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濟其他 (7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南方朔:一個大寫的W型衰退正在慢慢靠近!

【聯合報╱南方朔】 2010.05.27 03:24 am

去年七月一日,我在本專欄裡寫了「這種W?還是另一種W?」。文章指出各國無限制的舉債救經濟,它或許避免掉了紓困不足而造成的W型雙谷底衰退,但反而可能引發另一個由於債務及貨幣危機而造成的更大的W型衰退!這篇文章的論點和預測,今天正在被證明為正確。

由次貸風暴、全球金融海嘯和深度衰退迄今,人們即在盼望著復甦重臨,但大家都疏忽了:

(一)各國以「量化寬鬆」(QE)的方式舉債印鈔救經濟,這並不是在解決舊問題,而只是用「硬槓」的方式轉移問題,就是把金融體系的問題轉移成了國家債務問題,希望藉著「國家」這個更大的實體來吸收,進而消化掉危機。這是問題的拖延,在拖延中使得問題更加惡化。

(二)由於各國都在舉債,在過去兩年裡,OECD的已開發國家,它們平均的主權債務已由GDP比重的百分之八十暴增為百分百,估計到了二○一四年將達到百分之一百廿。問題在拖延遮蓋裡快速惡化擴大,已到了蓋不住的程度。

(三)由經濟學祖師之一的李嘉圖理論,人們已知道國家以財政為手段來刺激景氣其實是效果極為有限的。現代的研究也早已證明了這點。像各國舉債印鈔救經濟所增加的籌碼,大多數都被「外部化」,意思是說因為借貸成本低,有辦法的人很容易因此而獲得籌碼從事外部的熱錢遊戲。印鈔救經濟並不會落實到生產、就業和工資上。當今實體經濟不振,而紙貨幣氾濫,資產價格飛漲,即是亂象的寫照。

(四)各國都在舉債印鈔救經濟,但各國實力不同,其結果也不一樣。美國全球獨大,它還可以對全球做著「通膨輸出,通縮輸入」,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美國欠債,全球埋單」。許多其他國家,特別是小中型開放式國家,由於籌碼少,它們的舉債印鈔即難免最先被內爆。而我們也必須知道當今全球債務連動,希臘的債務有一半在德法手上。它已形成「我的債務,你的責任」這種有如蛛網的傳播,當今全球經濟已被債務所綁架!

正因全球債務危機日益深重,老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是在遮蓋中惡化,現在已快到了無法承受的程度。因此去年第四季只出現極為短暫,看起來似乎復甦的樣子,緊接著就是歐洲債信危機由小國希臘引爆。由於債務危機是一長串骨牌,排在前面的為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排在後面的有英國和法國等。這串骨牌當然不能讓它倒,這也是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出手相救的原因。但這是有誰拿出硬貨幣嗎?當然不是,它是把國家的債信危機包進了更大的歐盟這個政治實體中。

因此,過去兩年,實在是人類經濟史上值得注意的兩年。由於這兩年的拖延和問題惡化,目前才出現比較具體的真正面對問題的態度,包括削減政府債務及赤字,開始考慮要逐步增稅,以及在金融上採取緊縮政策等。這也就是說,用債務吹漲的經濟已必須收緊,未來全球經濟可能面對的是那個比較大的W型衰退!

早在一九六○年代末和一九七○年代初,當時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還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是維吉尼亞大學教授,他就率先對債務的政治經濟學提出批判反思,認為凱因斯主義有關舉債刺激成長與就業的說法裡充斥著許多知識上的盲點。而今天的世界,似乎證明他才是對的!

(作者為作家)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三角貿易的隱憂

 

* 2010-05-22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台灣經濟概況,看到這些數據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今年經濟有機會回升至6%以上,終於遠離世紀金融海嘯的陰霾;憂的是台灣近年經濟成長來自三角貿易的貢獻愈來愈大,令人擔心。

 

 依主計處這份最新的報告可以發現,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13.3%創下近31年最高,比2月的預測高出4個百分點,而全年的經濟成長預測數,也由4.72%大幅上修至6.14%。包括府院高層看到這樣的資料都欣喜不已。持平而論,經濟成長率有這種水準的表現,是該高興一下,但在欣喜之餘,政府更應深入經濟指標的核心,去發掘台灣今天總體經濟所面臨的深層問題。

 

 依主計處所公布的統計,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所以會大幅修正,對外貿易表現優於預期是重要原因。此處所講對外貿易除了指商品出口大幅成長外,服務貿易裡的三角貿易淨收入(三角貿易收入減支出)較去年同季巨增一倍更是重要原因。事實上,台灣的三角貿易淨收入已由2001年的68億美元倍增至2007年的158億美元,去年雖受金融海嘯衝擊,但仍有132億美元的水準,今年首季又呈倍數升高。以這一情勢研判,三角貿易長期走高,已成必然趨勢。

 

 所謂三角貿易是指「國內接單、海外生產出貨」的貿易型態,早年並不盛行,惟近年隨著中國崛起,各國生產線絡繹移往中國大陸,使得三角貿易日趨普遍,其中台灣因有地利之便,外移情況尤為明顯。2000年台灣製造業的「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比率僅 13%,最近已升逾50%。隨著這些年生產線外移,如今許多國內大企業已紛紛轉型為運籌中心。

 

 大企業成了運籌中心,對台灣經濟究竟有何影響?從收入來看,大企業雖移走了生產線,但透過接單運籌,依舊能創造可觀的三角貿易收入。依據 2006年的工商普查結果,台灣製造業的三角貿易收入占營收的比重已達25.2%,其中電腦、電子產品製造業更高達70.7%,顯示三角貿易已成為主導國內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經漫遊-競爭力沒報告的事

 

* 2010-05-22

* 中國時報

* 【沈雲驄】

 

 台灣,波蘭,希臘,義大利。這四個國家,有什麼共同點?

 

 在剛剛公布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報告〉中,他們都是名次跳升最多的國家。台灣從二十三跳到第八,就不用說了;波蘭從四十四,升了十二名,爬到第三十二;義大利去年排第五十,這次一口氣跳了十級,排名四十;至於希臘,你一定以為很慘,錯了,排名硬是從第五十二名,上升到第四十六。

 

 希臘不是債臺高築,正在火燒屁股?義大利不也是赤字嚴重,經濟成長乏力?波蘭股市前年還突破六萬七千點的歷史新高,不到一年就豬羊變色,去年還一度摔掉三分之二。雖然下半年漸漸回漲,但距離高點仍然遙遠,疲弱的歐洲也正拖累著這個國家,競爭力,好在哪?

 

 相反的,兩年來經濟成長數據相對漂亮,感覺上競爭力不錯的金磚四國,在這報告中的表現卻遜色得多。中國與巴西只進步兩名;印度倒退一名,俄羅斯更倒退兩名。怎會這樣?

