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其他文章 (2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檢察總長須勇敢面對民怨(林峯正)

2010年03月12日蘋果日報

根據司法院統計年報,2008年最高法院判決確定案件共6542件,其中無罪確定案件有697件。換言之,有超過一成的人是被冤枉的。

再從判決罪名統計來看,違反《貪污治罪條例》被起訴的案件中,判決確定共250件,有118件是無罪,幾乎將近一半的人是清白的;違反《選舉罷免法》被起訴的案件,判決確定共148件,無罪者佔60件,四成的人被錯誤起訴;妨害投票罪被起訴案件共148件,無罪者佔112件,意謂有超過七成的人是無辜的。想像一下每個無罪判決背後牽連的人和他們的家人朋友,那是多麼大的民怨。

利用灰色地帶辦案

法務部一直對外宣稱我國檢察官起訴的案件,定罪率已超過九成,但若對照司法院上開統計結果,事情的真相就會暴露在陽光下。意即法務部所謂高定罪率其實是包含了絕大多數較無爭議的飲酒駕車行為所觸犯的公共危險罪,以及吸毒行為造成的違反《毒品危害防治條例》罪,若將這些加總起來約佔檢察官起訴案件半數的案件扣除,定罪率就會明顯降低。

若再就案件類型來觀察,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妨害選舉罷免法》、妨害投票等罪名的無罪率偏高,而這些案件正是法務部向來展現積極作為,要求檢察官強力偵辦的掃黑金、查賄選的結果。數字會說話,民眾對於檢察官辦案的信賴度偏低,其來有自。

檢察官辦案的問題當然不僅止於此。諸如恣意違反偵查不公開的規定利用媒體辦案、濫用強制處分權發動搜索聲請羈押,運用限制出境這種《刑事訴訟法》的灰色地帶限制被告的行動自由、濫行上訴或怠惰不上訴、開庭態度惡劣等等,都是檢察公信力長期無法提振的主因。

近來立法院正在積極行使對於法務部黃世銘次長的檢察總長同意權,立法委員們的提問也或多或少都觸及了以上提及的檢察官辦案問題,未來的黃總長也提出對檢察工作的重點報告,並主動針對問題承諾改善,固值加以肯定。只是,願意改善很重要,但若能承諾具體的改善方法與可資事後比對的檢驗數據相信會更能展現黃次長勇於任事積極改革的風範。

例如,黃次長在報告中承諾若有檢警調人員於偵辦案件時,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定盡速查明依法追究刑事及行政責任。看似態度正面,實則難有判準。但若能承諾,在他上任後,再發現有辦案洩密情事,會立刻查辦,一定時間後再發生此種情事,自願辭職下台,想必會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也讓所屬知所警惕不敢造次。

定期公布判決情形

此外,關於社會各界詬病已久的「檢察官是權力最不受控制的一群人」,做錯事情不用負責的批評,黃次長是否可以定期公布每一位檢察官偵查起訴案件法院判決情形,有多少件判有罪多少件判無罪的數據供公眾參考,檢察官辦案結果的資訊愈趨透明,相信所有的檢察官辦案時都會謹慎任事,再不會造成如司法院統計顯示的大量冤錯案件的慘狀。就黃次長而言,此舉引進公眾監督,豈不樂得輕鬆,又能落實改革成效,有何不可?

行政院吳院長有感於強大民怨,每日厲行除民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檢察系統也是公務體系的一環,所累積的民怨自不在少數,黃次長應該勇敢面對民怨,提出解決方案,才不枉司法鐵漢的美名,否則,換了陳聰明又如何呢?

作者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律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任部長 廢不廢死刑先講

 【聯合報╱高源流/資深媒體工作者(澎縣馬公)】 2010.03.12 02:17 am

死刑存廢,諸多人權話題之一,台灣加入討論,自屬必然。但是,這種討論即便成為某些國家的作法,也絕對不能膨風為所謂的世界潮流。

更何況目前世界各國對死刑存廢,仍然爭論不休,沒有定論,已廢除死刑的國家,仍有諸多恢復死刑之論,有死刑的國家,還在爭論廢除死刑。台灣究竟應該走那條路,應該是在充分討論後,交由民意決定,而非王清峰或者馬英九總統說了算。

至少在國家廢除死刑之前,法務部長絕對沒有任何權力將自己凌駕於司法之上,拒絕執法。

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只有部長才懂得尊重生命。那些起訴罪犯的檢察官,判決罪犯死刑的法官也都懂得尊重生命,並用他們的判決維護眾生的生命。

司法界的人都知道,法官要透過判決給一個人活路,相當容易,但要判決一個人死刑,是相當困難痛苦,非得要審酌再三,窮盡心力幫這個罪犯找任可以不判死刑的丁點理由,直到「求其生而不可得」,才會痛下死刑判決。

更何況這四十四名死囚,不僅僅是一、兩位法官求其生而不可得的結果,而是十數位法官、甚至數十位法官,好幾個法庭,才得出的判決,王部長怎能抹煞這依法審判的結果。

昨天深夜王清峰請辭部長獲准,貫徹她不戀棧職位的風骨,我也建議未來任何有意出任法務部長的人選,都應先表明這個態度。

鄭宗玄/世新大學法律系講師(台北市)

死刑案件之定讞,歷經多少法官的審理,在定讞之後,如竟受制於行政機關的個別見解,這是對於代表民主正當性的立法者之否定,也是對於依法審判者的刑事司法人員的打擊,這已經不是尊重與否的問題,而是對於權力界限的根本認知有誤。

刑事訴訟法第四六一條規定:「死刑,應經司法行政最高機關令准,於令到三日內執行之。

但執行檢察官發見案情確有合於再審或非常上訴之理由者,得於三日內電請司法行政最高機關,再加審核。」文義解釋上,死刑之執行,法務部長原則上應予令准,例外只有執行檢察官有可能聲請暫緩執行,但最終應否執行仍繫諸於法院的裁判,而非法務部長之個人決定,然耶?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藝人 舊情綿綿

