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其他 (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廖玉蕙:有人寫出幽默,有人讀出趣味

【聯合報╱廖玉蕙】

2010.05.29 01:23 am

一般人總錯覺中華文化比較缺乏幽默感,從小到大的教育裡,一向強調「君子不重則不威」,所以,父母師長都教我們要「莊重」、「正經」,偶爾開點無傷大雅的玩笑,便被斥為「嘻皮笑臉」或「玩世不恭」,這種過度謹小慎微的拘束,反映在學生的作文裡,就成了戴上虛假面具且語言乏味的制式文字:學生總是識趣地挑選看似最安全的論述走,於是千人一面,缺少活潑的新意。大部分的人都被侷限在固定且陳舊的思維裡打轉,怎麼也繞不出死胡同。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的《莊子》、《孟子》、《韓非子》裡,就有許多充滿趣味的寓言,無論是「揠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或「買櫝還珠」都是耳熟能詳的幽默小小說。古人在遊說君王時,發現講道理不如說故事來得有效,幽默機智的言語絕對比政治正確的理論佔上風。很可惜這樣的領會很快被奉儒家思想為圭臬的八股舉士制度所淹沒。幽默的文字終究被封建體制下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只能隨聲附和的八股文給打敗了,真是好不可惜!只是說來奇怪,如今封建制度早就成為歷史,戒嚴也已解除多年,學校課本選文卻仍在拚命的自我戒嚴!

 

我們的課本真是太嚴肅了!過度注重空洞的品德教條和單調的知識積累,莫說學生看了提不起興趣,一書在手,我保證連大人也難逃周公的召喚。一本幽默有趣的課本何其重要!就是因為缺乏優雅有趣文章的閱讀經驗,學生的玩笑往往流於惡趣,格調不高;就是因為國語課本到現在還在大玩「四十四隻石獅子」的老梗,課本的思想沒先解放,學生的作文自然嚴重缺乏實驗性。

 

如何將淺質的玩笑引導入較為深刻的趣味中,可能是教科書商可以加把勁,老師、父母可以著力的地方,也是出題的考官可以再斟酌的所在。美國人往往可以不在意別人對他頑固、奸詐、無賴的指責,但卻無法忍受「沒有幽默感」的批評。麥克阿瑟將軍在為兒子所寫的祈禱文中,除了求神賜給他兒子堅強、勇敢、誠實、謙遜的美德外,特別拈出「充分的幽默感」,由此可見西方社會對幽默的重視。西潮東漸,雖說中西民情不同,但對生活情趣的追求應該已無二致。

 

佛洛伊德說得好:「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適應的人。」面對尖銳問題或尷尬場面時,以幽默的方式應對,往往能化解緊張對立的氣氛。它是機敏的臨場應對,蘊含高雅、雋永的情趣。雖然,一般以為這種能力得之自然者多,得之學問者淺,未必人人都具備,但是,我相信絕對可以藉由耳濡目染、觸類旁通來培養。課本裡,出現幽默的文章;作文課上,老師多提醒學生對人性作深刻的觀察,雙管齊下,讓學生慢慢琢磨,逐漸摸索,必定有人可以跟著寫出幽默,有人能夠隨之讀出趣味,久而久之,這樣的訓練自然會內化到生命裡,成為終身受用的財富。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教育是國王的新衣

2010-05-26 中國時報 【黃俊儒】

 報載教育部打算推出「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班」政策,以符應企業人才的需求。同日,又有一則某企業打算徵聘台大碩、博士擔任提包及開車的新聞。教育部的回應,一則是「教部:企業下單,大學開班」,另一則為「教育部回嗆土財主:大學非職訓所」。如果教育部的這兩則回應有著明顯矛盾的話,那麼,教部眼中「大學」究竟是什麼?

 教育部計畫在大學四年畢業後,再外加一年來培養冷門科系學生的就業專長。這項規畫是不是能夠見效,應該有幾個方向可以加以觀察。

 首先,大學在本質上可不可能是職訓所?「大學」名為university,uni的字首雖有統一及一貫的意思,但是以現代大學的樣貌,其實更像是一種multiversity,亦即內涵上是多元、分歧,甚至是衝突的。例如在一所大學中,隔著一道牆,同一個時間裡,可能一邊商學院正在教授「投資理財」,另一邊的人文學院卻在講述「清貧哲學」。這種場景是現代大學的常態,也是一項重要精神。但是「職訓所」服膺的卻是目標導向、價值單一的任務,因此透過大學來執行,先不談該不該,而是這樣有效率嗎?

 第二個問題是:企業下訂單,大學培養得出來嗎?不諱言地,不論是現今的「普通大學」或是「技職大學」,絕大部分的師資均來自於普通大學體系。這樣的師資結構,與第一線的「職場專業技能」其實有著一定的落差。加上目前高等教育的氛圍,原本就已脫離了職場的情境。此外,這些專業技能真的是企業要的嗎?過去已有很多的企業調查顯示,普遍的企業主多認為專業知識的不足可以進入職場後補足,但是包括視野、態度、人格特質、忍受挫折…等基本能力,才是人材上最迫切的需求。我們是否誤解了企業訂單的項目?

