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其他 (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熱門話題-教改五四三 代價知多少

2010-07-10 中國時報 【黃文彬/北市(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報載,學者建議將學制從六三三制改為五四三制,理由是:現在小朋友成熟早,不少小六生已出現第二性徵,不適合續留小學,這理由似乎太牽強了。

 

 如果國小學制要改為五年,在國小方面影響的部分,包括大量減少教師員額及空屋閒置。依教育部資料統計顯示,全國每一個年級平均約九千九百多個班級,如果國小學制減少一年,粗估最少會有近一萬一千多位小學教師被迫失業,這一萬多個家庭生計將遭受無情的打擊。同時因為減少一年,小學校園將出現一萬個空教室在養蚊子。

 

 在國中方面因為學制要增加一年,有兩件事必須立即做到,一是必須增建一萬間教室,以各國中現有的校地是否能馬上增建這麼多教室?如果校地不足能否買到足夠的土地?再說位於都會區的學校土地昂貴,費用將更高。光買土地和興建教室所需的費用,教育部和各縣市政府就難以負荷?二是以國中每班編制兩位老師來算,須立即增聘兩萬名國中教師,每位教師每年以平均年薪八十萬元計,每年的光教師薪資一項約需增加一百六十億。

 

 除了教室工程和師資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管理的問題,如果說小六生難管,就把他們推給國中,這應該不會是教師們的想法?如果前述理論不幸成真,那麼國中三年部分學生的問題就夠傷腦筋了,現在學生要留在國中校園內四年,問題不是更大嗎?

 

 綜觀當前世界教改趨勢,其重點主要是在於教室內的教學,而不是學制,我想有很多事比學制改變更重要,錢應該要花在刀口上。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六變國一? 他們多拒絕長大

 

【聯合報╱蘇復興/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教授(高縣大寮)】

2010.07.10 02:49 am

 

不少教師和學者贊成國中、小的學制變革,理由是現今小六學生發育迅速,學校管理不易,同學相處困難。也有人主張讓青少年提前展開性向試探,儘早適應。這些陳述不無道理,但卻不足以證明學制變革有其迫切性。

 

國小校園裡人高馬大、手長腳長的小五甚至小四學生不在少數,按照上述邏輯,是否也要比照辦理,以免學校管理和同儕交往上產生問題?另外,國小普遍設有輔導室,難道對於小六學生的心理趨向都不聞不問,非得等到上了國中才進行性向摸索,重視適才適性的發展?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設想,小六學生或許在身高、體重、容貌,乃至第二性徵方面粗具青少年的樣貌,但是在智力、性向、態度、自我概念、社會關係方面仍和兒童相去不遠。在有關認知發展的理論當中,不論是皮亞傑主張的型式操作期,或是布魯納所提倡的符號表徵期,在在顯示個體必需等到十二歲左右,才能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許多有關人類發展的學說和理論,將○至六歲界定為嬰兒期與兒童前期的階段,將六至十二歲界定為兒童後期的階段,並不是毫無根據。

 

再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評估,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於協助個體達成社會化,而社會化的重要歷程之一是角色學習。現今的孩童受制於社會結構型態及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普遍出現幼稚期延長、拒絕長大、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相稱等現象。國小教育較具親密性,適時提供了教育人員「作之親、作之師」的機會,彌補社會及家庭功能的不足。要求學生提前結束童年生涯,接納「國中生」這個新角色所含括的價值與規範,他們在情意上未必能夠順利調適。

 

至於讓青少年提前進行性向探索的想法也太過樂觀,以現行國中教育來看,或許只能被迫提前結束其忘憂童年,共同浸泡在升學主義的大染缸裡罷了,那有閒暇去探索性向?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世界…需要這樣的科學家

 

【聯合報╱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台北市)】

2010.07.10 02:49 am

 

就在中研院院士會議票選出十八位新科院士的當兒,傳來一位俄羅斯數學家拒領百萬美元獎金的消息,心中不禁產生觸動。

 

我們知道,知識經濟當道,「搶人才」是熱門事務,而人才的流向往往以「報酬高低」作為選擇基準。其實,各種獎項的頒發也都在肯定人才,雀屏中選者,除了有名譽外,獎金也是一大誘因。在爭權奪利的當今世界,這樣子的企盼極為正常,也理所當然,而科學家們「向錢看」也司空見慣。若有人不這樣想,甚至拒絕名利,說是「異端」也不為過,竟然就有這位異於常人的數學家出現。