自由時報 2010.03.12 ◎ 林佳龍

在我擔任新聞局長期間,與洪一峰老先生有過多次合作,還記得二○○七年的時候,積極的籌辦解嚴二十週年台中場的「禁歌金曲」演唱會,當時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老先生,雖已年近八旬卻也來擔任那一場演唱會的特別來賓,演唱「寶島曼波」作為壓軸。

洪一峰的一生所創作的歌曲有許多歌都被查禁,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舊情綿綿」也因「感情太深」被禁,招牌的「快樂牧場」裡頭的「蕾伊呼,蕾伊呼,優蕾伊地,優蕾伊地,優蕾伊地。」卻也因為太快樂被查禁。洪一峰老先生曾感嘆地說:「唱歌就是要情感流通,結果太有感情的歌不能唱,太快樂的也不能唱?那麼歌曲到底要帶給人們什麼呢?」

其實,關於洪一峰先生的一生,無論是歌曲創作過程的心境,或者歌曲慘遭當時政府查禁時,洪一峰創作者的心情,這些反映當時高壓統治的歷史素材,都是台灣民主史重要的歷史資料,也是台灣民主力求轉型正義不可或缺的一環。洪一峰的子女去年已向新聞局提案通過拍攝洪一峰紀錄片。行政院長吳敦義也表示新聞局將會撥款四百萬元補助家屬拍攝紀錄片,現在除了有資金不足的問題之外,其實隨著洪一峰老先生的仙逝,珍貴的口述歷史卻也無法進行,實在非常可惜。

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循環是,整個社會在老牌藝人過世後,才開始重視他們在演藝圈的成就,無論是開拍紀錄片、頒發終身成就獎等等的後續動作,基本上都是緩不濟急,筆者建議唯有設立國家級的「藝人史料藏館」,有計畫的協助老牌藝人,去訪問整理他們青春年華時所留下來的大量影音圖文紀錄,無論是對藝人的後代或者是藝能界的文化保存都實屬重要!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塑六輕五期 進二階環評
環保署:前四期體檢無關審查

苦勞網

特約記者 陳寧

責任主編:徐沛然

3月10日,環保署190次環評大會決議,台塑六輕五期開發案進入二階環評。

台塑六輕營運已超過10年,但環保署對於污染的控管,卻始終欠佳。因此,2009年12月,監察院要求環保署,必須針對六輕一到四期工程進行總體評鑑,希望未來能有效監管污染源。

對此,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王佳真表示,過去六輕已對台灣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要求環保署在完成對六輕前四期營運之總體檢討前,應該先暫緩審理六輕五期的擴廠計畫。

但面對環團的質疑,環評委員李育明強調,在2月2日的專案小組初審會議中,便有委員曾經提出相同疑慮,因此,環保署「特別」在2月4日的延續會議中,先釐清程序問題。最後裁定,六輕五期環說書審查作業,將不受前四期的營運檢討工作影響,而會繼續進行。

六輕五期案從1月11日送進環保署,到確定進入二階環評,算算不過才經歷2個月時間,專案小組會議也只開了1次。但環保署對於六輕前四期的總體檢,卻仍然牛步進行,甚至完全不打算將其列入五期審查的參考依據,再次凸顯環保署將開發單位之利益列為優先考量的心態。

六輕五期計畫中,預計興建輕油裂解、碳纖維、高階橡膠,以及供應太陽能面板廠業生產原料的「多晶矽」工廠。台塑代表指出,由於目前國內多晶矽原料缺貨,生產太陽能面板的下游廠商將受影響,希望環保署無論如何,都要先通過多晶矽工廠的開發案。台塑代表強調,若不是他們計畫把多晶矽廠設在六輕園區內,建廠進度根本不會受到環評進度影響。

因應政府政策鼓勵企業發展「綠色產業」,在目前經濟部工業局的規範中,生產多晶矽等相關原料,是不需受環評規範的,只要直接到其他工業區中,提出申請設廠即可。而環保署也表示,若台塑欲讓多晶矽廠解套,必須另外送案,不能讓六輕五期在尚未通過環評的情況下,就先部份進行開發。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務官要有專業堅持

楊照

留學美國期間,看過一次印象深刻的麻州州長交接。交接儀式選在州政府門口的台階上進行。新舊州長站著一段平台上,簡單地宣誓、監誓、送領文書,然後新任州長轉頭走台階上去進州政府開始辦公。卸任州長則轉相反方向往下走,走到台階下,馬路邊有一輛毫不起眼的家庭旅行車停在路邊,卸任州長打開前座車門坐進去,電視鏡頭帶到,駕駛座上原來是他太太扶著方向盤,兩人安靜樸素地離開。

離開就是離開,回歸到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沒有警車開道、沒有公務車、也沒有隨扈沒有秘書,乾乾淨淨的離開。


很難得,同樣的精神在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身上看到。他召開記者會,宣布了辭職消息,記者會結束自己離去,出了門沿著路邊騎樓走,不再用官車,也不必找人阻擋、閃避記者。有記者叫他「署長」,他還回過頭來糾正:「我已經是『前署長』了!


是很難得。台灣政界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當過官的人從官職上退下來,都還預期別人要用原來的官稱稱呼他,這樣才「正式」,才有禮貌。


一個做官做到部長的,從部長任上離職後,卻一輩子都被人家叫「部長」。官做到院長的,就一輩子從此都是「院長」。政界一貫如此,官位或許是一時的,官銜卻是永久的。


不當部長,還是期待大家一再叫他「部長」,這種「禮貌」的基礎是什麼?是對於政治位子一種強調看重,認為政治身分,即使是已經過時過期的身分,卻能構成特殊的尊榮。因而即便沒有了部長職務,沒有擔負部長的工作與責任,也不想回復到簡單的「先生」名稱。


這種習慣、不分現任、前任的尊稱,反映了不健康的做官心態,但因為其高度普遍性,就讓大部分忽略、看不出其不健康的地方了。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刑存廢問題應理性討論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3.11 02:38 pm

死刑存廢是現代爭議性最高的議題之一。這幾天在台灣,因為王清峰部長「願意為死刑犯下地獄」之說,再度掀起波瀾。許多受害者家屬亦在媒體上受訪,表達怨懟心情,公共論壇出現了「仇恨」、「罪孽」等等說法。現代社會有關死刑存廢的理念,反而失去了理性辯論的空間。