 

 原因很多。首先,是時間差。我們對一個國家表現好壞的印象,往往跟最新的情勢有關,但這份報告所調查的,是前一年的表現。例如希臘,國際管理學院自己也說,等著看明年所公布的報告,希臘的成績應該不會太好。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產階級的下沉(劉明德)

2010年05月21日蘋果日報

20年前,台灣曾有數目龐大以及充滿活力的中產階級,但這種情形,現在完全不一樣:中產階級的數量不斷萎縮,他們非常挫折沮喪、壓力沉重、負擔越來越大。

誰造成的呢?不可否認,政府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是,我們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政府嗎?不可以。我們自己更有責任。若不是中產階級只管自己,不管社會、若不是中產階級誤以為自己也是有錢人、深信有機會躋身上流社會、以為那些有利於有錢人的政策也會有利於自己、若不是中產階級以為自己不是窮人、不屑被列入窮人的行列(相對於台灣的有錢人,中產階級所擁有的錢其實是小小小兒科,即使是醫師、律師、建築師、教授,雖然他們自認為不是中產階級而是上流社會),對於貧富差距的拉大無動於衷、事不關己,就不會發生今天這種情形:政府的減稅、減稅、減稅,以為是減到自己的稅,以為綜合所得稅降低1%、或是遺產稅從50%降到 10%、或是提高標準扣除額等等,是減到自己的稅。表面上看來是如此,但是,實際上,政府從其他很多方面加重了中產階級的負擔、而且只加重中產階級的負擔,而真正得利者、得大利者,是台灣的有錢人,至於那些被中產階級視為窮人的那些人,那些人的支出(主要是社會福利部分)其實也加在中產階級的肩上。

這幾年來,政府大力減稅,如果說,減稅是一塊大餅的話,那麼,可以說,百分之一的有錢人是吃了99%的大餅,而99%的中產階級才分了1%的餅屑。這時候,中產階級以為他賺到了。

財稅重擔落在身上

我們不能只看一面而不看另一面。政府的帳面負債已將近5兆元,而且,還不斷增加,誰來償還呢?根據財政部唯一的一次公開資料,在5年前,台灣最有錢的40名富人裡面,有8個人繳稅是零,有17個人平均只繳1%,以此來看,國家的負債不可能由有錢人來承擔,難道會是由窮人來承擔嗎?也不會。所以,最後的重擔是落在中產階級身上,尤其是薪水階級,一毛錢也逃不掉的薪水階級。以何方式來承擔呢?減薪、通貨膨脹、越來越差的生活環境、越來越昂貴的生活費用、越來越多的犯罪、提高公立教職員提領月退俸的門檻由現行「七五制」改為「八五制」、就業機會一再減少、社會福利減少……

中產階級以為自己是有錢人、以為自己是菁英、以為自己有夢、有希望,堅定的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往上爬,而上層階級所享有的那些好處,總有一天,他們也能享受到。實際上,這樣的機會越來越渺茫而不可期待。王永慶白手起家的故事已經久遠,高科技創業的熱潮有其時代背景,而且也只有少數人,然而,中產階級還在作夢。實際上,今天的中產階級已經淪為窮人,套在中產階級身上的,只是虛榮的光環,只能意淫,卻摸不到。


作者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撒的面具-洛桑報告祇是一次考試的分數而已

* 2010-05-20

* 中國時報

* 【王健壯】

 洛桑管理學院公布世界競爭力評鑑報告,台灣不但從二十三名躍升至第八名,進步幅度更是全球第一;馬政府受到國際如此肯定,士氣大振。

 

 過去兩年,馬英九受盡委屈,不但政策動輒得咎,反對黨看衰他,輿論也對他少有好話,把他形容得好像一無是處,但洛桑評比卻讓他冤屈平反,也一吐胸中悶氣。

 

 國際機構的國家評比,當然有其專業依據,但馬政府如果以為一份國際評比報告,就能翻轉國內多數民眾對政府的印象,甚至讓政府的施政從此就有了光環加持,那是高估了洛桑報告的影響力。

 

 二次政黨輪替後,台灣面臨了兩大危機:外部的金融危機,以及內部的莫拉克災變危機;這兩場危機內外夾攻馬政府,也讓馬政府在執政初期就立刻面臨了「雙重信任危機」:國家領導人的「個人信任」危機,以及政府體制的「系統信任」危機。

 

 兩個危機引發另外兩個危機,四個危機就像四道政治土石流,不但沖垮了劉兆玄的技術官僚內閣,也讓馬英九的聲望跌到谷底,逼得他不得不放棄菁英主義式的寡頭統治模式,而改走政策民粹的治國路線;吳敦義內閣凡事標榜庶民,就是「馬劉路線」的大翻轉。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EC與ABAC 並非空談(鍾錦墀、吳德鳳 )

2010年05月20日蘋果日報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的企業諮詢委員會(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ABAC)正在台北舉行。來自21個會員的企業領袖,如東亞最大物流公司Linfox澳大利亞籍創辦人Lindsay Fox,南韓LG集團副總裁Koo Bon Joon,全球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執行副總裁王麗麗,及我國代表蔡宏圖、苗豐強、王雪紅等齊聚一堂,是難得的盛會。

許多民眾不清楚台灣多年來參與APEC或ABAC的實際利益,把許多倡議與計畫視為政策宣導。事實上,參與APEC及ABAC已經為台灣帶來許多實際利益。

台灣透過APEC 共同與個別行動計畫,在關稅、非關稅障礙、關稅程序、標準化、服務業、投資、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以及商務人員移動等執行了百項以上的措施。例如無紙化貿易、APEC商務旅行卡、中小企業應變中心、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資金流動自由化、《公平交易法》修訂,以及《政府採購法》制訂等。換言之,APEC加速了台灣在貿易及投資自由化、便捷化上與國際體系的接軌。

可有實質經貿影響

此外,APEC領袖會議是台灣與亞太各國進行領袖外交的唯一場合。沒有任何文宣會比台灣領袖代表與各國領袖並排而坐的畫面更能展現台灣的主體意象。

就國際參與而言,APEC也是目前我國政府各部門實質參與最多、最廣、最深入的國際機制,更是我國經貿官員與重要貿易夥伴互動及交流的關鍵平台。

ABAC呈現的是企業觀點。APEC是全球唯一將產業代表納入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機制。特別是ABAC代表與會員領袖對話的機制建立後,這種公私觀點互動,追求最佳政策的效用更為明顯。ABAC實為公私部門夥伴關係與全球治理的最佳實踐。

我國成功爭取2010年第二次ABAC大會來台舉辦,是一個台灣發揮國際影響力的機會。大會前,許多代表提前來台參加我國舉辦的「知識經濟成長(knowledge-based growth,KBG)研討會」,我國ABAC代表團團長也將簡報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與融資經驗。