 

他是位「隱居的」俄羅斯拓樸學家,名叫裴瑞曼。他因為證明了過去一百年來,無數的數學家都沒能夠證明的「龐加萊猜想」(法國數學家龐加萊在一九○四年提出的命題),獲得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費爾茲獎」。但裴瑞曼卻拒絕領獎,他也拒絕位於麻州劍橋市的克萊數學研究所頒發的一百萬美元獎金。

 

裴瑞曼數年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不認為我所說的東西能引起公眾的絲毫興趣。我知道很多人愛自我宣傳,那祝他們好運,但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事情。」他不是只說說而已,二○○二年他就在網路上公開發表研究成果而不怕被剽竊。他大方的說:「我把所有的計算法都發表出來了。這就是我能提供給公眾的東西。」

 

裴瑞曼在幾周之內就成為俄羅斯新英雄,原因竟然是他拒絕領獎這樣的與眾不同行為,這也可見視名利如浮雲在現世是多麼的稀罕而令人刮目相看。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五歲念小學

 

【聯合報╱許淵國/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2010.07.09 03:26 am

 

教育部研擬將小學學制改為五年,不過我認為,應提前至五歲入小學,仍保留「六三三」制。

 

現行六三三制,從民國十一年至今已八十八年,確有檢討的必要。

 

我國兒童由於物資營養充裕,各種啟發及助長智力的書籍、教具、玩具、電視媒體環繞四周環境,兒童受到外界多元的激發,早已使現在五歲兒童在生理、體能及智力的成長與啟發超過數十年前的六歲兒童。也許現在的五歲與六歲兒童間在心智與生理及體能上存有些微差異,但較之數十年前的六歲兒童在心智、生理及體能均應有過之。五歲六歲有些微差距,但五歲進入小學至廿一歲大學畢業,其存在之差距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

 

提前至五歲入小學,仍保留「六三三」制,則大學生可提前至廿一歲畢業,提前一年釋放出約廿萬的勞動力,可創造出數千億產值。

 

有五歲孩子的年輕父母大部分處於經濟上相對弱勢,能在經濟上節省一年幼托費用,有助年輕父母減輕經濟壓力。現在幼稚園學費月費等費用高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教學內容混亂已扭曲幼教精神,提前五歲進入小學有助於孩子的正常成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考開冷氣?請再三思

(2010/07/07 00:21)

Nownews DworkinFu

大學指考在每位學子揮汗如雨下完成考試,教室內的氣味也是五味雜陳。因此,日前大考中心規劃明年起將使用冷氣。惟筆者認為,如此開冷氣的方式,除增加考生的負擔外,同時也與減碳政策背道而馳。或是說,如果大考開了先例,那麼。炎炎夏日中接踵而來的國家考試是否也可以比照辦理? 

按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十年來臺北及高雄七月的平均氣溫在28.3~30.8度間,在相對濕度上,近十年來平均也多為70%~80%。而人體最適宜的相對濕度介於40%~60%。濕度越高,人體因排汗受到抑制,悶熱感隨之升高,情緒也因生理機能的調節而發生波動,並可能出現煩躁、疲倦、食慾不振、偏頭痛等症狀。且依這幾天的觀測,其酷熱指數多處於危險等級甚至是極度危險,恐有熱衰竭及中暑之危險。 

再者,倘若開放使用冷氣,萬一冷氣故障、停電、溫差等突發狀況,考試之公平性該如何維持。且對於過敏體質的人,吹冷氣反而是一大困擾。與其如此,不如不要開冷氣,宜把調整學期,延後考試,納為教改的一環。一可兼顧考試公平,二可保障應考人之人權,三則響應環保減碳之政策。當然,除非臺灣一年四季都是如此高溫及悶熱,無法挑選更適宜的季節外,否則無為了考試而全面開放使用冷氣之必要。不過若執意開放,則所有在七月及八月間的國家考試也應比照辦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考開冷氣 國考呢? 

【聯合報╱傅延文/研究助理(台北市)】

2010.07.05 01:53 am 

四日民意論壇有讀者投書表示大考沒有不開放使用冷氣之理由。倘若大考可以開放使用冷氣,那麼在七月及八月間所舉行的國家考試是否也得以比照辦理? 