傳統法律以「殺人者死」,簡單直接地尋求「還以公道」。但現代法律最重要的精神原則之一,不是為了要替受害者「復仇」,而是預防類似的非法行為發生,維護社會基本秩序,讓大家得以免於恐懼。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大致上有程序和信念上的兩種理由。以程序來說,死刑的懲罰一旦執行,就沒有收回更正的餘地。可是至今司法程序不敢保證絕不出錯,而且有許多例證顯示司法的確犯過錯。就算定讞的案子,有時未必全然無瑕疵,所以,有些人認為,讓司法機關有權做出無從收回補償的死刑判決,令人不安。而從信念上來說,死刑是以國家公權力強制奪走人命的舉措,有些人認為「不得殺人」乃一絕對原則,任何奪人性命的行為都無正當性,故依此主張廢除死刑。

雖然舉世都出現倡議廢除死刑的主張,但實際上推行仍有很大阻力。保留死刑最力的,往往是意圖伸張公道概念和強調受害人權利者。台灣媒體最近出現很多有關被害人家屬心情的報導,即著力於此,也的確引起社會廣大同情。也因此,台灣現階段對此議題,還正在尋找、凝聚社會的共識。

不過,公共議題的討論,特別是爭議性如此之大的一個議題,必須是站在理性的基礎上進行,情緒性的語言只會製造出更多的混亂、更深的對立,無助於解決問題。而現在針對此議題出現的場景,不是回到法理原則上試圖說服公眾意見,卻只見一方是王部長情緒性地說「願意代替死刑犯被執行」,另一方是受害家屬指控「罪孽深重」,這對於釐清問題、浮現答案,如何能產生對話和思辨的效果?此問題不是王部長個人的意見討論,必須回到公共政策的角度來思考。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題都出在四年級嗎(王健全)

2010年03月09日蘋果日報

最近有本書《笨蛋,問題出在四年級!》,敘述「『四年級世代』(民國40~49年出生的族群)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最大受益族群;在歷史正確,時間巧遇,於快速掠奪以掌握資源,成為分配者,……但以四年級為主的政府與企業缺乏前瞻、創新眼光的規劃,享受國家社會的援助、輔導、保障,卻規避社會責任,未能把經濟的餅做大,反而逃避競爭,企業移走海外,致社會沉淪、生活不安、產業停滯不前、競爭力衰退……」

面臨經濟的困頓,在失望、沮喪之餘,尋求情緒發洩的出口,利用二分法,將原因歸咎於族群,包括大企業、高科技產業,乃至本文的「四年級族群」是最廉價且有煽動性的,但事實的真相如何?

台灣當前經濟困頓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面臨國際化的壓力,但又擔心大陸化的衝擊,採孤立的大陸政策;在產業外移、資金外移,以及管制的束縛下,資金無法回流,也無法扮演外資前進大陸跳板,外資裹足不前,致經濟陷入缺乏活力,經濟成長低度成長泥淖。(鎖國的大陸政策可不是四年級的餿主意?)

專業與創意是決勝點

其次,貿易條件惡化,亦即出口價格相對於進口價格持續下滑,所得自然不易上升。而貿易條件惡化背後原因在於台灣以代工為主的商業模式,缺乏品牌、無力提高產品價格,只好將產業外移,壓低工資、環保成本,因此,工資自然偏低。或許這一點勉強算是四年級、五年級的錯。但事實上,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如果沒有代工模式搭上IBM開放架構的列車,台灣電子資訊業也不易壯大成今天的局面。其次,中小企業的代工,從連接器、主機板、印刷電路板的專業生產尋求規模經濟,以及1980年代的製造商╱中小型貿易商的分工,使得台灣中小企業能夠進行國際行銷,這些都是四年級的「創意」。不過,1980年代中期電腦進入微利時代,廠商被迫外移,未能調整代工的商業模式,變通不及或許是四年級的錯,但90年代之前代工所創造的就業機會、股市的繁榮、所得的漲升,不也是代工忠實執行者(四年級)的功勞?

此外,教改政策的失敗使得專上學歷畢業生大幅增長,在過去10年來,大學畢業生成長2倍,碩、博士生成長3?4倍的情況下,產業升級緩慢無法容納那麼多的高素質人力,工資水準自然停滯。附帶聲明,教改政策的規則可不是四年級的「功績」。

凸顯族群的矛盾只是在傷口上撒鹽,無助於解決問題。本文的目的不在於辯論四年級是否應該為產生的問題負責,而在於告訴大眾,欲擺脫現行經濟泥淖,必須凝聚眾人、不同族群的智慧,結合四年級、五年級的紀律,六、七、八年級的創意、行銷能力,才能為台灣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開啟一片新的天空。就個人而言,所處的環境及何種年級的族群並不重要,愈能整備自己的專業能力,跨領域才華、創意,以及強化自己語言、人際網絡等國際化的流動能力(mobility),就愈有主導薪水的籌碼。畢竟,找工作、升遷只是評斷你的專業能力高低,而不會在乎你是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觀念平台-家務勞動法制化 創造三贏

2010-03-09 中國時報 【龔尤倩】

 二○○三年二月,印尼籍看護工薇娜因為心神喪失,知名作家雇主劉俠因而致死的事件,不但凸顯了欠缺法律保障的家務勞動者的勞動困境;更引發關注,在殘缺福利制度下,病人家庭選擇變相壓迫更弱勢的移工,或是移工自願以全年無休來滿足病人的需求,導致兩方「弱勢相殘」的處境。於是,移工團體串聯推動《家事服務法》。每年婦女節,這些弱勢婦女勞動者的處境都會被提及,然而現實處境的改變卻十分牛步。

