(初試報名、參加初試、複試報名、參加複試),如果報考三十所學校,就得奔波百次之多,難怪教師必須舟車勞頓的將高鐵當捷運坐,也因此,在數十次落榜之後,鮮少人不對教育這條路產生懷疑的!

 

 報名費用也是流浪教師的一大負擔,初試報名費約六百至一千(複試報名費另計),一年的報名費高達數萬元不足為奇。而在初試時就得繳交的成疊彩色精美履歷資料也所費不貲,還須依不同學校量身訂做,再加上交通費等,參加教甄成了昂貴的花費。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 響-流浪教師的明天

2010-07-21 中國時報 【王以仁/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教授】

 

 這幾年教師甄試錄取率都偏低,造成數萬名所謂的「流浪教師」。他們大多以代理、代課教師身分,在不同的學校或班級授課,生活與薪資收入都極不穩定。因此,只要一有正式教師缺額的甄試機會,必定會造成一窩蜂擠爆的場面,勞命傷財與勞師動眾之後,結果卻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其實,在落實教改、教育部師資開放多元化政策下,必定會產生許多合格教師找不到教職的窘境;再加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下,大量「流浪教師」的情況,更會造成長久的社會問題。

 

 在此,「流浪教師」也應學習認真思考,重新作生涯的規劃,以求自我突破,而非一昧的自怨自艾,要知道在這大環境下「以拖待變」,絕非什麼良策!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考英聽,有必要嗎?(2010/07/18 00:21)

 NOWnews Dworkin Fu

近日大考中心擬加考英文聽力,但筆者相當反對。除了城鄉及貧富資源不均外,臺灣的整個英語教育之始末顯然有相當大的問題。 

換句話說,學校可以以英文作為必修學分,但升學考試是否一定要考,其實與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或所謂的國際觀無關。例如,大考不考日文,但日文嚇嚇叫的學生卻不在少數。因為,學習語言應當是發自內心的興趣,而非由國家來告訴人們什麼樣的外語是必備的。  

至於,就業上是否以英語能力為必要,應由市場機制來決定。企業要高等的英語人才,須自行培訓,而非將訓練成本轉嫁到政府上。所以教育部不宜把企業的胃給養壞了。我們的教育是培養健全的人格為目標,不是如同製造工廠般的為企業量身打造。 

再者,雖然在某些學術領域中,英語乃強勢語言,但也應該是由學生基於個人的生涯發展而學習語言,並不宜將此作為升學考試的標準。否則,是否也應該讓學生選考日文、德文等外國語言呢? 

總之,姑且不論考英文的非必要性,大考加考英聽,除肥了補習班的荷包外,很可能讓更多的學生覺得礙於時間成本,索性放棄英文,因為英文變得更難了。再者,學校教法也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專業能力更有待考核。因此,加考英聽究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還是抑制人格的自我發展呢?還請教育相關單位再三思。【部分修正】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鍛鍊聽力 唯有考試領導教學

 

【聯合報╱陳超明/政大英文系教授(台北市)】 2010.07.18 02:57 am

 

英文聽力一向是台灣學生比較弱的一環,如果根本聽不懂英文,要如何站上國際舞台與其他國家人士溝通?英語聽力當然重要。要讓學生及學校重視英文聽力的訓練,納入重大考試項目是手段,唯有「考試領導教學」才能「迫使」學生好好去鍛鍊聽力。

 

反對英文聽力納入考試者,最重要的理由是各試場教室的設備不一或各校缺乏視聽設備,影響學習或成績。但回到現實生活面,與外國人溝通對話時,難道會是在視聽教室內、沒有雜音嗎?去餐廳點菜時需要跟侍者說,「你等一下,讓我先戴起耳機」,或者是請所有人肅靜,才能與對方對話嗎?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林匹亞名次下跌 還好 數學建模能力 要快趕上

 

自由時報 2010.07.18 ◎ 蕭志如 

 

自由時報報導,台灣參加今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國際排名從去年第十一名跌到第十九名,是十九年來最差的一次。其實筆者認為台灣學生這樣的「解題能力」已經綽綽有餘,例如美國的AMC數學能力測驗,台灣區每年有近三萬名學子參加,光報名費就一千八百萬元,參與測驗的台灣學子連續數年榮獲全球排名第一,可見台灣孩子的數學解題能力是可以令人安心的!