 最後一個問題是,教育部指稱透過這個學程,可培養學生兩種以上專業能力。然如果學生願意,現行學制下沒有這種管道與機會嗎?例如,目前學制中,除了有輔系及學程的設置之外,更有以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為宗旨的通識教育課程。目前許多高教評鑑的措施「重研究,輕教學」,導致許多學校也自甘將通識課程當作一種毫無管制、酬庸應付的營養學分。原本通識課程的存在價值,除了符合過去原初大學自由人教育的精神,更可以協助學生面對複雜多變的科技社會,以培養跨領域的知能。但是我們寧可放任原有應該強化與充實的平台不顧,而以體制外追加的方式另起爐灶。若沒有本質內涵上的轉變,是否也只是再次陷入疊床架屋的困境?

 過去每年大學指考放榜時,媒體總是一窩蜂地監看今年的最低錄取分數又會落在哪間倒楣的大學?除了「考八分上大學」之外,是否有更驚人的爆點?不過從去年開始似乎不會再有這個問題了,原因不是大學生的入學程度已獲得大幅改善,而是教育部設下了指考成績最後五%學生不得選填志願的「最低登記標準」限制。但諷刺的是,在大學招生困難的情境下,最後這五%的學生同樣進大學了。透過大學進修部的獨立招生,這五%的學生除了幾乎可以免試地先進入某些大學進修部,之後更可寬鬆地轉至日間部。所以「八分進大學」的現象根本解決了嗎?同樣地,「第二專長學位班」可以成功地解決企業人才荒的問題嗎?還是說,這一次想成功躲過的又是什麼?是畢業潮衝擊下的就業率?是政府施政的滿意度嗎?

 大學扮演的原本該是社會的良心。如果這一個良心,最後只淪落為各方勢力所共謀的一件國王新衣,真不知道台灣的社會將何去何從?(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中年其實是人生的顛峰

【聯合報╱洪蘭】 2010.05.24 02:36 am

我慌亂的在皮包中翻找隨身碟,馬上要上課了,隨身碟卻找不到,我正預備把皮包整個倒出來徹底找時,助教進來了,把隨身碟交給我說:「老師,檔案已經灌好了。」我望著隨身碟啞然失笑,原來我一進教室便把隨身碟給她了,我卻忘得一乾二淨,自己嚇自己,嚇出一身冷汗。

當我把這件事講給我同事聽時,他們第一個反應便是「人老了,就是這樣」,我卻不認為是如此,年輕人找不到東西會說找不到,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東西卻要把它歸因到年齡上?美國的專欄作家威廉薩菲爾(William Safire)在報上稱六十四歲的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為中年人,結果被讀者嗆「你以為他可以活到一百廿八歲嗎?」我看了覺得很不解,人都會老,為什麼又歧視老?我們常常只看到年齡帶來的限制,卻忽略了年齡也有優勢。

其實人的認知能力並沒有隨著年齡而下降,中年的腦表現的並不比年輕的差。美國有個研究,自一九五六年開始,系統化的追蹤六千名廿歲到九十歲各種行業的人智力的表現,每七年測試他們的認知能力一次,結果發現四十歲到六十歲的受試者,六個測驗中有四個,在中年時的表現比他們在年輕時來得好。這些測驗是:詞彙(你能認得多少字及找出它們的同義詞)、短期記憶(一次能記住多少個字)、空間能力(可以多快的辨識出旋轉了一百八十度的物體),及推理能力(如143254365後面應該接什麼數字?答案為4然後是76,因為1-43、2-54、3-65、4-76),其中邏輯推理,男女性都在中年時表現到達顛峰。只有數字能力(可以多快做加減乘除)和反應速度(看到訊號能多快按下反應鍵)略遜他們廿五歲時的自己而已。

最近大腦掃描也支持了中年期是智慧顛峰的說法:二○○一年,有個實驗掃描七十位十九歲到七十六歲的受試者,發現在額葉及顳葉這兩個跟語言有關的腦葉,大腦白質(神經纖維上面包的髓鞘)一直有增加的現象,且在五十歲左右到達頂峰。

這個實驗證實了哈佛大學以前看到髓鞘會隨著年齡一直增加的發現,這所謂「中年的智慧」(middle aged wisdom),也跟「柏林智慧專案」(Berlin Wisdom Project)所得到的結果相似。「人到中年」並沒有那麼灰暗,相反的,實驗指出中年其實是人生的顛峰。

中年人處理事情比年輕人圓融,所謂事緩則圓,事情容易辦得通。當實驗者放憤怒的短片給年輕和中年人看時,他們的杏仁核都有活化,但是中年人還多了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的活化。中國人說「老謀深算」、「薑是老的辣」,中年人懂得衡量情勢,控制情緒、不魯莽、不會因小失大,難怪美國的總統候選人必須要卅五歲以上才有資格,顯然「嘴上無毛做事不牢」,年紀大不見得是壞事,人不必怕老,只要時間過去,換取到經驗與智慧,就沒有白過一生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話說-取消22K 傷害技職生

2010-05-24 中國時報 【趙志揚/黎明技術學院校長】

 「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方案」即將到期,教育部表示,將視狀況再決定新的「就業實習補助方案」是否要在九月推出。個人認為本案仍有續辦之必要。

 

 相對國立大學畢業生而言,或許提供22K的補助對其就業沒有產生多大幫助,然對私立技職學生而言,其薪資結構、就業機會與選擇等皆屬弱勢,因此本案有存在之理由。本人曾對服務學校的畢業生,就其參與本案的感受進行調查,結果得知參與本案的畢業生,大多普遍抱持正向的滿意,這些理由包括:「可有效累積工作經驗以利將來找到更好的工作」、「薪資雖不滿意但至少可以協助維持家計」、「薪資雖低但郤可找到自已理想的工作」、「在如此艱難時刻雖薪資不高但至少不是失業」等。

 