 自一九九二年起外籍監護工與幫傭的引進,帶給台灣社會兩個重要的歷史經驗。一個是,關於照顧公共化的討論。長期以來,政府將老弱殘病的基本照顧丟給個別家庭解決,早形成台灣中下階層沉重的負擔,這些移工的引進,正是廉價地填補了國家對於老病傷殘照顧責任的寫照。「孝道外包」只是表面社會現象,外籍家務勞動者負擔了主要的照顧責任,是荒謬,也反映照顧公共化的缺乏,廉價勞動力規避了政府的福利責任,是國家失職。

 另一個重要的歷史經驗是,這些移工的聘僱,讓家庭成為職場正式檯面化;私領域裡的生產關係,成為公共關係,使得「家庭職場」的需要規範,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

 筆者認為,不論是由國家或個別家庭承擔聘僱責任,家務工的勞動規範與保障都是必要條件,所以以「家事服務法」將家庭內的勞動關係納入公法之保障,家內勞動才不會淪為雇主(常是父權或父權代理人)控制或恩給的私密領域;沒有法律保障,意味著更多照顧勞工將面臨無限私權的管理及要求之風險。人道的長照體系不能只要求勞動力供給公共化,卻極力捍衛勞動力現場的監管維持私密化。

 又,爭取家務勞動者納入法制化的保障運動,意外地激發了社運團體間不同的看法與階級矛盾性。同為雇主身分的殘障團體,面對了角色衝突,一開始選擇了不同的立場。經過多年的社會倡議,近日殘障聯盟也同意移工團體提出「家服法」訴求之一,即「國家應讓所有的照顧者,無論是移工或家庭照顧者,都可每周休假一日,服務由國家提供、聘用本國勞工來做」。

 但要提醒的是,勞委會面對外籍家務勞動者的無人權處境、家事服務法立法跳票、及關心移工的台灣民間團體的龐大壓力下,正企圖以「先推動每周休假一天」來消解或規避整套立法或修法的壓力;民間團體應該要小心莫掉入支持這個以「單條修法」便宜行事、減壓卸責的糖衣毒藥。

 台灣移工聯盟已經多次與勞委會、內政部尋求跨部會合作提出照護需求與工作保障配套,希望國家應負起責任,立法保障家務工,聘僱本地看護工以提供弱勢家庭喘息服務,並讓弱勢家庭享有「喘息服務」的社福照顧。從各相關社運團體的觀望意識形態到目前異中求同的行動策略,共同創造「移工有保障、本勞有工作、照護有品質」的三贏局面,才是七年多來家務勞動法制化運動的重要方向。(作者為台灣移工聯盟顧問)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話說-考績改革 敢玩大的?

2010-03-09 中國時報 【諍臣/高雄市(公部門人事主管)】

 近來銓敘部研擬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案,增列淘汰條款,公務人員如考列丙等達某些條件者,則予以資遣等措施。

 以現制而言,諸多關於考績的規定,究竟有無實效或僅是加重人事作業之繁文縟節,不言而喻;加以公部門績效始終遭到民眾詬病,甲等比例上限卻高達七五%,因此改革呼聲不絕於耳,此之所以這次主管當局鐵了心似乎要玩真的,進行相關法規之革新,無可厚非。為使新制更臻完善,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是新制如欲採行強迫淘汰,與其以各官等或主管非主管作為區分標準,倒不如以「各職等」當作計算基準。意即每一職等中均須考核出一定比例丙等者,如此方可避免大欺小或高辱低之惡狀發生。或有云這是矯枉過正,但筆者認為在推行新政之初,不過正則難以矯枉,上位者以身作則,風行草偃之下,方有成功之日。

 其次,草案中雖增加「同儕考核」,惟筆者主張乾脆引進盛行於民營企業的三百六十度(或稱全方位)考核,讓部屬也有考核上司的權利,所占比率則低於同儕考核與上司考核下屬之比率。這樣一來,上司或有可能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察覺某些不能說的祕密。

 最後,與其以單一管道(考試)晉用新人後再傷腦筋如何剔除惡劣人員,不妨於事先即採用多元制度選才,防患未然。筆者建議可考慮採用派遣人力,經過非短期(至少二至五年)的考核後,由任職機關以嚴格標準(九○%以上人員認同),將其進用為正式人員。此法應有助切實汰換諸如不受教、專撈加班費或無敘獎則不辦業務之劣員。

 總之,公務人力攸關國家競爭力甚巨,欲推行新措施更宜深思,不可不慎。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門話題-安胎假 配套措施何在

2010-03-09 中國時報 【金智/台南市(副教授)】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日前宣示懷孕婦女最長可享有一年安胎假,消息一出,震撼勞資雙方,也造成正反各方意見紛紜。在目前台灣生育率全球墊底的現狀下,相關單位在婦幼節前夕提出婦幼照護措施並期待提高生育率,原本無可厚非,但若無完整配套措施,恐生後遺症。

 若倉卒實施,部分在政府部門服務的孕婦持醫生證明享有超過一年的安胎假與產假,必將造成人手支援調度問題,或懷孕女教師頻繁請安胎假與產假,影響學生權益。另一方面,私人中小企業主基於人事成本考量可能解僱或消極減聘孕婦或屆孕齡已婚婦女,除可能造成婦女非自願性失業外,也可能妨礙婦女的生涯發展,若無政府在法令與財政強力支持,無非鏡花水月一場。

 另外,在政治層面,除徒然製造雇主與勞工之間矛盾對立,更恐造成所謂普羅勞工階級對軍公教階級由羨慕轉而心生「相對剝奪感」,與加深強化馬政府只會照顧軍公教的刻板印象。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都無助於區域均衡

自由時報 2010.03.09◎ 賴世剛

最近,五都市長參選人選的揣測占據媒體大幅版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筆者感興趣的,不是誰在年底會出任五都市長,而是五都的體制對台灣都市發展,尤其是區域均衡的影響。

馬政府主導的五都縣市合併升格,說穿了,便是企圖以財政政策中的預算分配來影響台灣人口的分布,以達區域均衡的效果。筆者認為,此舉不僅無法扭轉台灣城鄉發展朝向台北都會區聚集極化的趨勢,若單就預算分配的角度來看,這項政策也將無法實現人口分布區域均衡的目標。