這些均為台灣運用APEC及ABAC場合創造實際利益及影響力的例子。因此台灣的APEC及ABAC參與不僅有政治的象徵意義,更有許多經貿的實質影響。

 

鍾錦墀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德鳳為助理研究員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新破立 邁向黃金十年

 

【聯合報╱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2010.05.14 04:13 am

 

馬總統執政近兩周年,最具體的績效莫過於讓經濟大有起色,初步的評價應該可以給予七十六分高標。但整體而言,過去兩年經濟政績,衹能說是穩住陣腳,若說是創造國家社會的大滿意,則尚有極大的可努力空間。

 

昨日馬總統接受專訪,表示五都選舉是二○一二大選的前哨戰,會「全力以赴,絕對不會自我設限」,並將五位國民黨提名人的名字編成「昭財郝強立」,期望打造台灣黃金十年的開始。

 

日前一項民調顯示,國人對馬兩年施政成績,認為國際地位變好的有百分之四十一,認為兩岸關係變好的更高達百分之六十七,但是,認為已使經濟景氣變好的祇有百分之卅九,而超過四成認為仍然不好,且有高達六成認為就業機會仍然相當困難。

 

經濟施政表現無法亮麗,也無法使民心歡悅滿意,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領導人本身的過度謹小慎微,不可能作得出大破大立的創新之舉,以致經濟尚未恢復應有的「正常」,夸言讓台灣邁進黃金十年的未來,則應有更大膽的「創新性破立」作為才有可能。

 

台灣面對最深沉經濟危機,是國家競爭力與國家吸引力之連袂退化與淪落。經濟上的雙闕陋固疾,早已使台灣變成為跨國企業與國內外投資人認為是整體營商環境不良國家,而被打入投資營運標末段班名單。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防歐債危機後座力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5.12 01:55 am

 

由希臘債務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動盪周一出現轉 機,歐盟27國財長宣布建立一項總額7,500億歐元( 約9,550億美元)的穩定機制,為歐元區高負債國家 構築「防洪堤」;歐洲中央銀行則暫拋獨立性顧忌 ,決定從次級市場購買成員國公債,並恢復金融海 嘯期間一系列非常規措施,向市場注資;同時,包 含美國聯準會(Fed)在內的全球主要央行亦與歐 洲重啟換匯協議,以提供美元表達支持。三劑猛藥 齊下,立收奇效,全球金融市場以強力彈升回應; 然歐債問題牽連複雜,危機或已緩解,但未根除, 其強大的後座力更不容小覷。

 

歐債危機這一幕,與2008年9月雷曼兄弟轟然倒 下的情景何其類似;儘管引爆事件的主角不同,一 為國家,一為企業,但其衝擊、政府決策態度及政 策選項卻如出一轍:同樣都引發金融市場「獸群攻 擊」的連鎖反應,同樣是在救與不救之間猶豫不決 ,同樣是以非常規的財政、貨幣政策撒錢救市,市 場也同樣立即報以掌(漲)聲,並逐漸恢復金融秩 序。那麼,循著這樣的軌跡,也就不難預見,歐債 危機緩解之後的調整,會對台灣、亞洲甚至全球帶 來那些經濟影響。

 

首先,還是回到希臘危機的起源。表面上,希臘 是被沉重的短期債務及龐大的財政赤字壓垮;但希 臘會落至此一境地,還是因為加入歐元區後,失去 運用利率、匯率雙率政策以因應自身經濟需要的彈 性,轉而在不需一體化的財政面放縱。這是歐元區 德、法之外的經濟弱勢國家的共同難題,也是希臘 危機終將傳染的根源所在。因此,歐盟設立近兆美 元的穩定機制,或能防止區內高負債國家遭到攻擊 ,為財政整頓爭取時間,但若區內成員的強弱經濟 結構無法拉近,例如德國創造更多需求、希臘賣出 更多商品,危機仍可能一再復發。

 

再者,這樣的結構調整,也可能掐熄初見復甦之 苗的歐洲經濟,甚至陷入更深的衰退,進而牽動高 度依賴對歐出口的亞洲經濟表現。以中國大陸為例 ,去年對歐盟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比率達19.7%, 因而歐洲經濟若不幸發生二次衰退,或需求因結構 調整而內化,大陸必受衝擊;至於台灣,近年直接 對歐洲出口比重雖僅略高於一成,但經大陸轉往歐 洲的份額不低,因而也會間接受到影響。

 

實體經濟的調整效應外,亞洲還須嚴防全球資金 再次重分配的資產泡沫風險。在希臘危機惡化前, 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已出現經濟成長過快、國 際熱錢湧入、房市資產價格飆漲、通貨膨脹蠢動的 警訊,亞洲央行正為貨幣政策的退場如何不傷及復 甦幼苗而苦思良策;如今,歐洲的積極救市方案勢 必再度打亂亞洲政策制定者布局,因為歐美極度寬 鬆的貨幣政策已讓亞洲為熱錢所苦,歐盟新方案形 同宣布現行寬鬆貨幣政策將持續,甚至還將注入更 多流動性,其無論推升亞洲資產價格或導致亞幣升 值,都非亞洲央行所樂見,也將是更艱巨的挑戰。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燒連環船:談歐洲債信危機因果

 

【聯合報╱社論】

2010.05.12 01:55 am

 

金融海嘯餘威猶存,世人又擔心二次衰退何時再祟厲人間;因而每有一個經濟風暴發生,就立被視為全球經濟可能又將沉淪的指標,最近的事件就是希臘債信危機。但希臘並不是唯一的指標,跟她綁在一起的就有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等被謔稱為歐豬(PIIGS)的五個歐盟的成員國。如果這五國都如火燒連環船一般一個牽著一個陷入泥淖,則不僅全球第一大經濟區塊會發生危機,全球經濟都難免池魚之殃。

 

然而,事實上不論希臘還是歐豬五國,絕不是全球經濟情況最糟、政府負債最重的國家。現在掛名全球第二或第三的經濟大國日本,不僅國債累積已近其GDP的兩倍,而且二十年來深陷停滯之中,迄今難以自拔。然而日本無人杞憂,希臘或歐豬五國則惶惶不可終日,豈非怪事?