 因此,政府若因財政因素或擔心影響就業市場之薪資,本人建議本案應僅補助參與者某部份薪資,再由任職企業依市場價格補足薪額;其次應該嚴格要求續辦企業,保障參與本案的畢業生在方案結束後,留任一定此例之參與者繼續原任原廠之規定,如此不但能降低失業率,也對較弱勢的技職畢業生就業有幫助。

 

 長遠來看,為了加強技職學生就業力,建議教育部針對目前推動的技職再造方案提高補助,協助私立技專校院建構一套有效的校外實習制度,使優秀清寒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學業,畢業後得以順利就業。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基測考上山下海…

 

【聯合報╱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2010.05.24 02:36 am

 

昨天聯合報頭版刊出一名美國十三歲少年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消息。照片中少年開朗的笑容,對照同時間國內卅萬名國三考生在基測中的緊張情景,分外令人印象深刻。

 

在國內現階段升學考試與缺乏彈性的入學制度下,有那些家長與學校能夠帶著孩子接受這一連串嚴酷的體能訓練?不必登聖母峰,連登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主峰的國內學生都不多見。還有環繞台灣四周那一千兩百多公里的海岸線與海洋,有多少學生曾經去親近過?相較於課後補習的經驗,則答案恰恰相反!畢竟「親山近水」與考試無關,而補習家教可以考取好高中、好大學!

 

結果全民付出的代價: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體能欠佳、近視率攀升、體重增加、普遍缺乏閱讀課外讀物及生活體驗的機會,學習流於抽象、背誦,學生缺乏對知識的熱情與探究的興趣,在課堂上不會發問,單向接受老師的講授幾乎是常態。

 

沉重的課業壓力是剝奪國內青少年睡眠的主要原因。另外,雖然國內學生在國際競賽成績優良,但生活常識與國際視野不足,甚至對科學、數學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自信指數也下降,且出現愈來愈多的學習雙峰現象。換言之,台灣的教育可以培養出考試很厲害的學生,但年級愈高,學習興趣愈低,在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不多、專業人才也有不足的隱憂。

 

因此,從此次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美國少年,因為小時候在學校看見一幅七大洲油畫,就能立下宏願要征服七大洲最高山峰,以未來能站在世界頂端為人生最大目標來看,我們的教育能否培養與支持這樣的孩子實現願望?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話說-全勤獎,廢了吧!

 

* 2010-05-19

* 中國時報

* 【許一玲/桃園(台大生命教育學分班)】

 

2007年6月6日台北市/中山女高6日舉行畢業典禮,在頒發全勤獎時,頒獎的老師興奮得拍打畢業班學生的臉頰。(季志翔攝)

 

2007年6月6日台北市/中山女高6日舉行畢業典禮,在頒發全勤獎時,頒獎的老師興奮得拍打畢業班學生的臉頰。(季志翔攝)

 

 每逢畢業典禮上表揚三年全勤、六年全勤的同學,總會聽到同學怨嘆「如果那天不要去參加我奶奶的告別式,我也有全勤獎」、「我只有一次發燒沒來…」。在課堂中,偶而發現同學趴在桌上休息,詢問理由為:「他發燒了,如果請假了就沒有全勤了」。全勤獎設置的目的是為鼓勵學生勤奮向學,立意是良善無庸置疑。但是,堅持天天到校與勤奮向學可以劃上等號嗎?

 

 一個學生三年、六年來沒有遇到任何事需要請喪、事、病請假,只能代表他比別人運氣好,既然只是好運,又何須獎勵?學生病假最常見的是流行性感冒,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全勤獎」的設立引導學生從小開始忽視健康,不懂的愛惜自己。

 

 新流感、SARS流行期,我們強制規定生病的同學在家休養。一般流行性感冒、新流感、SARS預防與治療方法皆相同,「全勤獎」變象剝奪學生請假在休養的權利。並暗示性對抱病上學給與獎勵,忽視學生人權。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平台-五年五百億的功與過

 

* 2010-05-20

* 中國時報

* 【周祝瑛】

 

 教育部自二○○五年推動五年五百億一流頂尖計畫,日前因「追求百大目標不明」、「預算執行排擠正常教育資源」與「重研究、輕教學」等問題而被監委糾正,消息傳來,整個學界為之譁然。尤其是拿到補助的所謂「頂大」紛紛提出辯解,認為監院的糾正有所誤解。然而同一個時間,另一項原本非頂大計畫的年輕學者中原大學助理教授林政鞍則接受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首次來台專訪,肯定他在奈米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表現。這兩項看似無關的報導,其實正透露出五年五百億頂尖計畫實施以來的問題。

 

 無可否認,隨著台灣大學數量兩三倍快速擴張之後,高校資源吃緊的情形日益嚴重,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挹注,可謂是久旱逢甘霖。各大學將以前比較寬鬆的教學與學術環境,改變成各種具體的量化指標,透過新型的各類研究中心、教學發展中心、國際合作部門,與頂大辦公室等新型單位的成立,幾年間將整個大學翻轉過來。

 

 許多校園更是引進外籍學生與重金禮聘各種領域的外籍專家或顧問,希望能夠與國際接軌。其中,如上述的林政鞍教授,也是在這樣的國際化思維下,獲得補助,前往德國接受世界一流研究團隊的指導與合作,完成重要的奈米生物醫學發現。從現實面來說,以台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採取重點發展,集中火力發展前端科技,在短期內能夠整體提高國內學術論文數量與增加世界學術能見度,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挹注與方向引領,不能說沒有功勞。