依台灣的氣候環境,實不宜在七月及八月間舉辦如此大型的考試。透過延後考試及調整學期,以改變過去的習慣。因為基於應考人之人權,早就不適宜於七、八月間舉辦這類大考。 

再者,倘若開放使用冷氣,萬一冷氣故障、停電、溫差等突發狀況,考試之公平性該如何維持,與其如此,不如不要開冷氣,而將考試延後,調整學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化,錢呢?

(2010/06/24 00:41)

Nownews DworkinFu 

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明年預算砍半,許多大學都準備減少人事開支,估計將有數千名研究助理、約聘人員失業及減薪。此外,其他國立大學如中正大學等校同樣也面臨經費被大幅刪減的命運。 

除了人事支出的縮減外,在國際化方面,同樣也受到影響。例如:教育部鼓勵國內公私立大學校院選送在校成績優異學生赴國外著名大學校院研修的『學海飛颺計畫』,其補助額在簡章上註明平均為新臺幣30萬元,而在公費留學生請領公費項目及支給數額一覽表中,美國地區則是一萬七千美金至二萬美金。惟日前學校所公布的補助額,美國地區只有新臺幣19萬至20萬。但在美國生活,除大都市外,其餘城市的生活費至少也需八千至一萬五千美金。 

大學經費不足的原因無非是教育部分配給各大學的經費大幅縮減,導致各大學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政府既然鼓勵學生出國,卻又無法提供足額的經費,美意大打折扣,這樣的計畫難有成效,結果也只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因此,政府宜積極整併大學,務必將資源集中,同時減少對於國立大學的學費補助,提高國立大學的學費,增加教學助理及研究助理等名額及薪資,並將學費挪用到研究及教學上。 

而最令人擔憂的是,若其他情況不變,則於2015年預估招生缺額將達到11萬,屆時就算編列再多的百億計畫(如果政府有錢的話),也只是導致臺灣的高教程度及資源落差越來越大,最終受害的還是年輕學子們。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充實黃金時間…當志工

 

【聯合報╱翁偉哲/法務助理(台南市)】

2010.07.08 02:54 am

 

打工固然可使大學生習得社會經驗,但若家中經濟許可,不妨擔任志工,幫助更多弱勢族群。

 

筆者於大二起即於法律扶助基金會擔任志工,雖法律系課業繁重,但仍盡量抽出時間前來協助。除了學習到許多法律實務經驗外,更在幫助弱勢族群的過程中得到了快樂與知足。如一次幫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先生倒茶水,並導引至櫃台接受服務時,他突然微笑著的對我說:「社會上有你們真好。」讓我一直感動到現在。

 

大學生固然該盡自己身為學生的本分,但實不宜將自己完全封鎖在教科書中。偶爾走出去,多與人互動,多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可以讓自己在大學四年的黃金時間中,更增添許多的色彩與回憶。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咱的社會-學術價值 不止於國際露臉

2010-07-08 中國時報 【江才健/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

 配合最近的中研院院士會議,總統適時送出支持學術大禮,前時引起利益分際爭議的中研院院士,也以報效社會問心無愧自況心跡。這幾個不同層次的事混在一起,描繪出一個學術良心事業,社會仰望景從的圖像。

 

 其實人類追求知識,本來有一種意義和價值,過去歷史中也由社會和權力體系中得到一定實利,然而學術成為一種由國家體制支持的活動,是近世方有的新生事物,尤其二戰以降,更是以其能提供社會裨益為其合理之依歸。但是支持學術和科學研究的合理性,最近頗多引起討論,尤其當此一體制繼續膨脹,甚至某些時候形成利益共生結構,其中已不是一句學術良心可以道盡。

 

 以我們好以之為範本的歐美社會為例,最近以來美、英學術社會,對於支持科學研究正當性的質疑,便是一種主流思維,英國《自然》雜誌最近也專題討論此一問題的真實與表象,譬如說過去以人類壽命延長來證明生醫研究的正當性,便被認為失之簡化,忽略了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同樣科學研究創造的經濟利益,也是由一些單向參數的數學模式推論得出,其實中間頗有一些爭議。

 

 那麼到底該如何支持學術?支持到如何程度是合宜的?這應該沒有一個標準,正如碰上金融風暴,收入減少,咬牙也不可能無限制支持學術,這與尊不尊重學術無關。學術的尊嚴建立在研究者本身面對知識的態度,不在其得到經費的多寡,今日許多研究,動輒耗費大額經費,因為不如此無法擠上國際競爭行列,爭得發表露臉。

 

 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除了國際上露臉,學術研究還有何意義?執著知識不懈精神給社會和學界的典範,其見解成果給文化社會帶來的真正衝擊,才是深遠價值所在。表明心跡和爭取經費,都不在其中。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頂尖大學 別挖私校教師了吧

 

【聯合報╱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台北市)】

2010.07.07 02:34 am

 

五年五百億經費因為馬總統的出馬,又再度復活!但我們覺得非常不以為然的,毋寧乃是;同樣的戲碼一再重演,一開始傳出經費要被刪減的風聲,造成各校惶惶不可終日,最後總由最高領導出來否認,順便送上大禮!