 

台灣學生缺的是「數學建模能力」!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回響》丘成桐與台灣數學界

 中國時報 A14/時論廣場 2010/07/13

【林長壽/中央研究院院士】

  傅建中先生在九日貴版〈拒領百萬獎金的數學家〉文中的最後二段 ,提到丘成桐先生與台灣數學界的關係,其描述過度負面不實,語詞 浮誇,均令人遺憾!這樣的說法,傷害到丘先生、丘夫人以及台灣數 學界,本人有必要做一番說明。

  筆詢問過一些台灣數學界的資深學者,就記憶所及,如果丘成桐曾 經批評過台灣數學界,應該出自他一九八五年首次訪問台灣回答記者 的提問時。所謂「台灣數學的成就不怎麼樣」的評語,我認為在當時 這只是一個事實陳述而已,丘先生個性一向直率,據實而言,語氣應 無看不起的意思。

  在一九八五年,本土傑出的數學家如于靖、康明昌、鄭國順、林松 山、許世壁…等人最好的研究成果,當時或者尚非廣為人知,抑或仍 未出現。一九八五年後,他們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丘成桐先生在此 後返台時,就經常讚揚他們的成果。

  特別是在廿五年後的今日,丘成桐先生更經常在各種場合,盛讚目 前台灣數學界的成就。他認為在台灣薪資如此低劣的條件下,台灣數 學家仍願意返回台灣奮鬥,並做出第一流的研究工作,他深表佩服。

  丘成桐先生在一九八五年首次訪台後,即非常關心台灣的數學發展 ,在他的強烈建議下,協助成立了「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及「台 大數學科學中心」。在過去幾年,這兩個數學研究中心在開展台灣數 學研究的層面,提升台灣數學界在國際的能見度上,都做出巨大的貢 獻。我想,現今還用「看不起」總括丘先生對台灣數學界的印象,並 非事實,殊非妥當。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府看天下-拒領百萬獎金的數學家

2010-07-09 中國時報 【傅建中】

 猶太後裔的俄國數學家佩雷曼(Grigory Perelman),可說是全球學界絕無僅有的奇人和怪人,現年四十四歲的佩雷曼因破解百年難解的「龐加萊猜想」(Poincare Conjecture)而譽滿全球,因此獲得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Fields Medal)(只給給四十歲以下的數學家)和數學「千年大獎」(Millennium Prize),後者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但他都拒絕接受,理由是他不配得獎,而且他所做的也不值得如此大張旗鼓的表揚。

 

 「龐加萊猜想」是法國數學家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e,1854-1912)在一九○四年提出的命題,其基本理論是:「在一個封閉的三維(度)空間,假如每條封閉的曲線都能收縮成一點,這個空間一定是一個圓球」。過去一百年來無數數學家試圖證明「龐加萊猜想」,但都沒能成功,一直到二○○二年十一月佩雷曼在網上公布他證明「龐加萊猜想」的三篇文章,此一一世紀來無解的難題才終於有了正確的答案,可是還得經過行內專家的審核與鑑定,這個證明才告定案,「國際數學聯盟」在二○○六年把費爾茲獎頒給佩雷曼,但佩雷曼不接受,理由是他的證明對了,就已經夠了,得不得獎與他的證明無關。「國際數學聯盟」的主席包爾爵士(Sir John M. Ball)為了說服佩雷曼改變心意,親自出席馬德里的大會並領獎,專程去了趟聖彼得堡面見佩雷曼懇談,雖經十小時的長談,佩雷曼還是堅持初衷,包爾只好鎩羽而歸。不過二○○六年費爾茲獎得獎人有一位澳洲出生的華裔知名數學家陶哲軒(Terrence Tao,現任教於洛杉磯加州大學),陶對佩雷曼的成就極為推崇。

 

 今年三月設於波斯頓的克雷數學研究所宣布頒給佩雷曼「千年大獎」,獎金一百萬美元,以表彰他對數學的貢獻,一直折騰到這個月佩雷曼終於決定不接受這個獎及獎金,理由是他不配,並具體指出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教授韓默頓(Richard Hamilton)比他更有資格得獎,因為韓默頓的「瑞奇流」(Ricci flow)理論為破解龐加萊猜想奠了基。

 

 九○年代佩雷曼應邀到美國做研究和講學,見過韓默頓,也請教過韓一些數學上的問題,韓對佩知無不言,包括他尚未發表的論文在內,這等坦盪無私非常難得,因為學術界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決不亞於政商界,只是外界把它看得清高罷了,佩雷曼對此知之甚詳,且極端厭惡,這是為何一九九五年他拒絕史丹福、普林斯頓等名校的重金禮聘,寧可回俄國和母親住在破公寓內,安貧樂道,和外界絕少接觸,過著隱士般的生活。最新的消息是佩雷曼已辭去俄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工作,斷絕了和數學界一切的關係。

 

 當二○○六年「國際數學聯盟」已經確認佩雷曼證明了「龐加萊猜想」、並決定頒發費爾茲獎給他時,中國大陸中山大學的數學家朱熹平和美國李海大學的講座教授曹懷東迫不及待聯名發表了他們對「龐加萊猜想」證明的論文,這篇長達數百頁的論文登在數學大師丘成桐主編的《亞洲數學學報》上,丘對朱、曹二人的論文,給予極高的評價,說是「龐加萊猜想」的「封頂之作」,壓低了佩雷曼的證明,儘管數學界公認佩的證明是原創性的,其他各家的論文都只是在解釋或補充佩雷曼的證明,這使佩雷曼不滿,並結下心結。