 

 然而,監察院糾正書中所糾正的正是這樣的政策由於設計上的粗糙,卻變成少數大學贏者通吃的局面,在遊戲規則過度傾向國際期刊發表與引用數量後,造成大學M型化,也無法真正改善重研究、不重教學的問題。

 

尤其把排名工具當目標,將大學推向一個重視有形量化指標的組合體、把大學教授當成生產論文的工具、不顧各領域學術研究的差異本質,以齊一的論文發表數量來評估所有學術成就。於是大學成了服膺政府高教政策的競技場,爭取所謂的大學有形資源成了最終目標,大學的服務社會、培養人才及批判社會的本質淪為次要。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話說-加課連環炮 累死師生

 

* 2010-05-20

* 中國時報

* 【胡顏/北市(教)】 

 報載,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學生,每年必須接受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否則將被處以五千到一萬五千元的罰鍰,校長還必須接受一小時以上、八小時以下的環境講習。聽聞這則消息,心中百感交集,什麼都要加課,師生不被累死才怪?

 

 首先,環境教育或環保議題固然重要,但是在現在的課程裡,原本就已包含許多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只要落實這些課程即可,實在沒有必要再額外增加四小時的課程,讓人有畫蛇添足的感覺。其次,目前學校已成超載的現象,實在沒有增加課程的空間和時間,因為原本課綱裡的彈性時間,除了已經被拿來上國語、資訊、英語或數學外,教育部還規定有十大議題,環保議題就名列其中,如今又再要求學校上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疊床架屋的規定,真是多此一舉,徒增惹人厭倦。

 

 過去,交通安全受到重視,學校就被規定要上一定時數的交通安全教育;接著,家庭教育受到青睞,教育主管機關也要求學校施以家庭教育;接著,生命教育和性平教育受到關注,學校被規定分別要上四小時的生命教育、家暴、性侵和性平教育;如今連環境教育也如法炮製,試想,這樣連環炮式的加課,學校怎麼受得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門話題-教育政策 豈能一言堂

2010-05-14 中國時報 【王新偉/北縣三重(教育工作者)】

 台北縣的英語活化課程在引起教師的反彈和家長的疑慮後,台北縣教育局未循充分溝通和政策說明的途徑,卻以一紙行政命令發函禁止教師針對活化課程發放問卷文宣,顯然沒有尊重教育的言論自由,悖離教育的專業自主權。

 

 周縣長曾信誓旦旦強調「給孩子競爭力與快樂的學習童年」,但這種不顧學生興趣,只為增加英語授課的做法已經違背「適性學習」的教育理念。雖然活化課程有別於傳統死背、加入了歌唱、跳舞教學,但以台北縣目前的教育資源,所需的英文師資要從哪裡來?如果沒有完善的師資,活化課程最後可能淪為固定教材、固定教室、固定講授方式的老模式,美其名是英語活化課程,其實無助於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因為學習興趣才是學生能否提升英語能力的關鍵,如果活化課程無法讓學生感到靈活豐富、充滿意義感,則學生「學英語有什麼用」的反抗情緒勢必加劇,最後導致教育資源的失衡和浪費。

 

 而且加課獨厚英文教學,卻不是自由閱讀和從事運動,就是一種政治理想凌駕教育,因為英文能力好壞和競爭力、或者上課時數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單純加課,卻忽略個別需求,反而可能造成英語程度的落差,如此豈是給孩子快樂的學習童年?活化的意義又何在?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良場所寫作業 記大過? 

【聯合報╱吳語/國小教師(台中市)】

2010.05.10 02:28 am 

筆者前幾日出一項作業,請學生查閱資料,找出與課文中主角同樣有殘疾但卻值得敬佩的人物,若家中無法查閱資料,可到圖書館找書籍。

 

隔天在一位孩子的聯絡簿上,看到家長寫了一段文字又被塗掉,請學生說明,學生才告知家中沒有電腦,在母親同意下,放學後由就讀國三的姊姊,帶他到網咖查詢資料,兩人查完後因等待媽媽,姊姊用即時通聊天,弟弟開了遊戲網頁。這景象剛好被姊姊就讀的國中生教組長和警察逮到,因此媽媽寫了聯絡簿告知可能會由警察通知筆者。

 

再隔天,弟弟說姊姊要被學校記大過處分,筆者趕緊撥電話至該國中,告知事由原委,詢問能否有轉圜的餘地?但訓導處人員卻質疑筆者「你說的是事實嗎?」要求學校的對等單位開出證明,並發公文到該校,他們才會考慮從輕量刑,因此筆者拜託生教組長與該校訓導處對口並說明。

 

一頁國習,惹出這麼大風波,真是始料未及。弱勢家庭的孩子,家中沒有電腦,卻願意到網咖查詢資料,將作業寫完。若非筆者及時發現且學校願意出面處理,孩子的姊姊就只能在畢業前夕接受一支大過處分。

 

當社會只關心哪所國中第一志願又考取幾個人,這些弱勢的孩子默默被犧牲掉了。誰來注意這些弱勢孩子要上國中了,卻連一段文章甚至一句造句都寫不出來?當每一項作業都要書寫學習單、要發揮創意、要查詢資料、要分享心得,這些孩子只能選擇不交或不寫。而當他們願意想辦法完成作業時,卻在行政命令的下默默承受責難。筆者能理解生教組長和少年隊警察日巡網咖,找出迷失孩子的辛苦,但是找出孩子出入「不良場所」的理由,協助他們解決困難,不才是最重要的根本嗎?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教封閉 逼人才出走!