筆者曾就台灣各縣市自一九九一至二○○五年的財政分配(教科文、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環境保護)預算進行分析,從實證研究中發現:教科文預算在長達十五年的期間並未帶動人口的高度聚集性;另言之,人口的流動自時間面向分析是不受人為干預的,有它自己的規律性。因此,未來五都無論是由哪一個政黨執政,均無法改變台灣人口向台北都會區聚集的趨勢。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預見,即使升格,在選後,台中、台南及高雄市仍將面臨人口外移的威脅,尤其是台中市面臨南北兩大都會區的競爭,更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以支撐包括捷運系統的公共建設。

反觀台北市及新北市,人口及產業的持續聚集,將造成對公共建設的需求,而在面臨其他三都預算的排擠下,台北都會區的生活品質將因而下降;且兩個北市市長的職務,也相較於其他三都為重。

從台灣都市發展的體系來看,五都的設計係企圖以人為的力量扭轉都市發展的自然規律,將會造成台灣都市品質的整體下降。筆者認為,補救措施,在於區域性的整合,設立具有專業及民意基礎的北、中、南區域發展及建設委員會,協調五都及其他縣市的公共建設,以避免五都各自為政,造成資源的浪費。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彩豪紀念書院主人)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務員安胎 老百姓活該

自由時報 2010.03.09 ◎ 江生富

勞委會在上週丟出擬修法讓女性勞工得享一年安胎假,並制定罰則以防雇主不給假,立意甚好,但是依台灣的現況,真有雇主會笨到公然不給假而遭罰嗎?考績、調職、換工作等,都是可以讓勞工知難而退的手段,因此真有多少女性勞工可以享受到,想必勞委會自己心知肚明。個人意見是又給受雇階級中最強勢的公教人員及公營事業員工開出一條幾乎可以獨享的福利了!果不其然,週一即有報導銓敘部的說法表示,公務人員申請安胎假可以支薪,但一般勞工則無。看到這,不知一般勞工大眾有何感想?

政策的制定者是公教人員,然後銓敘部(也是公教人員)等執行單位馬上比照辦理,然後再說公務及勞工適用法令不同,所以待遇有差,但是政府一定會嚴加把關。多熟悉的字眼啊!現在公教人員的待遇福利已比一般勞工好了,現在再搭便車,繼續擴大不公平的鴻溝,這到底是什麼世界啊!請有辦法的立委諸公拉平雙方的不公平差異吧!

另外衛生署想方設法要漲健保費,我記得公教人員也不是全薪納保,從以前的八十多%,提高到九十三.五二%,但是勞工卻是全薪納保,這又是什麼立論基礎所造成的,難道台灣真的是公教人員才是人嗎?衛生署不先解決健保一些根本上的不公平或差別待遇,只想從勞工受薪者身上撈錢,這公平嗎?(作者為上市公司員工)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健保可以不漲

自由時報 2010.03.09 / 陳宏毅

健保費一定要漲嗎?看看健保局的數據:二○○四年台灣平均每人就診次數高達十四次,美國則只有三.五次。台灣人的看診次數是美國的四倍,這也就是健保費要漲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愛看診,因為就醫便利,價格便宜。健保局一直在推動的轉診制度,其實是失敗的,看看各大醫學中心就診人次就知道了。

個人主張讓健保回歸保險制度,這是個人執業上深刻的體認,因為有太多的人在浪費健保。試問:有多少民眾家裡沒有一大堆的藥?又有多少民眾在丟棄藥品時體認到這是大家繳的血汗錢?其實,大家已經把健保當作是不拿白不拿的「福利」了!

台灣的健保制度其實是社會福利及保險制度的複合體,很多政策的決定是選票考量。個人主張健保改成保大病不保小病,一來可以抑制民眾對於健保的「消費」習慣,二來可以改變民眾的醫療習慣,鼓勵民眾自我療護。對於低收入戶,政府宜以社會福利救助的方式補助看病的費用。

另外,政府宜鼓勵民眾自我療護,小感冒、胃腸不適、頭痛或是小擦傷,這些都是可以自行處理的,對於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的台灣而言,鼓勵民眾平時多多充實健康知識,小病自我療護,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

(作者現任教學醫院藥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希均:台灣的最大資產:心智的空間

 【聯合報╱高希均】 2010.03.04 02:49 am

台灣是一個資源貧乏、人口密度高的島嶼。它有四百年的悲情歲月,也有近六十年的奮起(經濟)、突破(民主)徬徨(統獨)與再出發(不獨、不統、不武)。

借用哈佛大學奈伊教授的說法,論硬實力,台灣一無可觀;論軟實力,則有無限可能。

春節期間往返兩岸的台商,如果只挑好的比較,在大陸看到賺錢的商機、威權政府的效率、國際地位的躍升、民族的自信;在台灣處處看到了自由與民主、人民的品質、公共秩序、以及沒有恐懼下自我選擇的生活方式。

今天在華人世界中,台灣最大的資產,不是所得與法治(低於新加坡),不是公權力與企圖心(低於大陸),而是無形而珍貴的「心智的空間」。

經歷過政治迫害、人權壓制的,最能體會心智自由的珍貴。對饑餓貧困的人,衣食足最重要;對知識分子,一無恐懼的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最重要。

台灣今天所擁有的正就是衣食足之外的心智空間。每一個人可以自由地思考、閱讀、學習、表達;進出國門檢查,不需一分鐘;批評官員,不需要勇氣,甚至不需要經過大腦。

為了保護「心智空間」,當前的歐美社會以及今天的台灣,正付出沉重的代價。在一月廿七日美國歐巴馬總統的國情咨文中他直指:擁有三億人民的民主政治,總是吵鬧、混亂、複雜。美國人民已經厭惡政黨的杯葛,影響了重大政策的推動。

當前多位美國政論家指出:美式民主已經產生了這些嚴重的後果:

‧國會中朝野對立,使法案陷入僵局。

‧利益團體對立法及政治影響太大,帶來「大者愈大」的風險。

‧電視及廣播名嘴持續不斷的負面評論,助長了意識形態的對立。

‧堅持自己立場,不肯妥協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美國的憂慮,也變成了台灣政治病態。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行一:學費自由化 扭轉高等教育困境