 

其實毫不足怪。日本儘管經濟停滯不前,政府負債累累,但日本政府儘可以舉更多的債從事各種擴張性的支出以刺激經濟景氣,或極力壓低匯率以改善出口情況,即使對經濟成長率貢獻不大,起碼可以苟延殘喘。但希臘等國則不然;自從加入歐盟、接受統一的歐元,即失去經濟政策的重要自主性。由於須服膺歐盟嚴格的國家財政規定,這些國家即使面對金融海嘯如此巨變,也不敢輕易舉債以刺激景氣、擴張需求,在統一的貨幣之下,不論貿易情況何其惡劣,也毫無單獨貶值的可能;甚至還要配合強國的腳步,逆勢升值。即使如此,其國家財政卻仍不斷惡化;因為經濟巨變本來就會降低稅收、提高福利支出,情況愈險惡,惡化也愈嚴重。

 

最悲慘的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為了滿足歐盟嚴格政要求,這些國家還被迫減薪、減少政府支出、增稅以改善財務狀況。但這些手段正是最激烈的緊縮政策,只會使失業升高、就業機會減少、國內需求萎縮;進而政府的福利支出又被迫增加、稅收自動縮減,財務狀況反而更加惡化,形成一個無休無止的惡性循環。

 

這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倘若對治無方,可能造成兩個結果:其一是拖垮希臘、拖垮歐豬五國,甚至連歐盟都元氣大傷。其二是歐盟在大規模輸血之後,發現窟窿愈補愈大,終於放手讓希臘或其他情況危急的國家退出單一貨幣,如英國一樣,仍保留其歐盟成員的身份,讓它們可重獲貨幣升貶值的自由;乃至進一步,壯士斷腕,讓它們完全脫離歐盟,跟日本一樣,自行設法盡力施救瀕臨滅頂的經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咱的社會-三宅一生vs.一生拚一宅

2010-05-10 中國時報 【彭崇仁/新竹市(退休校長)】

 媒體報導,台北某豪宅銷售者為旗下售屋小姐每人訂製日本名設計家三宅一生的套裝當制服,每套價值十二萬元,以品味不凡禮遇客戶,名牌加身,讓她們賣力推銷價值以億計的豪宅。

 

 兩相對照的是,台中許多單親家庭,因為付不出房租或是欲租屋時房東擔心他們付不出房租而婉拒出租,所以台中市府打算興建二十至三十坪只租不賣國宅,專門出租單親家庭,每月租金三千元。

 

 類似報導,豪宅銷售者聘請法國名廚為看屋客戶現場製作甜點,以表示重視頂級客戶。唉!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身穿三宅一生套裝售屋小姐的工地看屋的富豪們,可想像財力之雄厚,有錢人把房屋當投資商品,地段佳有增值潛力的就「收藏」起來,或待價而沽。所以政府雖最近打房價,豪宅價格卻越打越高,富豪們「一生」擁有的住宅也在「三宅」以上吧!

 

 反觀受薪階級有多少人「一生」要拚「一宅」而不可得,尤其近年來平均薪資每下愈況,高學歷者也不例外,三更燈火五更雞,辛苦拿到學位,甚至還沒畢業就揹助學貸款的債,平均薪水只有三萬元不到,如果沒有像上述有錢老爸當庇蔭,要「一生」擁有「一宅」真是不容易!就算好不容易拚得一宅,一輩子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成為屋奴。受薪階級、年輕人如何不鬱卒?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味大投資? 傳產救失業 

【聯合報╱黃俊昭/退休人士(台北市)】

2010.05.10 02:27 am 

進入台灣任何大賣場,重要的購物架上,您將會發現布滿了進口產品;而本地製造產品竟放在偏僻位置,乏人問津。如再深入探討,您將發現,所謂高價代工產品,全部來自較落後國家、大陸等製品。自從傳統工業陸續關廠,遷移外國及大陸後,外來貨品數量急速上升,布滿本地大賣場,造成台灣工廠關閉,失業人口急升。ECFA實施後更加嚴重,政府簽約前應作好準備,解救台灣傳統工業危機。

 

目前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的投資疲弱不振,民間投資集中高科技業。這些資本技術密集產業,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依據二○○六年工商普查資料,科技業投入一億元資本,創造約六點四個就業機會,而傳統產業同樣投入一億元資本,卻能創造十六個就業機會。這告訴我們,今天要解決台灣高失業問題,不能只是一味地促進「大投資」而已,必須要促進那些「能創造就業機會」的產業進行投資。

 

我們觀察二○○六年的產業關聯表,電子零組件業的「向後關聯係數」高達三點六,但若僅計國內效果,係數驟降至一點六,顯示近半的關聯效果跑到國外去了。反觀傳統產業的國內效果皆在二以上。可知傳統產業帶動的成果,仍較可觀。政府應該提出傳統產業的獎勵投資辦法,而不要一味支持大企業投資集中高科技業。

 

國內大部分工廠,使用傳統方式,人工費用高,不符合經濟效果。業者應該考慮採用新型生產技術,提升品質的產品,提高競爭的優勢。如果能建設附加新生產線,生產特色的產品,即能打破瓶頸,吸引國內大眾愛用國貨。尤其應鼓勵業界創新,研發多功能設備可分批生產不同產品的方式,不但降低投資金額,而且多樣產品分擔成本可降低單位成本,擴大銷售層面,使傳統工業根留台灣。

 

台灣傳統工廠危機重重,急需搶救。ECFA時代來臨,更是雪上加霜,政府應進一步發揮輔導作用,提出有效獎勵辦法。我們的消費者亦應了解,外國貨來自中國大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工業水準較落後之國家,他們技術及品管,不如我們水準,如能愛用國貨,不但品質良好,且經濟實用。

 

筆者身為工業老兵「心所謂危不敢不言」,希望大家一起來,共同解救傳統工業的危機。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行一:重振逐漸消失的創業家精神

【聯合報╱周行一】

2010.05.08 01:28 pm

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四月初在2010年全球領袖論壇中演講「全球經濟變局:美、中、台的機會與挑戰」,指出台灣的競爭優勢之一是創業家精神。毫無疑問的,過去台灣創業者在資源極度缺乏的環境中創業,傾家蕩產日以繼夜的投入研發,提著皮箱在世界到處奔波,才創造出了台灣經濟奇蹟。

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因素不一而足,包括商業環境、政府政策、教育投資、融資的便利性、企業經營能力等等,但是一旦國民失去了創業家精神,國家就失去了進步的基本動力,再好的環境也會因缺乏持續改善的動力而日益衰頹。簡單的說,創業家精神就是自力更生、不畏競爭的精神,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憑著一股意念,堅持理想、募集資金、感動創業夥伴、善用資源、努力經營、拚命競爭,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的實現夢想。

我非常擔憂台灣的創業家精神正迅速消失當中。現在企業家與中小企業主經常發表的聲音是:台灣的經營環境不佳,競爭過於激烈,政府的獎勵不夠,賦稅不合理,人才不好找,銀行融資不易等等,換句話說,就是要政府的幫助與貼補。改善經營環境當然是政府的天責,但是創業家精神就是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惡劣,靠自己拚命突破困境,這是即使過去環境不理想,台灣仍有許多創業典範的原因,如果企業家瀰漫著要別人幫助的心態,台灣企業的未來就堪虞了。

我也很擔心台灣年輕人會愈來愈害怕競爭,最近立法院為了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大打出手兩次,教育部為了取得反對派的認同,強調會保護台灣人的權益,打出「三限六不(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續留台灣就業)」的大旗。這種政策所能吸引的必定是那些付得起學費(但不是最優秀的),也不想在台灣生根發展的陸生。