 

這樣的作法,教學卓越計畫也如法炮製過!但遺憾的是,教學卓越計畫由五十億減為廿五億,就沒有看到總統出馬講話。難道教學就不重要?這對強調教學的私立大學,真是情何以堪!問題還在於,為什麼每次都要讓校長提心吊膽,想盡各種辦法、利用各種關係,才讓經費過關?這種缺乏制度的行動模式,相信沒有一個校長可以接受。

 

另一方面,彈性薪資的推動,對私立大學來說,恐是另一場噩夢的開始。可想見地,又有一批私立學校的優秀教師會被頂尖大學鎖定、挖角。以世新來說,最近三年,就有十位深具潛力的青壯教師,被國立大學挖走。經費的馬太效應,已造成師資、設備、學生的弱勢區隔愈來愈明顯。作為一個私立大學的校長,我只有一個卑微的請求:請教育部要求拿到五年五百億的學校,不要再挖私校的教師了!有辦法請向國外挖角吧!私立大學辛苦培養出的人才,如此被挖走,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對私立大學來說,政府隨興的補助,讓人愛恨交集。我們不知何時計劃會停止,不知何時令隨人改,這種種不確定性,是辦學者所最不願面對的。我們需要的仍然是公平的競爭機制,逐漸弭平公私立學校的學費差距,讓私立學校有一較長短的機會!私立高職可以補助學雜費,不知私立大學何時也可以援用,讓經濟弱勢的學生可以無憂地接受大學教育?甚至讓國立大學的學費調漲與私校一樣,藉此考驗公私立學校何者的競爭力比較強?

 

對獲得鉅額補助的頂尖大學,也有幾句話想說。幾天前回南部,看到炙熱的南部,村辦公處為了有效利用一個月四千元的辦公費,連冷氣都不敢開!拿了這麼多錢的頂尖學校,如果不能出類拔萃,如何愧對鄉下這些揮汗如雨的公僕!如何對得起看得到吃不到的弱勢族群!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陸生三萬 台生超商大夜班

自由時報 2010.07.07 ◎ 陳彥琳

 

先前陸委會第○九八○○二三五七○號函核定通過,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灣撰寫論文,一個月補助三萬元的生活費,消息傳到校園中引起研究生一片譁然。

 

當今大學畢業生出社會工作一個月薪資才兩萬出頭,碩博士也未必能順利找到超過三萬元的工作,還在學校裡的研究生也幾乎都要半工半讀,才有辦法兼顧生活和學業。就拿我唸的國立大學而言,我必須固定到教授辦公室擔任計畫案助理,一個月二千八百至四千元不等的薪資,才有辦法維持伙食開銷,終究這麼少的錢也只能省點花,更甭說買書研究了。

 

與國外研究生相比,台灣研究生的補助款完全為零,舉例我的加拿大籍學長前來敝所研究台灣文學,我看到他每天可以專注於研究,完全不需要因為賺生活費而操心,進一步得知他們國家補助研究生很優渥的獎學金,讓研究生可以專心從事做研究。

 

反觀我一位同班男同學,每天晚上必需去便利超商做夜班,一個月只能領到一萬出頭的薪資,每堂九點的課他總是最早到,卻不是因為他早起,而是他剛下班從便利商店直接來學校上課。請問政府高官,台灣研究生為了填飽肚子,還有餘力作研究嗎?教育部從來都沒有規劃讓研究生有基本的生活費,還有什麼理由將我們父母親辛苦納稅的血汗錢,用在他國學生身上?且中國學生撰寫的學術論文成果將歸功於中國學校,於是我們無法理解,本國學生已經快沒有飯吃了,不專款補助本國研究生,最後還要怪罪我們草莓族、不努力、研究成果不豐碩,請問這樣本末倒置的作法對嗎?

