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east and famine》

【盛宴VS飢荒】

2010/05/12 衛報

文章原址: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0/may/12/tasteles-profiteering-food-crisis

作者:Zoe Williams  12 May 2010

編譯:何品融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

 

**當全世界正遭遇著糧食危機,市場除了利潤卻看不到其他不道德的面向**


  在未來六個月內切達起司的價格將會上漲10%,這不太常見,因為就產地來說,這直接涉及到英國的氣候條件,會是被控制的、被設限的,價格上漲這樣的情況成為了預示著一般經營農業總體災難中有著鮮明對照的故事。UN(聯合國)這星期發表了有關的聲明報告,當預見了食物的價格上漲、短缺跟戰爭,這些所有可能的後果將會導致無法及時制止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消逝。

  在2007-2008年間這個問題被廣泛報導,全球經濟衰退而穀物價格回升,隨著經濟的復甦,作為備案的作法是起碼得先餵飽自己,當那些有吃起司的飲食習慣的國家受到這種經濟衝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則是更加糟糕。一項2008年的研究顯示那些昂貴食物帶來的影響:有些人挨餓、有些人以廉價製品作為替代、充斥低質量的營養食物、孩童遠離學校、人們因不足的藥物而死亡、市區內的暴亂。

  所以本文作者對於一則刊登在Money Week雜誌上的廣告時感到驚訝:「如何從較高的食品價格中奪取利潤」,非常赤裸裸的標題,這種現象直接或間接的,已經殺了一些人,而且將會扼殺更多人。

  在印度,從2008年以來扁豆的價格已經增加了兩倍,城內家庭通常必須將收入的55%花費在食物上,儘管在不穩定的食物上孤注一擲不太可能進一步的顛覆當前局勢,這看來仍讓筆者覺得不是滋味,筆者之後向Money Week雜誌打了通電話陳述了他的評論,但顯然得不到什麼正面回應,資本家利用資本—這就是他們所做的那些,他們從不假裝自己有什麼道德界線,同時還對自己違反道德的言行感到得意。

  然而,如同城市分析家所解釋,『市場』就形同商業的領袖,並保有著軸心權威,在幼稚喧鬧的政治中『市場』總是扮演著父母角色,銀行家和商界領袖們可以通過判斷決定怎樣的政府會帶給他們最佳的對待,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可以不對這些權勢者有任何道德要求?

  傳統上,在這樣的基礎而言他們是完全合理的:無道德(free of morality),這些商業權威者總是可以做出預測性的、邏輯性的決策,他們可以為了自身利益顯得無恥,因為一片混亂無法為任何人帶來利益,而這些自身利益至少可以帶來穩定。

  當金融危機迫在眉睫,這些商業家總是不擇手段。

  從2008年以來當談論到「貪婪的銀行家」總會出現這種評論,雖然貪婪對於現代這個充滿奇異景象的世代是一種既廣泛又不充分的解釋,人們以自己的狂妄為榮,因自身的自以為是與歇斯底里感到滿足,對政治的影響和尊重又有不可動搖的需求,但事實上極少數的人會認為,就算是貪婪的人,他們的價值也應該要與不貪婪的人一致。

  最後文章作者對這些提出的小結論,這些問題並不是為了使人降低自身的人格,而是一種與金融市場交戰的過程,它使得人們區隔彼此、去除自己的羞恥感,甚至連為商業服務的雜誌都變了樣子,追求金錢的過程基本上是無規則的,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人,遠離那些金錢,跨入整個商界跟踏進一輛車的駕駛座一樣,當社會的規矩跟禮儀被拆散,那就是我們需要公路法的原因了。對於市場公路法而言:當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奮鬥,為了跟上不斷上升的成本而努力活著,那麼或許可以試著從商界最高點提取一些金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arccu 的頭像
    pparccu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Group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