世界各國都競相吸引優秀外籍生就學及就業,由於台灣現階段無法提供外籍人士舒適的工作環境,最務實的方法就是吸引優秀陸生來台就學及就業,教育部的政策暴露的是台灣年輕人的不安全感,害怕陸生搶了我們的機會,我們不但沒有像優秀選手遇到勁敵的興奮目光,反而怕無法贏得競爭,久而久之創業家精神就會在年輕人心中蕩然無存了。

我也擔心台灣民眾愈來愈覺得別人幫助我們是應該的,譬如社會應提供高品質,但是學費低廉的教育;環保雖然重要,但是社會應貼補自己的油、電、水價;健保、社福、公共建設都要,但是賦稅不能加;在發生意外的時候,我們較易於歸咎於社會,而忘了自己的行為通常是造成意外的原因之一,因此社會要負擔自己的損失。當我們習於依賴別人幫助的時候,也就是自力更生能力消失的時候。

曾經有一位令人非常尊敬的企業家告訴我,他的公司從未接受政府補助、一向誠實納稅、他是清寒子弟,靠著創業家精神,從不間斷的努力終於有了今天的成就。台灣現在充斥的是懼怕競爭、希望補助的氣氛,我們一定要扭轉這種情勢,發揚創業家精神,自己及國家才有希望。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化狂潮下 如何取得高薪(王健全)

2010年05月07日蘋果日報

上個月底在馬總統和蔡英文主席的ECFA辯論中,蔡主席提及香港和大陸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後,擴大貧富的差距。無庸置疑的,香港和多數國家一般,所得差距持續擴大,但是否因CEPA造成,則值得進一步驗證。

筆者試著觀察代表所得平均與否的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發現香港的基尼係數,在1996年為0.518,2001年為0.525,2006年為0.533,而香港和中國大陸簽署 CEPA係在2003年,意味著在CEPA簽署前香港的所得即已開始惡化,而且CEPA生效後的基尼係數雖然擴大,但並未加深幅度。反之,台灣並未和主要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貧富差距仍在上升中,代表CEPA或自由貿易協定並非一國所得分配惡化主要原因,反而與全球化後生產因素的跨國移動關係較大。因為全球化之後,技能高、競爭力及移動(mobility)能力強者受惠,專業知識低、缺乏國際化移動力的人則受害,拉開差距。故所得差距的擴大受國際化的影響程度較大。

CEPA生效後大陸遊客至香港觀光,尤其是自由行,帶動了香港零售、觀光、飯店、休閒旅遊業的成長,使香港的人均所得由2003年SARS期間的 2萬2965美元之最低水準,逐年攀升至2008年的3萬726美元。即使在全球金融風暴肆虐的2009年,香港人均所得也只有微幅的下跌,和韓國在 2008、2009年人均所得的大幅下降,台灣2009年每人所得滑落近1000美元相較,香港反而表現得更好。也反映出香港近年來和中國大陸的接軌,反而更有能力承受景氣的波動。由此可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署,如果台灣能發揮優勢,槓桿大陸市場及相關資源,並藉以快速升級與轉型,反而有助於人均所得增加。

加強語言專業能力

至於一般民眾薪水差距擴大,除國際化外,還有哪些更深層原因呢?筆著試著舉出最近香港考察的經驗來分享。在旅港訪談中,香港學者指出,香港薪水差距背後代表專業與國際接軌能力差異。對缺乏特殊專長的高中畢業生,薪水只有5000元港幣(約2萬多台幣);如果擁有文科、商科大學文憑且有文書撰寫能力,可拿到1.5~2萬元港幣的工資;若能夠掌握兩岸三地文化的脈動,有辦法利用簡體字、正體字、英文撰寫新聞稿者,則可拿3萬元港幣左右的工資;更有能力者,具審核前述新聞稿、編譯能力的主管,則可領取4~5萬元港幣的薪水。此一趨勢告訴了我們:「專業知識高低、語言優劣及接軌國際能力的大小,攸關未來薪水的高低」。

有鑑於此,寄語時下年輕人,多加強專業能力、跨領域知識,並對兩岸三地、全球化事務、議題多加了解,同時,加強語言訓練,重視人際網絡與情緒商數(EQ),提高在全球化架構下的跨國就業移動能力,才有辦法在國際化潮流立於不敗之地,並贏取較高的薪水。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雲鵬:三星打敗兩兆?

【聯合報╱朱雲鵬】

2010.05.07 02:34 am

台灣過去曾提出過「兩兆雙星」計畫,其中兩兆指的是半導體和影像顯示產業,期待它們規模日益擴大,成為高科技事業的領頭羊。但是最近一周,台灣在這兩個領域發生了幾件大事:屬於半導體產業重要一環的動態存取記憶體業,其大廠力晶和茂德分別宣布減資三百四十億和四百七十億,影像顯示器的大廠華映,宣布減資近一千億;而在更早之前,同樣也是此業大廠的奇美電子,出售給鴻海。以上這些減資或出售動作,皆是為了彌補這些公司過去的鉅額虧損。這樣看來,兩兆產業雖因經濟復甦而獲得喘息的機會,未來仍面臨相當的瓶頸,有待突破。

反過頭來看南韓的三星,一間同時擁有動態存取記憶體和影像顯示器的大廠,去年營收為全球資訊產業第一名,約當三兆七千億台幣,超越美國的惠普、IBM、蘋果、英特爾,也超過日本的日立和新力,更遠超過台灣的鴻海與台積電。三星的研究發展支出約占營收一成;在半導體領域,其所擁有的美國專利數目居全球第一,超過英特爾、美光和德州儀器。

「要就做到第一,不然就退出。」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將其「第一主義」的精神發揮淋漓盡致。一九九五年,三星電子剛上市的手機出現不良品,李健熙下令回收全部十五萬支手機,並在工廠全體職員面前引火燒毀。李健熙深信「一名優秀的人才,可以養活十萬名人口」,他打破慣例,以五倍待遇赴日挖角,並親自主持人力培訓會議。

三星成功的基本動力,無疑地來自品牌和技術。事實上,這兩項因素互為表裡:品牌要能成功,就必須推出高品質的新產品,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透過不斷的研發,促成技術進步。對於記憶體的產業,技術進步更為重要,每一間公司皆卯足全力要在更小面積的晶圓上,製造出更強功能的產品;這需要研發,也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

台灣的半導體業,誠如日前台大一場座談會的與會者所指出,可以發展一些新方向,如綠能、醫療、車用電子;即使在動態記憶體方面,台灣還是有和美、日大廠合作,而成功「禦韓」的機會。所以未來台韓如何消長,還有得拚,我們不必也不應氣餒。

不過,有一點我們值得注意。三星擁有至少一千五百多名博士級的研究人員,這些人用他們的頭腦,合作朝同一目標前進,如同集體「作戰」。台灣呢?沒有像三星這樣整合型的企業,個別的公司難以雇用如此多的高階人力,而國家「整合作戰」機制的規劃又嚴重不足。台灣同領域高階人力的數目和品質,或許不輸於南韓,但這些博士許多分散在不同學校和研究機構,各行其是,自己選擇研究題目,追求研究表現,與商業競爭無涉。請問,分散的人力和分散的目標,如何幫台灣的產業突破技術的瓶頸?