 

(作者為中正大學台文所研究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設5年500億 扶優兼導劣

 

【聯合報╱郭位/中研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2010.07.05 01:53 am

 

教育部五年前啟動「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撥款五百億新台幣。如今第一期的五年計劃即將完成,政府較早時表示,要把原定於今年六月底提交第二期計劃書的日程延至九月以後。雖然有傳聞透露,「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第二期的預算在第一年可能減半。如此消息在教育界人士呼籲下,聽聞政府正在慎重考慮,即日宣布計劃如期進行。

 

發展當代教育,經費資源至關重要。五年五百億曾經被詬病為提升少數大學排名的藉口;其實是為加強教研投資、為社會進步的長遠規劃而舖路。台灣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教育投資在泛政治化下被攤薄了。五年五百億其實不算多。台灣高教界發展的瓶頸,在於現有的大學竟然多達一百六十餘所,令本已拮据的資源在薄弱之下更遭稀釋,致使過往政府對大學的政策拘泥於典型的「均貧」狀態,人人有飯吃,個個吃不飽;每所大學得到的資源因而大大少於香港與新加坡的大學。

 

台灣廣設大學。本意是效法美國,但學樣的結果是不像樣。美國青年進大學比今天在台灣的年輕人入大學困難,此外四年制大學的畢業率只約百分之五十,所以美國大學的畢業生大都具備基本的品質保證。台灣的大學門戶洞開,但大學精神欠奉,青少年進學容易,入學者更幾乎全數畢業。可惜的是,畢業生的平均素質因而降低;畢業生被大學與社會誤導,失卻信心,既浪費了人力資源,又辜負了社會的期待。

 

有人發現,執行五年五百億計劃中有大學將經費用來修路、整下水道或蓋學生宿舍,何來卓越可言?但是這恰恰再次反映出台灣的大學基礎設施普遍落後,又是一個均貧的佐證,說來令人汗顏。請記住,辦大學不像擺地攤,無須灌注資源,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教學研究也不是社會福利,參與者可以不計表現與重點,資源分配人人有份。此所以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經費如期進行的傳聞對台灣絕對是一大利多。否則大學過多是已經鑄成的一大錯誤,則經費縮小必是另一個錯誤。

 

科技是廿一世紀強大的生產力,此理至明。美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每年獲得政府的經常資助原已高達十億美元;2009年美國遭遇金融海嘯,政府對它的投資不減反增,幾乎翻倍而達到十八億美元(折合新台幣逾五百億)。美利堅的國力強盛,非為無故。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生忙打工 賤賣黃金時間

 

【聯合報╱王建煊/監察院長(台北市)】

2010.07.06 01:43 am

 

有個念初中的孩子,將傳家之寶,一幅宋朝名畫,偷去賣掉。孩子希望能賣到二萬元,結果別人出五萬元,孩子十分興奮。過了大半年,孩子的父親發現古畫不見了,追問之下,知道被孩子賤賣了。循線追查,古畫店說未向孩子買過這樣的畫,要孩子指認是店裡的那一位店員,孩子指認不出來。孩子的爸氣得半死,因為這幅宋朝名畫,市值至少在二千萬元以上。

 

大家看了這則新聞,都替孩子的無知,感到十分難過與不捨。因為他只是個初中孩子,怎麼懂得這幅畫居然是值二千萬元的寶物呢?其實這樣的賤賣,在我們的社會裡天天可見,而且蔚為風潮,那就是很多大學生都在打工賤賣他們人生的黃金時間。速食店打工、加油站打工、擺地攤、當家教,賺了一點小錢,不亦樂乎。

 

大學四年,在人生的旅途上,除了少數另行深造者外,規規矩矩專職念書的日子,大學大概是最後的機會了。這四年裡應該分秒必爭,為自己打好基礎,在好的基礎上,將來可以賺大大的錢。可惜世俗誘惑,眼光短視又無知的大學生,卻將這最寶貴的光陰,以每小時八十元賤賣掉了。這跟前面賤賣名畫的初中生有何不同呢?

 

從前有位大學同學,大學四年級時,找到一份在外資工廠當機械修理工的工作,月薪一千五百元,這在當時學生眼光裡是誘人的金錢,因為當時每個月伙食費只要一百六十元。他經常翹課,偶爾向工廠請個假來學校露個面。考試一定作弊,用小利買通成績好的同學幫忙,最後他也拿到了大學畢業文憑,戴上了方帽子。

 

畢業後他的境遇當然很悽慘,聖經上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別的同學出國或進研究所深造,通過高考進入政府機構工作,或被私人公司錄用,前景大好,他還是在那個外資工廠當修理工。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年500億 咬牙拚能見度?