【聯合報╱周行一】 2010.03.05 02:24 am

學費是否調漲是每年教育部都要頭痛的問題,今年因為經濟剛復甦,政府考慮百姓負擔,已決定大學學費再停漲一年。以低學費來保障教育機會均等,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因此學費調漲一直被認為是不符合社會正義的,其實讓學費自由化,由學校(尤其是私立大學)自己決定學費水準有許多好處,對社會的整體利益遠大於現況,關心子女未來的人應贊成學費自由化才對。

大學的社會功能是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大學畢業生應具備專業知識、跨領域共事能力、國際觀與英文語言能力、人文素養與品德、創新與自律的能力。大學畢業生能夠在全世界競爭,國家才會富強。台灣大學生不具世界競爭力,從薪資成長情形即可瞭解,過去十幾年的平均起薪幾乎沒有增加,大致在兩萬五千元左右,這表示大學生的附加價值沒有增加,換句話說,大學的產出價值沒有增加,原因不外乎是所投入的教育資源及其效率的增加不如國際競爭者。

我所熟悉的世界一流商學院(不是整所大學),每年僅在IT相關的投入可能就是幾億台幣,台灣大學太多,公私立大學都靠政府挹注而生存,因為政府無法投入足夠資源,才會想以投入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計畫拉抬少數大學,每個學校分到幾億至卅億之間,但這些資源不僅不夠,即使夠,也無法解決真正讓大學脫胎換骨的誘因問題。

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沒有鞭策學生的誘因,學校績效與學費多寡、學生數、學系增設或調整、教職員待遇幾乎完全無關。我們可以把大學畢業生類比為產品,競爭力當成品質,付學費的家長是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試想,產品價格及銷售量如果與品質和顧客滿意度無關,企業如何會有誘因改善品質或顧客滿意度呢?

芬蘭的高等教育品質是還不錯的,以高賦稅讓高等教育幾乎免費,但是台灣人的平均稅率還不到芬蘭人的一半;美國的大學教育是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政府對私立大學基本上沒有管制,而且州立大學收費也很有彈性,但是台灣教育部決定公私立大學的學費,原因當然是民眾不願意政府調高學費,百姓的心態是「便宜又大碗」,最好是不要支付成本,既要少交稅,又要低學費,但卻要國際品質的高教。

現實市場中,價格通常反映品質,企業以高品質誘導消費者支付較高價格。台灣大學畢業生愈來愈不具世界競爭力的事實,顯示「便宜又大碗」是民眾唐吉訶德式一廂情願的想法,如果不增加賦稅,就必需支付較高學費來刺激大學嚴格要求品質。

學費自由化以後,政府應有配套措施(尤其對私立大學),讓大學有持續進步的誘因,包括解除學生數、學系、課程等的管制,尤其要提供充足的低利貸款,讓大家有學習機會。其實只要大學有持續進步的誘因,清寒子弟絕對不必擔心自己的未來,只要努力,就會有學校提供獎學金積極爭取你,而且高教育品質會提高畢業生的所得,借錢投資自己,將來歸還社會,不是件令人驕傲的事情嗎?期許子女美好的未來是天下父母心,在現在的環境下,只有讓學費自由化,才能扭轉高等教育的困境!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敬一:台灣該把生育率提高多少呢?

 【聯合報╱朱敬一】 2010.03.08 03:02 am

朱敬一

台灣婦女的生育率非常低,依內政部的統計,二○○七年的總生育率僅一.一人,低到幾乎是世界第一名。所謂總生育率,是指一位婦女平均一生的總生育人數。如果夫婦成雙才能生育,則淨生育率一.一人,表示除非有淨流入的移民,否則社會總人口數「將來」會減少。

台灣生率低 世界第一

台灣到處都是人擠人,而人又是製造二氧化碳的元兇,所以人口數量減少未必有什麼不好。但是,當總生育率快速下降時,人口數量卻未必會立刻減少,原因是:如果當時適值生育年齡的媽媽人數眾多,即使每位媽媽生的不多,累積眾多適齡婦女的總出生數,卻也不少,其結果就是總人口數量的增加。

人口學家指出,生育率偏低的後果其實是年齡結構的改變。當生育率下降時,現在工作的青壯年族群逐漸老化,但後面遞補上來的年輕工作者卻後繼無力,數十年後,就會有大量的待養老年人,以及人數相對不足的青壯工作者,產生「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困境。這種困境,人口學者稱為「支撐人口」不足。

青壯老年比 何謂合理?

但是,究竟老年人與年輕人該是什麼樣的比例才叫合理、才不算是生寡食眾,恐怕是有討論空間的。舉個例子,讀者就能明白我的困惑:二○○八年,仁寶電腦的總營業額是四千七百八十七億台幣,總員工人數是四萬三千人。同年,宏碁電腦的總營業額是五千四百六十三億台幣,總員工人數僅六千七百人。這兩家公司都是電腦行業,但前者是中游代工製造,後者卻是下游品牌行銷。依微笑曲線的說法,著重上游知識研發與下游品牌行銷的經濟行為,都是較接近知識經濟的型態。

一般而言,代工業的利潤薄、聘用員工多,而知識經濟則利潤高、聘用人數少。如果台灣繼續維持在代工製造業,那麼它需要大量的青壯工作者,才能養活一定數量的老年人。但若台灣轉向知識經濟,則只要少量的青壯工作者,就能創造同樣的產值,其所徵收的稅金與年金保費也能養活相當的老年人。

經濟新型態 影響政策

目前,許多人認為台灣生育率偏低、未來年輕工作者不足,故需要現在鼓勵生育,以增加未來的支撐人口。但是,這樣的邏輯顯然需要補充說明,其背後所做假想的台灣經濟,究竟是傳統的代工製造業、抑或經建會自二○○○年即開始鼓吹的知識經濟?如果是後者,它在追求「人少產值大」的目標,其對應的所謂支撐人口本來就在精不在多,此時所謂增加生育的論述,恐怕就得重新檢視了。