所以,關鍵在於如何善用優秀的人力。任何一個團體,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其成員個別目標是否與團體整體目標相契合。台灣目前沒有,不可能,也不需要立即創造出一個三星,但還是應當在既有的組織架構下,強化聯合作戰的機制。如果不朝這個方向努力,科技預算就算不斷增加,恐怕也不能達到促成產業技術脫胎換骨的目的。

(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南方朔觀點-幾個讓人高興不起來的數字

* 2010-05-04

* 中國時報

* 【南方朔】

   每個社會都有很多統計數字,每種人都選擇性的用數字來自我合理化。因此,以前的人是「瞎子摸象」,現在的人則是「瞎子摸數字」。

   最近,就有許多關於台灣經濟的極棒數字。「國際貨幣基金」的《世界經濟展望報》裡預估,二○一○台灣GDP成長率達六.五%,為亞洲四小龍之冠。「匯豐集團」發布第一季新興市場指數,其中今年第一季出口訂單成長也以台灣最快高達五○.一%,南韓才只三五.一%。看到這麼漂亮的數字,難怪有些人高興得尾巴都翹起來!

   但我們都知道,每個數字的意義都說明力有限,它必須參照其他相關的數字,始可顯露出更廣泛的意義。最近這一期台北的《天下》及《財訊》這兩家雜誌,就刊出了另外兩個可能更重要但也讓人高興不起來的數字。

  《財訊》刊出經濟部統計處今年三月「台灣接單,外地出貨」的比例首次超過五成,高達五○.六九%,由此已可看出,台灣出口再怎麼成長,它都和本地的就業日益脫鉤。當然也和連帶的薪資成長關係變小,這也就是說,台灣出口成長,企業主和股東賺到了利潤,主要出貨地的大陸賺到了就業。

   台灣則賺到了數字。在理論上,台灣的成長可說是「無就業復甦」了,而從長期看,台灣就業的不振,實質薪資的不增反減,都和「台灣接單,外地出貨」比例的快速增加有關。如果用更理論性的說法,那就是「台灣接單,外地出貨」的大增,它其實已形成了「一個無法持續分享的結構」,只有事業主、股東和少數高層管理階層賺到利潤,接下來就沒有東西可以繼續向下分享。

   而最新一期的《天下》雜誌,則刊出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灣有所得的人口中,一年各類所得相加,中位數者只有大約台幣四十萬,只有前八%一年破百萬,超過二百萬已算是最少的一%了,僅十二萬人。一年四十萬,折合美金不過一萬三,連平均國民所得一萬六美元的水準都還沒到。在台灣生活的人都知道,一年四十萬要過日子當然可以,但已經很緊,若是在台北,則只能說勉強,中位數以下的人口,他們生活的拮据已可想而知。年過百萬已是八%以上的高收入族群了。但以這樣的收入,十年不吃不喝存了一千萬,只勉強能在台北較差的區買個小公寓,好區的公寓至少二、三千萬,大家等著吧!

   於是,人們遂會納悶的問道,最近台灣幾個地區房價拚命在飆漲,漲幅高達五成以上,所謂的豪宅更是動輒一兩億,這些人顯然都不在「家庭收支調查」的範圍內,那麼他們都是從哪裡蹦出來的?台灣真實的所得結構到底怎麼樣?對於這點,我們都不知道台灣從事資本利得活動享有租稅優惠,而且早已是統計數字這個領域的化外之民。台灣有一大套機制可以讓真正的大富之人將財富隱藏。

   此外,過去廿多年,台灣許多事業主赴市場更大、更有利潤的大陸發展,其累積財富更為可觀。這些境外財富原本與台灣境內尚能區隔,但目前美歐都在追查富人稅,而台灣又因為政治上要製造台資歸鄉的形象而大幅調降遺贈稅,於是錢潮洶湧的局面遂在台灣形成。龐大的境外資金已開始對境內經濟消費造成擾亂,房地產的狂飆,超級高檔消費的崇拜,也都因此而出現,這都超過了「家庭收支調查」範圍內庶民們的想像。

   而更可議的,乃是馬政府明年滿三年,對富人優惠減稅將達六三五八億,三年累積國債一點四兆。這些超級手筆惡化了財政,也減少了政府藉移轉性支出來拉平貧富差距的籌碼。未來一兩年,台灣在兩岸關係上,對內的藍綠鬥爭上都將有極多考驗,但除了這些政治問題外,對老百姓的我輩大多數,真正有切膚之感的,其實是社會經濟這個當權者並不怎麼在意的板塊。大家在意的是將來的日子會不會更好,我們的兒孫輩會不會更好,如此而已!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門話題-6358億富人大減稅 誤會!

* 2010-05-05

* 中國時報

* 【吳自心/財政部主祕】

 昨日,南方朔先生〈幾個讓人高興不起來的數字〉乙文,部分評論內容及所引數據與實際情況未盡相符。

 一、有關台灣從事資本利得活動享有租稅優惠乙節,雖然目前《所得稅法》規定買賣有價證券交易所得免稅,惟為避免影響租稅公平,財政部在九十五年一月一日實施最低稅負制,已把個人買賣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納入,課徵百分之廿的最低稅負,另個人海外所得也從九十九年一月一日起,正式納入所得課稅。

 二、針對馬政府三年對富人優惠減稅將達六三五八億元乙節。自馬政府上任以來,為配合穩定物價、振興經濟及賦稅改革等政策,對各年度稅收影響,分別為九十七年度一三八億、九十八年度四八六億元及九十九年度一○ 八億元,尚無所稱六三五八億元稅收損失情事。

 三、有關至明年滿三年將新增國債一.四兆元部分,經查截至九十九年三月底止,中央政府實際未償債務餘額為四兆二、四三二億元,較九十七年五月實際淨增加債務為五、七八八億元,主要係因適逢金融風暴,稅收短徵,及政府為振興經濟景氣,採行減稅及擴大支出等措施所致。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人語>:冰冷的經濟成長(許啟智)

2010年05月03日蘋果日報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高達6.5%,可望重登四小龍之首,加上馬總統在ECFA的辯論得到認同,府院欣喜溢於言表。台灣有高成長加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真的人民生活能得改善嗎?事實真相恐非如此!