 

【聯合報╱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2010.07.06 01:43 am

 

總統說,咬著牙也支持五年五百億,因為教育是百年樹人大計。他想必不了解當前台灣辦大學的動機,是追求國際立即能見度,莫說百年,縱連百日也不肯等。明乎此,總統還願意咬牙?

 

基督教與儒家知識觀不同,前者求真,關心人與宇宙及自然界的關係;後者在傳承,關懷人與群體的關係。以求真為標準,儒家的短處是保守,長處是內在超越;若以傳承為標準,基督教的短處是擴張性強,長處是實事求是。把儒家傳承觀加於基督教必窒礙難行,那把基督教的學術體制加於儒家文化會如何呢?

 

大學正是基督教學術體制的精華,牛津、劍橋、查理、雅蓋隆等大學為數百年之見證。求真者,科學實驗與研究方法不可或缺,與中國書院維繫道統不絕如縷的幽暗意識格格不入。俟儒家社會模仿與追趕基督教意義的學術體制,要在求真與傳承間取得平衡,豈能迴避體制背後的文明差異?

 

文明即生活。歐美常見八十高齡老教授繼續鑽研學問、提出假設、設計研究、申請經費、爭取發表、開堂授課、教授治校等等無役不與,孜孜不倦,猶如學術生命不受身體衰老所限。其間生命意義出在於對知識的渴望,即令女教授亦復有如此。學術是生命註腳—生命在,學術就繼續;學術在,生命也才能維繫。

 

儒家文化下的教授稍微資深,便已紛紛思考退休,致力於研究者幾希。這不表示沒有關懷,他們關懷的群體小自家庭門人,大至國家民族,甚或被及天下。表面上,學術生涯劃下句點,然而大量精神與資源投入下一代的教育與福祉,以求群體生命代代相傳。群體傳承與個人學術是分開的,群體是生命終極意義所在,則學問充其量是致用之術。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教育 夢魘一場

2010-07-02 中國時報 【蔡璧煌】

 這幾天天氣悶熱,許多莘莘學子揮汗參加指考,許多家長也頂著酷暑陪考。如此景象每年上演,但我們的教育內涵是不是趕得上時代,卻是到了該檢討省思的時候了。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正處在典範轉移、價值重整的年代。政治上,兩次政黨輪替,「主權台灣」已成共識,庶民聲音蔚成主流,截然的藍綠之分已被效率、清廉的指標所稀釋;經濟上,「海島台灣」對「大陸中國」既依賴又設防,既充滿期待又探足不前,在資本主義世界分工體系之下,兩岸關係也深深影響人力布局;社會文化上,工作與生活界線逐漸模糊,強勢弱勢重新詮釋,公平與正義雖仍備受尊重卻似乎走向相對定義。而一向反應慢半拍的教育,則正在這波浪濤中摸索掙扎。

 

 教育的決策出現太多政治的影子,講求教育中立或學生優先的黃金年代早就不再。立法院可以為陸生來台或學歷認證大打出手,波蘭學醫風波已經不僅是專業考量或學制差異,更多的是利益分配。五年五百億的大學頂尖計畫,可以在財政大餅擠壓下明年就開始減半。中小學的教學改革,也可以在十二年國教的美麗口號聲中把大量經費挹注在補助私校與公校的學費差額、技職學校建教合作及實用技能學程全面免學費、國小課後照顧及離島與原住民幼兒免學費就學等速食政策之上。

 

 二十世紀國外教育社會學者眼中的「文憑病」(The Diploma Disease)目前正在台灣發生。當政府各部門卯足全力搶救失業的同時,勞委會的另一項統計卻發現:年初至今,電子、電機、工業工程等某些高科技產業的徵才媒合率僅有二○至四○%。換言之,目前台灣有近六十萬人找不到工作,卻也有很多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教育與就業之間正明顯供需失衡。教育政策決定者做夢也想不到,當年大量擴充高等教育以求製造文憑,而放棄由專科技職教育培養實用人才的堅持,眼前的台灣社會正嘗惡果。

 

 而考試的框架正持續僵化學子們的思考。標準化測驗大行其道,標準答案是唯一的衡量指標。我們能否想像:國中基測五科二百五十題,想進第一志願學校的學生最多僅能錯三題!這樣緊張兮兮的考試,考出來的究竟是學習能力還是錙銖必較?這樣磨練出來的機械式反應到底為我們的未來二十年預示了什麼世代?