 

【聯合報╱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台北市)】

2010.05.10 02:28 am

 

高等教育的良窳維繫國家興衰,關心教育的知識分子,已呼籲台灣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多年,惜因無法立竿見影而未受政府高層重視。待近年國際大學評比,官方驀然發現,香港和新加坡均有大學名列世界百大之林。而最近國會又因藍綠對於陸生來台意見分歧,加上有限資源下,大學林立造成人才素質驟降,民間批評大學教育的聲浪與日俱增,然而多方激辯如霧裡看花,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仍混沌未明。

 

台灣大學教育培養的人才,曾在美國一流大學被推選為校長且治校卓著,台灣學子負笈歐美留學後也有不少重大科學成就;加上台灣自一九八○年代起知識分子推動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與領導社會運動,將民主自由帶入學術殿堂。近年在國科會如此重視論文發表數之下,公私立大學仍可見執著於教育哲學而默默耕耘的老師。

 

台灣高等教育的優勢是融合東西方所長,未如德、日般精英領導成一家言的研究學群制,因此教授的研究主題有其自由選擇彈性,又可在不同領域有所發揮,如此累積經驗,假以時日串聯整合而開創新局;其次是台灣自由民主學風深植校園,學生思考活潑多元,只要遇堅守教育哲學的良師,優秀學生再經雕琢,畢業後的能力與貢獻也較深遠。而台大前校長虞兆中承襲傅斯年遺志,積極推動通識教育改革,現已成全台大學首長共識與重要治校方針。維持學術自由與自主化,為高等教育興辦成功的要件。

 

然而台灣高等教育封閉,導致體制改革緩慢,無法與時俱進。香港大學七○年代即聘任美國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具影響力的克拉克.科爾入董事會,反觀台灣仍囿於法律規定外國學者來台,薪資須先扣繳百分之廿五重稅,致使大師級教授來台一次後,未再來台客座。更痛心的是不良體制侷限發展的可能性,導致有志難伸而紛紛出走。誠摯建議行政院下設高等教育改革委員會,培植本土優秀大學教師,並爭聘國際年輕卓越人才。

 

希望官員能以開闊胸襟,徹底改進高教體制,以培養人才為首務。惟有教育品質提升,台灣的下一代才能由立足台灣,進一步佈局全球,貢獻國際。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捐血驗愛滋 別誤觸法網

【聯合報╱程仁宏、楊美鈴/監委(台北市)】

2010.05.09 03:05 am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指出,捐血被驗出愛滋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而學生以兩成一居首,有三成的人自知是愛滋高危險群卻仍捐血,更有人坦承,是靠捐血來篩檢自己是否罹患愛滋,此現象令人憂心忡忡。

經分析發現,部分高危險群的學生與軍人,易在同儕壓力下捐血,否則「會被別人認定是有問題」。

但是依據相關法條規定,明知自己為感染者,而供血致傳染於人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徒刑。年輕朋友往往因一時衝動,在從事危險性行為後,卻礙於同儕壓力捐血誤觸法網,更凸顯政府相關機關教育宣導工作不足。

我國迄今已有廿二人因輸血而感染愛滋病,呼籲衛生署應正視上述問題,未雨綢繆,早日提出因應策略,並籲請教育部未來在學校的正規教育課程中,融入學生正確捐血觀念、高危險群捐血之法律責任等愛滋防治相關教材,同時也督促高中職以上學校加強辦理宣導學生正確捐血觀念及愛滋捐血者之法律責任,俾及時導正藉捐血驗愛滋之錯誤觀念。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速訂私校轉型退場機制(李福登)

2010年05月08日蘋果日報

五十年代熱心教育人士在政府「捐資興學」的鼓勵號召下,私校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根據教育部九十八學年度的統計,私立高中職的學生人數約佔全國高中職學生總數的61%,而私立大專校院的學生數更高達72%。由此可見,私校大大的分擔政府應對教育施政投下的龐大支出,作出了共同為國育才的重大貢獻。

曾幾何時,形易勢轉,受到少子化之衝擊,學校供過於求,紛紛出現招生不足之嚴重情形,尤以南部地區為然。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從七十四年有43萬餘人出生,九十八年遽降至20萬人不到。在供需失衡的情形下,不出三、五年,體質欠佳的私校發生關閉停辦的事件,乃是意料中事。

可依屬性地區合併

針對私校的困境及危機,如何化解,政府宜採下列幾種措施:

一、輔導整併與轉型:可將屬性、類別及地區等相近的學校合併,發揮教育資源整合互補作用,限於學校法人不得經營其他事業項目,迫於情勢,政府宜放寬規定准予經營教育相關產業,以利私校生存發展,協助其順利轉型。近年大陸全力整併同性質的學校,並引進大型企業介入整併轉型,大大提升了競爭力,受到舉世各國之刮目相看,成功的案例值得參考。

二、將學校設施移作政府官舍或職訓中心等:很多私立學校的校舍、設備及環境等都相當具有水準,政府可價購經營困難的學校,變更為政府官舍、技職訓練場地或老人安養院、社區活動中心及青少年休閒娛樂場所等等,充分發揮「地盡其利,物盡其用」的功能。

三、徵收校地變更用途並將漲價利潤分享創校者:很多私校用地當初設校時位處郊外,但隨著工商企業經濟發展,學校周邊土地快速密集開發,價格上漲甚多,若能將經營不善之學校價購徵收,變更為商業、住宅及工業等用地,充分發揮土地之邊際效用。