坊間有不少討論,都著重在「如何」提高生育率,諸如生育補貼、育嬰放假等等。如果要鼓勵生育,這些討論都是絕對必要的。但是究竟要鼓勵生育到什麼程度,恐怕要先釐清未來的經濟型態才行。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恩!老父醫藥費 還好有健保

 

 【聯合報╱劉永順/退休人員(中縣太平)】 2010.03.09 03:16 am

在一片討伐中,對於健保的虧損和農保對農民的保障福利,本人是最大的受惠者,銘感於心。

父於八十五歲時罹患膀胱癌第二、三期,治療了二年多痊癒,因政府有「重症專案補助」,所有醫藥費全部免收,否則,先後進進出出醫院四、五年,在落後國家早就傾家蕩產,而且也救不活了。

母九十一歲高齡於日前仙逝,農保三年未領,又有死亡給付,合計三十幾萬元,所有喪葬費用足夠了,不需要子女再去傷這筆費用那裏來。

慶幸台灣在財政不充分的情況之下,弱勢民眾與平民子女不必負擔龐大的醫療與喪葬費用,是最大福澤與功德。

人活著,要學習多感恩、惜福,生在台灣是何等幸福。不要再為反對而反對,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是筆者從內心發出的肺腑之言。

 

巫秉瑋/醫事放射師(嘉義市)

要多數民眾支持健保費的調整方案相信是非常困難的,就像我的薪資剛好落在健保調整的安全線,而且我還要負擔父母的健保費。

話雖如此,但我還是願意支持健保費的調整,因為健保資源的完善讓我的岳父得到醫治。

我的岳父在過年前因為心臟衰竭而住進加護病房,住院一個多月期間,做了心導管手術,放了兩個血管支架,現在雖然要固定洗腎,但在家裡已經可以恢復行走。

我覺得衛生署可以用更實際的作為來說明,如果健保倒了,會對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像洗腎的費用,如果自費,一個月就高達三萬元以上,如果沒有健保的幫助,恐怕會影響許多家庭的生計,甚至會演變成許多社會問題。

為了讓健保可以永續經營,政府可以用更和緩的態度來向民眾說明健保的財務與對弱勢民眾的幫助,這樣相信民眾會樂意用做公益的想法來繳納健保費。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庶民」不等於「民粹」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3.09 02:14 pm

楊志良請辭,有人遺憾內閣留不住直言的官員,而更多人擔心健保存續問題。不論楊志良的個人評價或最後去留如何,不論健保費率調整的最佳幅度如何,執政高層經由這次「楊志良震撼」應可覺悟到:以「庶民經濟」為名而過度討好民意的決策取向,已經走到了「專業曰不可」的瓶頸;再不改弦易轍,不但繼續會有專業官員覺得幹不下去,更怕會搞成民粹政治了!

馬英九總統經歷莫拉克風災的民意震撼後,日日不離口「苦民所苦」,換上主打庶民經濟的吳內閣。吳院長對此一口號的實踐劍及履及:中油被指超收空汙費,立刻連續調降油價;房價過高居民怨榜首,就馬上凍結國有地釋出;健保費調漲雖勢在必行,還是要求楊志良再議;甚至名嘴終日罵個不停,就派專人「蒐集輿情」。政府順從民意可謂不遺餘力了!

但領導者還是該有領導者的擔當,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民眾或許濫情,主政者不可理盲。國家政策應以專業決斷和財政支應能力為基礎,如果凡事皆受民意(甚或只是少數講話大聲的名嘴)所主導,則難道以後的政策是只能減稅、只能補貼、只能降價?很多檯面上問題另有結構性因素造成,但主政者不選擇把政策原委解釋清楚,卻寧可輕易屈從民意如流水。健保明明要破產了,還在「只准25%人口調漲」;國光疫苖明明防疫有功,但受質疑時只有楊志良挺身辯護,不願忍氣吞聲。

楊志良的堅持未必面面俱到,但他不管面對民意還是面對長官,顯然不肯委屈求全。他向開放美牛卻包括了內臟進口表示失望,對健保費率始終強調非漲不可,回嗆媒體不合理謾罵更是勇往直前;但他也是曾被馬總統點名責備、被吳揆當面退件的那一人。奇怪的是,在媚俗趨勢中特立獨行的楊志良,卻在民意排行榜名列前茅,則或許民意並不真的那麼理盲?

政策若失了方向,隨民意流向那裡就跟到那裡,甚至反專業判斷而行,就變成民粹取向了。吳內閣不要誤解「庶民」的原意。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心考生 教育部該看上還是看下

* 2010-03-04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在今年大學學測結束之後,台灣的家長與學生都有普遍的不滿與無奈。家長學生不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數學科考題太難,整體平均分數只有三十二分。在大學各科系普遍採計數學成績的前提下,一旦數學科題目太難,其結果就是對於文史社會科考生不利,但對於數理科考生則有利。無怪乎教育部高教司司長自己都承認,現制不利於子女選擇文法社會類組。

   除了數學太難之外,另一科廣受批評的科目,則是國文科所考的修辭學。修辭學的內涵多是中文的文法與語法;對於所有以母語學習中文的考生而言,這是一門與語文能力全無干係的無聊知識。所有的語言學家都知道,只有學習外國語才需要用文法教學,而在母語學習中強加文法語法學習,那是全無必要的干擾,只有折挫學習興趣的反效果。修辭學納入考題早在數年前已經廣受社會抨擊,沒想到銷聲匿跡數年之後竟然又再度還魂,重新在今年學測中出現。原本學生們錯以為他們已經不必再理會那句法類比的無聊名詞,但在今年學測之後,恐怕不得不再繃緊神經,重新熟練那些惱人的語句規則了。由於修辭考題與文學能力無關,考修辭學相對而言又是變相的有利於數理考生。

   高教司司長的發言雖然坦白,但看在一般民眾眼中卻是一肚子火。高教司是高等教育的主管單位,司長自己覺得目前的高教政策不合理,當然就該去設法調整政策、改變現制。但主管司長不此之圖,卻只是表達其子女科系之取向選擇,令人遺憾。對大多數家長而言,他們更是對考題與教育的扭曲感到無奈。子女教育的痛苦也許只有中學的六年時間,故家長們對教育發聲往往也只是斷斷續續。然而年年都有基測學測,也都有成千上萬的受苦考生,負責任的教育主管機關沒有理由放著不合理的制度不管啊!