 

 此外,教育也成了助長社會不公平的幫凶。富裕家庭的孩子請家教進補習班,遷好學區讀私校,連甄試入學資料也有專家代勞;課程及考試內容充滿中上階級的意識形態,上了公立大學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學費低廉;貧寒的孩子連營養午餐都吃不起,進學雜費昂貴的私立大學,還要忍受標籤化的二度傷害。

 

 傳統師範教育薰陶培養而以終身從事教育為職志的老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修了速成教育學分強調學科專長的教書匠。於是,日常教學出現班級經營的失控,莊重授證的畢業典禮不再是學校生活最後的回憶與叮嚀,而是媚俗搞笑、迎合觀眾口味的電視節目的翻版。台大校長對教育成果與就業方向不成比例的慨嘆成了空谷足音。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鄉孩子學不好 該怪誰?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2010.07.03 02:13 am

 

又是考試季節了,新聞報導都集中在哪一位同學考得多好,也會報導考到明星學校要多少分,就是沒有人注意一些偏遠地區孩子的學業程度。

 

現在基測滿分是四百一十二分,我發現有些偏遠地區國中的平均基測分數是一百卅分左右,這些孩子將來何來競爭力,很多孩子恐怕會終生靠打零工過活。任何社會總會有程度比較差的孩子,但是如果一個地區的孩子普遍地學業程度差,我們政府總不能假裝看不見吧。孩子功課不好,有可能是不夠用功,但是普遍地不好,我們總該要檢討一下原因,而絕對不可以認為這是孩子的錯。

 

偏遠地區孩子之所以功課不好,最大原因是在於整個社會認為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且這些孩子的家長也不會埋怨社會,因此這種現象存在很久了。對於政府來講,他們絲毫沒有感覺到選票上的壓力,也就不會注意這件事。

 

我曾經做過一些抽查,發現很多偏遠地區的小學畢業生連father、mother這種字都不會拼,分數的通分也不會,試問這些孩子如何能夠念國中?不知為何,我們始終不能保證絕大多數的孩子有最低程度,我們也不太知道偏遠地區的孩子在智力上和城市孩子差距其實不大,只要我們真正的關心他們,他們一定可以學得好的。

 

遺憾的是,我們的確沒有注意到偏遠地區的英文老師不夠,那些可憐的孩子很多一周只上一節英文課,孩子的父母不會英文,也無可能上補習班或者請家教,一周下來,早就將老師教的忘得一乾二淨。反觀城市裡的孩子,在國一的時候,相當多的人已經通過全民英檢初級的考試。我曾遇到一位小六生,他已經在做聯經出版社網站的第七級翻譯,這一級應該是給大學生做的,下面就是一段例子: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業界不需博士… 學校只教考試機器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生物統計組教授、統計教學中心主任(台北市)】

2010.06.28 02:29 am

 

昨天聯合報報導博士找不到工作,博士班招不到人,令人憂心。我國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去年我一位博士班學生畢業,雖然他在就讀博士班前曾在業界工作十年,但畢業後雖經我苦勸,卻打死也不回業界,他跟我說:「業界不需要博士。」

 

兩年前,在口試一位申請博士班的考生時,因為他負責一篇刊登在頂尖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我問他所使用統計方法的P值如何計算,他的回答令所有口試老師啼笑皆非:「用點選式統計軟體,點下去就得到P值了。」這也顯示台灣考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些結果反映在台灣的產業,就是只能做代工,不重研發,所以不需要博士人才。台灣的博士畢業生只好到學校教書,博士生為了能順利畢業、找到教職,擔任教職後為了順利升等,這些博士級的研究人才製造了一堆與產業界脫節的論文,而完全無法解決產業界在研發產品上的問題。

 

這個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教育是以基測或指考為工具所得之智育成績將學生分層,並進行資源分配。我國教育就是考試教育,製造了一堆除了考試其他什麼也不關心、什麼也不會的考試機器人。只會考試不會做事,上了研究所,讀了博士班,必須進行無標準答案的研究時,就束手無策了。進產業的畢業生思考模式也被「一定要有標準答案」限制,因此台灣的產業只能做代工,無法創新研發。當國外一流大學早已反省不應單以考試成績為入學標準,且要顧及入學者多樣性時,台灣各頂尖大學仍沾沾自喜收到多少滿級分的學生,是不是太缺乏反省能力,也太因循苟且了呢?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盲升學、拚考試 搞出社會毒瘤