然此一重大而突破性的變革,須顧及學校創辦人之權益的規定,以補償他們的損失。

四、合併同性質的公立學校並將減招縮班學生給私校:台灣的大學校院數量與密度,堪稱世界第一,但因同質性高,差異性小,很多大學學生數又不及萬人,實在不夠經濟規模格局,以致缺乏國際競爭力。為節省並集中教育資源,可以參考美國加州大學分散十幾個校區的方式加以整併,各自發展特色,並將減招及縮班人數移撥給私校,共食生源有限的大餅。

恢復招收僑生制度

五、恢復招收僑生及加速陸生來台:重新釐清僑生之定義,鼓勵海外華人(特別是東南亞地區)返國升學之外,加速通過陸生來台之相關法令。現今的情形是陸生還未開放來台,大陸123所大學卻快速以優厚的條件吸納台灣學測「頂標級」的高中畢業生。在「只出不進」的懸殊情境下,學生日漸流出,對私校經營的困境,不啻雪上加霜。

面對此一私校經營的嚴峻情勢,政府不能抱著「讓市場機制決定私校存廢命運」的態度,這種讓學校「存優汰劣,自生自滅」的作法,太過消極及缺乏作為。呼籲政府儘速研訂「私校轉型退場」機制,讓漸陷經營困境的私校知所選擇遵循,以挽救瀕臨倒閉的私校危機。

作者為東方技術學院董事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媽媽學講話 到學媽媽講話(陳凰鳳)

2010年05月04日蘋果日報

 

 月前台北市新移民婦女服務中心邀請于美人代言,令人驚喜的是于美人建議:「未來政府的人口政策,可鼓勵讓新台灣之子學習媽媽母語,不論對媽媽還是小孩,都是一大利多。」感動!也感慨自己推動這麼多年不如名人的一句話;所以雖然我不願上她節目但在母親節前夕真的最想謝謝于美人。

 近來常有令人欣喜的消息,例如:討論反歧視原籍的立法;還有兩則真實反映外籍配偶狀況的報導:「移民署公布調查報告:六成以上的外籍配偶扛起家計,成為家庭經濟主要來源」和「國健局研究證實─新住民寶寶很健康」。只是報導以「出乎意料」為標題,難道台灣社會對東南亞民族的偏見真的這麼深嗎?

「其實我們這一群敢渡海而來的姊妹,都有過人的勇氣和生存的決心,我們不會需要平白的同情,只想自力更生。」這是2004年我在徵文競賽中寫的:「因為深深感覺到同鄉姊妹們真的非常勇敢,能夠面對陌生又充滿輕視的這個社會,在寂寞、孤獨甚至家暴的膽怯中一步步走來,煎熬、忍辱絕非常人可以體會。所以我堅信最後這群重新活過的新女性絕不會是台灣的負擔,反而會是台灣進展的一份力量。」

2005年我也曾投書抗議社福團體和《商業周刊》假「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弱化外籍配偶及其子女達到鼓吹募款的目的;「我始終堅持外籍配偶不會是一個需要社會負擔的弱勢族群;因為從她們身上都可察覺這些特質:年輕、健美、勇敢、忍辱、積極;所以只要假以時日她們會是台灣社會活力的主要貢獻者,絕對不會是需要靠救濟的一群。但許多向社會乞討索求的舉動卻往往藉『外籍配偶』之名。」

新移民是台灣希望

6年的堅持終於得到印證;40萬外籍配偶當台灣母親從來不是台灣之累,反像是台灣人修來的福氣,未來的希望之一。

記得從開始參與輔導外籍配偶的工作,就感覺對東南亞婦女很不尊重,因為這些姊妹已經做了超齡的付出和代價,缺少的是青春和歡笑而已,為何還要被視為幼稚,被要求學習成長?而且若是來自歐美日的外籍對象就不必「輔導成長」。真的看人大小眼!所以我索性倡導「向東南亞學習」而教學,雖然並不在乎褒貶,但是最近《天下雜誌》專輯「東協語文熱 亞洲型人才搶手」介紹了我的教學,卻居然稱我是「華僑」。

而我一天到晚到處在強調的正是自己驕傲的越南裔身分!我努力以自身表現企圖改變社會對東南亞婦女的刻板印象,更想讓越南女性的優秀特質贏得大家肯定。結果中文說得流利、在台灣取得表現,變成想當然耳就是華人!

忍不住要更正:我是一位道地的越南民族女性,和其他十多萬的姊妹一樣;現在我們身為台灣人妻、台灣母親,希望和所有台灣民眾一起在這塊土地上為下一代幸福打拼;而且我們會更努力!我想如果能讓新住民在台灣有夢,而且可以經過努力與付出實踐台灣夢,應該才是台灣的驕傲對吧!