 

 丘成桐是當今世界上頂尖的數學家不容置疑,甚至有人封他為數學皇帝或凱撒大帝,可惜他的人情世故很差,加以心高氣傲,難免人緣欠佳,以致二○○六年八月份一期的《紐約客》雜誌刊出一篇長文,對丘頗多批評,指控他突出朱熹平和曹懷東、壓抑佩雷曼的作法,「違反了學術界的基本倫理」,由於此文作者寫過《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曾拍成電影)一書,是普林斯頓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納許(John Forbes Nash)的真實故事,頗負盛名,文章一經刊出,流傳甚廣,對丘的傷害亦大。

 

 多年前我和丘成桐有過一面之緣,並曾長談,基本上他認為台灣在國際學術上沒有地位,也看不太起,儘管他有位台灣太太。他說提升學術地位不一定非有錢莫辦,並以他專精的數學為例,指出發展數學不需要花大錢,而收效卻可能很大,說得也是。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敬一:不能只在院士會議期間尊重學術

 

【聯合報╱朱敬一】

2010.07.12 01:49 am

 

上周中研院在開院士會議;讓我趁機談一談學界及官場的生態與邏輯。

 

數周前在一次會議中,一位朋友以「大老」戲稱我,周邊官員有些吃驚。他們笑說:除了金庸小說中的丐幫,現在社會已經很少有人以「大老」稱呼對方,而學界似乎是唯一的例外。

 

學界大老 看發表

 

早年,要在台灣學術界成為大老,大概年齡與輩分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輩分夠高,走在校園裡大家都叫你「老師」,久而久之自然就成為九袋長老了。但是最近卅年台灣的學術圈日益國際化,而學者學術成就的標準也逐漸向國際前緣看齊。除了輩分之外,學術發表與專業國際地位,大概是判定大老更重要的指標。

 

舉例來說吧,任何財經領域世界最頂尖的學術期刊就只有那麼兩、三種,能夠在頂尖刊物經常發表好文章的學者,就會得到國內外學界的尊敬,也會在相對年輕時贏得「大老」的尊稱。相反地,若是在學術界沒有地位,就算在官場、業界打滾數十年,「一隻豬環遊世界回來還是一隻豬」,終究沒有人會誤將大老稱號戴在他們頭上。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考英聽 倒楣是弱勢生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2010.07.16 03:38 am

 

最近,有人建議考大學要加考英聽,不論這個考試用何種方式執行,我都反對。

 

我認為現在高中生的負擔已經非常重了,如果再加上英聽,恐怕最高興的是補習班,最沮喪的是弱勢的孩子。他們的家庭不會講英文,他們也沒有任何的設備,別忘了,很多弱勢家庭根本沒有電腦,更不要說網路了,如何和家庭好的孩子比,考英聽的結果,絕對會使教育差距越來越大。

 

英文聽力不好,最重要的原因乃是因為認識的生字不夠多。我們總不能規定對方只用一千個英文字,所以不妨看看我們的大學生,究竟能不能看得懂教科書,不必問他聽不聽得懂BBC廣播。我曾經從英文資訊教科書中選了六個句子,這些句子對我而言是絕對看得懂的,我讓很多大學的資訊系學生翻譯這些句子。沒有想到的是,很多後段班大學的學生幾乎全軍覆沒,他們根本連很多該認識的英文字都不認得,這些單字也都是資訊學科絕對該認得的字。更令我大吃一驚的是,即使我國最優秀的大學,也有一半受測驗的學生,在翻譯上會犯錯,而錯的句子是一個比較長的句子,同學們弄不清楚主詞和動詞是什麼,因此完全誤解了句子的意思。

 

值得慶幸的是,我指導的研究生大獲全勝,沒有一位翻錯了句子,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這些學生必須用英文和我寫信,用英文寫報告,每周一定要看一篇英文的新聞報導。如果他們的英文句子出了問題,我一定會改正,每一周他們也要寫一篇英文作文,我也會改這篇作文。也就是這個原因,他們的英文有很大的進步。

 

當前該注意的是,如何幫助大學生,使他們的英文更好,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學的英文教育必須非常腳踏實地,我常常說,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大學生看得懂英文的本科教科書,同學們之所以看不懂英文教科書,最大的原因仍是生字不夠。如果大學生每一周都有人考他本科教科書上的生字,日久天長,他的生字就會增加。除此之外,分析句子的能力也是一件重要的事,英文句子往往很長,即使找到了主詞,動詞往往在很遠的地方,同學常常會找錯了動詞,當然就完全誤解了句子的原意。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平台-懷念那個 不求名利只做研究的年代