   然而,外界如果仔細檢視教育部的政策就會發現,其重點似乎有「看上不看下」的傾向。過去半年該部的重要政策包括大陸學歷採認、開放陸生來台、興建三百座學校游泳池等大項。這些政策看起來彼此不相干,卻都有一些共通點。第一,所推政策都無涉一般熟知的核心教育問題(諸如升學、教材、師資),而是些行政認證與體育活動等。第二,所推政策都是馬總統的政見或所喜好的運動(如游泳),卻與吳揆所強調的庶民感受無關。第三,當外界對教育政策有所質疑時,該部對學歷、陸生、泳池所做的回應資料充分且非常積極,但對於學測的抨擊教育部卻幾乎不太理會,把事情的責任切割給大考中心。

   吳部長不但在市府任內深受當時的馬市長信賴,且在國民黨內也有相當的基層實力。八年前,他就曾經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南地方首長;八年後的今天,吳部長也出現在地方政治人物的造勢場合,又是該黨請纓上陣的大紅人。吳部長極力貫徹總統的政見與想法,當然是極為受器重的政務官。只是教育部這個部會的性質與一般工程會、經濟部極為不同,也需要不同的為政思惟。

   一般部會未必直接接觸廣大的民眾,但教育部施政卻直接影響數百萬的考生與家長,其政策大概是與「民怨」關係最深最強的。一般部會的政策就算對人民或企業稍有損傷,但大企業動輒遊說施壓,也能輕易扭轉政策的不良影響。唯有中學生,論年紀未及弱冠、論人格未臻成熟,只能在基測、學測、指考、推甄的既有制度中載沉載浮、任人宰割。教育部如果能對這一群最弱勢的孩子投注關心、改變制度、減少痛苦於萬一,那都是勝造七級浮屠的大功德。但若主管單位只看上不看下,只見長官不見庶民,那麼當然就會有不能小覷的庶民痛苦了。

 

 教育部長確實不好做;往上看,是與核心教育議題不相干的馬總統政策;往下看,則是吳院長最關心的庶民考生痛苦。往政黨看,有地方選舉為黨出征的召喚;往人民看,則是一大群在補習班打滾折磨的學童。在慘烈學測之後,吳部長會不會稍微調整一下他上下之間的關注比重,恐怕是外界觀察的重點。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挽救流失的中學6年

 * 2010-03-03

* 中國時報

* 【周祝瑛】

   九十九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出爐後,各科都出現零分考生。其中數學科被認為最難,比去年約增二倍,兩千多人零分。《中國時報》日前對這些現象做了深入探討,現在確實該針對學測所引發的中學教育問題好好的檢討了。

   儘管有學界人士主張,由於大學甄選比例逐年提高,大考中心有必要提高命題難度,才能具鑑別度,篩選學生;然而有多年陪同兒女應考經驗的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先生與台北市郝龍斌市長等,都認為學測科目的難度與選才鑑別度不一定有正相關。尤其公認的偏難考題,卻無助於提升前段考生鑑別度,反而造成了高中數學教育好像是在教數學天才,或是專為進大學數學系應考的偏差情況;結果造成大量的學生提早放棄數學,甚至留下一輩子遠離與數學有關的題材或行業的心理挫折印記。

   而這樣的結果也充斥在許多國、高中科目中,不論是國文、英文、數學,甚至理、化、史、地等科目都不時出現以「刁鑽」、「艱澀」甚至「超乎現實生活」的難題,透過「題海戰術」來考倒學生的現象。最明顯的例子是去年兩所台北市縣的國中一年級新生(原本都很期待上國中的七年級生),在進入學校的第一次段考的數學成績全校平均為五十六分,許多科目平均都是不及格…,而且每下愈況。孩子愁容滿面,家長只好送孩子去補習班上課。

   至於進入明星高中的學生情況也好不了到哪裡。某校高一數學與物理段考題目,已經讓幾位大學相關科系的教授無法在短時間應答,直呼考這些題目毫無意義!

   這些考試難題與其說是為增加學生學習鑑別度,不如說是編教科書者與出考題者,有脫離現實與打擊學生信心之嫌,尤其間接造成學校教學的「解題化」與「補習班化」等問題。而國內十二歲到十八歲青少年的競爭力就在這升學考試的難題與題海中慢慢消失,除越來越沒信心,近視度數增加,創造力與想像力也在追求標準答案中不斷流失。

   尤其,這幾年來無論國中的基測或高中的學測與指考,大多採用看似「公平」且具有「效率」的「選擇題題型」,方便了電腦閱卷,卻讓學生變成了只會挑選答案的考生,整體國高中學生的思辯、邏輯、說理輿論述能力不斷在弱化。過年前,幾位「成績優秀」的文組大一新生跑來問我如何應答期末考的「申論題」?原因是高中從未學過,也不知從何下手!

   而鄰校理科的學生卻在抱怨大學老師花太多時間在講解概念,推演公式與原理原則,反而懷念高中時代那種上課快速解題與尋找標準答案方式。相對的,許多大學老師都在問:國高中教育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不少學生許多科目連ABC基本概念都沒,不是一路上透過具有鑑別度的大考考上來的嗎?這樣的疑問有不少是來自頂尖大學的同仁們。

   因此,筆者十分贊成報載所提到是否民間應成立一個基金會,每年檢視升高中與大學考試題目及制度是否合理。因為既然台灣的教育仍然難以擺脫考試領導教學的窠臼,那麼何不好好研究出哪些題目與題型可以測驗出不同能力的人才,真正讓「好的考試來引導好的教學」。如加上推甄多元途徑與中學六年一貫制等學制的實驗,可以一方面導正正常的學校教育環境,一方面解除國高中學生長期受考試的桎梏,挽救競爭力在逐漸流失的青少年關鍵六年黃金歲月。(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教改總體檢論壇執行祕書)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