套一句我老公講的話:「外籍配偶一樣是老婆大人」;這是對還在堅持做好外籍配偶的姊妹應有的尊重。另外很多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已經不是外籍、也不是配偶了;希望大家正視這些事實並能對新移民台灣母親持健康的看法。

作者越南籍,畢業於越南胡志明大學,現為政治大學外語學院越語講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誠實招生 別搞學術謊言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北縣淡水)】

2010.05.04 02:14 am

美國知名作家洛溫於一九九五年首次出版「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就一直暢銷到現在;台灣則是因為學術界的冷漠與社會的寬容,學術的謊言一直是不能說的秘密。如果等到被評鑑為不通過才提出來,就已缺乏正當性了。但誤信ESI的排名而誤解政大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就是誤信學術謊言。

同一天另外一分報載某學者受訪時引用某國際知名文摘的調查,大陸學生只有百分之五會想到台灣念書,反倒有百分之廿一台生會想到中國念書。此數據被輕率引用應該不是該文摘的本意,因為他們已經很嚴謹的告知:此調查的樣本限於該文摘的讀者,中國的取樣人數只有四八六人,台灣則是一八○二人。輕易將此數據推論到全中國的學生,我相信是學者的疏忽。

我們的消保官會為民眾爭取權益,例如買到過期的食物、買到黑心的產品等等,但是不會為「買到受騙上當的大學教育」提供民眾申訴。許多誇大不實的的招生宣傳,顯然就是另一種學術謊言。坊間許多雜誌的大學入學資訊,校長的保證,是否可拿來當作「買賣合約」?學生不滿意能不能「退貨」?尤其這裡面有不少國立大學,學生就學後有被騙的感覺,可不可以申請國賠?

由於學術界的冷漠與縱容,與台灣社會對學者的尊重,「學術謊言」積累的歷史共業與行政資源結合,影響社會至鉅。評鑑指標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當「國際化」是一項指標時,各校無不卯足全力找國際學生,只要是外國人就好;當「教授」比例也是一項指標時,各大學也就想方設法以求達標,否則補助會減、排名會掉。台灣最有資格說話的台大從不抗議,因為如果台大不通過,那就是指標有問題。

由於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浪潮,加上台灣學術界的歷史共業,對於「學術的謊言」的存在無法改變。但是當社會對此一事實有更高的理解,家長與學生在選擇大學校系時有更高的要求,政府有意識要提供更充足的資訊,大學有意識到要誠實招生、不要誇大,教授也意識到研究不必在乎指標與排名,捫心自問最清楚。那麼「學術的謊言」也就沒有使用的空間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SI 扭曲人文社科在地連結

【聯合報╱周麗芳/政大研發長(台北市)】

 2010.05.03 02:23 am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公布二○一○年ESI排行榜,政大長年榜上無名,再次名落孫山,並不意外。然而,若能細看相關領域的排行,將更可知ESI的侷限性,並不適合評估人文社會科學。

ESI並非美國或國際組織的官方統計,而是擁有SCI(科學被引用指標)與SSCI(社會科學被引用指標)的私人商業公司將其現有資料庫加值後的產品。ESI涵括一萬一千種期刊,但所劃分的廿二個領域中,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者僅有二個:社會科學、經濟商學。更奇怪的是,社會科學領域的期刊竟然包括公共衛生、復健醫學、環境研究、資訊科學等學門期刊。

根據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二○一○台灣ESI論文統計結果」顯示,在經濟商學領域,台灣沒有一所大專校院進榜,在社會科學領域則有五所學校上榜,除了台大為綜合大學外,交大屬理工導向,其他陽明大學、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三所則屬醫學導向。ESI社會科學領域排行與社會一般印象及學術社群的普遍認知落差頗大。ESI不僅將人文社會科學以聊備一格的方式處理,社會科學領域中更充斥應屬理工醫學的期刊,相關排行嚴重扭曲且有誤導之嫌。

更重要的是,ESI僅以SCI與SSCI期刊論文為計算基礎。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學術產出樣態,如專書、創作、經典譯註、制度建置、思想形塑、產學合作、個案撰寫等,皆非ESI所考量者。此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範疇與成果多具本土性與地域性,若絲毫不考慮在地研究績效與社會連結貢獻,僅片面執著於以英文論文為核心的SCI、SSCI期刊論文篇數及引用次數,將愈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本土文化制度政策發展漸行漸遠,忽略大學創造知識、轉換知識、應用知識於國家社會的社會使命。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宿補習班 幫孩子畫位

【聯合報╱柯淑蕙/退休教師(高雄市)】

2010.05.02 03:09 am

曾經聽同事談起為了替孩子到補習班畫位,夜宿補習班的特殊經驗,當時頗不以為然。

結果今年讀高一的兒子,上周拜託我和先生一定要去幫他排隊畫位,既然兒子深愛這位補教名師,就勉為其難當「孝子」吧!

問同事,她告訴我周日七點開始畫位,她前晚十點到補習班,當場傻眼,隊伍已從八樓櫃台排到四樓樓梯走道。後來幾經協調,補習班在晚間十點開放教室讓大家休息。

但是今年時間提前到周六早上八點,就已有學生家長開始排隊,先生早上十點到補習班時,隊伍已經排到五樓樓梯走道,算一算要排隊廿小時,我們商量輪流接力排隊。

星期天先生劃完位,帶著這一臉疲憊的神情回家。先生說他不排斥夜宿補習班,親身體驗傳聞已久的排隊怪現象,為人生經驗添上一筆奇聞異事,但是,我還是不以為然,不能有更合人性的作法嗎?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品德教育 快救回弱勢孩子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2010.04.30 02:03 am

因為教育部重視品德教育,因此很多學校推出品德教育的方案。可是,昨天有一則新聞,有很多的中學被毒犯入侵,很多學生不僅吸毒,也從事販毒的工作,有人勒索別人,也有人被勒索,最小的孩子才只有十三歲。這些孩子,那些品德教育的方案顯然對他們是沒有用的。

我一再希望大家知道,對絕大多數的孩子而言,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關心他們的品德,因為他們的品德並沒有重大的缺陷。

我們該注意的是,那些快被邊緣化的孩子,以這次的新聞來看,這些孩子已經是被邊緣化了,該關心的是:學校當局究竟知不知道這些孩子已和販毒集團有來往。如果校方知道而沒有採取適當的措施,但又成天辦理各種品德教育的活動,該提高警惕了。