 

【聯合報╱黃羅生/台中一中學生(中縣神岡)】

2010.06.27 03:08 am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真的是爛透了。教育上的問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台灣社會,舉凡各類社會問題都和教育有關,而失敗的教育造就了不完美的社會和更失敗的民主教育。

 

從我受教育以來,上課、讀書只為考試,考試又為升學。可悲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讀書升學是為了什麼。只是盲目的讀書,更有人因為被學校、老師甚至家長給放棄,最後和社會脫節,成了社會的毒瘤。

 

令人頭痛的治安問題,除了社會因素外,就是教育的失敗。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因為我們方向錯誤,太注重學科成就而忽略其他方面,很多具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得不到讚美和鼓勵,被忽略了。一個藝術家或音樂家,就被葬送在偏狹的觀念裡。更多小孩子無法在考試中獲得成就,因而放棄了自己。小孩錯了嗎?

 

經由教育改革,許多問題都能解決,可惜社會是最大的阻力。人民總希望政策能立竿見效,但是教改卻非朝夕見效,政客都不想碰避免麻煩。即使有政策提出,又會被社會大眾批評,或是一昧反對,這些也是源自失敗的教育,只教孩子考試解題,沒教他們思考。

 

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才有高素質的國民,這樣,才有民主政治和更高水準的經濟成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教育 不能給什麼

 

【聯合報╱廖誼安/海德堡大學交換生(德國海德堡市)】

2010.06.26 03:10 am

 

見昨日「緊咬成績的教育給了學生什麼」一文,深有同感。我在德國求學近一年,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對這位學弟,我的答案只有一個:台灣的教育不但沒有給你什麼,甚至會害了你。

 

回想當年高中藝能科,不是算數學,就是睡覺補眠,老師也應景的關燈放影片,這是台灣高中的師生共識。但為什麼大家要這麼費勁的算數學算物理?因為台灣的數學物理充滿著花式技巧。

 

筆者曾閱讀德法捷三國的高中參考書,都是點到為止,可是數學課本到高中最後一年都出現了積分符號,而台灣卻沒有。顯然,歐洲的高中是為學生的大學生涯著想,而台灣高中卻把人人當作「小牛頓」和「小高斯」在做訓練。

 

這樣的學習模式讓某些科目日漸萎縮,而筆者在乎的語言課更是致命。歐洲的高中均要求學生要學習兩種外語,第一外語是英語,第二外語則隨個人興趣,因此歐洲大一生至少通三種語言。

 

台灣高中如此「專業化」,大學卻是罕見的「通才化」,教育部要求大家修廿幾個通識學分,為的是涵養在高中不曾被滋潤過的內涵。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私校「買」學生 政策逼的

 

【聯合報╱涂順振/私立高中校長(屏縣內埔)】

2010.06.27 03:08 am

 

看到縣內私立高中職校,利用老師及學生收買畢業證書的報導,雖然這是行之有年的招生惡質文化;痛心扼腕之餘,更深感教育政策的浮濫及縱容,是始作俑者。

 

這種招生文化的開山始祖,不是屏東的私校,早在廿年前,外縣市學校,挾其龐大資金,在縣內各國中廣布樁腳,按件計酬,向學生收取畢業證書,因此有些老師運用師生關係,每年賺取六位數的外快,是輕而易舉之事。

 

只不過這種招式不斷進化,演變成學生買學生,甚至惡化如黑幫「兄弟」組織的霸凌手段,連教官也躬逢其盛,為金錢積極招生,就不足為奇了。

 

筆者以為,「少子化」現象是勢之所趨,一些學校為圖生機,泯滅辦學理想而不擇手段,卻是有以致之。而政府長期盲目增設新校,是始作俑者。

 

以屏東縣為例,十年中明知已有二所私立高中職「關門大吉」,卻還增設了四所公立高中,今年又再增縣立東港高中,私立高中職校為此憤懣還未消,最近縣府又行文內埔國中,正評估該校增設高中,萬丹更是積極爭取籌設萬丹高中。究其根源,政客為選票,將其「黑手」伸入教育行政體系使然。苟延殘喘的私立高中職校,為圖生存哪還顧慮到師道尊嚴?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