台灣曾經經歷過民國六、七十年的高經濟成長期,不論是創業、就業者都能得到豐富的勞動報酬,年年加薪是常態,因為當時的環境是「台灣接單、台灣製造」,所有的利潤都由台灣的雇主及勞工分享,也就是台灣雇主吃肉,勞工喝湯,政府輕鬆賺得稅金。

企業品牌走路有風

但這十年來產業結構改變了,就算經濟成長一如預測機構所言出現高成長,大多數的基層勞動者已經無法分享經濟果實了,以今年3月343億美元出口額分析,有5 成的出口是「台灣接單、海外(主要是大陸)出口」,也就是台灣出口數字一半由國外創造出來的。

這也意謂著,在一半的出口值中,台灣勞工已不扮演任何角色,其中筆電業是最好的例子,台灣是全球筆電王國,但已經沒有任何一條生產線,第一季筆電產業大好,能夠分享好處的是極少數的台灣高級幹部、站上檯面呼風喚雨的富豪股東、加薪的對象是大陸的製造業勞工,稅收則由中國政府和台灣政府共同分享,產業高速成長,台灣勞工只有乾瞪眼的份!

同樣和中國有地利之便的韓國,產業採取和台灣不同的策略,積極開發品牌價值,不在乎短線的代工利潤,不論是三星、金星與現代、浦項鋼鐵等企業,都是以全球為競爭對象,只有世界夢的韓國,三星、金星品牌價值排入世界前端,造船技術讓中國引以為畏,經濟成長率提升,造就員工薪資節節高漲,企業品牌走路有風。

台灣以勞工起家,但韓國如今製造業員工薪資約是台灣的1.8倍,優質大學畢業生起薪超過6萬台幣,在面板、DRAM產業,台灣早就落在其後。

韓國重視品牌、提升品質及製造技術的積極作風,和台灣企業主尋求勞工成本下降、政府將關稅優勢當靈丹的保守心態相較,每回景氣復甦,台灣勞工和韓國工人薪資差距越來越大,經濟成長無法化為口袋錢增多,是台灣勞工的悲哀。

其實台灣也有品牌起家的好案例,日前被選為《時代》雜誌一百大人物的宏碁董事長王振堂,2000年起帶領宏碁走向品牌之路,今年第一季終於以小幅差距打敗惠普,成為世界第一的筆電王,宏碁從歐洲稱霸起家,大陸占其市場比重不高,當初痛苦走上品牌之路,如今得到豐碩的成果,證明其實只要品牌夠強,產品夠優質,市場自然就會為你讓出一條路來。

提升技術勞工受益

台灣國民所得已達到一定水準,韓國製造業及國內宏碁的成功都告訴我們,只有創造出強大品牌優勢、提升勞工優質的技術水準後,才有可能讓勞動人口所得再推升,但台灣企業過度西進大陸強調降低成本,就算是未來政府ECFA簽訂後,假以時日,大家一定會發現,能得利的仍是一群產業受惠的大股東和股票投資人,和勞動者的關係並不大。

對台灣上千萬的勞工而言,讓政府官員笑開懷的經濟成長率數字,其實只是冷冰冰不斷再次提醒你,你和有錢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了,如果不做好你自己的安養儲蓄,心中只有中國的政府和老闆可真的幫不上你的忙!

 

作者為資深財經觀察家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稅季的幽怨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5.02 02:06 pm

時序5月,報稅季節登場,政府一方面鼓勵大家早早報稅,並宣傳更便利的網路報稅管道;另方面呢,民眾心中肯定滿「不爽」的,「中華民國萬萬稅」的怨言從沒斷過。景氣雖稍稍復甦,但多數人並未感到自己荷包增加,如今又要繳稅,難怪很多人心情不好。

日前為了產創條例,朝野攻防激烈,民眾看在眼裡,心知肚明。諸多政策方向,以促進投資、振興經濟為名,使用減稅的手段,但總令人感覺是為企業利益護航。至於個別納稅人的口袋呢,很少受到「關愛的眼神」。報稅季,政府一直宣傳扣減額提高的「福利」,好像小老百姓比前一年少繳個千把元,就叫政府「德政」了。

景氣不佳,政府固然不敢過度加稅。可是,以行政手段增加規費,或各種名目從民眾口袋掏錢,動作也不曾少過。最近二代健保方案正在討論中,單身族和高所得者的保費漲幅驚人,很多人怨嘆這是另一種「稅」。又如「豪宅稅」在台北市開徵在即,特定對象亦漲幅倍增。從「肥鵝」身上多拔毛,看似照顧平民大眾,但回到「稅」的基礎上來檢討,所得稅制的漏洞一日不補,各界對社會公平性的感受一日不會轉好。

理由在哪?很簡單啊,政府的稅收結構,受薪階級是最「乖」的一群,一毛錢收入的紀錄都跑不掉,同樣,一毛錢稅額也逃不掉啊!所得稅制以受薪階級為主體,很多其他投機性收入的來源,好像永遠都受到免稅或低稅的保障似的,從房地產交易到證券交易所得的獲利都是如此!

這就是民眾在報稅季的哀歌,永遠處於「相對剝奪」的感受中。大環境改善了,平民大眾卻是「受惠鏈」最後一環。不管經濟環境好或壞,一般民眾始終是扛起國家稅收的主體,要求減稅不像企業主那樣振振有詞,呼籲健保「節流」也得不到多少反應。納稅人很像「台灣水牛」,任勞任怨,這是五月報稅季節的幽怨所在。政府談「稅改」,希望玩真的,至少在公平的目標上做到讓老百姓繳稅繳得服氣!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朔:報稅時節的心理不平衡感!

【聯合報╱南方朔】

2010.04.28 01:36 am

每年到了報稅時,我的心理就極端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現在已到了極點。

像我這種六十齡級的老賊,是見證台灣經濟興衰的一代。四十年前進入社會,薪資只有台幣一千五,只能去別人的公寓家裡分租一間房。但那個時代台灣經濟成長快,薪資調整也快,兩千、五千、一萬,而換個工作即所得加一番,到了1990年代終於擠進了百萬年薪階層。儘管每年繳稅廿多萬也心甘。

但這種心甘情願的感覺現在早已消失了。現在的台灣,統治者眼中只有富人,這個優惠那個減稅不斷,還有各種巧門來避稅,愈富的人愈少繳稅,九百萬薪資所得者負擔了百分之72的綜合所得稅率。當政府集稅愈來愈柿子撿軟的吃,被視為軟柿子的薪資所得者,那種相對的剝削感就會愈來愈增。

而問題還不僅如此而已。當今的台灣舊的偏差加上新的偏差,問題其實是走在惡化的方向上:

——當今的馬政府優惠及減稅太多,到了明年將累積減少稅收6358億,等於每個國民損失二萬七千元。而新增債務則達1.4兆,等於每個國民負擔六萬二千元。財政的惡化,使得政府藉移轉性支出來縮短貧富差距的籌碼已告消失。

——最近十年來,台灣經濟是有成長,但成長都集中在資訊出口產業及台商企業部門,它造成本地高品質工作機會的減少及報酬的降低。台灣薪資所得的不增反降,這乃是主因。

——而問題更嚴重的,可能是台商部門成長快速,他們早已不是鮭魚,而成了巨鯨巨鯊。最近台北房地產狂飆,財團的炒地養地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的原因其實與台資龐大化之後的回流有關,超過一兆兩兆的錢根本不必靠貸款,即捧著現金買豪宅。當馬英九得意的說「不只是鮭魚返鄉,連鯨魚都回來了」,不同的人聽了後即可能每個人的心頭滋味各不同。台灣的「外生經濟」(Exogenous)對「內生經濟」(Endogenous)的衝擊現在剛剛開始,而它顯然不會是讓人高興的經驗!