報紙上沒有提這些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不過我猜想多半是弱勢家庭的小孩,他們學業程度不好,對自己的前途沒有自信,在這種情況之下,因為家境不好,黑道很容易以小利誘惑之。不幸的是,這些孩子因此而有了毒癮,又沒有錢買得起毒品,只好開始販毒。

那些品德教育的教材對這些孩子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大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他們已經可能有問題。

哪些同學是我們該關懷的對象?很簡單,功課嚴重落後的同學絕對是高危險群。功課不好加上又缺零用錢用,毒犯就有機可乘。

教育部和法務部應該成立一個小組,專門防止黑道進入校園,學校是很難直接抵抗黑道的,必須有警察以及法界單位介入,我相信是保護孩子的唯一辦法。

我們也要知道,黑道如果不能進入校園,在校園以外,他們仍然對那些孩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學校應該全力注意所謂高危險群的學生,一方面曉以大義,告訴他們和黑道來往的可怕下場,一方面努力地提高他們的學業程度,使他們感覺到念書仍然是有趣的,也對自己有信心;一旦孩子對前途有信心,他們就不會和黑道來往了。

防止青少年吸毒,乃是全世界的大問題。既然政府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就請學校務必關懷這些弱勢的孩子,將他們的功課搞好,把他們拉回主流社會來,這才是最重要的品德教育。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筆記/運動需要更多企業贊助

 【聯合報╱馬鈺龍】

2010.04.26 02:04 am

 中國企業有意提供八億元高額贊助曾雅妮,曾雅妮則表明自己代表台灣,寧捨贊助也不會轉籍中國打奧運。由此可探討的是,台灣民間企業為何對運動贊助興趣缺缺?

 國內對運動產業的定位並不清楚,導致「產品訴求」不夠明確,間接影響了企業的投資意願。簡單說,企業要投資某項「產品」,必先考量投資報酬率。台灣運動員的「投資報酬率」受限於競技實力不夠頂尖,較難以受企業青睞。政府除了訂定政策吸引企業贊助,也要確立運動產業投資的核心優先順序,先由國營企業投入,再注入民間企業的資源;否則,就只能靠個別企業家的興趣與零星關注了。

 台灣目前最缺的是競技成績,國際型的選手不夠多,所以應把提升競技水準當成「火車頭」,把贊助資源有計畫地導入競技運動,培養更多的世界級選手後,再來推動其他核心順序。試想,如果台灣的棒運有十幾個「王建民」、籃球場上有幾個「布萊恩」、網球場上有「費德勒」、田徑場有「劉翔」、游泳池中有「費爾普斯」,贊助代言自然源源不斷。

 誰來培養這些「明星」呢?國營企業應該帶頭衝,甚至帶領民間企業一起投入,將選手培養成「有投資效益」後,民營企業自然有興趣接手。曾雅妮就是典型的例子,未轉職業之前,政府用「黃金計畫」裁培她,等到她職業生涯發光發熱,外界的資源就源源而來。

 台灣運動產業必須先明確定位,政府才能有效率投入資源,再靠訂定優惠、減稅的政策來吸引民間資源投入。目前的發展趨勢,硬體與器材、全民運動尚有不錯績效,競技實力不足導致競賽型與觀賞型產業不夠興盛,才是贊助裹足不前的主因。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校長的焦慮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4.21 02:15 pm

 大學校長著急了!為了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大學法」、「專科學校法」等相關配套法案。儘管多位公私立大學校長在立法院表達「台灣應該把校園打開」的必要性,但從民進黨的反應看來,朝野歧見仍大,這法案還會僵持下去。

 民進黨的反應毫無新意,凡涉及兩岸開放事項皆視如洪水猛獸,還罵大學校長是「政治校長」。這種討論方式無異預告著,這個議題的討論,只會是「對抗」,不會是「對話」了!除非執政黨沿用「地制法」的表決模式,甲級動員之外,就是打群架了。只不過,連教育議題都要肉搏戰,綠營永遠忙著扣紅帽子,那麼輸掉的只會是台灣人力競爭優勢。

 以兩岸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來看,台灣對包括大陸在內的外國學生還有多少吸引力?不得而知。但跨出台灣之外的其他區域,搶人才都是大動作、大手筆。不久前大陸國台辦才宣布,今年大陸123所高校(即大學)將免試接受台灣基本學測成績達頂標級的高中畢業生,經面試合格後即可錄取。這意味著,當台灣內部還在爭吵該要開門還是閉門的時候,對岸已經敞開了大門,而且戰略目標非常清晰,就是瞄準了台灣的好學生。

 台灣達到頂標級的優秀學生,能進本地國立大學固然可喜可賀,而如果同時也有機會進入大陸的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請問不會有人動心、考慮嗎?而台灣一方面對陸生來就學處處設限,甚至有人明擺出不友善的態度,另方面對台生赴大陸念書的學歷認證規定極其嚴苛,弄到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陸生來台讀書的意願越來越低,台生卻可能赴大陸就讀的人數日增,且因學歷認證困難而可能滯外不歸。難道這就是民進黨的戰略目標嗎?

 台灣真正的困境,是將智慧與資源全耗在統獨和認同爭戰上,面對對岸有計畫、有戰略的積極作為,卻一籌莫展!民進黨忙著十年政綱,還不如誠實想像一下;鎖國之路再走下去,十年後的台灣是什麼光景?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