2010-07-14 中國時報 【潘震澤】

 三十多年前我還在當研究生時,學術界與產業界壁壘分明:學成畢業後留在學校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是多數學子嚮往之路,也是指導教授對學生的期望;如果離開學術界到政府機構或私人公司任職,則被認為是學術生涯的中斷,普遍會有惋惜之聲。

 

 上述現象,主要出現在歐美學術界,而非較現實的華人社會(學優而仕本是中國讀書人的目標);其理由並不是因為大學教授的待遇好(一般教授的薪水絕對比不過產業界)或地位高(美國大學教授並不高人一等),而是圖個自由。人在學術象牙塔裡,上下班時間彈性,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要發表就發表,別人無從過問;在政府及商業機構就少了這點自由。

 

 當年筆者同指導教授外出開會,碰上幾位在藥廠工作的同行,向我的老師抱怨:他們做了幾年的研究正有些心得,結果上面一聲令下,就得放下,另起爐灶。二十世紀初,劍橋出身的英國生理學家戴爾(Henry Dale)離開學界前往衛康藥廠任職,就有人對戴爾說:在藥廠做事是「死路一條」。好在衛康給予戴爾充分自由,戴爾終獲一九三六年的諾貝爾獎;可惜這種例子不多。

 

 二次大戰後,美國生理學家宣能(James Shannon)出掌國家衛生院(NIH)主管,前往學界徵才;有人說政府主導的研究頂多只能做出中等成績,還有諾貝爾獎得主對他的學生說:「去政府機構工作,等於斷送研究生涯。」好在宣能放手讓下屬去做,得出豐碩的研究成果,以及好幾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幾十年來,在利益團體的遊說及國會主導下,以目標為導向的NIH越分越細,錢也越花越多,成果卻大不如前。

 

 雖說學術自由及發現新知的快樂是研究者最大的報償,但少有人逃得過名利的誘惑。傳統學術中人追求的是名,好比各種學術獎項、院士頭銜、榮譽博士等,而不是利;要是有人跨越了這條無形分界,轉而追求商業利益,就得冒不受學界認可的風險。好比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的創始人柯恩(Stanley N. Cohen)及波耶爾(Herbert Boyer)兩位出身學界,雖然也曾獲美國的拉斯克獎及國家科學獎章,但卻與諾貝爾獎絕緣。

 

 然而自波耶爾以借來的五百美元在校外成立「基因工程科技公司」(Genetech),股票一上市就成了千萬富翁、登上《時代》封面以來,就少有大學及研究人員抗拒得了金錢誘惑,而開始把任何一丁點的技術改進,都申請專利。大學教授在校外成立公司或兼任董事,早已成為常態。

 

 如果說在利誘之下,研究成果突飛猛進,疑難雜症一一得以化解,也就罷了;實情是:救命的藥物沒多幾樣,卻都貴得要命。除了從藥廠、學校到研究人員都要分一杯羹外,沒有競爭對手的專賣是另一因素。這樣的結果,不但完全失去當初研究初衷,更別提絕大多數研究一早都由國家資助,用的是納稅人的錢。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界A錢功力 不輸「海角七億」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10.07.11 02:54 am

 

媒體九日報導,中正大學教授因貪瀆一審遭判十年。這件喧擾一時的案子,總算有個初步結果,然而,學界近年種種貪汙案件的金額加總起來,恐怕也逼近「海角七億」了吧!

 

多年前念書時,課堂上討論著《歸去來辭》的風範,令人遙想起敬;當時我們的校訓強調學校是人格養成所。可是,現在的「學者」竟日錙銖必較、終以形役,貪瀆亂象一再成為新聞。

 

表面上,台灣隨著趨向高學歷社會,愈趨理想,科技人更閃耀著玫瑰色的光澤,但在樂觀的工具理性中,「道」喪失了應有的邊界,錯估了「人」的貪心與私慾。

 

前不久,學界有教授以「人頭助理」浮報研究費的貪瀆事件還未落幕,又傳出學者拿國家經費做研究,將結果移轉給自家人,製造專利產品,再回賣給中研院遭傳訊,被訴學者同事認為採購法抵觸產業,表示政府應「多給研究人員一些鼓勵」!

 

在中正大學的例子裡,主角辯說,由於採購太慢,過程繁雜,所以才用這方法,這是在學術界很普遍的方式。如果教授以假發票向國家報帳,學生看在眼裡而有樣學樣,上梁不正下梁歪,豈非助長違法?如果公帑研發的專利結果移轉給自家人的公司不算圖利,那什麼算圖利?難道高學歷者面對公資源時,不需考慮利益迴避?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