因此,在富人優惠減稅,薪資所得者卻負起主要租稅責任,而薪資所得又進入低成長的此刻,難怪一到報稅季節,大家的心理不平衡全都上來了。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台灣中位數的家庭只年入50萬,能夠年入百萬即已在百分之八的家庭以上。那些買豪宅、開名車、吃大餐的真正有錢人又是從那裡跑出來的?這又教像我這種每年忠實納稅的人心理怎麼平衡得起來。

台灣的貧富及租稅問題其實是已到了相當危險的程度。貧窮問題在台灣已被體制化和邊緣化,而富人則被優惠化和隱藏化。以台灣的經濟規模,年入百萬就已是百分之八以上的富人,大富的隱藏化有多嚴重已可知矣!

(作者為作家)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社論-財政部這回總該有主張了吧!

* 2010-04-30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在國民黨「17%加1加1」的政策定調下,產業創新條例(產創)上週於立法院審議通過。營所稅稅率的調降須修正所得稅法,但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所提的修正案,都只是將營所稅稅率往下調降而已,並未考慮到營所稅與綜所稅間的稅率差異結構問題。幸好尚有少數立委具備專業,適時提出一些補救措施。其中,賴士葆委員建議將未分配盈餘加徵稅率從10%提高至15%;羅淑蕾委員則建議公司未分配盈餘達資本額一半以上時,須強制分配。兩位委員的版本雖然不同,但關切的問題焦點卻是一致的。

   企業的獲利,除了繳納營所稅之外,若將其盈餘分配給個人股東,尚須繳納綜所稅。而根據租稅理論,為了避免對個人的投資利得造成重複課稅,政府可以實施「兩稅合一」,允許企業繳納的營所稅在個人獲配股利課徵綜所稅時扣抵回來,我國目前即採用此制。但不論是否實施「兩稅合一」,對企業課稅還有一困擾的問題,那就是營所稅率若比綜所稅率低,個人股東會有誘因延遲拿取股利,藉以減輕或規避其應納稅負。除了透過時間差的安排,享受租稅遞延的好處之外,如果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則藉用企業保留盈餘的增加,提高淨值與股價,再轉手賣出股票,將「股利所得」轉變成「證券交易所得」,更可巧妙地達到完全逃避課稅的效果。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各國大都以對企業未分配盈餘課稅,縮減企業與個人之間的稅率差距來因應。我國目前亦是如此做法,企業的保留盈餘須加徵10%的營所稅。

   我國營所稅稅率原為25%,假設企業獲利100元,營所稅負為25元。若其餘全數分配股利給個人股東,以綜所稅最高邊際稅率40%計算,則在兩稅合一下,投資所得的最終稅負為40元;但若所剩盈餘全數保留在企業,則須加徵課稅7.5元(75元×10%),合計稅負為32.5元(25 元+7.5元),企業分配股利與否的稅負差異為7.5元(40元-32.5元)。如果沒有對未分配盈餘加徵,則稅負差距將擴大為15元(40元-25 元),顯然會有鼓勵企業保留盈餘的誘因效果。由此可見,在兩稅稅率差距過大的情況下,對企業保留盈餘加徵課稅,乃是一項避免租稅造成企業決策扭曲的中性措施,而其要旨即在於縮減兩稅稅率的差距。如今政府決定將營所稅稅率一口氣降至17%,企業稅負從25元變為17元,若所剩盈餘全數保留在企業,加徵課稅 8.3元(83元×10%)後,合計稅負將降為25.3元(17元+8.3元)。尤有甚者,兩稅的稅負差異將提高至14.7元(40元-25.3元),比原來多出7.2元(14.7元-7.5元),勢必大幅增加企業保留盈餘的誘因。

   根據估算,在現行企業盈餘分配決策下,我國營所稅平均用於抵減綜所稅的比率大約為三分之一。因此,在兩稅合一下,營所稅稅率調降為 17%,稅收損失的估算,應該將營所稅與綜所稅合併考量才對。在這次產創降稅爭議中,財政部只提供外界營所稅的金額,作為不同版本的稅損比較,未將綜所稅的影響納入,乃係一項不符合兩稅合一專業要求的做法。如上所述,兩稅稅率差異的擴大將改變企業盈餘分配決策,從而更會影響到綜所稅的抵減金額與整體稅收損失的估計。尤有甚者,由於股利是高所得者的主要所得來源,股利發放金額的減少將對高所得者有利,尤其是當這些高所得者把原須課稅的股利轉變成免稅的證券交易所得時,對所得分配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嚴重。這固然是一個高度專業與複雜的問題,但當高層拍板決定調降營所稅稅率至17%時,我們卻從來沒有看到財政部為此提出精確的估算或表達專業的意見。

   其實,甫於去年底結束的賦改會對這些問題都曾經有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而亦正因如此才不敢在促產減免稅取消後,一下子將營所稅稅率降得太低。當然,欲減縮兩稅稅率差距,除了加徵保留盈餘稅外,也可以調降綜所稅稅率。但是,這個方法在我國目前的租稅環境下,更是行不通:一方面是會增加控制稅損的困難度,對政府財政產生過大的衝擊,另一方面則是會降低綜所稅量能課稅的效果,對所得分配的惡化火上加油。除非政府願意大刀闊斧地改革,徹底取消所有不合理的減免稅,擴大稅基,恢復綜所稅應有的課稅功能,否則,面對兩稅稅率差距過大的問題,我們只有採用加徵營所稅的方式解決。

   為了解決營所稅降至17%所引起的兩稅稅率差距擴大問題,不論是賴委員提高未分配盈餘稅率或是羅委員的強制分配建議,都是可行的做法。只是前者會被解釋成「加稅」;後者則會被解釋成「走回頭路」(因為以前我國曾經實施過),故來自企業的壓力必然很大。我們希望財政部不要再以「樂觀其成」的態度敷衍,而是積極提出主張與辦法。至少,回頭看看賦改會的報告吧!


ppar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